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采访学
绪论
本章主要内容: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第一节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所谓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1.从新闻传播流程来看
电视新闻的传播流程前期选题、采访构思、采访拍摄、画面剪辑、文字稿、后期播出
报纸新闻的传播流程获得新闻线索新闻报道策划/进行采访、新闻写作、编辑排版、印刷、发行 2.从新闻传播的本质特征来看 只有通过采访才能传播真实的信息。 (二)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摄取素材方法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我是怎么做起小说来》)
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法:
新闻采访(获取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丰富的素材)→整理采访素材(通过整理采访素材,使素材由无序变为有序,为写作奠定基础)→ 新闻写作(采访得来的素材,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将不失其原貌地、直接地进入新闻作品中) 新闻写作必须要终于生活,不得对事实进行加工。 (三)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新闻记者的职责:发现新闻线索,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写成新闻报道或制作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发表或供领导层参考。
新闻采访的特殊性:从事新闻写作,作品形成后用于通过新闻传媒进行公开传播,满足人们的知情欲望。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记者和通讯员所进行的新闻写作,要对通过采访而得的原始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使之从无序变成有序。对重点加以突出,并将报道内容用文本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新闻记者的工作内容,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三个: 1.采写新闻报道2.反映情况3.做群众工作 第二节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它是后者的不可缺的认识论基础。 新闻写作根据新闻采访得到的素材制成新闻传播文本,实现新闻采访的价值。 一、新闻采写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有着一致性。它们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 (一)在真实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二)在深刻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三)在丰富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材料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
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之处、耐人寻味之处、意蕴丰富之处。
1
第一章 新闻采访概论
本章主要内容:新闻采访的涵义、特点和获取的信息形态
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电视新闻采访的技术手段
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涵义、特点和获取的信息形态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界定
(一)对现有新闻采访定义的讨论
“素材搜集”说 “调查研究”说 “互动行为”说 (二)新闻采访内涵
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二、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一)新闻采访以大众传播为目的 (二)新闻采访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 (三)新闻采访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三、新闻采访获取的信息形态
(一)符号化的信息形态——这里主要指文字。
1.符号信息形态的特点
文字为人类信息传播提供了跨时空的、大众传播的可能。
文字使人类的传播远离了人本特性,文字使传播疏远了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2.符号信息形态的优势
长期的文字使用训练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文字以及文字逻辑构造着人类思维和传播的基础。 文字具有稳定的内核,它在印刷媒介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文字的理性和严谨性使它直至现在保持着应有的地位。
3.符号信息形态的局限
缺乏直观形象性,不能实现人际交流的人本体验和感知效果。 不同国家的文字有着各自不相同的符号形态,造成传播障碍,文字还需要人们耗费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和辨认。 (二)声音
广播技术通过复制和还原生活中的原始声音形象传播信息,开始具备了人本化的部分因素。 声音的广播需要录制和复原,这一特殊的技术基础是广播媒介传播特征的构成要素。 (三)画面
1.静态画面
静态画面是以一定的技术手段记录保存的、现实生活在某一瞬间时空的凝固状态。 新闻照片是静态画面在大众新闻传播的主要形态,它依附于印刷媒介,它与文字并行,使印刷媒介(报纸)具有了一定的视觉性。 2.声画一体的动态画面
电视画面以延续时空的画面形态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它包括生活中真实的时空、声音、形象、运动和过程等原始素材,具有人本化感知特征。 电视画面可以单独存在并实现有效传播,也可以充分融合文字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形态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 第二节 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一、新闻采访是一种信息符号互动
(一)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符号互动行为
1.符号互动理论p30
2
个体具有“在互动过程中将自己视为被评价的客体以获得自我形象的能力”,也具有“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的能力”。当一个个体具备了“将自己放在他人地位上的能力”时,就“提高了合作互动的可能性”。
社会被视为相互作用的个人的集合体,而这种相互作用的中介物就是符号。互动者会运用群体和他人的视角考虑问题,并根据具体情景,调整符号的运用,从而成功地彼此调适,达到交流的和谐。
2.符号互动理论对新闻采访的启发
①采访者必须与受众进行互动,采访者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抱着与受众互动的目的来考虑采访、写作,感受受众的需求。
②采访者必须培养良好的与采访对象进行符号互动的能力,让采访对象将采访者所需的信息和盘托出。 (二)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
采访应基于双方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
采访者应当以前台的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 采访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在认知和情感上去体验受访者的心态。 二、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社会交换是某物或某项活动从甲方自愿地转移到乙方,以换取他物或他项活动。
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应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资源交换”是否成功,要看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信任和友谊。 第三节 电视采访的技术手段
