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作者:王静慧 刘燕
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14年第07期
摘 要:通过生猪出栏量、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程度、产业集中度、当前生猪养殖产业政策等数据分析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现状,深入剖析我国猪周期的“周期跨度稳中延长、周期重心不断上移、猪价与猪粮比的分化逐步扩大”等特点以及产业剧烈波动的三点原因,阐述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与养殖企业的竞争策略。 关键词:生猪养殖;产业现状;发展趋势
我国自古就有“猪粮安天下”的说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种粮和养猪作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家里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对国家稳定、对百姓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需赘述。由于饮食习惯的问题,作为主要动物蛋白来源的猪肉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有发改委官员曾说过,“只要猪养好了,很大程度上就能够保障„菜篮子‟市场的供应,保障食品安全,这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从2011年8月起,我国猪肉价格在波动中下探。2014上半年猪肉价格一路狂跌至前所未有,远远超过了业内人士的预期,我们不禁要问,生猪养殖产业到底怎么了? 1生猪养殖产业现状 1.1生猪出栏量
2006-2015年间,我国生猪存栏量基本延续着周期性波动和波动向下的发展趋势,年平均在5亿头上下(图1)。随着国内外资本的强势介入,生猪养殖产业产能过剩现象明显,但由于规模化企业的增加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淘汰过剩产能的节奏被进一步拉长。有研究显示,预计2015年生猪出栏会下降到4.3亿头左右,且未来5年内不会有大的增长空间。 1.2规模化养殖程度
我国畜禽养殖具有典型的“小、散、弱”特点。农业部规模养殖的老标准为“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年出栏肉鸡2 000只以上、年蛋鸡存栏500只以上”;2010年出台了规模养殖的新标准,为“年出栏生猪5 000头以上(需有能繁母猪存栏300头以上)、年出栏肉鸡10万只以上(单栋养殖量不低于5 000只)、年蛋鸡存栏1万只以上”。尽管2007年我国出台了支持规模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生猪养殖的集中度和规模化程度还是非常低的,2001年,我国生猪的规模化养殖程度不足5%。2010年起,农业部重点补贴年出栏5 000头以上的养殖场,使规模化养殖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仅提高到14%左右(图2)。 1.3产业集中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010年,我国年出栏生猪5万头以上的企业只占到全部企业的1%,1万~5万头的占7%,5 000到1万头的占6%。与此相反,年出栏生猪在500到5 000万头的企业近20万家,年出栏500头以下企业5 000万家以上。可见生猪产业集中度非常之低(图3)。
2012年,我国排名前十的生猪养殖公司生猪年出栏量1 460万头,仅占当年全国出栏量的3.11%;前十生猪养殖企业销售总收入只有231.2亿元(表1),这进一步说明,即便现存的规模化企业在我国生猪养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但产业集中度尚不尽如人意。 1.4当前生猪养殖产业政策
总体上看,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国内生猪养殖产业的扶持、补贴和保护力度。在产业发展上,倾向于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导,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提高市场集中度;在生产和区域布局上,倾向于进一步突出主产区的作用和市场份额,提高养殖业的规模化程度;在流通上倾向于减少流通环节,保障产品质量,建立全程质量追溯系统和产品召回制度;在市场波动上,通过建立储备肉制度和抑制市场操作来平抑市场价格;在贸易上,加强了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力度。养殖及其加工业整体政策环境趋好,更加有利于大型企业集团的运作。养殖及加工业整体政策环境是趋好的,非常有利于大型企业的发展(表2)。 2 猪周期
生猪价格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波动,叫做猪周期。一个完整的猪周期包括猪肉价格上升和下跌两个周期,这与宏观经济周期有些相似。2000年以来,我国共经历了三次猪周期,而目前正处于第四个周期当中。第一个周期是2000年1月-2003年6月;第二个周期是2003年7月-2006年5月;第三个周期是2006年6月-2009年5月;第四个周期是从2010年6月开始,持续到现在(图4)。我国的猪周期存在以下几个特征:周期跨度较稳定,一般在三年左右,但有逐渐延长趋势;周期波幅逐步加大,由第一周期的峰谷相差16%到第三周期的163%;周期重心不断上移,与生猪绝对价格不断攀升的走向一致;猪价与猪粮比的分化逐步扩大。事实上,猪周期并非我国独有,美国的猪粮比也存在周期性变化,但时间跨度存在不稳定性,一般4~6 年为一个周期。
猪周期的变化基本上有以下规律:一是猪周期价格低点在逐次提高。历史数据显示,猪周期每一次低点价格都在提高,被认为主要是由于饲料原料玉米和豆粕价格上涨和人工养殖成本上升导致。二是周期有逐渐延长的趋势。从历史数据看,周期时间长度有延长趋势。主要原因是我国规模化养殖比例在不断提高。规模化养殖户一般固定资产投入成本较高,进入和退出的壁垒都较大;资金实力强,能承受的亏损幅度也更大。三是猪价通常在4-5月份见底,然后开始上涨。4-5月是全年猪肉需求的淡季,这段时间猪价开始筑底,到10-11月份,由于中秋节和国庆节及随后的元旦春节,南方也开始做腊肉,猪肉需求逐渐进入旺季。四是养殖行业大面积持续亏损约4个月左右,猪价见底。养殖行业的盈利通常以猪料比、猪粮比和自繁自养头均盈利作为指标。猪料比4.4∶1,猪粮比6∶1,自繁自养头均盈利为0时是盈亏平衡的标志。五是除养殖收益的变化引起猪价周期性波动之外,还有一些外部因素会影响猪价的周期。比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疫病或自然灾害使得生猪存栏减少或政府收放储等政策使养殖户改变对猪价的预期,但这些外部事件只能跟踪,不能预测。
