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小说阅读
一、(2021·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二模)文学类文本阅读。
鼓手的遭遇
(波兰)斯沃瓦米尔·姆罗热克
①我爱我的鼓。我用一根宽带子系着鼓,挂在我的脖子上。我的手指已把鼓槌磨得铮亮。我常常背着这面鼓走,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咚咚声。因为我的手已不属于我自己,而是属于这面鼓的了。一旦这面鼓沉默下来,我就会觉得浑身难受。 ..
②一天傍晚,正当我精神抖擞地敲打着这面鼓的时候,一位将军走到我面前。他衣着不整,上身穿件短上衣,没有扣扣子,袒胸露怀,下身穿的是一条衬裤。他跟我打了个招呼,干咳了一声,接着便赞扬起政府和国家来,最后他似乎是漫不经心地说:“您总是这样不停地敲鼓吗?”
③“是的!”我高声回答,同时敲得更有劲了。“为国争光!”
④“说得对。”他点点头表示赞同,但显得有些忧心忡忡。“您还要这样长时间地敲下去吗?”
⑤“是的,将军同志,只要我还有力气!”我兴奋地回答。
⑥“噢,好小伙子!”将军夸奖我说,同时伸手挠了挠头。“你能这样敲多久呢?” ⑦“一直敲到死!”我自豪地大声说。
⑧“嗯,嗯……”将军感到惊诧,他沉默了片刻,思索着什么,随后又转了话题。“已经很晚了。”
⑨“晚只是对敌人而言,决不是对我们。”我大声叫嚷说,“明天属于我们!” ⑩“说得很好,很好。”将军表示同意,但有点恼火,“我指的是时间已经很晚了。” ⑪“战斗的时刻已经来到!我们的战鼓将不停地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将军,您可以信赖您的鼓手!”我怀着一名真正的鼓手的高尚的激情,振臂高呼起来。
⑫将军嗫嚅地说,“是的,确实是这样。”说完,他朝自己的帐篷走去。我独自一人留了下来。但是,孤独更增强了我作为一名鼓手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责任感。我心想:________这种对将军的爱戴之情,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充溢了我的心灵,我竭尽全力把鼓点敲得更急,更响。
⑬夜已深沉,我用青春的全部热情,怀着一个伟大的理想,献身于我的光荣劳动,只是在鼓锤击鼓间歇的时刻,我才听见从将军的防水帆布帐篷里传来的弹簧垫的哧溜声。有人仿佛在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后来,在将近午夜的时候,在帐篷前面,隐约出现了一个白色身影,这就是身穿睡衣的将军。他的声音有点嘶哑。“所以,这个……您的鼓还要继续击下去,是吗?”他说。在这夜静更深的时候,他还到我这儿来,真是使我感动,他真正是战士的慈
父啊!
⑭“是的,将军!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要击鼓,我的天职和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要求我这样做,我保证战鼓长鸣!”
⑮将军咬了咬牙。我以为,这是因为他感到冷的缘故。后来,他瓮声瓮气地说:“好,很好。”说完就走了。
⑯很快,我就被捕了。执行这项命令的巡逻队一声不吭地包围了我,从我的脖子上摘去了战鼓,从我精疲力竭,冰冷的手中夺走了鼓槌。谷地里一片寂静。他们之中有一个人告诉我,逮捕我是执行将军的命令,罪名是暴露目标!
⑰当我们走过将军的帐篷时,我清楚地听见了一阵阵响亮的鼾声。
(选自《读者》2019·13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用第三人称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1) 将军来询问情况,委婉表达希望鼓手停止敲鼓,未果。 (2) (3) 主要事件 2.请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旦这面鼓沉默下来,我就会觉得浑身难受。 ..3.联系上下文,将⑫段中“我”的心理活动补充完整。
4.文中多处为鼓手最后被捕的遭遇埋下伏笔,请从文中找到两处并简要解析其作用。 5.请分别从鼓手和将军的角度,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1.【答案】(1)傍晚时鼓手精神抖擞地打鼓。(2)夜已深沉,鼓手还在昂扬地敲鼓。将军再次出来询问,鼓手坚定地继续击鼓。(3)鼓手被捕,将军终于睡着了。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梳理。首先通读全文,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结构层次,再用“人+事”的形式,语言要简洁。本题要求用第三人称,即把“我”改为“鼓手”。第①段是故事的开端:傍晚时鼓手精神抖擞地打鼓。第②到⑫段是故事的发展:将军来询问情况,委婉表达希望鼓手停止敲鼓,鼓手没听懂将军的话,继续敲鼓。第⑬到⑮段是故事的高潮:夜已深沉,鼓手还在昂扬地敲鼓。将军再次出来委婉地制止,鼓手听不懂坚定地继续击鼓。第⑯⑰段是故事的结局:鼓手被捕,将军终于睡着了。整理即可。
2.【答案】沉默本指人不说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指鼓因“我”没有敲而安静的状态, 表现了“我”对击鼓事业的热爱。
【解析】考查赏析加点词语。“沉默”指不说话,是形容人的词语,此处形容鼓没被敲出声响,鼓没声音,我就会觉得浑身难受,表现了“我”身为鼓手的责任感和对敲鼓的喜爱。
3.【答案】将军您的话语和行动都在鼓励着我。夜深了你还在全神贯注地考虑战略部署。我也定用鼓声陪你一起战斗。我将以你和我个人的名义,用鼓声宣告曙光的来临。(对将军的爱戴和击鼓的神圣使命感)
【解析】本题考查心理活动揣摩。要结合上下文找出重点,再组织句子表达。由横线前的“为国争光!”“一直敲到死!”“战斗的时刻已经来到!我们的战鼓将不停地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可以看出“我”对自己的使命非常自豪,由横线后的句子“这种对将军的爱戴之情,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充溢了我的心灵”,可以看出“我”对将军崇敬爱戴,围绕“使命感”“爱戴”进行表达即可。如:将军,您为战争胜利日夜思虑,我一定不会辜负您对我的信任,我会把我的所有时间都奉献给敲鼓,我要鼓舞士气,陪伴您,坚持到最后一刻!”