ENG的素材采集方式 EFP现场制作方式 ESP演播室制作方式 SNG卫星新闻采访方式 一、ENG的素材采集方式
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即“电子新闻采集”。ENG设备为小型轻便、易于携带的摄录一体的摄像机,以纯电子的方式拍摄新闻。这种前期拍摄、后期编辑的素材采集工作方式就是ENG。 (一)ENG系统的构成
摄像机、话筒、灯具、脚架、通讯联络系统 (二)ENG的主要摄制特性
ENG系统便于对事件作出快速反映,机动灵活地采集现场素材。 ENG设备和人员相对灵活。
ENG电子新闻采集系统在采访突发事件时,尽可能小地影响现场。 二、EFP现场制作方式
EFP(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即“电子现场制作”,它是以一整套设备连结为一个拍摄和编辑系统,进行现场拍摄与现场编辑的工作。
EFP的实质是在拍摄的同时进行编辑,追求前期拍摄与编辑制作一次完成,与播出系统相连,现场采集、现场编辑,即可实现现场直播。 三、ESP演播室制作方式
ESP(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即“电子演播室制作”,主要是指演播室录像制作。 四、SNG卫星新闻采访方式
SNG(SATELLITE NEWS GATHERING)译作“卫星新闻采集”,是指将ENG、EFP或ESP与卫星相连,实现电视拍摄、编辑与播出三者同步合一的工作方式。 (一)SNG的构成
1.卫星转播车(OUT—DOOR BROADCASTING VAN) ⑴ENG设备若干套(或DNG设备) ⑵一系列监视器(MONITOR) ⑶一套视频选择器,也叫操作盘 ⑷一套卫星讯号发射设备 ⑸一套或几套录像设备 ⑹通讯设施
2.地球同步卫星频道租用以及地面接收系统
3
(二)SNG的采制特点
在SNG系统中,电视采访和报道同步进行,实现了二者合一。 SNG的使用成本较高,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进入日常化使用阶段。 五、数字化新闻采集方式
DNG(DIGITAL NEWS GATHERING)即“数字化新闻采集”,数字化新闻采集方式是数字技术在电视领域中的应用。从实质上来说,DNG是指在前期拍摄中以数字技术录制声音和图像,在后期进行数字化、非线性编辑的工作工作方式。 DNG与ENG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⑴DNG前期拍摄时,数字摄像机稳定性强、可靠性高、小巧轻便、灵活经济、参数调整准确容易。⑵DNG在后期编辑时也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便捷优势。
第二章 记 者——新闻采访的主体
本章主要内容:认识记者:记者社会角色分析
记者的修养与品质
电视记者的工作职责及分工
第一节 认识记者:记者社会角色分析 一、认识记者
记者是在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现场,进行现场报道的人。 记者是记录历史的人,是代表公众呐喊的人。(理性的、严谨的、客观的) 记者是坚持不懈的调查者;是对社会黑幕孜孜不倦的揭露者。 二、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 (一)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监视环境
使社会各部分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时相互关联 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娱乐提供
(二)新闻记者的四种角色身份
1.社会守望者角色
必须代表公众利益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
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能够在社会或自然灾难来临之前,及时地发出警报。 必须时刻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理性的反思。 2.信息传播者角色
记者的新闻报道构成了人们脑中的“世界图景”。 记者的新闻报道指导人们调整自己的行为。
记者的报道能够实现社会上不同阶层和职业间的信息流动,维护社会的有序运转。 3.文化传承者角色 4.娱乐提供者角色
第二节 记者的修养和品质 p37 一、记者的修养 (一)政治修养
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纪律 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政治远见 (二)法律与道德修养
1. 记者的法律修养
4
记者的采访写作以及日常其他行为必须合法; 记者所进行的新闻报道不能传播违法的内容。 2.记者的基本道德修养
具有健全的人格。 不畏权势,坚持真理。 有社会责任感。 (三)科学精神
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追求价值中立。 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有良好知识结构,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 (四)知识修养
所谓合理,既要博,又要专。
记者要博的知识结构分为个四层次: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2)文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经济学知识,法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统计学知识,心理学知识 (3)自然科学知识 (4)外语计算机知识 (五)专业修养
新闻记者的看家本领就是所具备的较高的新闻专业技能; 合格的记者还要具备比较高的专业理论修养;
优秀的新闻记者还应该具备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具有崇高的新闻理想。 (六)身体素质 二、记者必备的品质
品质一:坦诚 品质二:执着 品质三:新闻敏感
品质四:充分的准备 品质五:好奇心 品质六:不带任何倾向的倾听 第三节 电视记者的工作职责及分工 一、电视记者的工作职责
(一)电视记者的涵义
指电视台里从事前期策划、采访、出镜报道、摄像、后期编辑的电视节目创作人员,简而言之,即电
视台里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 (二)电视记者的工作
完成文字记者所做的一切采访工作;
亲自动手参与后期制作、编辑画面、混录合成等;
参与制定报道方针,构思节目内容和形式,并且亲自上屏幕报道播出。 二、电视记者的分工
(一)现场编辑:指挥现场素材的采集和节目的整体构成
决定应变方针。
负责现场资料尤其是理性素材的搜集。
为磁带做场记,为后期节目编辑做适当的准备。 搜集其他相关资料。
(二)出镜记者(包括现场的主持人):现场提问、访谈和述评
出镜记者是指在电视采访中出现在镜头里的记者或主持人。 (三)摄像师:采集画面形象素材
1.运用娴熟的摄像技术完成新闻素材的形象采集,把现场最富含新闻价值的形象信息记录下来。
2.在现场要受现场编辑的一定提示,抓拍现场的人物、环境、细节、氛围等重要因素,保证后期节目编辑所需要的画面素材。
3.与出镜记者紧密配合,完成访谈、交流、述评等采访过程的记录。 (四)录音师:配合摄像师采集声音形象
5
1.根据采访现场决定录音设备。 2.确保声音的录制清晰和真实还原。
3.与摄像师紧密配合,处理好现场声音录制与摄像机所摄画面之间的关系。 (五)灯光师:保证摄像师采集画面形象的光线条件
第三章 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和步骤
一、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 (一)拿到事实
预约采访或“三包”采访(错) 依赖网络解决采访(错)
到一线采访,拿到关键性的事实 (二)拿到真实的事实
与事实相关的知情者对报道的真实性的检验 社会实践对新闻报道的检验 (三)拿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四)拿到典型的事实
典型的事实必须是真实发生的。 典型事实一般都是感性的事实。 典型事实是蕴含理性的感性事实。 典型事实是有代表性的事实。
选择典型事实的误区:虚构,夸大(夸大事实法、人造平原法) (五)迅速地获取事实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要依靠各方面的熟人和朋友帮忙 要有比较强的交往能力
要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新闻采访的十个步骤
1、获得新闻线索 2、明确采访目的 3、进行背景调查 4、拟定采访计划 5、采访预约
6、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 7、提第一个问题
8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9、提出敏感问题 10、结束此次采访 第一步:获得新闻线索 第二步:明确采访目的
“你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谁能为你提供该信息?” ■为什么表明采访目的那么重要?
