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科学之科学” B、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解答一切疑问、穷竭一切知识的科学 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是指(C)
A、人人具有的世界观 B、仅指无产阶级世界观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科学的世界观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C)
A、17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B)
A、工业革命 B、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C、蒸汽机的发明 D、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现代西方哲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的特征是(B) A、阶级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革命性 7、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8、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A) A、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B、只见区别不见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C、变化发展的观点 D、普通联系的观点
9、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所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B) A、一因多果 B、一果多因
1
C、同因异果 D、多因多果 10、主张人的认识是“求诸于心,不假外求”,这是(B)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一切唯心主义共有的观点 11、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关系 D、社会意识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A)
A、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B、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C、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D、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13、“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4、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15、一切真理都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这是(D)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不可知论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6、“假象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这是(D) A、形而上学观点 B、诡辩论观点 C、折衷主义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17、对不可知论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A)
A、社会实践 B、权威的理论 C、圣人之言 D、伟人的真知灼见 18、直接决定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是(C)
A、地理环境 B、人口状况 C、生产方式 D、社会的政治制度 19、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的活动,因此社会规律(C) A、是主观的
B、是人可以任意改变的
C、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对人的活动不起制约作用
2
20、“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B) A、神秘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1、社会存在是指(D)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2、杰出的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A)
A、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B、改变历史发展方向的作用 C、决定性的作用 D、改变历史客观进程的作用 23、人在价值关系中(D)
A、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 B、只能是价值的创造者 C、只能是价值的追求者 D、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24、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C)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25、“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B)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26、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是(B) A、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B、关于普遍联系、运动发展和猜测到事物发展有规律的思想 C、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人类认识的终结 D、意识具有能动性的思想
27、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是(A)
A、坚持唯物主义原则 B、坚持唯心史观 C、坚持人本主义思想 D、坚持形而上学思想 28、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C) A、朴素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 B、辩证的唯心主义和历史的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可知论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
3
29、“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是(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人本主义观点 D、科学主义观点 30、以下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C) A、“天下物皆可理照” B、“理在事先”
C、“事物就是感觉的复合” D、“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31、唯物主义的基本形式(D)
A、庸俗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 C、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2、辩证法的三个发展阶段是(D)
A、经验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 B、朴素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概念辩证法 C、自然辩证法、社会辩证法、思维辩证法
D、古代朴素辩证法、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 33、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34、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35、在意识作用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犯错误是(D) A、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 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作用 D、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36、运动是物质的(D)
A、发展过程 B、活动方式 C、转化形式 D、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
3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B)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3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
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39、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D)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4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41、“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C)
A、机械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辩证唯物论观点 D、外因论观点 4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C)
A、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B、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的 43、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44、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A)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坚持斗争就能发展 C、一分为二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45、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这是(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5
46、《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表明(A)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量变高于质变 C、质变优于量变 D、质变和量变互相渗透 4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4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49、“在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这种观点属于(B) A、诡辩论 B、辩证法 C、折衷主义 D、形而上学 50、“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A)
A、机械决定论 B、神学目的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论 5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是(C)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矛盾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52、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C) A、辩证法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5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54、实践高于理论,这是因为实践具有(D)
A、绝对性 B、相对性 C、普遍性 D、直接现实性 55、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C)
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体的能动反映 D、对客观事物的选择和重构
6
56、客观真理是(C)
A、认识主体 B、客观存在 C、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D、人的认识中所包含的客观内容 57、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58、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两个结合和统一分别是(B、C) A、思维与存在的结合与统一 B、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C、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与统一 D、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和统一 E、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结合和统一
2、下列各项属于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有(A、B、C、D、E) A、空气污染严重 B、世界性水资源危机 C、森林惨遭破坏 D、物种不断减少 E、臭氧层变薄
3、国家同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A、C) A、按地域划分民族 B、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C、拥有特殊的武装部队 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E、拥有社会管理机关
4、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C、D) A、把自己仅仅当作目的而决不作为手段 B、实现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选择 C、在对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
D、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和自我多方面的需要 E、纯粹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表现在(A、D、E) A、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B、提出了阶级斗争观点
C、实现了唯物论与认识论的结合
7
D、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结合
E、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6、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B、C、E) A、是永恒不变的 B、是由后天社会实践所决定的
C、是可以变化的 D、是先天决定的 E、是现实的、具体的 7、人类解放的涵义是指(C、D、E)
A、获得绝对自由 B、完全摆脱必然的束缚
C、从自然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E、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获得自由 8、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A、D、E)
A、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多少 B、个人职位的高低
C、个人权力的大小 D、社会对个人尊严和需要满足的程度 E、个人对社会所承担责任大小和负责的程度 9、下列表述体现对立统一规律的有(B、C、D) A、“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B、“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 C、“无独必有对”
