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庆地域文化

安庆地域文化

2020-02-29 来源:乌哈旅游
 - 1 -

安庆广播电视大学

社会调查(实践)

分校名称 安 庆 电 大

教学点名称 直 属 年级名称 13级 秋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本)

调查内容 关于安庆市地域文化

学生学号 1334001259289

学生姓名 吴 凡

指导教师

2015年 10 月 10 日

内容摘要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现辖桐城市,枞阳、怀宁、

- 1 -

- 2 -

潜山、岳西、太湖、望江、宿松7县,及迎江、大观、宜秀3区,代管皖河农场。全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21平方公里。2014年全市户籍总人口620万人,其中市区常住人口80万人。

安庆自古就是长江中下游水路交通枢纽,商业比较发达。唐宋时期即形成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蚕丝、茶叶、生漆、桐油等多经此运销外地;明清之际,徽商云聚,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成为皖西南和皖鄂赣边界的最大商埠和长江重要港口。

安庆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人称之:“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分疆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中流天堑,万里长城于是乎在”。三国时吴、魏相争,南宋为抵御金兵而筑城,元末、明季均发生过激烈争战,“安庆保卫战\"谱写了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上英勇悲壮的乐章。

安庆历史悠久,人文济盛,文物丰富,是沿江北岸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们在此劳作、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属薛家岗文化。这里有皖山(天柱山,古称南岳)、皖水(皖河),为周代古皖国(及其东邻桐国)故地,安徽简称“皖\"即由此而来。从最早见于文献记载古名“盛唐”起,至今已有21 10年(公元前106年一公元2004年);以“安庆\"名问世,沿用至今已达857年(1 147--2004);自南宋筑城作府、县治所以来有744年(1260-2004),其间1760年一1 937年为安徽省会,长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近现代史上,太平军三克安庆、石达开安庆易制、安庆保卫战,徐锡麟起义,熊成基起义,安徽“六二”学潮、驱逐省长李兆珍、推翻省议会,1927年的“三·二三\"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安庆发生。我国第一家军工企业“内军械所”(1861年)在此创办,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蒸汽轮船在安庆制造。在省内,第一所新型学校“求是学堂”(1 898

- 2 -

- 3 -

年)、第一所正规大学“安徽大学\"(1928年)、第一个图书馆在此建立;电报(1875年)、电灯(1907年)和自来水(1910年)也首先在此使用。

安庆山川秀美,物产丰饶,更值得一体的当属名人倍出。

关键字:安庆 地域 文化 历史 名人

社会调查目录

了解安庆的地域文化

1. 安庆概览………………………5

2. 安庆文化………………………9

3. 历史安庆………………………12

4. 黄梅之乡………………………13

参考文献 ………………………15

安庆概览

- 3 -

- 4 -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中国城市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城市”之一(2010年),是全省唯一“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并在全省率先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积极推进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全省文明城市。

安庆现辖桐城市,枞阳、怀宁、潜山、岳西、太湖、望江、宿松7县,及迎江、大观、宜秀3区,代管皖河农场。全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21平方公里。2013年全市户籍总人口620万人,其中市区常住人口80万人。

安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作为安徽省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安庆自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至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2100余年;自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建城,至今已近800年;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27年(1938年)的178年间,一直是安徽省治所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我们的先人曾在安庆这块土地上创造过可歌可泣的事迹。汉代,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登临市境盛唐山,封禅天柱山为“南岳”。诞生在安庆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继楚辞之后我国文学史上第二个伟大诗篇。南北朝至隋代,禅宗二祖、三祖以市境为据点,开创了中国化佛教的新天地。特别是明清以来,安庆更是领尽风骚。左光斗、方以智、戴名世、阮大铖、张廷玉、邓石如、吴越、吴汝纶、姚莹、王星拱、张恨水、陈撄宁、章伯钧、赵朴初、黄镇、方东美、朱光潜、邓稼先、慈云桂、夏菊花、严凤英等名人辈出。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启一代文风,统治中国文坛300年。以高朗亭、程长庚为首领的徽班,从安庆辗转进京,融南腔北调于一炉,开京剧之先河。由曾国藩创