扫除对方不信任的障碍。 帮助对方知道你需要什么。 表明你是来倾听、了解的。正常程序→表明自己需要何种信息→找到合适采访对象 特殊程序→找到合适采访对象→表明自己需要何种信息
第三步:进行背景调查
只有通过背景调查——回顾以前发生的一切——才能找到带你走向新领域的问题。
6
报道的性质决定所需调查的种类。(人物专访)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采访都要求大量的访前调查 第四步:拟定采访计划
在见到采访对象时,再次解释采访目的 。 怎样和首次见面的采访对象打招呼。 记下提问的问题。
让对方举一些例子、轶事和总结性的评论。 策划好你的倾听。
考虑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出乎意料的回答和话题的以外偏离。
第五步:采访预约
别人没有义务接受你的采访。
预约过程:表明身份,解释你的需求,提出采访要求,安排时间和地点。
第六步: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
■如何打破僵局: 谈他感兴趣的话题 问他最近在忙什么
从环境中找个闲聊的话题 谈共同的熟人
■见面后的前四分钟
第七步:提第一个问题
第八步: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谈话应该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谈话越不正式,收获越大;倾听越认真,得到的回应越热情,收获越大;好奇心表现得越突出,提问时准备得越充分,收获越大。
■如果采访进行的不顺利?
原因:1.忽视了前面的步骤2.没有把采访的目的解释清楚3.没能让采访对象意识到该采访任务的重要性
4.在最初的四分钟,采访对象把你当成了不值得信任的人
解决:1.谈话的最初要全面具体地解释。
2.双方的和谐可能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出现的。
3.建立在共同兴趣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和谐是采访的核心所在。
第九步:提出敏感问题
敏感问题和令人难堪的问题一般放在采访后半部分提出 ■提出敏感问题之后的感情恢复
如果处理小心谨慎,双方的信任不会受到损失。 充满人情味的安慰
第十步:结束此次采访
主动按时停止谈话,如果对方意犹未尽,可适当延续一小会儿。 表现你想终止的意图,再核实一下做过的记录。
询问采访对象要不要再做什么补充,或者有没有什么“最后的想法”。 留下你的名片。
索要采访中所提及的资料。 告别——谢谢您的合作。
■采访步骤——个案展示(ppt20--32) ■需要牢记在心的一些问题
在访前的调查中,记者要做充足的准备,并就可以提问的领域进行思考。 要敢于想象完美的报道模式,并为此去挖掘信息。 采访双方要做充分的交流。
7
报道的精确度至关重要,小细节也很重要。 报道的思路往往在采访中产生。 不要忽视采访笔记的重要性。
重复对方刚刚说过的话能够促进深层次的调论。
第四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本章主要内容: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
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 新闻报道策划
第一节 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 一、新闻线索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新闻线索的涵义
新闻线索是关于新闻事实的片断性的简要信息。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 (二)新闻线索的特点
1、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基本上不可能做到新闻五要素俱全。
2、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地,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新闻线索才可能比较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3、新闻线索稍纵即逝。
4、新闻线索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5、新闻线索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功用
1.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产生采访的动机。 2.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三、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
(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 (二)互联网、手机等信息传播工 (三)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
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要决策,尤其是与广大群众关系密切的重大决策,立法机构颁行的各种法律;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重要讲话;
各级党政部门举行的会议,尤其是记者招待会;
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计数据、总结和调研材料等等。 (四)企事业单位
企业单位:经营状况、改革进程和经营策略等。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五)重大文体活动 (六)社会网络
采访对象、通讯员、各行各业的朋友 (七)日常的平凡生活
成为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在体验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群众来信通常能起到提供新闻线索的作用。 第二节 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 一、什么是新闻敏感?