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E、“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B、C、D、E) A、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矛盾的激化 B、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 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冲突日益尖锐 D、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E、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1、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A、B、C、D、E)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E、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12、进入自由王国阶段是指(B、E)
A、摆脱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B、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8
C、成为自然和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D、获得完全绝对的自由 E、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13、认识主体和客观之间的关系包括(A、B)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D、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E、思维和思维产物之间的关系
14、据资料记载,黑猩猩能模仿人的动作,用水龙头取水灭火,可是当它淌过一条小河去灭火时,却不知道可以取河水灭火。这一事例说明(C、D) A、黑猩猩的意识是其大脑的机能 B、黑猩猩的意识来源于外部世界 C、黑猩猩的心理与人的意识有根本区别 D、意识是人所特有的,黑猩猩没有意识
E、只要与人长期接触,黑猩猩就能学会人的各种动作 15、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B、C、D)
A、整体是各部分的叠加 B、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C、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D、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 E、部分可以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 16、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B、C、D)
A、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 B、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C、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 D、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实现 E、人的各种欲望无限制的满足
17、“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表明(A、B、D) A、人是社会的主体
B、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由选择的 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E、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18、有人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对抗,这一观点(B、C、D) A、揭示了矛盾斗争性的深刻含义
B、错误地把矛盾斗争性归结为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9
C、用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抹煞了矛盾斗争的普遍性 D、否定了矛盾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 E、是对矛盾斗争性简要而明确的表述
19、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个最伟大贡献是(A、C) A、剩余价值学说 B、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
C、唯物史观 D、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E、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20、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E)
A、叔本华 B、哥德 C、黑格尔 D、尼采 E、费尔巴哈 21、下列哲学流派属于人本主义的有(A、C)
A、唯意志主义 B、马赫主义 C、存在主义 D、贝克莱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 22、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科学主义的有(D、E)
A、存在主义 B、生命哲学 C、唯意志主义 D、实用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 23、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A、C)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24、二元论的错误是(D、E)
A、坚持物质决定精神的观点 B、坚持精神决定物质的观点 C、反对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观点 D、否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 E、主张世界上存在两个独立并行的本原的观点 25、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C、D)
A、黑格尔 B、德谟克利特 C、康德 D、休谟 E、赫拉克利特 26、哲学的物质范畴是(C、D)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E、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10
27、意识是(B、E)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绝对观念”的产物 E、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A、E)
A、运动着的物质和时空不可分 B、时空和人的认识不可分 C、客观规律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D、物质发展的无限性 E、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2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著名诗句的深刻哲理是(A、D) A、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时空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C、时空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多样性和单一性的统一 E、运动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0《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看到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A、B)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受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E、肯定人对花感觉的能动性
31、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A、E) 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 B、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
C、物质和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D、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E、精神对物质有能动的作用 32、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A、D)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 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 E、整体等于部分的机械相加 3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表明(B、E) A、时间的重复性 B、时间的不可逆性
C、时间的连续性 D、时间的客观性 E、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性
11
34、发展本质上是(B、C)
A、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B、不仅包含量变,而且也包含质变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35、矛盾特殊性原理的重要性在于(B、E)
A、它是辩证法的实质 B、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C、它是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 D、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E、它是我们解决矛盾的关键
36、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A、C)
A、庸俗进化论 B、诡辩论 C、激变论 D、折衷主义 E、唯心论 37、“白马非马”的命题(B、D)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E、揭示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8、下列变化中属于质变的是(C、D) A、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时期进入到垄断时期
B、人由中年进入老年 C、货币转化为资本
D、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 E、人的认识由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 39、因果联系是(B、D) A、人的心理习惯
B、事物之间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先天形式
D、一种包括时间顺序在内的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联系 E、一切先后相继的两种现象之间的联系 40、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表现(C、E)
A、本质从属于现象 B、任何本质都是现象的表现 C、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D、任何现象都要通过本质表现出来 E、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41、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中,没有任何一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 这种观点是(A、E)
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B、把因果联系与必然联系相混淆
12
C、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D、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偶然的 E、把一切现象看成是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 42、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D、E)
A、系统论不能取代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可取代系统论 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 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4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B、C、E)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D、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 E、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4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B、C)
A、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 B、它们的内容归根结底都来自实践 C、前者是源,后者是流 D、前者是科学的,后者不是科学的 E、间接经验是直接经验的补充 45、下列认识属于理性认识的有(A、D)
A、万有引力定律 B、闻到了玫瑰的清香 C、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D、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E、水从高处往低处流 46、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A、D)
A、经验论 B、天才论 C、诡辩论 D、唯理论 E、目的论
47、“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意味着(B、D)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意义 E、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48、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E) 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4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B、C) A、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B、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13
C、理念决定世界 D、天才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一切 E、存在就是被感知 5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是(A、B、C、D、E) A、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 B、把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是物质一般 C、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D、不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E、否认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5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是(A、B、E) A、多样性中包含着统一性 B、统一性存在多样性之中 C、多样性和统一性根本不相容 D、统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之外 E、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并通过多样性表现 52、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一维性(A、B、C、D)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B、失落黄金还能得,错过光阴无处寻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
