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一切的团体和个人都消融在家国之中。除了家就是国,其他的一切社会组织都可以被家或国解释和取代。”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早期宗法家族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
A.呈现出明显的家族血缘关系 B.呈现出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色 C.呈现出君权、父权至上的特点 D.呈现出明显的门第等级特色
2.(2012·惠州模拟)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这反映的实质是( )
A.个人观念淡漠 C.宗法观念浓厚
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儒家伦理观念强大
3.(2012·福州质检) 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疆(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材料中“中国”指的是( )
A.内陆地区 C.中原地区
B.周天子的直辖区 D.华夏族的诸侯国
4.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5. 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如遇到与本王朝帝王名字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6. (2013·厦门质检)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
无限精彩在大家 www.TopSage.com
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C.中央集权的削弱
B.官僚政治的弊端 D.行政效率的低下
7.(2012·温州二测)《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由此可见当时
①分封制仍然存在 ②儒家思想已经影响选官制度 ③世家子弟失去优先为官的特权 ④选官的对象和内容比较开放
A.①②
B.③④ D.②③④
C.①②③
8.(2012·广州一测)两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籝(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 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9.(2012·太原模拟) 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由此可见,隋代( )
A.实行了科举制度 C.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加强了君主专制 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
10. (2013·温州模拟)元朝“„„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对上述关于行省制度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实行省界犬牙交错,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 B.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 C.借鉴了秦汉时期的地方管理方法 D.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
11.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
A.三公九卿制 C.二府三司制
B.内阁制 D.一省制
12.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无限精彩在大家 www.TopSage.com
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的高度集权 C.应撤销军机处
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 13.(2012·陕西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故(汉代)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而国家疆域亦逐步扩大,社会文化亦逐步普及。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此在秦、汉完成之);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汉中叶以下,迄于东汉完成之);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此在隋、唐两代完成之)。惟其如此,“考试”与“铨选”,遂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之两大骨干。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与任用,则一惟礼部之考试与吏部之铨选是问。此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绳,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摇,宰相(政府首领)所不能动者。若于此等政制后面推寻其意义,此即礼运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之旨。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
评材料中钱穆关于中国古代汉唐用人制度的核心观点。(18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4.自古以来,地方政治管理制度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革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陆世仪说过:(在官员任期方面)“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无限精彩在大家 www.TopSage.com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1)图1、图2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其体现的政治意图分别是什么?陆世仪指出了两种制度怎样的弊端?(8分)
(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谈谈郡县制的合理性。(6分)
无限精彩在大家 www.TopSage.com
(3)依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地方改革后出现了怎样的后果。并对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进行评价。(8分)
答案 阶段验收评估(一)
1.选B 题干材料主要论述了家与国的关系。就题干论述来看,家国并无本质的区别,国是家的进一步扩大,由此可见,题干材料论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中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特点。
2.选C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重视血缘在传宗接代中的主体地位,而姓体现的是血缘关系,故中国人比较重视姓。
3.选D 本题考查获取与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材料关键信息是“唯独齐为中国会盟„„故诸侯宾会”,意思是在齐国召集下,各诸侯国参加了中国会盟,秦不参加是因为“辟远”,楚不参加是因为以“夷狄自置”,可知材料中的“中国”是华夏族的各诸侯国。
4.选B 本题主要考查对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的理解能力。抓住关键词“政治”,可排除A、C两项。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开端,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极盛,汉武帝的推恩令,逐步消除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弊端,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完成。
5.选A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对皇帝或尊长不能直呼、直书其名。因此在说话或者写文章时,人们遇到应该避讳的人的名字时,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邦”是汉高祖刘邦的名,故选A。
6.选B 秦汉以后,分封制确实长期存在,但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A项。秦汉以后,中央集权呈加强趋势,排除C项。抓住“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说明“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与行政效率低下有关,而行政效率低下则是由官僚政治的弊端造成的,排除D项,B项正确。
7.选A 从题干信息“郡国”可知,诸侯国仍然存在,重视“孝”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举孝廉只是开辟了一条选拔人才的途径,人数有限,方式单一,③④错误。
无限精彩在大家 www.TopSage.com
8.选B 本题中的“经”即儒家经典,结合题干信息“黄金„„不如一经”可知,儒家思想备受推崇。当时还没有实行科举制,排除A项;商品经济发展迅猛与题干强调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答案为B。
9.选C 由“自选僚属”到“悉由吏部”,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因此答案为C。
10.选A 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题干材料的关键是行省的划分并不根据地形的自然分割,而是不同的地域形成犬牙交错的格局,A项符合题干材料。B、C、D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11.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明代废除丞相,设立内阁。A属于秦代,C属于宋代,D属于元代。
12.选D 由材料信息“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可知,嘉庆帝认为军机处会给皇权造成危害,因此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
13.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应注意按要求条理作答,具体 评分标准
一等(22-16分):①紧扣评论对象,对材料观点的态度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15-8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对材料观点的态度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7-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对材料观点的态度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案:答案一 材料观点正确。汉代选官就有了公开客观的标准,使“民众”与“政府”逐步接近。隋唐以来,科举制通过“竞选”,实现了官员的“民众”化,有利于“天下为公”;官员日益“民众”化推动了王室与政府的分离,也使政府日益“民众”化。作者较客观地评价了汉唐用人制度对政府职权变化的推动作用。
答案二 材料观点不正确。在中国古代皇权专制下,“王室”是国家政治的中心。用人制度的“民众”化,只是“王室”统治策略的变化,其真实意图不是为百姓,而是为“王室”统治服务的;政府也不是“民众”的政府,而是“王室”的专制工具。作者显然是夸大了汉唐用人制度改革的作用。
答案三 综合答案一和答案二,只要能自圆其说且言之有理即可。
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变革,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首先要明确两项制度分别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体现的政治意图;关于其弊端从陆世仪的观点中总结。第(2)问,从郡县制的积极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要求回答其消极方面;第二小问的评价要注意全面性,
无限精彩在大家 www.TopSage.com
既要分析其积极方面,也要分析其弊端。
答案: (1)意图:分封制主要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郡县制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弊端:分封制下,权力世袭;郡县制下,官员迁转太快,不利于地方发展。
(2)郡县制的实行,削弱了地方的权力,避免了因地方权力过大而出现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为历代王朝沿用。
(3)后果:地方权力过小,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影响了地方的发展,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不利。评价: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无限精彩在大家 www.TopSage.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