在我国,“新闻敏感是记者对事实的新闻价值的敏锐的发现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二、新闻敏感的具体实在内容
判断该线索及其背后的事件全貌从整体上说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8
判断目前的新闻线索哪些与记者已采访到的新闻事实、已有的经验知识或者记者以往获得的新闻线索有关。 判断目前的新闻线索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什么。 三、新闻线索的捕捉与追寻
能敏锐地从异常的情况中捕捉到新闻线索。
能根据当前的宏观形势,高屋建瓴地发现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 能敏锐地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捕捉新闻线索。 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获取新闻线索。 四、新闻敏感的培养
1.博学善学,吸收营养。2. 增强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3.到生活中张网捕鲜鱼。 第三节 新闻报道策划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涵义 (一)策划的内涵
策划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量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前决策之依据。 (二)关于新闻领域中策划的讨论
观点一:新闻领域中的策划就是掌握新闻线索后对报道过程的一种计划和谋划。 观点二:把新闻领域中的策划看作是一种策动。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涵义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采访者运用脑力,为新闻事实的挖掘提供一套最优方案,以使在进行重大新闻报道时能迅速调集本媒体之优势兵力,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
可供传播的客体、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要、实现传播的条件三者交叉的内容为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类型
(一)根据报道客体的发生状态划分——可预见性策划、非可预见性策划
可预见性策划: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 非可预见性策划:对无法预见的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策划。
(二)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作划分 ——独立型报道策划、联动型报道策划
独立型策划:独立运行的、与其他活动无关的新闻报道策划。 联动型策划:与其他策划活动相关联和连接的新闻报道策划。 四、新闻报道策划方案设计
报道的范围与重点、报道的规模与进程、发稿计划、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 (一)新闻报道的范围与重点
新闻报道范围——全部报道客体的组合,规定了报道对象是哪些人和事、报道面有多大。 新闻报道重点——报道客体中的最重要部分,规定了报道的核心人物或核心事件、核心问题。 (二)新闻报道的规模与进程
报道规模——报道的时间、空间与人力三方面因素组合的概念。 报道进程——报道全程中对时段的分割与安排。 (三)发稿计划
报道进程中各阶段刊出新闻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每条稿件的选题、内容、体裁和篇幅,确定稿件刊出的先后次序与具体时间,稿件在媒体上的版面位置或播出时段。 (四)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
报道方式——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 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组合式、媒介介入式
1.集中式: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形成较大声势,具有强烈、醒目的效果。(香港
回归)
2.系列式: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成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具启迪性。
9
案例: 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曾做过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汽车中国》八集系列报道。从中国汽车产业的历史
到现状和未来;从国内汽车市场到国际汽车市场;从政府决策到企业经营、再到百姓汽车消费;从汽车的成本价、关税价、市场价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从汽车产业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等等。
3.连续式:紧跟事件或问题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其全过程,取得及时、深入、扣人心弦的
报道效果。
案例:中国青年报《山西繁峙矿难系列报道》
4.组合式: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报道规模。
案例:《经济日报》 “话说‘正点率’”的报道 《航班何处能正点 请看前日五机场》 《火车站前看正点》
5.媒介介入式:指媒介直接参与报道客体,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
案例: 2007年6月15日,《桂林晚报》推出“走漓江”大型公益活动。由记者及地质、环境、植物等领域专家共12
人组成采访团用了二个多月时间徒步500多公里,用媒体的视角对漓江作了全程采访。《桂林晚报》用80多个版面刊发了记者发回的18万多字的文字报道及大量图片,对漓江的生存状况及沿途百姓的生活变迁作了真实再现。
■表现形式——报道方式最终在媒体上的具体展示及形象化,就是报道的表现形式。
注意:对表现形式的设计并不十分细致,只对报道的主要体裁和包装风格有较为明确的设想即可。 (五)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
报道力量配置——参与报道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设备的配置。
报道运行机制——为实施报道而临时建立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及其管理制度。 1.组织结构——根据报道的内容和进程安排组织采编力量,成立的临时性机构。 原则——扁平性、人才优势互补、能够团结合作。
2.采编流程管理——根据报道的时效需要、内容特点等安排工作流程,加强采编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原则——明确岗位责任、简化稿件流程、有效进行监督、实施奖惩措施。 ■一个好的报道策划应当由以下内容组成(其设计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⑴它要根据新闻线索的核心内容明确报道的主要目的;
⑵它要预先决定报道的执行者或者执行小组,决定动用的物质资料和媒体内外的各种可以整合的资源; ⑶它要决定报道进行的时间和程序,决定报道进行的空间;
⑷它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拍摄方法和注意事项,采访和写作的形式以及版面的安排; ⑸它还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报道的预算,确定报道的预期效果,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五、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