D、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 E、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53、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B、D)
A、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B、时间和空间特性的可变性
C、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可变性 D、时间的特性受物质运动具体特性的制约 E、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 54、人脑和意识的关系是(A、B、D、E)
A、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D、人脑是意识语言的物质承担者 E、人脑的生理活动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55、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A、B、C、D、E)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滞后性
56、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B、C、D、E) A、必须通过实践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14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E、对意识的能动作用进行恰当的估计
57、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A、B、D、E) 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 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 D、局部服从整体 E、树立全局观点,统筹兼顾
58、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A、B、C、E)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E、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59、根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主面相互关系原理,就要(A、C、E) A、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B、坚持一点论,反对两点论 C、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D、坚持均衡论,反对重点论 E、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60、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A、B、C、D、E)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E、在实际工作中做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61、坚持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A、B、C、D) A、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B、反对“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
C、把远大革命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统一起来 D、既反对因循守旧,也反对冒险蛮干 E、不间断地实现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
62、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C、D、E)
A、冰—水—汽 B、麦株—麦粒—麦株 C、团结—批评—团结
D、光的微粒说—光的被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 E、生产粮食—粮食被消费—生产粮食 63、下列现象属于必然现象的有(A、B、C、D、E)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要自由就要遵守纪律
C、既有闪电,就有雷声 D、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E、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15
64、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身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B、E)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E、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 65、作为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其特点是(A、B、C、D)
A、社会历史性 B、客观物质性 C、直接现实性 D、自觉能动性 E、主观随意性 66、下列哪些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A、B、C) A、工人炼钢 B、渔民出海捕鱼
C、技术革新的试验 D、学生们读书 E、运动员跳水
67、“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认识运动总规律的原理表明(A、B、C、D) A、人的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B、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C、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E、人类知识是不可靠的
68、“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A、B、C、D)
A、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B、党的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C、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D、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E、检验真理的尺度
69、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A、B、C、D)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具体性 E、永恒性 70、人类已取得的任何一个真理都是(A、B、C、D、E) A、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颗粒 B、绝对真理中的一个环节 C、以往实践已达到的认识成果 D、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 E、认识过程的一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站
7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体现着(A、B、C)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C、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 D、真理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6
E、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统一
72、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A、B、C、D、E) A、主观认识同一定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结合 B、主观认识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C、反对主观认识落后于实践的保守思想
D、反对主观认识超越历史阶段强行推移实践过程的冒险错误 E、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
7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包括(A、B、C、D)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 74、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B、D、E) A、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B、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C、劳动是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 D、劳动发展史是打开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E、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 7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E)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的观点
C、矛盾普遍性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E、永恒发展的观点 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规律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C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4、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C)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7
5、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C)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6、生产关系是指(A)
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D、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 7、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类型是(D)
A、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 C、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 D、公有制和私有制 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9、“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1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D) 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受人们的主观意志的影响 C、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11、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D)
A、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12、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C)
A、阶级斗争 B、科学技术 C、社会基本矛盾 D、人民群众
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18
1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B)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15、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源于(D)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C)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17、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8、上层建筑是指(D)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19、社会形态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20、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2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22、社会革命根源于(D)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23、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24、“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D)
19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教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25、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2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27、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根据主要是(A)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 C、社会的阶级关系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8、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D)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B、产品分配不均的结果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 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29、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C)
A、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B、是否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直接动力 30、英雄创造历史观点的前提是(A)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D、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31、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的制约的观点是(D)
A、宿命论观点 B、天命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33、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34、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35、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C)