4.【答案】第10段:将军表示同意,但有点恼火,“我指的是时间已经很晚了。”第13段我才听见从将军的防水帆布帐篷里传来的弹簧垫的哧溜声。有人仿佛在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第13段将军说“所以,这个……您的鼓还要继续击下去,是吗?”。第15段中将军咬了咬牙。(答出两点即可)作用:同小说结局相照应(或者暗示了鼓手被将军逮捕的结局);使文章结构严谨、紧凑;使小说的结尾既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伏笔的判断与作用。伏笔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伏笔能使前后照应,让文章结构严密,读者不会产生突然的感觉。本文写的鼓手最后被捕是“执行将军的命令”,将军要逮捕他,在前文已有多处提示:第⑧段“已经很晚了。”(鼓手,你应该休息了),第⑩段“有点恼火”“我指的是时间已经很晚了。”(鼓手,我生气了,时间很晚了,不要敲鼓了),第⑬段“听见从将军的防水帆布帐篷里传来的弹簧垫的哧溜声。有人仿佛在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将军被吵得没法入睡),“在将近午夜的时候”“身穿睡衣”“他的声音有点嘶哑”“您的鼓还要继续击下去”(实在让人不能忍受了!),第⑮段“将军咬了咬牙”(只好把这家伙抓起来!),这些提示就是伏笔,处处提示鼓手让将军无法忍受,最终被捕,这样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觉得情节发展自然顺畅。
5.【答案】鼓手角度:一个人做事,光有热情光有激情远远不够,还需细心观察和理性解析。鼓手用他全部的热情不停地击鼓,但是他忽略了将军出现在他面前时的穿着,忽略了将军“已经很晚了”的反复提醒,更没有理性地解析他的行为出现在深夜是不适宜的。将军角度:人与人之间相处真诚坦率特别重要,不能因为面子问题而说一些违心的话。小说中的将军只是希望鼓手能停下击鼓让他休息,但是碍于他是将军的身份,每次总是对鼓手频频表扬,言不由衷。极具讽刺意义的是最后抓捕鼓手还冠以一个“暴露目标”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足见其死要面子和虚伪。(言之有理即可,先陈述观点,再结合作品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在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把握中心的基础上,结合
实际生活,用简洁、流畅的语言阐明观点。如鼓手角度:不能仅仅关注自己,还要关注别人,关注全局。在战场上,鼓手、将军、其他士兵等是一个整体,每个人的使命不同,但谁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定要互相配合互相协调,才能让战争取得胜利。将军角度: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作为全军统帅,当手下士兵们出现错误行为(影响全军休息)时,有责任指出,命令其改正,而不是进行虚假的安抚鼓励,他是个不称职的将军。
二、(2021·重庆·就你三年级学业考试)阅读下文。
扶贫故事
①在一次县文联组织的平天山野外采风活动中,我认识了扶贫办的小杨,他给我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扶贫故事。
②一年前,小杨通过公考进了县扶贫办。去年开春,他接到了一个扶贫任务,扶贫对象是石岭村的吴志福。
③一看到“石岭村”三个字,小杨的心里就发了毛——那是一个极其落后闭塞的小山村,路途遥远,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一边是深沟,一边是大山。三年前,有两个干部开车去那里开展扶贫工作,在半路摔下山沟,一人重伤一人当场殉职。
④还好,小杨去的时候,路已经修好了。小杨到了石岭村,在村主任赵勇成的带领下,去见吴志福。
⑤老赵一边走,一边喋喋不休地向小杨介绍三年前田副县长到石岭村扶贫的故事:就是在田副县长的多方努力下,修好了这条路,可惜,田副县长没有看到路通车的那一天,就倒在了扶贫路上……
⑥她是一个好人啊!老赵感叹道,眼睛发红,声音哽咽。
⑦这条路应该叫“玉清路”。老赵说,田副县长叫田玉清。可上面却说,不能用领导的名字来命名,他们起了另一个名——平安路。
⑧政府是对的。小杨打断了老赵的话,转换了话题,问,老吴家里到底有多困难?能吃上饭吗?
⑨难!老赵说,田副县长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指定老吴是她的扶贫对象,她带领工作组来到老吴家,当时,田副县长一看老吴家徒四壁,几间破屋,漏风漏雨,里面黑咕隆咚的,田副县长几度落泪。她说,想不到,还有这么困难的群众,是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好啊!
⑩在老吴家,要拍几张照片拿去存档,屋里黑,看不清楚,工作人员叫老吴开灯,老吴拉了一下电灯开关绳子,电灯闪了一下,灭了,再拉,怎么也不亮。田副县长叫他再开另外的灯,老吴说,没了,唯一的一盏电灯。
⑪说话间,就到了老吴的家。
⑫那是怎样的一个家啊!老吴年近六十,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穿着破旧;一个跛脚的老婆,头发蓬乱,像鸡窝里的草,还傻不拉唧的,老吴年近五十才娶了她;一个半生不死的老娘,长年卧病在床,一年四季要打针吃药;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去学校了,没在家,小
杨没看见他们。
⑬老赵说,老吴家比三年前好了一些;三年前,根本不成一个家,幸亏田副县长来扶贫。 ⑭老吴带老赵和小杨来到他家的砂糖桔种植地。三年前,田副县长带给老吴脱贫致富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因地制宜种植砂糖桔。远远看去,十几亩砂糖桔在瑟瑟的冷风中一片翠绿。
⑮可走近了一看,小杨心里一拨拨地凉,像大冬天雪水灌进骨子里去——这些砂糖桔,缺乏科学管理,一棵棵病恹恹的,像面黄肌瘦、缺乏营养的孩子。
⑯老赵说,没办法,田副县长去世后,一直没有人来真正接替她的扶贫任务,上面来的人,走马看花一样,拍个照转个圈儿就走了。
⑰小杨回到家后,翻箱倒柜找妈妈的书。 ⑱那是妈妈留下的种植砂糖桔的书,网购的。
⑲在一个箱子里,小杨找到了厚厚的一沓书和笔记,还有一些复印资料,都是如何防治果树病虫方面的书。
⑳周末,一大早,小杨骑摩托车朝石岭村出发了。 (21)老爸问他,啥事那么急?
(22)小杨说,看了老妈的书,我找到了老吴的砂糖桔问题所在了。 (23)老爸说,啥问题啊? (24)小杨说,见了老吴再说。
(25)小杨那几晚睡得很晚,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眼前老是晃动着老吴家那病恹恹半生不死的砂糖桔——到底啥问题呢,不能茁壮成长呢?
(26)突然,他灵光一现,有了!
(27)那是一种严重的根腐病和卷叶虫、钻心虫。小杨问过几个老种植户,他们也说是。 (28)小杨买了药,一路直奔石岭村。 (29)此后,小杨一有空就奔石岭村。
(30)几个月后,老吴的砂糖桔像大病初愈的年轻人,终于重新吐出嫩芽,焕发出勃勃生机。
(31)第二年,老吴的砂糖桔挂果了,成熟时像一串串小小的红灯笼挂满树上,甚是诱人。
(32)小杨日夜翻看老妈的书,一丝不苟地照着做,吸取老种植户的经验,想方设法要让老吴的砂糖桔赶在春节时上市,挣一个好价钱。有了技术支撑,老吴的砂糖桔够甜够靓,摘一个来尝,甜入心肺。
(33)这时,一场大寒潮来袭,很多果场即将成熟上市的砂糖桔被霜冻打得七零八落,老吴家的却因为盖上了塑料膜而幸免于难。
(34)寒潮来袭前,小杨带了几个好友,和老吴不分日夜地给果树盖塑料膜,跟寒潮争分夺秒抢时间……
(35)年底,老吴的砂糖桔像光彩照人的新娘,闪亮登场,一摘下来,就被守候在田头的水果批发商抢购一空。
(36)老吴平生第一次拿到这么多的红艳艳的钞票,有十几万啊!那一刻,他哭了,噗通一下跪在小杨跟前,抱着他的腿,呜呜大哭。
(37)小杨赶紧扶起老吴,跟着哭。 (38)两个大男人,在柑桔地里抱头痛哭。 (39)我以为他因感动而哭。 (40)小杨说,我哭我妈。 (41)你妈?