首先,策划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其次,策划为新闻采写提供了充足的背景和其他准备,从而可以充分地利用新闻线索,使报道在时效性和深度上
都胜人一筹。
最后,策划为报道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团队。
第五章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本章主要内容: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分析、采访对象及其心理特点、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第一节 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 一、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意义
1.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从而提高采访的效率,使采访更加深入。 2.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应对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在关键的时刻提出精彩的问题。 3.资料准备能够帮助记者在报道中避免犯一些简单的常识性错误。 4.资料准备还能帮助记者获得千载难逢的采访机会。 二、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 1.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采访对象的简介。
采访对象的专长、主要贡献或专著,曾产生过什么影响,在同行中的地位,别人有过什么评价或传说等。 采访对象的特点。
10
分析采访对象与所采访的问题有何利害关系。 2.了解关于新闻事实(事件)的背景材料。
新闻事实(事件)的背景材料:是指与新闻事实有联系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地理特征、科学知识等过去时的材料。
作用:能帮助读者了解所报道事实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可以增添新闻的活力和厚度。 3.了解一些与新闻事实(事件)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资料准备的渠道 1.查阅相关资料
2.检索相关传媒的报道 3.进行预采访
4.平时持之以恒的长期积累 四、资料准备的“十比一”原则
西方学者和记者有一种说法认为,访前准备要遵循“十比一”原则。“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
第二节 分析采访对象及其心理特点 一、采访对象的特点与分类 (一)采访对象的特点 1.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人口特征的角度 个性差异的角度 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 个人的人生经历的角度
对具体的采访所持的不同立场
启示:记者必须因人而异制定采访计划,从而确保采访获得成功。 2.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启示:一方面,记者应当在采访前作更多的知识准备;另一方面,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问后,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倾听上。 3.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启示:记者在采访中要巧妙地、千方百计地引导采访对象的谈话,使之合乎记者的采访目的。 (二)采访对象的分类
1.当事人:当事人通常就是新闻事实(事件)的主体,他(们)不但亲历了新闻事实(事件),而且对新闻事实
(事件)有着较为深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知情人:知情人通常都不是新闻事件中的行动者,但对新闻事件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可能参与了新闻事件的
策划。
3.目击者:目击者是那些亲眼目睹新闻事实(事件)发生的人。
4.有关人士:记者采访有关人士的目的,一方面是借用他们的言论表现出记者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也需
要借助于他们的权威性增加报道的说服力和深度。
二、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一)从个性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 侧重于感性、理性。内向、外向
1.理性外向型:有较强的理性思考能力,不容易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且善于与人交流。
对策:记者的提问应简洁明确,不宜过多、过于频繁。
2.感性外向型:很健谈,不会刻意隐瞒什么信息,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思维也比较活跃,容易谈一些与采访无关的话题。
对策:设法保护对方谈话的积极性,同时也应努力控制谈话的主题。 3.理性内向型:较为“内秀”,对问题的思考也很深入,但不善于与人交流,也不容易把自己的所想流畅地表达出来。
11
对策:提出精彩的问题,并努力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4.感性内向型:内心世界比较丰富,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但不善与人交流,通常比较自闭。 对策:注意调节采访的气氛,保证采访对象有一个好心情;同时又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分析导致采访对象紧张、不说话的原因 采访原因、性格原因
■如何缓解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
采访对象想谈什么就让他谈,记者随声附合就行。 记者主动说话,但不要迫不及待提问。 (二)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 1.热情地配合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要保持清醒,在清楚了解对方的动机后,客观评价了解到的信息;注意通过其他渠道核实信息,
保证新闻的公正性。
2.消极地应付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应当首先取得他们的信任,并采取各种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采访中,通过高质量的问题,
了解事件的真相。
3.借故回避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应当充分理解这类采访对象的心态,使他们认识到采访的意义和价值;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
不经过预约直接去找采访对象。 4.故意阻挠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一方面巧妙地躲避采访对象的阻挠使事实的真相公布于众;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加强自我保护。 第三节 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采访计划的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包括表明采访的意图,确定的采访对象以及对前期采访准备的简要回顾;
第二部分是计划的主体,包括设定采访的大体顺序和活动安排,采访的手段和方法,要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
一、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 1.正确确立采访意图