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 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
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规律的改造 D、人们可以自主的创造和消灭规律
20
36、认为人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自由,一切都是由必然所注定的观点,必然导致(B) A、唯意志论 B、宿命论 C、唯物论 D、历史唯物主义 37、人类解放就是(C)
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规律的支配 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 D、不受任何束缚 38、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说,人的解放程度总是要受到(A)
A、生产发展的制约 B、生产关系的制约 C、社会进步的制约 D、上层建筑的制约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ABC)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ABC) A、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 B、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C、地球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的资源 D、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决定力量 E、地理环境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CDE)
A、它是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B、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D、它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E、它能加速和延缓社会的发展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BCD)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表现在(ABD)
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社会意识是对科学文化的反映 D、社会意识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E、社会意识是对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21
6、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之所以能起促进作用在于(ABC)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C、它能被群众所掌握 D、它有相对独立性 E、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的制约 7、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C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8、历史上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的根源有(ABCD) A、认识的表面性、片面性、直线性 B、自发分工的存在
C、阶级压迫和剥削阶级的偏见 D、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狭小 E、农民和手工业者的阶级局限性
9、生产劳动的发展史是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是因为(ABCDE) A、劳动是推动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促使社会形成的决定性力量 B、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C、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源泉
D、从生产劳动的观点来考察人类历史,才能客观、全面的揭示人类社会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性 E、劳动是理解全部人类历史奥秘的中心线索
10、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ABCD)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11、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BCD)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12、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ACD)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22
1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涵义有(ABD) A、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B、科学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或超前作用 C、科学技术在任何时代对物质生产都具有主导作用 D、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E、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 1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内容有(ABCD)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力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存在 E、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1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因为它们(ABCDE)
A、决定其它一切社会矛盾 B、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 C、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D、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E、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17、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ABCE)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B、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C、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D、是阶级社会特有的规律
E、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18、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BDE)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监狱 C、语言学 D、法院 E、哲学 19、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是(BC)
A、前者是后者的根源 B、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建立
23
C、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作用 D、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 E、前者属物质范畴,后者属思想范畴
20、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BC)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E、它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
2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CDE)
A、经济基础的变更会立即引起整个上层建筑发生根本变革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具有独立性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E、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AB)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23、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CD)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24、“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25、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BC)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2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B)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24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27、“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这种观点是(ACD)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28、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动力的有(ACDE) A、社会基本矛盾 B、民主制度的建立
C、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D、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 E、社会的辩证否定,即“扬弃” 29、阶级产生经济前提是(BCD) A、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剩余产品出现
C、随着社会分工而产生的产品交换,出现生产资料私有制
D、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发展不足 E、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 30、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ABDE)
A、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它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C、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它是解决阶级社会中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 E、它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和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量变的动力 31、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为(ABC)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思想斗争 D、军事斗争 E、罢工斗争 32、“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CD)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33、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CD)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34、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BD)
A、古为今用方针 B、历史分析方法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阶级分析方法 35、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CDE)
A、能决定历史发展趋势 B、能改造历史发展规律 C、能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
D、在斗争中起核心作用 E、对社会发展起某种促进和推动作用
25
3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理由在于(ABDE) A、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社会结果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造成 C、人们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人们预期的,不可能完全实现
E、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7、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对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就在于它(ABCDE) A、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念 B、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C、贯穿于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中的根本路线 D、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
E、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切工作中克敌制胜的法宝
38、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因为(ACDE) A、人的本质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B、人的本质是其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
C、人是生活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本质只能通过社会关系才能表现出来,而且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E、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3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正确性在于(ABCE) A、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认为人的本质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 C、认为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D、认为人的本质是指共同的人性
E、认为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40、自由与必然的社会关系在于(CDE)
A、二者是基本相同的 B、二者是绝对对立C、自由不能脱离必然而独立存在 D、自由是从必然转化 E、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1、人类解放的实现(ACDE)
A、彻底摆脱束缚而获得自由 B、指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
