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理解能够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课前两分钟
教师做简短汇报交流
二、教学过程
学生导入新课
同学们,1945年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之际,鲁迅的侄女周晔用满怀深情地笔触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伯父是指?那为什么还要加上先生那?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周晔的记忆一起走近和伯父在一起的日子,看看周晔眼中的人是个怎样的人。
(一)课前研究一:认真读课文,给每段加一个小标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主持、交流、汇报,上台板书,生生评价。
(二)课前研究二:走近文本看一看,哪些语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学生主持,小组汇报,学生板书,互相评价,教师点拨提升。
三、教师点拨,达成目标
1.对于小主持以及孩子们的表现给予评价
同学们在这几个小故事中,周晔运用了部分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刻画,让那个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这些优秀的品质,是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总之一句话可以概括他……..(用文中的一句话)如果这些是原因,那么伯父去世深受爱戴便是必然的结果了。
2.1936年,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齐读课文第一段)作者周晔用怎样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情景,感受先生去世时悲伤的氛围。
四、拓展材料
1.投影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前来吊唁的人都来自各行各业,来自四面八方,大家都想看一看先生最后的遗容,著名的作者巴金当时还是一个青年,他曾真实的记录了先生去世时,万人同悲的场面。现在让我们透过文字去看看当时的情景吧。(大屏幕投影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2.说一说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前来吊唁的人,也许就有阿三,也许有那个曾经被他救助过的车夫,面对先生的遗体,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3.读一读
鲁迅先生虽然走了,但是他留下了最可贵的鲁迅精神,诗人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写了一首诗《有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五、总结巩固延伸
鲁迅先生的这些品质像一颗大树扎根在每一人的心里,枝繁叶茂,这些优秀的品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品质,他活在了阿三的心里,车夫的心里,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孩子们我们学习这么多感受了这么多,也许你会说,老师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鲁迅先生这让受人爱戴了,可是鲁迅先生这部不平凡的一生又岂是我们这一两节课可以概括的那?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的全部著作充实了世界文学宝库,被誉为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在课下同学们多找鲁迅的作品读一读,
可以先从比较浅显一点的入手,由浅入深,更加全面的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成就,感受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伟大人格,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鲁迅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走近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注意力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 、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的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记性,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他们的‘成人感’逐步得到发展,独立自主的愿望在各方面强烈地表现出来,有了对人对己,对事物的评价标准,把自己看或是评论事物的尺度。
学生现状分析
1、 班级特点
我班学生,年龄均在12岁左右,性别差异很大,虽然性格均普遍开朗乐观,但在课堂上乐于发言勤于发言的同学还是占极少数。尤其到了六年年级,大部分女生开始变得羞涩保守,能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女生常常比较固定,课堂上男生相对更活跃些,以刘金辉、周琪超为代表的男孩子思维的广度都明显优于同龄孩子,反应迅速,语言的组织能力也极好,但思维的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班内的学习氛围整体比较浓厚,但有一部分学生的
学习习惯一直不好,表现在不善于倾听,喜欢抢话,坐姿不能保持,书写相对潦草,注意力不够集中等。
2、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
我们红旗小学的“分组管理,合作学习,激扬生命”课堂教学策略也初见成效,策略实施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合作,突出学生的汇报交流,日常课堂中我们基本按照“课前研究作业———小组合作交流——班级集体汇报——总结拓展巩固”的流程进行。因为平常有意识的训练培养,我们的孩子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强,课堂上汇报交流的氛围比较好,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都比较深入。
二.在课堂中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一)做深课堂教学。
1.重视研究学习;
2.增加说话指导;
3.重视个性阅读
4.重视语言的转化和内化。
(二)做足课外积累。
1.培养课外积累的兴趣;
2.拓展课外积累的空间;
3.教给学生课外积累的方法。
(三)让学生走进生活积累。
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如:摘录好词好句,多阅读课外书籍多背诵古诗词、多写读后感,带学生参观厂矿、各种自然景观,调查家乡的变化等。每个单元的教材安排有口语交际和单元教材相吻合的习作。
走近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效果分析
这一节课除去课前两分钟外,共分为四个部分。
在下面的这个几个环节中,涉及了两个课前研究学习,均是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完成的。