采访意图要符合社会的主流的价值观。 采访意图要与受众的兴趣一致。
采访意图要与媒体的报道思想和风格相一致。 采访意图要与客观事实本身相一致。 2.确立采访意图与主题先行的区别
采访意图——采访的方向和对采访所要达到的目标的预设,有待采访过程去实现或证实。
主题先行——记者在采访之前就确立了自己的采访主题,围绕这个主题,他只搜集自己需要的新闻素材,而
不及其余。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 1.确定采访的顺序和活动安排
确定采访地点、确定采访时间、确定自己的形象、确定采访的次数、确定采访的方式 2.确定采访的主要方法
访谈 开座谈会 现场观察 电话采访 网络采访 隐性采访 蹲点 民意测验 3.确定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
明确采访的主要内容. 确定进入主题的方式.确定提问的形式.确定提问的顺序.确定提问的态度 拟定采访的开头、过渡及结尾的方式 (采访计划案例31--34)
采访计划大纲:采访地点 方式 对象 背景 主题 内容 提问 问卷设置 第四节 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12
一、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 (一)创造合适的采访环境
1. 影响采访环境的因素
采访对象的身份 采访的内容 2.努力营造合适的采访环境
选择合适的采访场合和时间,注意营造比较融洽的采访氛围 (二)创造合适的语境
记者应事先对采访对象的爱好有所了解,在采访中尽量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使采访对象兴奋起来。 二、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
面对拒绝接受采访的采访对象,强硬态度倒可能使记者获得采访的机会。 硬碰硬 激将法
三、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
“侧面迂回”采访,是指先从采访对象的周围或侧面了解其人或其事的情况,然后再找采访对象本人进行深入细致的交谈。
1.迂回战术的适用情况
采访对象一时抽不出时间接待记者的采访,而报道任务又不能拖延,编辑部要限期交稿。 采访对象不愿谈甚至拒绝接受采访。
已经无法找到当事人或被报道对象已经逝世。 2.迂回战术的好处
会使采访对象对记者的行动表示关注,并最终答应记者的采访要求。
能使记者获得足够多的新闻素材,有时甚至比直接采访当事人得到的材料还要丰富,还要精彩。 3.两种记者常用的迂回战术
记者通常去采访20至30位采访对象身边的亲人和挚友。 记者在采访对象的秘书们身上做文章。 4.采用迂回战术注意的问题
采访中采访对象的选择。
得来的材料,要多方认真核实,不可轻信。 四、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
在首次采访要求遭到拒绝后并不轻言放弃,明确表示几天后自己还将登门拜访。 使用任何可以抓住的机会进行采访,让采访对象的一些空闲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五、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
有时公开的记者身份反而会使他们得不到采访机会,而转化一下角色身分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六章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新闻采访中的倾听方法 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 新闻采访中的记录方法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提问,是记者运用对话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 一、采访提问面临的诸多难题
1.记者的采访活动有着强烈的目的性,每次都有所不同,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2.采访对象的情况极为复杂。
3.采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的线索,也随时可能冒出新的问题。 二、提问的类型(各自的有缺、用途) 1.开放式提问
所谓开放式提问,指所提问题比较笼统,采访对象的回答范围广泛、发挥余地较大的提问方式。
优点:采访对象可以很随意地回答,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对于记者来说,这种提问也比较省力,且问完后,
有一定的喘息时间,缓和采访的气氛。
13
缺点:不利于挖掘关键性材料。
用途:一般主要用于访问的开头,以便形成融洽自如的采访气氛,在采访过程中也可作为一种过渡和调节的手段。
2.闭合式提问
所谓闭合式提问,指所提问题比较具体,采访对象的回答范围狭小,指向性强的提问方式。
优点:比较尖锐,锋芒毕露,容易从对方的回答中得到实质性的材料,深入采访往往是要靠闭合性提问完成
的。
缺点:气氛往往比较严肃、紧张,记者提这类问题较吃力,必须事先掌握大量的材料。 用途:一般适于层层追问、深入突破、证实事实等。 三、提问的方法
1.正面问。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
2.侧面探。记者不便从正面提出问题,而是从侧面入手,或者绕个弯子,提些表面看来与访问内容无关的问
题,以引发采访对象谈出真实情况的一种提问方式。
3.反面激。从逆向提问,通过一定强度刺激的问题,激起采访对象由“要我谈”变成“我要谈”,从而打开采
访通道。
4.设问法。记者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或者明知故问,以使采访对象放松戒备,或引发采访对象思考、回答,
从而获得或证实原已初步掌握但又没有肯定的情况。
四、始终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 (一)明确提问目标
1.新闻文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2.记者新闻价值观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3.不同目标受众群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二)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
用合适的方式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 把整个对话有效地控制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 (三)通过追问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 五、审时度势地问出精彩问题
(一)不同采访题材所要求的不同提问方法
采访题材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提问可以使正面的、直接的,只要循序渐进、理顺逻辑即可。 采访题材不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采取旁敲侧击甚至利用采访对象谈话漏洞进行提问。 旁敲侧击
抓住采访对象谈话的漏洞
(二)针对不同阶层的采访对象的不同提问方法
1.平视强势群体:在进行采访时,记者要消除面对强势群体的紧张感,提问宜直接、切中要害,必要时可
以使用一些尖锐和敏感的问题,以得到对方的尊重。
2.尊重弱势群体:对这一群体,记者的提问应当以尊重关怀为基调,问题委婉、谦和,避免提过于尖锐和
敏感的问题。
3.与一般群体的沟通:面对这些群体,记者提问宜直接明确,多用交流切磋的口吻。 六、采访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提问的逻辑性 (二)提问力求简洁明确 (三)提问有具体的指向性 (四)采访提问的引导艺术 (五)避免说外行话
第二节 新闻采访中的倾听方法
14
倾听:去听,去理解,为随后再现采访对象提供的基本信息做准备。 一、采访中仔细倾听的作用
1.了解事实真相2.发现新闻线索3.提供写作思路 二、采访中倾听谈话的原则
1.注意力高度集中2.全面地倾听3.耐心地倾听 三、怎样成为职业倾听者
1.做好倾听准备2.倾听观点3.倾听支撑事实4.评价对方的发言5.倾听没有说出的话或说出一半的话 6.鼓励并指明方向7.显示你正在倾听 四、因人而异的倾听