C、彻底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 D、最终消除人对人的剥削关系、压迫关系、统治关系 E、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的实践
26
42、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表现在(ABCD) A、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B、人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C、人的解放程度受社会进步程度的制约 D、人的解放程度影响着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 E、人的解放程度可以超越社会的进步状态
第四、五章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的形成、本质及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 B )
A、购买、生产和销售 B、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C、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 D、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B)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C、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 D、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
3、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C) 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4、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 B )
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 D、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5、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 C )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6、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C) A、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 B、能够发生价值增殖
C、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 D、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27
7、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D )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绝对剩余价值C、追逐相对剩余价值 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8、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C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9、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 )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10、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A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11、资本周转的时间包括;( A )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12、资本的周转速度( D )
A、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B、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D、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13、资本主义机器制造厂生产出来的机器是该厂的( D ) A、固定资本 B、流动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14、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 C ) 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物质存在形态不同 C、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1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根本原因是( B ) A、预付可变资本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D、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 16、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D )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7、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是因为抹杀了( A )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28
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区别 D、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
18、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将剩余价值看作是由于将剩余价值看作是( C ) A、不变资本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资本家“监督劳动”的产物 19、反映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概念是( D )
A、劳动生产率 B、剩余价值率 C、年剩余价值率 D、利润率 2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 D )
A、商品的社会价值 B、商品的市场价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率 21、部门之间竞争的手段是( C )
A、改进技术 B、价格竞争 C、资本转移 D、降低成本 2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 B )
A、价值波动 B、生产价格波动 C、生产成本波动 D、垄断价格波动 23、资本主义银行利润应( D )
A、高于平均利润 B、低于平均利润 C、相当于平均利润 D、不低于平均利润 24、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 ) A、金融资本 B、银行资本 C、工业资本 D、商业资本 2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C )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 D、商业资本家 26、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 A、内容 B、作用 C、作用形式 D、作用力度
27、资本主义国家向私人企业加工订货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属于( C )
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B、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C、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D、国民经济计划化的一种方式 2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节代表着 ( C )的利益。
A、大垄断资本家 B、中小资本家 C、垄断资产阶级整体 D、全体劳动人民 29、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D)
A、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 B、发达国家带动其商品输出的手段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互助互利关系
D、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
29
30、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C )
A、文学、 艺术和宗教 B、 道德、 伦理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 哲学、 历史
31、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
A、创造新价值 B、 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 创造使用价值 3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粗要的劳动时间, 它是以(B )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 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 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33、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 它的基本规律是( A ) A、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 货币流通规律 34、对“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D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 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不许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3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的作用是通过(D )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D、价格机制, 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36、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是因为( B )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3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 )
A、产业资本、 商业资本、 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 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流通资本 3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 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39、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 同时属于生产资本、 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C ) A、原料和燃料 B、 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 商业设施
30
40、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 )
A、政治职能 B、 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 对外交往职能 41、美国采取权利制衡的组织形式, 其中立法权属于( A ) A、国会 B、 总统 C、最高法院 D、 最高检察院 42、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C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 43、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D )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 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44、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D ) A、国际卡特尔 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 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45、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C )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4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 B )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4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 D )
A、“代理制” B、“个人联合” C、“企业联合” D、“参与制” 48、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B )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49、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D ) 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31
50、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 C ) A、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 B、降低其生产成本
C、扩大了贸易逆差 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51、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许多,但不包括( D ) A、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B、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 C、金融风险加大 D、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 5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D )
A、从根本上解决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二、多项选择题
1、 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 )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2、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它是(ABCD )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 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ACD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4、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BCD )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一切商品都包含着只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ABCD )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 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 但不是劳动产品, 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 也是劳动产品, 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 也不是商品 6、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 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 CD )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32
