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4-000-01
摘要自改革开放,1989年出现了“打工潮”现象,2003年起,被称为“民工荒”的现象却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进入2006年,“民工荒”现象进一步向珠三角蔓延。本文将从“打工潮”到“用工荒”这一转变,探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向对策。 关键词打工潮民工荒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引言
改革开放前,生产方式及户籍制度等原因,极大限制了城乡人口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积聚于农村但想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进城打工数量逐年递增。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城市化的提高,“民工潮”现象大大减化,逐步演变为相反的现象。2003年,被称之为“民工荒”的现象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进入2006年,“民工荒”现象进一步向珠三角蔓延。在“民工潮”还没有消退、农民工就业仍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却出现了“民工荒”。2004年春季,我国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先后出现“民工荒”,到2006年,“民工荒”在珠三角等地区进一步蔓延。 二、“打工潮”与“民工荒”的成因分析 (一)“打工潮”成因
一是有限的农业用地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人多地少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中,约
有2万多亿元的土地让位于城镇建设。同时,生态土壤恶化等影响,我国农业可用耕地面积大幅缩减。
二是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造成了农村发展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居民享受较齐全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农村居民却得不到这种服务,生活水平长期低下。虽然工业生产率提高迅速,但农业生产水平却得不到显著发展,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出现。在这一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农村劳动力更愿意流向城市。 (二)“民工荒”成因
一是农民工工资的低少。长期以来,沿海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雇佣大量农民工生产廉价竞争力极弱的产品,使得这些企业只能在微弱的利润下生存,农民工只能得到极低的工资。 二是农民工的“被边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激增了进城的农民工数量,而他们的基本生活却得不到保障,始终浪迹于城市边缘,鲜活于都市生活之外;企业的短视行为也伤害到了他们,导致农民工对所在的城市没有安全感。
三、“打工潮”向“民工荒”转变的经济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是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多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压低工资、减少改善劳动条件投入以保障低成本,赚取利润。但是,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度依赖会导致资本的短视化和劣质化,并会造成社会需求萎缩,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民工荒”的出现,
必促使企业采用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是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了保持现有产品的低成本优势, 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得不向中西部转移,劳动力会在工资水平相当的情况下选择就近打工,这更能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也能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短地区差距。 (二)负面影响
一是不利于吸引外资。丰富廉价劳动力是吸引外资的最大优势。已有400多家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正是凭借丰富低廉劳动力资源。但是,随着“民工荒”的出现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力的廉价性将不复存在,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必然趋势,必会导致外资吸引力的下降。
二是可能引发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参照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呈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高。反之,亦然。“民工荒”的出现验证了这一规律。整个经济在快速工业化的压力下,迫使政府降低失业率,工资势必提高,从而推动制造业成本的上升,必然带来食品价格、劳动力工资等的上涨,从而物价水平也将上涨,最终出现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四、结论及对策
我国是一个城市化相对滞后的国家,人口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村。随着科技水平与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并向非农产业转移。但在我国城市工业化进程中,先后
经历了“打工潮”与“民工荒”,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结构变迁的决定因素,所以,必须审慎处安置农业劳动力,妥善解决经济转型过程中“打工潮”与“民工荒”问题,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打工潮”与“民工荒”的双重影响下,使得剩余劳动力转移备受关注。在二元经济结构的约束下,需要妥善解决好“打工潮”与“民工荒”问题: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更适合市场要求的农业和农业产业,更有效地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部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利益的经营模式,这就需要合理布局技术人才,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是加强农村建设, 增强农村的自我消化功能。当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农业空心化现象并存,它无论是对城市还是对农村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加强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自我消化农村劳动力,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林飞.“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中国社会科学.1995(4).
[2]郑四渭.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对策.农业经济问题.1998(6).
[3]杨舸,孙磊.从“民工慌”到“民工荒”与“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反思.中国青年研究.201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