1.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者2.对想说而说不出3.对思维活跃、爱跑题者4.对出于某种原因讲一半留一半者 5.对给采访设置障碍
第三节 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 一、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的内涵
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采访方法。
二、观察在新闻采访中的具体功能(观察的作用) 1.获取第一手材料,验证间接性材料。
2.获取生动的细节,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3.加深对新闻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4.观察不受条件限制,有时是采访的唯一方法。 三、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一)现场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1.观察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概貌2.观察现场事物的“动态”和细节 (二)人物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1.观察人物周围的环境2.观察人物的外貌3.观察人物的动作4.观察人物的无声语言 四、观察的注意事项
(一)明目的(二)多请教(三)抓特点 (四)选地点
1.掌握一定的明度,获得较好的感受效应。 2.巧择适宜的视角,增强视觉的敏锐程度。 3.避免听觉刺激对视觉的干扰。 4.注意动观与静观相结合。 (五)善用脑
第四节 新闻采访中的记录方法
本节谈到的记录,真正的含义就是笔录,而不是由其他设备代为进行的记录。 一、记录是采访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采访中关于当场记录的争议:
1.当场不记。 2.当场少记,事后多记。 3.访问时记得越详细越好。
结论:所谓少记不是不记,而是记要点,记精粹的话,记生动的话;所谓事后多记,就是在采访结束后,抓
紧时间尽可能详细补记,以备遗忘。
二、新闻采访中记录的作用
1.为整理采访对象的谈话要点奠定基础 2.可以记录记者随时产生的灵感和思路 3.可以记录记者观察所得
4.可以记录记者非正式采访时的所见所闻 三、记录内容的主要范围
15
1.记要点。新闻事实的关键材料或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包括:事件的起因、转折及产生的后果,人
物及其活动的典型细节,工作的主要经验及教训,重要的背景材料等。
2.记易忘点。时间、地点、人名、单位名称、数字及各类业务的专用术语等。
3.记疑问点。采访对象所述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符,或与记者掌握的、旁人介绍的有出入,使记者产生疑问。 4.记采访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语言。采访对象思想的“闪光点”和能反映其心声、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话语。 注意:人物思想和有个性的话语,记者应当逐字逐句如实记录,不能经过记录走样、变形。
5.记观察所得。采访对象的神情、装束及环境布置等,如手势、相貌、动作变化、服饰、环境布置陈设及天气等
自然环境。
6.记记者的联想。在听采访对象叙述时,针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记者常会产生一些联想,必须及时简录在所
记录的同类材料旁。
四、新闻采访中记录的技巧
1.快速有效地记录 2.抓住要点进行记录 3.适当的总结 4.善用录音设备 五、记录的注意事项
1.行与行之间的空白要留的宽一些。 2.字迹应尽可能工整。
第七章 新闻采访的特殊方式
本章主要内容: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 利用网络作在线采访 悄然兴起的精确新闻采访
第一节 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 一、隐性采访的概述 (一)隐性采访的涵义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的采访。 (二)隐性采访的特征
隐性采访是有条件的。 出发点的积极意义。 要冒一定的风险。 (三)隐性采访的类型
体验式采访:记者不暴露身份和目的,而作为社会普通公众去获取有关信息的采访方式 伪装式采访:记者以隐去真实身份的方法,隐藏采访目的,以获取所需信息的采访方式。 (四)隐性采访的重要手段——偷拍、偷录 (五)隐性采访适用的新闻报道类型
1. 揭露或批评性报道 2. 亲身感受型报道
二、隐性采访的方法和程序 八条 (一)寻找线索和线人
1.新闻职业线人
2.新闻事实的知情者(公开身份的知情者、匿名的知情者) 3.记者的社会网络
(二)在采访前确立某种假设
⒈提出假设的重要性
为记者提供明确的思路,指明调查的方向。 方便记者与编辑部门负责人沟通。 帮助记者判断线索的新闻价值。 ⒉对假设的初步求证
在隐性采访过程中,对假设的初步核实应当尽快完成,以判断究竟有几分把握可以证明这个假设。 3.证实与证伪
(三)周密地考虑各种应当考虑的问题
1.确定利害关系。 2.安排采访的先后顺序。 3.资料搜集。 4.确定调查的价值。
16
(四)确定被采访者之间的利害关系 (五)贴身暗访
1.假造一个不易被察觉并且便于进行暗访的身份。
2.进入暗访的地区,寻找、接近暗访对象,取得他们的信任。 ⑴要对被暗访者显示出不可抗拒的利益吸引力。 ⑵要表现自己是“业内人士”,对这一行很精通。 ⑶要镇定自若,有时候还要欲擒故纵。
3.套取所需要的情况,以证实自己事前的假设。 (六)获取必要证据
1.必要性
证明报道的真实性
应对新闻报道所引发的法律纠纷
2.合法证据:采访笔记、录音、录像带以及照片、各种书证、实物证据、文件资料的原件、副本、复印件、
抄件等。
■采访笔记
准确记录下可能作为直接引语的原话,并忠实表达采访对象的意见,保证采访笔记的真实性。采访结束应请采访对象在笔记上签字。 ■录音机和设想设备
如果事关重大,应考虑用录音机和设想设备,录音和录像要比采访笔记更有可靠性 ■照相机
对于现场场景以及无法带回的证物来说,拍下照片是最好的选择。它可以辅助采访笔记,增强说服力。 ■书证与物证
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和图画等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事实的书面文件和物品。 物证是指能够证明事实的物品和痕迹。
(七)隐性采访中的观察
1.记者观察到的细节可以在写作中赋予报道以无限丰富的色彩和质感。 2.记者观察到的细节可以帮助记者去伪存真。
3.记者观察到的细节可以让记者探知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及时作出应对。 (八)对所获取的证据进行司法甄别
A级证据(可信度最高)
公开的资料、政府文件、档案馆记录、法庭调查报告、警方档案、传统媒体网站、网络数据库和重要的FTP服务器。
B级证据(可信度略差)
私人的、非公开的资料,在门户网站、商业网站搜索得 C级证据(可信度最差)
采访对象的口头叙述,来自聊天室和BBS的匿名信息。
如何判断采访对象口述的可信度 区分采访对象的动机。 通过其他信息源求证。
提供消息的人是否愿意说出自己的名字。 如何鉴别伪证
(1)采访对象陈述的情况是根据道听途说或谣传得来的,且多方查证无法证明属实。 (2)采访对象提供的消息是通过自己毫无根据的分析、推测和想象得出的结论。
(3)证词的明确程度不高,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或者证言内容不够具体,缺乏应有的细节。
(4)证言本身自相矛盾,前后不能连贯,漏洞百出,或在两三次采访中证言不一致,出现明显偏差。 (5)与科学公理和普遍常识明显相悖。
17
(6)采访对象有幻象型性格,容易自我暗示;或有偏执型性格而极端自负;抑或性格软弱,容易受他人影响而
陈述失实证言。
(7)证据的内容与其他大多数证据的证明结果相悖,则多数伪证。 (8)若一对相关证据的证明意义完全相反,则其中必有一伪。
(9)几个采访对象的证词完全相同,甚至连遣词造句都分毫不差,要考虑串供的可能性。 (10)经过鉴定和勘验,确认提供的证言和证据不符实。 三、隐性采访的法律道德风险 (一)关于隐性采访是非的争论