(42)是,我哭她。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我妈。她如果还在,多好啊。我想,她的在天之灵,也会在那一刻被感动的。
(43)再问,小杨什么也不说了。
(44)后来,我才知道,小杨的母亲就是田副县长,田玉清。 (45)在县府大院里,没人知道,小杨就是她的儿子。
1.本文主要写了与田副县长母子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 答:①田副县长多方努力,帮助修好通往石岭村的公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第⑮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请简要概述第⑯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请简要说说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1.【答案】 ②田副县长扶贫吴志福,牺牲在扶贫路上。 ③小杨接任母亲扶贫吴志福,治好砂糖橘病虫害。 ④小杨帮助吴志福脱贫,完成了母亲的遗愿。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主要写了与田副县长母子有关的四件事:田副县长帮助修公路。田副县长牺牲在扶贫路上。小杨接任治好砂糖橘病虫害。小杨帮助吴志福脱贫。根据以上解析填充即可。
2.【答案】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小杨心里的“凉”喻成“大冬天雪水灌进骨子里”;将病恹恹的砂糖橘喻成“面黄肌瘦、缺乏营养的孩子”,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人物心理和砂糖橘的病态。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一般来说可从修辞、描写、词语的运用等角度入手。阅读第15段画线句“小杨心里一拨拨地凉,像大冬天雪水
灌进骨子里去——这些砂糖桔,缺乏科学管理,一棵棵病恹恹的,像面黄肌瘦、缺乏营养的孩子”中的“凉,像大冬天雪水灌进骨子里去”“一棵棵病恹恹的,像面黄肌瘦、缺乏营养的孩子”,很显然用的都是比喻修辞,前者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小杨悲凉的心情,后者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砂糖橘营养不良的病态。
3.【答案】推动情节发展;点明了田副县长扶贫的结局,牺牲在扶贫路上;反衬了田副县长和小杨坚持扶贫的高大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理解能力。第16段属于中间段落,作用一般有: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推动情节发展,衬托(反衬), 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照应前文。此题要从对小说情节、主人公的塑造两个角度来思考。如推动情节发展,点明了老吴家的丰收与田副县长牺牲在扶贫路上的结局;反衬了田副县长和小杨的可贵品格。
4.【答案】讴歌扶贫干部的精神,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批评了某些扶贫干部官僚作风;呼吁关心扶贫干部。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解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观全文,立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本文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多元的。既有讴歌赞美,又有讽刺批评,还有对全社会的呼吁。解答“解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在通观全文,立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运用科学的解题方法和适用的解题技巧:①从写作目的处思考。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这篇文章给了我怎样的启示?带着问题阅读,迅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能比较快地抓住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观点。②从文体特征上思考。记叙文一般通过议论、抒情来画龙点睛,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议论文的主旨常常是在引论部分点明,在结论部分重申;说明文是为了介绍知识,往往通过所介绍的主要内容来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③从隐含信息处思考。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直抒胸臆;有时间接表达。对于隐含的信息,要用清醒的头脑,解析的眼光,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加以辨析,从原文的主旨上加以思索,力求从隐含信息中把握作者的态度。
三、(2021·重庆·九年级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举 报 余显斌
(1)袁艺是个女孩,一笑,露出一颗虎牙。她在宜宾住,是个开出租的。
(2)那天早晨,袁艺开着车,刚刚到合江门街道那边拐角处,就有人拦车。拦车的是个眉眼青葱的小伙子,怀中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男孩,虎头虎脑的,不停地哭着喊:“妈妈,我要妈妈。”男青年一头大汗,不停地哄着道:“听话,别哭,叔叔带着你找妈妈。”
(3)袁艺停下车,男青年抱着孩子上车,说去御园小区。袁艺答应一声,车开动了。 (4)男青年塞给孩子一个小小的铁金刚,小孩停止了喊叫,叽叽嘎嘎地玩起来。 (5)袁艺开着车,隐隐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哪儿不对呢?她想。突然脑袋灵光一闪:
那个男子的话有问题,他说“叔叔带着你找妈妈”,也就是说,这个男青年不是小孩的爸爸。那该是什么人啊?叔叔是一个随意的称呼,他会是小孩的什么人?
(6)袁艺是个爱看侦破电影和侦破小说的女孩。她说,自己如果是警察,一定是福尔摩斯。她觉得,那个男青年身份可疑。
(7)这时,小孩口渴了,闹着要喝水。本来,袁艺想将自己留着的一瓶水拿出来,可是,她想想却没这样做,在街边找个空车位,停下车,指着那边的商铺告诉男青年,那儿有卖水的。男青年感激一笑,忙下车去了。袁艺趁空问孩子:“小帅哥,你认识那个叔叔吗?”小男孩摇着头,又想起了妈妈,哼哼唧唧地说:“我要妈妈。”
(8) “叔叔说带你去找妈妈吗?”袁艺问道。 (9)小男孩嗯了一声:“叔叔带我见妈妈。”
(10)就在这时,男青年买了水走过来,打开车门一笑道:“美女,和小帅哥聊上了?” (11)袁艺笑笑,点点头。
(12)男青年打开矿泉水瓶,喂着男孩喝水,嘴里道:“真淘。” (13)袁艺笑笑,下了车。
(14)男青年看着她问:“干嘛啊?”
(15)袁艺指指那边的洗手间,走了过去,不一会儿回来,对小男孩一笑道:“走了,找小帅哥的妈妈哦。”车子动起来,跑了一会儿,前面一辆警车呜呜地挡住出路。男青年看着警车道:“咋的,出啥事了?”袁艺哼了一声,应答道:“可能是有人拐卖小孩吧。”
(16) “真的?”男青年问。 (17)“你说呢?”A袁艺白白眼睛。
(18)车子到了警车前停下,一个高个子警察看看车窗,看到车后座的男青年,笑着道:“沈晨,你怎么也在这啊?”男青年一笑,问道:“咋的,听说你们在追捕拐卖小孩的人贩子?”高个子警察点点头,看着袁艺道:“美女,你举报的人贩子呢?”
(19)袁艺指着男青年:“他……这个小孩不认识他,他……”
(20)男青年看看高个子警察,又看看结结巴巴的袁艺,仿佛明白过来什么,哈哈笑道:“美女,你不会把我当人贩子了吧?”
(21) “你难道不是啊?”袁艺有点火了。
(22) “他是交警,叫沈晨,咋会是人贩子啊?”高个子警察也明白过来,笑着介绍。 (23)原来,沈晨今天路过合江街道那边的街角,看见一个小男孩哭着,在那儿喊着妈妈。他忙走过去询问,原来小孩不见了妈妈。他抱着小孩一边哄着,一边到处寻找着,没有寻见,就抱着孩子,拦下袁艺的出租车,准备回家,等着孩子家长上门来领。他已经将孩子的信息发在朋友圈里,并贴出自己的联系电话。他想,守株待兔,总比大海捞针强。
(24)B袁艺听了,脸红了。
(25)这时,沈晨的手机响起来。原来是孩子的妈妈找到了。高个子警察说:“我送你。”
(26)袁艺忙道:“我送。”
(27)高个子警察看看袁艺,看看沈晨,呵呵一笑道:“好吧,算负荆请罪吧。”说着,开着警车走了。袁艺开着车,也朝着女人所发的地址驶去,她边走边埋怨:“交警出门,咋不穿警服啊?”
(28)沈晨知道是在说自己,就解释道:“今天休假,逛逛街。咋的,交警出门不可以穿便服啊?”