- 4 -

- 5 -

办的安庆内军械所,为清末洋务运动的发端,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气机和第一艘机动船。在安庆,石达开安庆易制,完成了太平军由流寇向割据的转变。在安庆,陈玉成领导安庆保卫战,谱写了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上最壮烈的一章。在安庆,徐锡麟枪击安徽巡抚举义、熊成基率领炮马营造反,打响了辛亥革命和新军起义第一枪。在安庆,陈独秀发表藏书楼演说,创办《安徽俗话报》,开始了他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的革命生涯。在安庆,柏文蔚首次焚烧英商鸦片,孙中山到安庆发表演说以示支持。在安庆,蒋介石策划三•二三事件,成为四•一二政变的预演。在安庆,黄梅戏由民歌小调成长为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唱响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安庆,建设了安徽省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条公路、第一座飞机场、第一个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

安庆俗称“宜城”,生态优良,环境优美,是适宜人居的城市。

安庆城北枕龙山,南临长江,西依皖河,东接石塘、破罡诸湖,狮子山、凤凰山、菱湖、秦潭湖等镶嵌其间,整个就像是一座大园林。城北的龙山凤水风景区,山景、水景、石景、树景、洞景融为一体,别具特色;城西的陈独秀陵园,林郁山静,幽雅肃穆,令人叹止;城南沿江岸建设的外滩公园、桥头公园绵延近十公里,形成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城内的迎江寺、振风塔、谯楼、世太史第、探花第、江西会馆、太平天国英王府等古建筑,保持了典型的明清建筑风貌;特别是历史悠久的菱湖公园与近年新建的莲湖公园、皖江公园、大湖风景区已连成一片,总面积近五平方公里,堪与杭州西湖媲美;建设在景区内的黄梅戏艺术中心和中国黄梅戏博物馆、邓石如碑馆、黄梅阁、血衣亭、日本樱花园、徽派盆景园、黄镇纪念馆和科技馆、体育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建筑,以及程长庚、邓石如、严凤英、邓稼先、陈延年等塑像,更是增添了一层文化的氛围。安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7%,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1平方米。

- 5 -

- 6 -

安庆山川秀美,物产丰饶。不仅有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最具潜力十大风景名胜区”等称号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有花亭湖、巨石山、五千年文博园、菱湖、独秀园、嬉子湖、孔雀东南飞、明堂山、天峡、石莲洞和浮山等十余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有大龙山、小孤山、白崖寨、鹞落坪、妙道山、薛家岗等数十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湿地保护区或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黄山、九华山、庐山等世界著名风景区之间交通的几何中心。

安庆交通便捷,旅游服务设施齐全,住宿优雅方便,传统食品和风味小吃自古闻名。鲥鱼、鲚刀鱼、大闸蟹、枞阳媒鸭、桐城丰糕、怀宁贡糕、江毛水饺、鸡汤炒米、侉饼油条、油酥饼、麦陇香糕点、胡玉美蚕豆酱等特色食品让人回味无穷,望江挑花、潜山舒席、宿松蜡染、岳西翠兰、天华谷尖茶叶等传统工艺品或土特产品令人爱不释手。沪蓉、济广、安合、合铜黄等高速公路干线,105、206、318三条国道和合九铁路在市境交汇,通过已建成的安庆长江公路大桥和安庆长江铁路大桥、建设中的望东长江大桥,跨江与南京—安庆城际铁路、沿江铁路、沿江高速公路、安庆—景德镇高速公路连接。安庆天柱山民航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厦门、武汉、海口等航线。安庆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以及油、气管道运输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庆作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水产品、林产品和畜禽生产基地,作为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和纺织加工业基地,又被省列为皖江开发的重点开放城市之一,社会经济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服务业全面发展,工业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涌现了安庆石化、华谊、华泰、华茂、环新、中船、曙光、飞凯、西锐重工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基础教育成为品牌,文化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城市供水、供电、供气、

- 6 -

- 7 -

公共交通通讯和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安庆文化

文化概述

安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是“孔雀东南飞”、“大乔小乔”、“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发生地,是统治中国文坛近300年的“桐城派”故里,是京剧鼻祖程长庚为代表的徽班成长的摇篮,是黄梅戏形成和发展的地方,也是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科学家、思想家方以智,清代文学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书法、篆刻大师邓石如,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佛教领袖赵朴初、道教领袖陈撄宁、“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将军外交家”黄镇、“杂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等影响中国、闻名世界的杰出人物的故乡。著名学者严复、陈望道、周予同、郁达夫等在安庆任过教。李白、黄庭坚、陆游、文天祥、史可法、王士祯、孙中山、柏文蔚、秋瑾、胡适、陶行知、苏曼殊、恽代英、叶以群、韦素园、徐悲鸿、毛泽东、陈毅、胡耀邦等历代著名人物都在安庆留下过足迹。安徽省的第一个现代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都诞生在这里。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2014年,安庆市将全面实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进国家级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建设新的安庆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和美术馆。