1.完全赞同记者使用隐性采访这一采访形式。 2.反对记者使用隐性采访。
3.对于隐性采访持中立的态度,只有在无法或不能公开采访,或者在正常采访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特定情况下,才能考虑使用。
(二)隐性采访的道德界线(理解关于隐性采访在道德层面上的问题)
1.在隐性采访中记者身份的扮演应有严格的限制
✪记者不能装扮成国家公务人员借行使公务获取新闻。 ✪记者不应装扮成违法犯罪之徒。
✪记者装扮不能改变其固有的自然性别角色,而深入到另一个性别世界中采访。 2.隐性采访中严禁任何“诱导” 3.隐性采访不能干扰公共生活和秩序 (三)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1.隐性采访与侵犯人格尊严
✪人格尊严是一般人格权的核心,侵害人格尊严就是侵害人格权。 ✪镜头不能丑化采访对象,更不能出现带有侮辱性的画面。 2.隐性采访与侵犯隐私权
⑴隐私的要件:
一是与社会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私事,即所谓“私”; 二是本人不愿为他人知悉或受他人干预,即所谓“隐”。
⑵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
⑶采访场合对隐私权的影响 公共场合、非公众场合
案例:迪特曼诉《时代》公司 ⑷隐性采访侵害隐私权抗辩事由
抗辩事由之一:公众知情权。知情权即知的权利,也称作知悉权、了解权,其基本含义就是公民有权知
道他应当知道的事情,国家应当最大限度的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
抗辩事由之二:基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是一个正当的抗辩事由。为了维护社会公共
利益需要,法律准许使用他人的肖像,准许将他人的个人信息和活动公之于众。
抗辩事由之三:公众人物。公众人物的一般理解应是著名、知名度高、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众所周知
的人物。
3.隐性采访与侵犯名誉权
■新闻侵害名誉权有四个构成要件:①名誉受损的事实;②违法行为;③因果关系;④主观过错。 ■隐性采访侵犯名誉权的应对
①严格把握真实性原则,做到内容真实。
②公正评论:第一是出于公众利益发表了意见;第二,是基于一定的事实发表了意见;第三,所发表的意见
一定要很客观,不带有个人感情上的色彩;第四,就是不具有恶意。
18
4.隐性采访与侵犯肖像权 注意:在记者拍照或电视台摄像的过程中,有时候画面背景的选择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侵犯不相干人的肖像权。 5.隐性采访与刑事犯罪
第二节 利用网络作在线采访 一、使用E-mail进行采访
优越性:速度快捷;减少了对他人的干扰;费用更加低廉;有利于记者提交说明性的资料,更好地表达自己
的采访意图;不受地域限制。
采访方法:首先为采访拟出一个能够充分打动对方的标题,然后内容部分作精彩的自我介绍,最后一次性列
出详细的采访提纲。
不便之处:互动性逊于面谈和电话交谈;不利于发现事实的真相;较难获得有效的证据。 二、使用ICQ或MSN进行采访 (一)ICQ简介 (二)优点
1.无须知晓对方的电子邮件地址即可找到所需要的采访对象。 2.互动性更强。 三、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采访 (一)搜索引擎简介
(二)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采访的关键——明确采访主题 四、使用网络聊天室和BBS进行采访 (一)优点
可以同时容纳多人进行交谈,属于群体式信源,方便记者多元求证;
在专业性较强的讨论区和新闻组,其信息通常较为可靠,适合为调查性报道写作而进行采访。 (二)缺点
在还原现场真实感上,不如利用ICQ方式进行的采访。
在聊天室和BBS里的绝大部分是匿名者,信息可信度较差。 五、使用网上调查系统进行采访
网上调查系统是一种在线调查系统,可以实时显示统计信息。 1.优点:记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对公众意见进行调查和统计。
2.缺点:被调查者仅仅限于网络的使用者,调查结果不能准确代表全体社会公众的意见。 六、结语
新闻采访永远是和人交流的艺术。作为一种先进的采访技术手段,在线采访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代替面对面的交谈。 第三节 悄然兴起的精确新闻采访(了解)
精确新闻的报告样式今天已经成为调查性报道的一个主要流派,它追求报道的深入、精确和科学,而不是满足于记者的经验判断和偶然经历。
一、精确新闻学的创立者——菲利浦·梅耶
1.20世纪60年代是精确新闻报道的真正诞生期。
2.1973年菲力浦·梅耶出版《精确新闻学—一种用社会科学报道的理论》,精确新闻学定型。 二、精确新闻学的基本特点 (一)精确新闻学的优点
1.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2.客观上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民意3.新闻报道更令人信服 (二)精确新闻学的缺陷
1.这种报道方式费时、费力。
2.这种报道方式并不适宜于任何新闻事件的报道,只适宜于报道社会问题。 3.用这种报道方式写出的报道难免枯燥,可读性不强。 三、精确新闻报道的基本程序
1.确定报道题材 2.进行社会调查3. 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4.写出新闻报道
19
四、精确新闻采访的方法 (一)利用实验手段进行采访
用途:可以验证服务行业的诚信程度;检测产品的质量;也可以戳穿骗局。 注意:不能影响公众的正常生活;实验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 (二)通过民意调查进行采访
调查主持人的身份;
调查时提出问题的确切措辞;
进行抽样调查时,所涉及“人口”的定义;
抽样调查对象的人数,他们与调查宗旨的关系、回答问题者所占的比例; 抽样调查的误差幅度;
那些调查结果是根据抽样调查对象中一部分人的意见得出的; 调查意见的收集方式; 收集调查意见的时间。 (三)借助统计分析进行采访
统计分析是借助于对现有的资料系统进行量化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清晰的结论。 (四)实施跟踪调查进行采访
跟踪调查可以切入得更深,纵向展示出某一点发生的变化。
第八章 采访素材的整理加工
本章主要内容:整理采访素材的意义 整理采访素材的步骤 对采访素材的分析取舍
第一节 整理采访素材的意义 一、防止有价值的材料被遗忘
1.及时整理采访笔记,可以帮助记者重新梳理笔记中丰富的内容。 2.及时整理采访笔记,可以防止记者因时隔几日而有所遗忘。 二、发现采访中被忽视的事实
1.对采访获得的材料进行反刍2.发现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3.判断采访素材的新闻价值4.理顺写作思路 三、弥补采访中的不足与疏漏
1.写作素材不充分2.新闻信息未经核实 第二节 整理采访素材的步骤 p151 一、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浏览
1.核对数字、人名、地名等基本信息。2.做到对“下锅”的“米”心中有数。 二、对采访笔记进行回忆补充
(一)对采访笔记进行补充所包括的内容
录音设备中的资料、二手资料以及采访现场未来得及进入笔记的资料。 (二)采访笔记补充工作解析
1.把录音设备中的资料转成文字。2.将记在心里的内容放进笔记。3.将二手资料补充进采访笔记。 第三节 对采访素材的分析取舍 一、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 (一)审视采访对象提供的新闻事实
记者通过分析要有选择性地挑出采访对象的适合作为写作素材的叙述,用简短文字进行分门别类的概括。 (二)拎出相关新闻事实的逻辑主线
1.从时间纬度上进行梳理2.因果关系纬度3.矛盾分析纬度 二、确定写作时使用的采访素材
1.首先要考虑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2.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素材3.顾及媒体特点提出的要求 三、重视新闻素材中的“边角料” 四、形成文章写作的思路和脉络
20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