(29)C袁艺没说话,轻轻一笑。
(《微型小说选刊》2020年13期)
1.小说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
以袁艺的活动为明线:发现“人贩子”→① →真相大白→“负荆请罪”; 以沈晨的活动为暗线:② →带小孩寻找妈妈→坐出租车被举报→真相大白; 2.文中加波浪线的地方,都写到了袁艺的表情,请选择其中的两处,简析她的心理。 3.你更喜欢文中的袁艺还是沈晨?请说说你的理由。 4.本文以“举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5.误会是小说在情节设置中常用的手法。请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并简要解析其作用。 1.【答案】①机智举报 ②休假逛街,路遇迷路小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把握与概括能力。解答时,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的段落解析概括。小说以袁艺的活动为明线,(1)—(11)段写袁艺发现人贩子;(12)—(17)段写袁艺借上厕所的机会机智举报;(18)—(23)写事情真相大白;(24)—(29)写袁艺“负荆请罪”送沈晨和孩子去找孩子妈妈。小说以沈晨的活动为暗线,(23)段写沈晨休假逛街,路遇迷路小孩;(2)—(11)写他带小孩寻找妈妈;(12)—(17)写他带小男孩坐出租车被举报;(18)—(23)段写事情真相大白。据此解析做答即可。
2.【答案】A:你这个拐卖儿童的坏蛋,装得还挺镇静,一会儿你就要乖乖就擒了。 B:我怎么犯了这个错误啊,把好人当成了坏人,闹了这么个大笑话,我还以为自己聪明机智呢。简直丢死人了。
C:虽然是一场误会,但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啊。只要社会上平平安安的,我也很开心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联系人物的言行等做综合的解析。因为人物的心理往往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借助这些描写,结合故事情节往往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A处:结合前文内容可知,袁艺认为男青年是人贩子,所以借上厕所的机会偷偷报了警,当听到警车的声音和男青年的反问的话,“袁艺白白眼睛”心里想的是:警察都来了,看你还能装多久,一会儿就乖乖就擒吧;B处:结合前文内容可知,袁艺错把交警沈晨当作了人贩子,此时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当时肯定感到很不好意思,错把好人当坏人,感到很内疚。围绕这种心理进行描述即可。C
处:结合前文内容,误会解除,原来是交警沈晨放假逛街带迷路的小男孩找妈妈,袁艺知道了事情的后愿意开车送两人,此时感到了社会上还是好人多,自己感到很开心。据此解析进行描述即可。
3.【答案】示例一:我更喜欢袁艺。①她热心助人。发现可疑坏人警惕性很高。②她聪明机智,利用买水和上厕所的借口查明事情,机智举报。
示例二:我更喜欢沈晨。①他虽然休假,但遇到走失的孩子,仍主动帮助寻找妈妈,具有一个交警的责任心。②他耐心亲切,给孩子玩具,帮孩子买水。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看法。要浏览全文,抓住关键语句和典型事件解析人物形象特点,简洁准确概括,然后表述观点即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袁艺开出租车发现可疑坏人警惕性很高,利用买水和上厕所的借口查明事情,机智举报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热心善良,聪明机智的人,所以喜欢袁艺;文中的交警沈晨虽然休假,但遇到走失的孩子,仍主动帮助寻找妈妈,“男青年塞给孩子一个小小的铁金刚”“男青年打开矿泉水瓶,喂着男孩喝水”他给孩子玩具,帮孩子买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耐心亲切、有责任心的人,所以也可以喜欢沈晨。
4.【答案】①“举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概括了全文的主要事件;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标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概括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充当文章线索;指出文章主要人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通读全文可知,文章围绕出租车司机袁艺发现可疑坏人进行举报,警察到来之后真相大白,所以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概括了文章的所叙之事;“举报”的意思是向有关单位检举报告坏人坏事,用它做题目,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答案】①不停地哭着喊:“妈妈,我要妈妈。”男青年一头大汗,不停地哄着道:“听话,别哭,叔叔带着你找妈妈。”作用:造成袁艺的怀疑。认为遇到了人贩子。②男孩说并不认识“叔叔”。作用:让袁艺的怀疑加重,促使她机智举报。③沈晨没有穿警服。作用:让袁艺误会他是一个人贩子。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误会是利用人物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或是人物处境、性格、气质的差异,造成一种暂时假象,从而产生误会,是通过偶然的情节来反映事物必然规律的一种构戏手法。作用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富有戏剧性、波澜起伏,突显文章的中心。文中第(2)段,“拦车的是个眉眼青葱的小伙子,怀中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男孩,虎头虎脑的,不停地哭着喊:‘妈妈,我要妈妈。’男青年一头大汗,不停地哄着道:‘听话,别哭,叔叔带着你找妈妈。’”小男孩的哭闹,男青年的满头大汗,两个人的反常表现,造成袁艺的怀疑,认为遇到了人贩子;第(7)段“袁艺趁空问孩子:‘小帅哥,你认识那个叔叔吗?’小男孩摇着头,又想起了妈妈,哼哼唧唧地说:‘我要妈妈。’”,男孩说并不认识“叔叔”,这让袁艺的怀疑加重,断定了男青年是人贩子,于是她借机上厕所,
果断报警;第(27)段“袁艺开着车,也朝着女人所发的地址驶去,她边走边埋怨:‘交警出门,咋不穿警服啊?’”沈晨没有穿警服,也造成袁艺误会他是一个人贩子。文中的这些误会,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富有戏剧性、波澜起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2021·重庆九龙坡·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陪着母亲坐火车
张玉兰
陆总的母亲想回乡下老家过年,他让秘书去买两张飞机票,可母亲却说这辈子从没坐过火车,想坐一次火车。
正逢春运,秘书费了好大的劲,才买来两张硬座票。陆总担心母亲的身体吃不消,劝母亲还是乘飞机回去,可母亲却执意要陆总陪她一起坐火车。一向孝顺的陆总只得依了母亲。
陆总扶着母亲来到火车站,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让他有些茫然,他不知道该往哪边走。正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中年男子操着家乡话,一边喊:“让开,让开!”一边使劲儿地往前挤。
母亲对陆总一笑说:“跟上他,错不了,一听那口音,就知道是咱武陵人。” 娘俩跟着中年男人很快找到了要乘坐的那趟火车,很巧的是,那人正好坐在他们的对面。车厢里闹哄哄的,充斥着各种难闻的味道。陆总觉得憋闷,站起来想去透透气,可过道里站满了人,挪个步都很困难,更别说要挤出去了。
中年男子看出陆总的不适,就说:“兄弟,没坐过火车吧,要是感觉不舒服,就多看看窗外的风景吧。”
陆总点点头,只得把注意力集中在窗外。他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风景,一边听母亲和那个中年男子拉家常。从他们的交谈中,陆总知道那个中年男子也是回家过年的,为了省路费,妻子没回去,就自己一个人回家看看父母。
母亲说:“是该回去看看,一年到头,家里的老人就盼着过年的时候,能见一见自己的孩子。”
“谁说不是呢?我们出去打工挣钱,为的也是让父母孩子生活得好一些,可是……”男人的话还没说完,一阵卖盒饭的叫卖声由远而近。
陆总买了两份盒饭,他问中年男人:“你要不要来一份?” 男人摇摇头说:“不了,我不饿!”
吃过饭,天也渐渐地暗下来了,陆总有了些困意,靠在母亲的肩头沉沉地睡去。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朦胧中,他看到一只手伸进了母亲放在桌上的零食口袋。
他正想制止,佯装睡觉的母亲轻轻拐了他一下,示意他别出声,他知道了母亲的用意,也就微闭了双眼。
那个男人似乎饿极了,又怕惊醒了他们,悄悄拿起面包,将头埋在桌下,狼吞虎咽地吃
起来。男人很快吃完面包,抬起头,看所有的人都在睡觉,并没有注意到他的举动,也就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一大早,陆总就听到那个中年男人对母亲说:“大婶,对不起,昨晚实在太饿了,我偷吃了你的面包!”
母亲说:“吃就吃了吧,看你是一天一夜都没吃东西了,肯定饿坏了,出门在外不容易,可别亏了自己啊。”
男人长叹一声,说:“大婶,我也不瞒你。这次回家,连路费都是借的,也没多余的钱买吃的了。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临到放假,老板却没了踪影,一分钱都没拿到。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要是过年都不回去,家中父母又得担心一年了,作为子女那就太不孝了,所以再没钱也得赶回去。”
男人的话引来车厢里很多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谴责那些无良的老板,都说回一趟家,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还不是回家尽尽孝,看看自己的爹娘啊!