群众文化

- 7 -

- 8 -

民国时期,安庆建有省立民众教育馆,面向市民开展教育和文娱体育等活动。

1950年成立安庆市群众艺术馆,2006年更名为安庆市文化馆。主要职责是: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进行文化宣传、文艺活动组织、群众文艺理论研究、大众科普资料编辑、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收集整理与保护、相关培训等。

近年来,安庆市以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为契机,切实按照等级站软硬件标准要求,扎实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省级等级站率达到75.3%。全市15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乐民活动,为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设施为基础,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民生工程,共建成101个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不含宿松),每个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终端计算机不少于10台,局域网存储空间不少于1TB,互联网出口带宽不低于2M。

2013年,安庆市坚持把公共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成功获准创建“第二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标志着安庆的群众公共文化建设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以此为契机,全市从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等方面进行创建活动,着力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起来、公共文化阵地转起来、公共文化活动活起来。

目前,全市除市、县(市、区)文化馆外,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54个,覆盖所有乡镇;建成农家书屋1961个,提前3年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目标。从2013年起,每个行政村每年安排1万元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每个农家书屋每年更新图书不少于100册,

- 8 -

- 9 -

全市166个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每个重点示范村新建、改建农家书屋、农民文化站、体育文化广场各1个,打造农民文化乐园。黄梅戏展演周向社区、学校、戏迷和一线工作者免费赠送展演门票,专为环卫工人、交警城管执法人员、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者、重点工程建设者和公共服务部门工作者安排专场慰问演出。开展公益电影广场放映活动,“广场文艺天天演”、“宜城处处唱黄梅”等已成为安庆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200多家民营黄梅戏剧团、120支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长年活跃在基层,新声剧团、凤英剧社被中宣部、文化部评为“全国服务农民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近年来,在继续扎实开展“文化下基层进社区”活动的同时,又实施“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在2013至2020年间,每年将在市直文化单位选派24名左右优秀文化工作者,到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覆盖的县、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三区”工作或提供服务,每年为“三区”各培养2名急需紧缺专业的文化工作者。

历史安庆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到庆元元年(1195)“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安庆古名“盛唐”,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枞阳之歌\"。今安庆城区登云坡即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堪舆家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别名“宜城”。

安庆城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知府黄干“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端平二年(1235)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景定元年(1260),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复

- 9 -

- 10 -

筑宜城为新安庆府”治(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从此,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并与行政区名称(府、道、专区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庆,由于地处要津,早在建城之前就逐渐成为黎庶聚落、商贾集市、官府驿站和佛事禅场之处。据史料记载,三国(吴)时期(2 14—237)有军事重镇皖口城。东晋咸和年间(327—334)童师和尚在万松山麓建造太平寺(今仍有太平寺街)。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宝志和尚在渌水乡(今北郊)建造石山寺。隋代开皇年间(58 1—600)即有菩提庵后改名三祖寺(今仍有三祖寺街)。北宋的建隆(960)、开宝(974)和崇宁(1 102—1106)年间,先后有伏虎禅师、涵万和尚等建造三城寺和宝善庵。熙宁八年(1075)在同安桥设置舒州同安监铸造铜币。南宋在此建城,这里已有着自汉晋以来逐渐形成较为发达的经济、文化基础。

安庆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为安庆府和怀宁县治,民国时期为专署驻地。明末以来的巡抚亦持节镇守于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同时又是安徽省省会。新中国成立后,安庆单独建市,是皖西南的中心城市。

黄梅之乡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 10 -

- 11 -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郭宵珍、汪静、张小萍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 11 -

- 12 -

参考文献:

[1]董学明 《皖江博览》

[2]王雨生 《发展论坛》

[3]市志办 《安庆志鉴》

[4]刘帅钢 《年鉴信息与研究》[5]安庆市人民政府网

- 1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