2014年5月5日-11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肉类批发价格涨跌互现,其中猪肉价格比前一周上涨4.5%,但业界却对未来走势存在分歧。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马文峰表示,猪肉价格预计5、6月仍将保持相对稳定,7、8月将会开始回升,9、10和12月的消费旺季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反弹,春节期间将会重新升到历史高位水平。搜猪网冯永辉则认为,目前的猪肉价格上涨只是阶段性的,整体市场还是供大于求,预计未来猪肉价格还会走低,何时能迎来新一轮上涨行情,还要看供给段淘汰过剩母猪的情况。卓创咨询生猪分析师姬光欣认为,生猪市场受2013年底疫情和天气的影响,仔猪成活率低,造成目前生猪出栏量处于阶段性低位;此外,前不久媒体报道称美国生猪感染疫病死亡700万头,猪价高涨而向中国进口猪肉量下降,这也为国内猪肉价格上涨提供了利好支撑。作者的观点是,2014年上半年猪价将处于底部震荡,筑底后会开始缓慢上涨。 3 生猪产业剧烈波动的原因分析
据东方艾格对中国生猪产业剧烈波动的基本观点,首先,我国违背生产机制的政策是导致生猪产业波动的最大原因;第二,市场主体失衡是导致生猪产业波动的另一大原因;其三,市场信息传导机制缺失加剧了生猪产业波动。 3.1 政策机制原因
在生猪养殖的产业链中,有上游的粮食生产、饲料加工环节,也有下游的屠宰加工环节。现行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导致粮源企业对价格具有一定的控制性,加重了饲料加工企业的成本负担,饲料加工企业又把增加的成本向下游养殖环节转移。但在畜禽养殖环节,只有鼓励进入的机制,却没有市场供需平衡预警机制和出现亏损的稳定机制;加剧了市场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快速转换。在屠宰加工环节,定点屠宰政策又让某些屠宰加工企业具有一定的区域垄断性。这种违背市场机制的政策最终导致养殖者受到粮食企业、饲料企业、屠宰企业\"三座大山\"的压迫,使整个产业链上无论市场好坏,只有养殖者会出现亏损。 3.2 主体失衡原因
在生猪养殖产业链中,养殖企业的利润率偏低,产业主体失衡。数据显示,不同环节的利润差别很大:种猪养殖占17%,饲料生产占7%,商品猪生产占15%,商品猪流通占5%,商品猪屠宰占25%,猪肉流通占31%。下游的屠宰和流通环节利润是比较丰厚的,约占利润的56%,而前端的饲料生产、种猪生产以及商品猪生产的利润则要少得多。对比生猪养殖和屠宰环节的资本回报率,在投入相似的情况下,养殖相比屠宰是风险更高、利润更薄且收益很不稳定的(表3)。目前生猪养殖产业链存在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前端饲料加工和养殖一体化趋势,二是后端屠宰加工零售一体化趋势。当然,大型养殖企业的整体产业化、一体化趋势和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就是有利于整体可控,规避市场波动风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3 信息传导原因
市场信息传导机制的缺失加剧了生猪产业的波动。每轮生猪价格的暴涨都源于前期价格严重的下挫。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可考虑对有关政策进行调整。比如沿着整个产业链,给予在粮食生产环节直接对生产者进行补贴的政策;在饲料加工环节,可鼓励饲料加工向上下游的粮食收购和养殖延伸;在畜禽养殖环节,可制定鼓励和促进养殖组织化的政策,建立确实有效的市场供求平衡预警机制、盈亏预警机制和补贴机制;在屠宰加工环节,可取消定点屠宰制度(图5)。这样的话,逐步形成能在产业链上具协同效应的政策体系,在政策进行有效改进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失衡和市场信息传导机制缺失的状况将会改观,将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体系。
4 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趋势、挑战与企业竞争策略
当前,我国正通过颁布实施各种政策支持生猪养殖企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国家持续补贴规模猪场,相关行业的一体化建设也导致大型猪场投资增多,中国生猪养殖业加速规模化。尤其是农业部提倡标准化规模养殖,重点补贴年出栏5 000头以上的养殖场。2007年以来国内规模猪场建设加速,2010年中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大幅提高,规模化养殖的比重达到了80%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14%。中国生猪养殖业有以下发展趋势:继续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一体化发展;更加注重疫病的控制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发展生态畜牧业;大型规模猪场开展自宰自销试点;生猪养殖业的上市公司还会增多;各种本地土猪品种的养殖开始增多;农业部会采取措施控制猪价急速下跌;各地加快淘汰生猪屠宰落后产能;中国放开美国等多国的猪肉进口等。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整个生猪养殖产业在生猪养殖环节的集中度非常低,一些大公司在发展自我的同时,正通过收购兼并等扩大规模,国家政策也支持行业洗牌;生猪屠宰环节的集中度也偏低,以低成本激烈竞争为主,行业正处于加速转型期。相对而言,肉制品加工环节比生猪养殖和屠宰环节集中度高,但在高温肉制品方面竞争更加激烈一些。除集中度偏低带来的风险外,生猪养殖企业还需要应对包括疫情风险、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土地租赁风险、环境保护的要求,产业一体化规模化扩张中的激烈竞争、收购兼并压力,资金瓶颈,产品安全性和产品质量提升的要求等一系列风险和挑战。
面对这些风险和挑战,所有生猪养殖企业都应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比如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来应对疫病风险;通过产业化、一体化发展来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与农户的合作,获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进一步获取扩大规模的土地;加强环保的投入,发展生态循环产业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积极完善产业链,规模化产业化扩张,提高竞争力;广开融资渠道,突破资金瓶颈;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发展绿色健康养殖,发展生态畜牧业等。(编辑:狄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