在第一环节为新课的导入部分,课前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初涉课文的部分。小主持人的引导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即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文章加小标题,说一说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初步的印象,孩子们课下预习,大都能顺利的解决问题。还激起了孩子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第二环节为课前研究的第二个问题,这也是本片课文的重难点问题,孩子们通过交
流、探讨孩子们的汇报交流,在这一环节孩子课前充足的学习在加上现在小组的讨论,孩子都有自己感受深刻的那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让孩子们看到这些优秀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从而也发现藏在名著身上的秘密。在这一环节孩子们理解感受的深刻到位,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第三环节是巩固提升部分教师点拨,达成目标,在这一环节,层层深入,感受!在通过字词句段的理解中学生更加感受到路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伟大品质。我设置的问题是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原因,那么去世后受人爱戴是必然的结果了。品悟第一段鲁迅深受爱戴的句子。
最后一环节为拓展总结部分引用了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并让孩子说一说假如你是当时的那个人,你得体会和感受!继而引用了臧克家的诗文《有的人》感受熏陶。在最后用深情的语句感染孩子们,除了感受到鲁迅的这些品质,还逐步引导孩子去学习阅读鲁迅的作品,在后续的学习中继续学习。
走近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次选择的教学单元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初识鲁迅》中的一篇单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
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理解能够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课时安排
1、本课在教学中分为两课时,生字做整合教学。
2、第二课时为本课内容。
走近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测练习
一、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词语句子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是一个这样的人。
走近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以及鲁迅这个人。四篇课文都是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的极好范本,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孩子们更好的走近鲁迅,认识、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学习让孩子们更好的看到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梳理也取得一些收获。
1.在课堂中充分运用红旗策略,在深度学习的引导下,让学生走向讲台,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这也与红旗策略实施宗旨: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吻合。在文本解读上的深度与策略课堂的结合,效果好。
2.教师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深度点拨提升,引导孩子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不同的侧面来比较全面地认识鲁迅。
3.在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合作充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朝着陶行知所说的,“师生合作,培养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的理想境界迸发。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还我们一个精彩。
当然也有很多遗憾的地方,比如在单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是周晔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文章共写了关于鲁迅的五件事情。第一件是鲁迅死后人们对他的怀念,其他四件写的是鲁迅生前的几件事情。本课主要是通过故事,语句引导孩子们,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学习鲁迅的优秀品质。学习后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反思如下:
首先,在整个课堂设计中,上课前松后紧,导致最后课堂匆匆结束,对于描写人物的表达方法,应该有所设计作为一个提升,在本课被老师忽略掉了,如果加上学习方法会更好。
其次,对于学生训练的深度有欠缺,说的思路不够好。可能我再引导的时候,个人的情绪也不够饱满,对于学生的调动不够强,导致一堂课的课感没有出来,不够深刻。关于本节课,再研读教材上还是不够深入,把握的不够准确,没有很好的呈现难点以致让学生突破难点,做的都不够到位。
走近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标分析
针对课标要求及学情我对本课进行如下分析: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简述故事的内容,是课标对阅读叙事性作品的一个重要要求。因此学习本文,首先需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学习简单概括。教师与学生共同备课,课堂开始学生先尝试自主学习,也就是我课堂上提到的课前研究作业,然后课上通过灵活多样的交流形式,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我相信这个目标会在师生共同对话中完成。
2、阅读叙事性作品,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一方面感受鲁迅先生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先生的品质,受到感染熏染。在教学中,通过和学生的共同学习来完成。
本环节以课前研究作业二作为合作交流的主问题,在自己句篇章中感受理解体会先生的品质,以生生交流为主要对话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教师在适当时机及时点拨总结。
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能够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师生在共同学习合作中学习体会,教师起到引导作用。为更好的解决本课难点,让学生大胆交流,教师及时点拨提升。
以上是我结合课标,对本课的一个分析,敬请指导。
附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的要求如下:
一、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9、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