列车快到站了,那个中年男人的手机响了起来。他接起电话说:“妈,我快下车了,你们放心吧,我一路好得很,有吃有喝的。我买的是卧铺票,休息得好,累不着,你们别担心……”
男人的话听得陆总的双眼涩涩的,下车的时候,他掏出五百元钱递给中年男人,说:“大哥,拿去给父母买点东西吧。”
男人一再推辞不要,陆总的母亲说:“拿着吧,你这样空着手回去,会让父母担心的。你不想让他们知道你过得不好吧。”
男人千恩万谢的拿着钱走了。陆总掏出手机给公司打电话,他说:“你们赶快把拖欠那些工人的工钱全部结清了吧。另外要回家过年的,再给五百元红包,让他们拿回家孝敬父母。”母亲在一旁听着儿子的电话,欣慰地笑了。她知道,这趟火车没有白坐,自己的良苦用心,终于让儿子找回了诚信和良知。
(选自《小说选刊》)
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
陪乘火车→①______→中年男子偷吃→②______→掏钱资助→③______→母亲欣慰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他接起电话说:“妈,我快下车了,你们放心吧,我一路好得很,有吃有喝的。我买的是卧铺票,休息得好,累不着,你们别担心……”
3.结合全文内容,简析陆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4.这篇小说的结尾很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其妙处。
5.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陆总还是陆总的母亲?请结合人物、情节和主题简述理由。 1.【答案】①偶遇中年男子(车上遇到中年男子、与中年男子交谈); ②中年男子诉说(遭遇); ③结清工钱(结清插欠款)。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小说的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构成;要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就要抓住小说的线索,小说以回家过年为线索,描写张总陪母亲回家过年,在火车上遇见了中年男子,母亲和那个中年男子拉家常,中年男子诉说了自己工作了一年的钱被黑心的老板卷走了的事,中年男子与自己母亲的对话终于感动了张总,张总吩咐手下人结清了工钱,这是张总的母亲要他坐火车陪自己回家的原因。可总结出故事的开端:母亲让张总坐火车陪自己回家过年;发展:在火车上遇见了中年男子,与中年男子交谈;高潮:张总让手下人结清工钱;结局:母亲的良苦用心让张总找回了诚信和良知,母亲欣慰。据此可知空缺部分是:偶遇中年男子;中年男子诉说自己的遭遇;结清拖欠款。
2.【答案】运用语言描写,描述中年男子故意编造“一路好得很”的善意谎言,表现他害怕母亲担心和对父母的孝心,也为下文陆总的转变和资助作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选好赏析的角度,一般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及描写角度、表现手法、炼字、感官等角度入手。然后结合题干具体解析其表达效果即可。“他接起电话说”可知是语言描写,描述中年男子为了不让母亲担心,而故意编造了“一路好得很”的谎言,表现中年男子对父母的孝心,陆总听到后很感动,才有了下文的转变和资助的情节。
3.【答案】①有孝心:依顺母亲,陪乘火车:②有同情心(爱心):想帮男子卖盒饭,输钱资助;③有良知:能幡然醒悟,知错就改,找回诚信,结清拖欠工钱,并派发红包。
【解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解析。解析人物形象必须与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的事件,来解析人物具体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本文主要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陆总的形象。①依顺母亲,陪乘火车表现有孝心;②想帮助男子卖盒饭,掏钱资助表现他有同情心,有爱心;③结清拖欠工钱打发红包,表现他能幡然醒悟,知错就改,有良知;④有了火车上的一段经历遭遇后才结清拖欠工钱说明陆总也曾经是个不守诚信的人。
4.【答案】①与文章开头“想坐次火车”“执意要陆总陪她一起坐火车”照应,有首尾呼应之妙;②篇末揭示小说主旨,点明母亲坐车是为了让儿子找回诚信良知,让人恍然大悟,给人启迪,有画龙点睛之妙:③塑造了一个用心良苦,教育巧妙,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使人印象深刻,突出了文章主题,有凸显形象之妙。
【解析】考查这篇小说的结局的耐人寻味之处。考查语段的作用,首先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在结构上,小说的开头写母亲想坐一次火车,结尾“母亲在一旁听着儿子的电话,欣慰地笑了。她知道,这趟火车没有白坐,自己的良苦用心,终于让儿子找回了诚信和良知”,揭示了母亲执意让张总陪自己坐火车回家过年的良苦用心,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在内容上,小说的结局出乎人的意料,耐人寻味。原来母亲坐火车的目的是让儿子找回诚信和良知,让人恍然大悟,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突出了主题;在形象塑造上,母亲通过坐火车的方式,想告诉儿子做人要守信,有
良知,刻画了一位用心良苦,教导有方,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5.【答案】主人公是陆总的母亲。①从人物看,母亲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②从情节看,母亲是贯穿小说始终的关键人物,是她的教子用心良苦才改变了儿子;③从主题上看,小说通过母亲的“良苦用心”告知了儿子“孝”的内涵:依顺和看望父母、不让父母担心是有孝心,做人守诚信有良知也是对父母的尽孝。
【解析】考查对小说主人公的 辨析。题目要求从人物、情节和主题三方面来阐述理由。小说的主人公是陆总的母亲。从人物上看,是母亲提议要坐火车回乡下老家过年的,在火车上是母亲和那个中年男子拉家常,结尾点明了母亲的用意,因此母亲是小说主要刻画的人物。从情节上看,母亲贯穿小说情节的始终,陆总的改变是母亲引导的结果。从主题上看,母亲坐车的目的,是为了让陆总找回诚信和良知,揭示了小说的主旨,体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同时也巧妙告知陆总“孝”的内涵:不仅依顺父母、不让父母担心是有孝心,还有做人守诚信有良知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尽孝。
五、(2021·重庆·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小铁锤 张中杰
“呯!”随着儿子猛关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下来。 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呵护,儿子却长了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有一次儿子跟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你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养的一身贼膘的儿子将来难有出息,更别说为你养老了。
“再不听话,我送你去当兵!”你咬牙切齿。 “当兵就当兵!”儿子居然不屑一顾。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犹豫摇摆许久,你终于狠狠心,送高中毕业的儿子去当了兵。
“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翻过去?”听说新兵蛋子拉练最苦,你常常眼睛盯着天花板,彻夜无眠。三个月后,新兵集训结束。儿子来信说,他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当了伙头兵。还有,他训练时因为紧张,扔手榴弹意外脱手,班长扑在他身上,受了点儿轻微伤。你听得寒毛直竖。当个伙头兵,能有什么出息?手榴弹爆炸威力很大,儿子真的没受伤?你焦虑不安,更加忧郁了。
无尽的牵挂,促使你与丈夫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去戈壁滩看望儿子。
寒冬腊月,北风刺骨。你站在儿子面前时,儿子正在炊事班轧煤饼,手上裂开一道道血口。儿子高大了,脸上泛着红润的光;明显黑了瘦了,但浑身肌肉更结实了。你抚摸着儿子粗糙的手,心里隐隐作痛,又一次泪光闪烁。临走时你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想方设法换个岗位。
回到家,你辗转反侧,想起了那把小铁锤。
七岁时,你老家的邻居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壮年铁匠。胆小的你捂着耳朵躲在一边,只见壮汉左手拉呼呼作响的风箱,右手握一把铁铲不断往蹿起的火苗上送煤块。红彤彤的杂铁块几欲烧成流质时,左手飞快地换了铁钳夹出来,右手早变戏法似的举起一把铁锤。有时他的儿子抡起大锤,与他的小锤形成黄金搭档。铿锵嘿哟,火钳左旋右转,铁锤上下翻飞,火花四溅。
敦厚的铁砧板上躺着黑乎乎的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呻吟。丢进水盆中“嗞啦”一声响,杂铁块竟神奇地变成了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柄锃光瓦亮的锄头……
你总是在想,杂铁被敲打时身上疼不疼,好似砸在自己心上。邻家壮汉看你对打铁好奇,为你打了一柄小巧玲珑的铁锤儿,一斤多重,一拃多长。学习疲倦时,你喜欢用这把小锤砸小石子,锤面闪光,咚咚响亮。
后来,这柄锤伴随着你,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又伴你考入大学,直到有了工作。结婚那天,你把小锤悄悄装进梳妆台的小抽屉。
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里边附了你写的一首清代诗人郑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个月后,儿子的信来了。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后,有一个明显的小锤印。你心里长出一口气,拧紧的眉毛舒展开来。
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门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熊抱。儿子坐下来,一边削好苹果递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原来,儿子利用业余时间,拼命看书学习。由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被表彰,立了二等功;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官。
“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喜不自胜,心里涌起好奇。“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这样,天天有收获,有进步!”儿子自豪地说道。你惊喜地瞪大了眼睛。
儿子用从部队学到的厨艺,为你和丈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儿子给你和丈夫讲述部队里的故事。
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跌伤肋骨。儿子开车送舅舅去医院。舅舅让儿子坐车上等。可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把车停到车位,非扶着舅舅走不可。拍片、查结果,楼上楼下地陪检,细心照料舅舅。
“我这个外甥变化真大!”弟弟高兴地给你打电话。
那个喜欢与你顶牛儿的青涩少年走远了,你有点儿怅然若失。但最后,你幸福地笑了。泪眼蒙眬中你忽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一个美好的插曲,就像那把小铁锤,真的很美!