7、在商品经济运行中, 价值、 价格、 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C )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 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 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 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 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ABD ) 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
D、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的劳动比重相对减少了 9、价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AD)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CD )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11、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ABD )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12、借贷资本的特点是(ABCD )
A、一种资本商品 B、一种商品资本 C、一种所有权资本 D、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G—G’ 13、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剥削收入有(ABD )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借贷利息 D、银行利润
14、在资本主义现实中, 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 它们有( CD ) A、成本 B、工资 C、利润 D、利息
1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AC )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利润率的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 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1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ABCD )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33
17、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AD )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18、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AC )
A、剩余价值/可变成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19、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 ABD )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20、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ABCD)
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 这表明( BCD ) 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2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 AD )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3、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CD )
A、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B、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C、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24、土地, 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AB ) A、其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B、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 C、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D、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工人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25、与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 CD )
A、政治上对多数人实行民主, 对少数人实行专政 B、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C、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 正义平等 D、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 等价交换
34
2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ABCD )
A、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B、政治组织形式 C、选举制度 D、政党制度 27、资本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ABCD )
A、主权在民 B、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 C、分权制衡 D、自由、平等、博爱 28、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ABD )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主权在民 C、人们当家作主 D、分权制衡 29、资本主义政权的分权制衡是指(ACD )
A、立法权 B 管理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 3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是( ABC ) A、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B、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C、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 实现其内部的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D、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 政策
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的积极作用有( ABCD ) A、批判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 B、启发民众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C、保证资产阶级的胜利 D、为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32、我们可以借鉴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有(ABCD )
A、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 B、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 C、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 D、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 33、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BC )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要求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4、垄断资本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原因是(ABCD ) A、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参与经济调节 B、国内垄断资本需要国家支持以加强竞争的能力
C、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要求国家直接经营或资助 D、生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借助国家力量以扩大国内外市场 3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ABCD) A、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 B、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需要国家资助
35
C、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直接干预 D、对于不能直接获得的基础理论研究只能由国家来承担 3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ABC)
A、国营企业 B、国私合营企 C、国家调节经济D、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3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AD )
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 C、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D、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 38、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ABCD)
A、垄断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 B、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 C、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D、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 39、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ABCD )
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40、垄断价格是(ABD )
A、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 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41、垄断利润是(ABD)
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 D、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4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获得了新内容和表现形式,主要有(ABD) A、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B、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C、私有垄断资本普遍采用股份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 D、由国家出面组建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出现 43、垄断形成的原因(ABCD)
A、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 B、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C、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 D、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主义走向垄断 44、垄断竞争的特点(ABCD)
A、垄断竞争与非垄断竞争并存 B、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并存
36
C、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 D、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竞争 45、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ABCD) A、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C、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D、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46、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 ABD ) A、生产全面社会化 B、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C、工会自制日益社会化 D、资本日益社会化
47、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ABCD) A、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B、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C、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量 48、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 ABCD )
A、为大量过剩资本寻找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 B、为商品输出开路 C、为控制国外原料产地和其他重要资源 D、有利于争夺霸权地位 4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ABCD)
A、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 B、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 C、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 D、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5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ABCD)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 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