(选文有删改)
1.“儿子”入伍前后判若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 3.“你”和“儿子”都在书信中引用了诗句,请说说各自的用意。 4.请简要解析文中插叙部分的作用。
5.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答案】①以前肥胖、懒惰,现在高大、结实,吃苦耐劳。②原来性格叛逆,与父母对立,现在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孝顺谦和。③之前任性、蛮横,现在明事理,守规矩,关爱他人。④入伍前成绩平平,得过且过,现在主动学习、努力进取、表现突出、事业有成。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和概括。根据“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呵护,儿子却长了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有一次儿子跟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你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养的一身贼膘的儿子将来难有出息,更别说为你养老了”可知在入伍前,儿子肥胖、懒惰,脾气暴躁,叛逆,与家长顶嘴,不知悔改,成绩平平。根据“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门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能抱。儿子坐下来,一边削好苹果递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原来,儿子利用业余时间,拼命看书学习。由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被表彰,立了二等功;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官”可知入伍后变得吃苦耐劳,孝顺父母,明事理,懂得关爱他人,而且努力学习,事业有成。
2.【答案】过度的呵护不利于孩子成长;过多的管束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作答时,需正确理解句子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解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这句话的本义不难理解,前半句中“浇水过多”指的是父母对孩子呵护过多,“放不开手”指的是父母对孩子拘束过多,前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后者会限制孩子的发展空间。
3.【答案】“你”引用《竹石》意在鼓励儿子要志向坚定,像竹子一样坚韧顽强地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儿子”引用诗句《石灰吟》的目的是向母亲表明自己有接受挑战和磨炼的勇气和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段的理解掌握。“你”引用的诗句的意思是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根据诗句意思,根据前后文的具体语境可知,妈妈引用四句诗是在勉励儿子,要像诗中的青松一样立定志向,努力训练。儿子引用的诗的意思是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儿子引用四句诗是在向妈妈表明自己的决心,一定要像石灰一样,不怕困难,争取在军营里做出一番事业来。
4.【答案】①借对打铁过程的描写,说明杂铁块只有经过不断锤炼才能最终成器的道理。②交代小铁锤的来历和它在“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③为下文写“你”用小铁锤鼓励儿子及儿子之后的变化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明确插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解析其在文中的作用。细读指定语段可知,这一部分是作者的回忆,联系其内容可知,这一部分交代了小铁锤的来历和小铁锤对自己成长的积极影响,同时表现了铁块只有经过不断的锤炼,才会成才,人也是如此的道理。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了下文作者用小铁锤激励儿子,儿子发生的喜人变化的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答案】示例:“你”是主人公。①小说用大量文字描写“你”在儿子成长过程中教育方式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展现出复杂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你”对儿子深沉的爱,塑造了一个“当代母亲”的典型形象。②“你”见证了儿子由叛逆、幼稚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你”承受煎熬,学会反思,学会鼓励,实现了自我蜕变,引发读者对母爱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主人公的判定。此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判断文章的主人公是哪一位 ,需要根据文章的主旨来具体解析。本文的主旨可以有多种理解,可以理解主旨为本文重在表现了一位母亲教育方式的变化过程,所以主人公应是“你\"。可以理解主旨为要想成长,一定要经历苦难的磨砺,引发读者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所以主人公应是“儿子”。也可以理解为主旨两者兼而有之,所以主人公是“你”和“儿子”。
六、(2021·重庆江津·九年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后面小题。
灯 侯发山
①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④小伟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他还知道,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嘴饭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⑥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⑦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那只蛤蟆鱼。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⑧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妤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⑨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⑩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热乎起来。
⑪父亲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愣怔了一下。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父亲说,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
⑫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⑬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1.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小伟回乡看望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小伟感到很踏实
2.小说第③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解析。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4.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
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5.文章以“灯”为标题,应如何理解?请简要解析。
1.【答案】父亲带小伟去钓鱼 父亲抓到蛤蟆鱼 父亲借鱼说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按题干中给出的情节提示,找到对应的段落内容,分别用简洁相同的句式概括情节即可。文章开头①②段写小伟回乡看望父亲;③—⑦段写到家后父亲提出晚上去钓鱼,小伟父子两人空手来到江边,在小伟疑惑不解中,父亲下水抓到蛤蟆鱼又扔掉鱼;⑧—⑫段父亲借鱼说出做人的道理;⑬段小伟明白了一切,他为有这样明理,支持自己工作的父亲感到踏实。据此得出答案。
2.【答案】①设置悬念,提出疑问:父亲为什么要晚上去钓鱼?引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父亲抓蛤蟆鱼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段落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③段“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从这些内容上看,写的是小伟对父亲钓鱼行为的猜测与不解,正是这种不解,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结构上的作用:引出下文的故事情节。
3.【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安分”一词赋予江水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浪起伏的状态。全句交代了父亲捉鱼时的地点、时间及昏暗的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本题表达情感不明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句中“不安分”多指某个人的思想或行为不稳定,赋予江水人的情感,表现出江水波浪起伏不定的状态。全句描写的是天将黑时,江上的环境,以此来交代钓鱼的时间与地点。
4.【答案】①“灯塔发出的光”指引人走向光明,是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蛤蟆鱼身上的光”是为了诱捕食物,象征着自私和张扬。这句话是指人应该有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能太张扬和自私。它既表明了父亲对小伟的谆谆教导,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同时也照应了小说的标题“灯”。②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无私奉献的人,不能做自私张扬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与阅读感悟的表达。父亲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让小伟明白做人贵在低调,贵在默默奉献。根据文中父亲捉蛤蟆鱼过程的描述,可知蛤蟆鱼发出光是来引诱自己的猎物,却没想到那光也会引来捕食自己的敌人,自私张扬的结果是被捉;灯塔发出光是照亮别人行程,引导人们走向正确方向的,是一种无私和大爱。所以父亲的这句话,字面意思是说做人要向灯塔那样,发出光来引导人们走向正确方向,不能像蛤蟆鱼那样,发光为了自己反会害了自己,深化了主题。所以阅读的感悟要结合实际,围绕着做人要低调不张扬,一心奉献展开。
5.【答案】①灯,泛指可以照亮的用具,这里指父亲对“我”的指引;②灯是文中父亲说理的对象,是全文感情的载体和关键;③灯象征着无私奉献的精神;④新颖别致,设置悬
念,吸引读者的阅读视线。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掌握。细读全文可知,灯,泛指可以照亮的用具,在文中有双关的意味,从表现上来看,灯有两个实指,一是指蛤蟆鱼的灯,这种灯是为了诱惑食物;二是灯塔的灯,象征着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灯是为了给他人照亮前行或回家的路。灯还有虚指,指的是父亲的话语和精神就像是一盏灯一样,给他指明前进的方向。帮助儿子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同时,这个标题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是文章的叙事线索。
七、(2021·重庆·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龙虎斗 梁 刚
丁晓虎在七宝镇开饭店有些年头了。尽管店的规模不大,但市口很好;菜和点心的花样也多,比如红烧肉、腌笃鲜、扣三丝、油爆河虾等,正宗的本帮特色。但要说最聚人气的,还是他的招牌点心小笼包,皮薄馅多,一咬一口汤,肉质坚实新鲜。如果选个雅座,一边闲看水阁清流船悠悠,一边享受美味佳肴和老酒。那才叫一个爽哩!
王兴龙也开了一家酒店,就开在丁晓虎饭店的街对面,但生意远不如丁家。所以丁晓虎特别得意,每每吃饱老酒,就会拉开粗嗓门说:就他的那个破酒店,只能当陪衬!但他没想到,王兴龙正蓄势待发,拜师于南京东路的“大三元”,那是一家远近闻名的大酒店,广帮特色。
那时七宝镇远不如现在那么花样百出,整条街的餐饮特点都差不离,白切羊肉与红烧羊肉之间并无太大的味蕾冲击。但王兴龙来了之后,一切都变了,百年不变的本帮菜点开始受到了冲击。就说小笼包吧,王兴龙做的馅心,不加肉皮冻,而是在肉馅中加入葱末、姜末、盐、花椒粉和香油,搅拌均匀后,再一勺一勺加进鸡汤,搅拌至肉馅把水分全部吃透。一般一碗肉馅,要加一碗鸡汤。想想,同样是一咬一口汤,但咬出来的味道能一样吗?食客们吃了他家的小笼包,便不停地咂嘴,说:鲜得嘞,眉毛也脱落了。
王家酒店渐渐聚集了人气,王兴龙又推出新花样:比如:氽来钟、神树开花和金鸡饼。“氽来钟”就是用半个冬瓜,掏空了芯,然后倒入滚烫的腌笃鲜,半个冬瓜氽在煮沸的水中,宛如水中氽钟。等你把竹笋、咸肉吃完了,那冬瓜就成了另一道菜。那“神树开花”是用香蕉皮做的,其形状有如金菊绽放,具体做法没人知道,但味道极好,还养颜,深受女士欢迎。金鸡饼是广帮传统菜,并非为谁量身定制,只是刚好契合了七宝文化。其主要原料就是用土豆泥做皮,用鸡丁肉丁香菇丁竹笋丁做馅,包好后压扁,放入油锅炸成金黄即可。
这些新品极大冲击了食客的眼球和味蕾。一时,王家酒店的生意兴隆,丁家饭店门前冷落。丁晓虎有点沉不住气了,他开始寻斤头(找碴、挑衅),开始“戳煞爷娘”地骂街。
王兴龙是好脾气,他的嘴角始终洋溢着微笑,他对谁都客客气气。对于骂街他更不可能接招。那差不多就是一种鄙视了,如果再骂,只能自取其辱。
丁晓虎感觉无趣,便想着对应之策。他也学做了“氽来钟”和“金鸡饼”;他把臭豆腐
炸得皮脆肉嫩;还在小笼包的肉馅中加了虾仁;把牛腩和牛筋做得极有嚼头。食客就说:丁师傅,你做得菜大有长进啊。丁晓虎嗓门极大地说:那是,我做得是正宗本帮菜!
转眼就到了1937年的10月。初秋的晌午,食客们坐在酒店的雕花窗棂前,已能感受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秋景了。但那一刻,天空突然响起了日机掠过的声音,然后就传来了轰隆隆的爆炸声,前后响了四次。之后就传来了哭喊声。彼时,许多百姓丧了命,王兴龙的母亲也在其中。
食客们一声长叹:戳煞娘的日本兵,往后再也不得安宁喽! 那以后,不管是丁家饭店,还是王家酒店,生意都一落千丈。
之后的一天,有个叫小田一郎的日本军官走进了王家酒店,他能说一口流利汉语。他把王兴龙叫到跟前,问:你会不会做“龙虎斗”?
王兴龙愣了愣,然后摇头,心想:“龙虎斗”虽是广帮菜,但当地人很少吃野生动物,蛇猫之类更是不碰,偶有吃蛇的,最多来道“龙凤煨”,或叫“龙凤呈祥”只是讨个吉利罢了。但嘴上只是说:原料恐怕不好找,尤其是狸猫。
小田一郎不耐烦地挥挥手,说:这我不管,做不了这道菜,就烧了这店。 王兴龙谦卑地赔着笑说:太君,要不做道“龙凤呈祥”?吉利,味道大大的好。 小田一郎一拍桌子站起来:我不要“龙凤呈祥”,现在是战争,就要“龙虎斗”。中国不是号称“龙的传人”嘛,那大日本的就是虎,我就要“龙虎斗”,虎的,一定能战胜龙!
王兴龙的笑脸突然凝固了,他迟疑了一下说:狸猫确实没,最多弄只家猫。 小田一郎瞪他一眼,用手摸了摸脸说:家猫?即便是家猫,也能打败蛇! 王兴龙没吱声,只是沉着脸,弯了弯腰,便退了出去。
做“龙虎斗”很吃功夫,蛇和猫都必须经过去腥、剔骨的流程,尤其是猫,要用甘蔗来去腥,还要去掉脊髓以去酸。骨头熬汤做羹,蛇肉猫肉细细切丝,和菌菇一起烹炒,味道鲜美,无与伦比。再加蛇性微凉而猫性微热,一阴一阳谓之道,是真正的大补佳肴。
小田一郎吃得不住点头,哟嘻,大大的美味!然后就拍案唱歌。微醉的表情,满是怀旧,然后就说起他早年随父做生意,到过台湾、福建、广州,所以知道“龙虎斗”,但一直无缘品尝,今天总算如愿以偿。
王兴龙僵硬地微笑着没吭声,然后送来一碟秘制萝卜,说:这个,大大的爽口,能醒酒。 小田一郎夹起一块,放入嘴里,再次喊了一声:哟嘻!
之后,小田一郎便常来,来了就点“龙虎斗”,餐毕,王兴龙照例给他端来一小碟秘制萝卜。于是,王家酒店的生意就格外的好。对面的丁晓虎因此恨得牙痒痒。每天发戆劲,“戳煞爷娘”地骂街。
有一天,突然传来小田一郎的死讯。据说死得蹊跷,什么原因也找不到。
当晚,王兴龙突然敲开了丁晓虎的家门,说:我要走了,这是我记录的一本菜谱,有空看看。记住:蛇和萝卜不能同吃,吃了会中毒,严重时可能会暴毙。
丁晓虎拿着菜谱,呆了半晌,等他回过神来时,王兴龙早没了踪影。 1.请结合具体内容解析文中的主人公王兴龙的品格(答出两种即可)。
2.本文从正面和侧面对王家酒店的菜肴进行了描写,请结合小说内容解析其作用。 3.对小田一郎之死,作者在文中已做了多次铺垫,请具体解析。 4.标题“龙虎斗”内涵丰富,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它的多层含义。
5.结尾两段写了王兴龙赠菜谱,离开七宝镇。有人认为删去这个结尾会更好,也有人认为不能删去,你赞成哪种观点?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理由。
1.【答案】⑴在王家酒店生意不好的时候,王兴龙跟从师父学习不断创新,表现了他的积极上进。⑵在王家酒店生意兴隆而丁家酒店没落的时候,丁晓虎气急败坏的骂街,而王兴龙却不接招,表现他心胸开阔、和善、好脾气。⑶王兴龙做菜步骤繁复,“龙虎斗”的复杂做法,体现了王兴龙做事情的有条不紊、认真严谨。⑷王兴龙与小田一郎的较量:整个过程中,王兴龙面对强大的日本军人始终没有丝毫恐惧与奴颜,体现了他的不卑不亢和民族气节。⑸在给小田一郎做菜的过程里,设计毒死了小田一郎,表现了他的稳重、有勇有谋。⑹王兴龙要离开七宝镇时,将菜谱送给了始终对他抱有敌意的丁晓虎,表现了他为人的豁达、不计较。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解析。从王兴龙生意不好的时候,跟从师父学习创新,表现了他的积极上进;在丁晓虎气急败坏的骂街,而王兴龙不接招,表现了他心胸开阔,和善和好脾气;王兴龙做菜步骤繁复体现了王兴龙做事情的有条不紊、认真严谨;最令人敬佩的是,王兴龙与小田一郎的较量,表现了他的不卑不亢,有勇有谋。最后王兴龙要离开七宝镇,还将菜谱送给了始终对他抱有敌意的丁晓虎,表现了他为人的豁达。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2.【答案】正面描写:详细描写了小笼包、汆来钟、神树开花和金鸡饼的制作过程,变化着花样聚集了人气,突出王兴龙的厨艺高超。侧面描写:写丁家酒店门庭冷落和丁晓虎的骂街,侧面表现出王兴龙酒楼的红火;对食客吃完王兴龙家的小笼包后的语言描写:“鲜得嘞,眉毛也脱落了”侧面突出了王兴龙酒店人气旺和他本人厨艺精湛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正、侧面描写的解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了解什么是正侧面描写,然后根据理解从文章找出正侧面描写的内容,解析其效果即可。比如文中的正面描写有:描写了小笼包、氽来钟的制作过程,以此来表现王兴龙的厨艺高超;而文中丁晓虎的骂街,则是对王兴龙的一个侧面表现,丁晓虎骂的越凶,越表现王兴龙酒楼的红火。
3.【答案】①许多百姓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王兴龙的母亲也在其中。暗示了王兴龙对
日军的憎恶态度。
②王兴龙的笑脸突然凝固了。通过神态描写,反应此刻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③王兴龙没吱声,只是沉着脸,弯了弯腰便退去了。此处承接上文王兴龙的“笑脸凝固”的态度,加深了他的愤怒。
④“王兴龙僵硬地微笑着没吭声,然后送来一碟秘制萝卜。”以及“之后小田一郎便常来,来了就点“龙虎斗”,餐毕,王兴龙照例给他端来一小碟秘制萝卜。”第一次之后,王兴龙每次在“龙虎斗”后都会端上萝卜,这种描写暗示王兴龙的做法是有特殊原因的,而这种原因就是“蛇和萝卜不能同吃,吃了会中毒,严重时可能会暴毙。”以此导致了小田一郎看似不明不白的死亡。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铺垫内容的理解与解析。铺垫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结合文章内容来看,交代许多百姓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王兴龙的母亲也在其中,暗示了王兴龙对日军的憎恶态度;“王兴龙的笑脸突然凝固了”表现此刻他心情的复杂;“王兴龙没吱声,只是沉着脸,弯了弯腰便退去了”可见他的愤怒;“王兴龙僵硬地微笑着没吭声,然后送来一碟秘制萝卜。”第一次之后,王兴龙每次在“龙虎斗”后都会端上萝卜,这种行为比较反常,这些都是对小田一郎死的铺垫与暗示。
4.【答案】①“龙虎斗”指一道广帮菜,龙虎斗是指用猫与蛇一同烹制而成的广帮菜,大补佳肴。②指王兴龙和丁晓虎的斗争。这两人的名字藏“龙”卧“虎”。③中华民族和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战争时期,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日本是虎,中日的斗争就是“龙虎斗”。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不仅要写出标题的字面义,还要结合内容与主旨解析其内在的深层含义。从表面上看,“龙虎斗”指一道广帮菜;又指指王兴龙和丁晓虎的斗争。再结合主旨来看,“龙虎斗”暗指两国这间的斗争,从小田一郎的话语中就可以理解出来。根据这些理解整理作答即可。
5.【答案】⑴不同意。①结尾为文章补叙,补充交代小田一郎的死因,揭开小说谜底,让小说的情节更为完整。②结尾王兴龙将凝聚一生心血的菜谱交给丁家,并叮嘱他不能将蛇和秘制萝卜一起吃,突出了王兴龙心胸宽广,嫉恶如仇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
⑵同意。①留白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人去揣测小田一郎的死亡与王兴龙的关系。②引发读者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深入思考,思考“龙虎斗”的真正结局。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赏析。此题为开放性赏析题,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结尾方式用作用,然后结合内容进行具体解析。这是一道半开放题,同意与反对都可以,关键要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解析。如:我不同意。因为这个结尾补充交代小田死因,与之前两人“龙虎斗”相呼应,解开小说谜底,让小说的情节更为完整。
八、(2021·重庆·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风景 李小云
①从这个角度望出去,拇指和食指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栉比的高楼,右边是起伏的群峰。刚下了些小雪,灰秃秃的山顶上,多了些白色的点缀。好一幅美丽的水墨素描!小翠陶醉在这美丽的风景中。
②妈妈的责骂声把小翠从沉醉中惊醒。仔细一听,是骂热力公司,这么冷的天,居然一大早就没了暖气。小翠伸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拿起桌上的报纸,一则启事吸引了她。市里要举办“泉市好人”画展,获奖作品将雕刻进广场的“泉市好人碑林”里。小翠怦然心动,立即决定参加这次比赛。画谁呢?她想了想,一时半会儿没有理想的人选。
③她继续构思她的画作。忽然,一高一矮两个人,从远处径直走进了她手指框住的风景里。她有些气恼,她想画一幅雪景,送给福利院的佳佳。那是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福利院做公益时认识的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他特别喜欢画画。从那时起,小翠就常常去教他。有好一阵子没有去了,正好送一幅雪景画给他。
④那两个人走近了,肩上都背着一个大大的工具包。洗得有些发白的工作服上,有热力公司的徽标。小翠明白,暖气不暖,他们是来处理的。两人走到窗外,钩开地上的井盖,猫着腰向井里看。矮个子回身打开工具包,取出一条皮裤子。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矮个子穿上了那条肥肥的裤子,下到井里,高个子拿着手电朝里照着,吆喝着,和井下的矮个子联络着。
⑤过了一会儿,矮个子从井口探出了头,和高个子交流着井下的情况,然后又钻下去了。高个子从背包里取了几样工具,一件一件递给井下的矮个子。矮个子一会儿探出头来取工具,一会儿又探出头来放工具。矮个子终于从井下爬上来了,那条皮裤竟湿到膝盖以上!小翠惊讶地发现,皮裤上,丝丝粪便往下流淌。小翠感到一股恶臭从胃里猛地冒上来。
⑥矮个子脱下皮裤,高个子在一旁帮忙。两人讨论着什么。他们把那些工具装入口袋,走出了小翠的视野。那幅“素描”再一次跃入小翠的眼帘,朝阳柔柔地抚慰着远处的山、美丽的楼。
⑦“热力公司的人要挨家挨户冲洗供热管道。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烦我们!”妈妈骂骂咧咧进了屋。小翠没有理睬妈妈,皮裤的湿冷和恶臭,又浮现在她脑海。
⑧“咚咚咚!”有人敲门。妈妈打开门,小翠侧头看见是高个子和矮个子。他们说明来意,妈妈让进了他们。后面的场景是小翠看不到的,妈妈总是把她安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
⑨再见到这两个人的时候,还是在那个窗前:一高一矮,面带笑容,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小翠像寻宝人突然发现了神秘的宝藏一样,兴奋不已,这不就是泉市好人吗!她立即摊开纸笔,在雪白的素描纸上最显眼的位置勾勒出一高一矮两个身影。至于远远的山峰和错落的楼房,在这幅画中已然就是那星星点点的装饰。画作完结的时候,小翠在右下方郑重地写
上标题:温暖的使者。
⑩秋天,小翠由妈妈陪着出席“泉市好人”颁奖仪式。会议结束后,她们随着人流进入碑林参观,小翠突然发现一幅刻在碑上的版画:轮椅上的女孩在风中静静地作画,她的肩上栖息着一只美丽的白鸽。题目:坚强的翅膀。创作说明:她,因车祸截肢,却坚强不屈;她,潜心作画,用美温暖福利院的孩子。她为社会洒下爱的种子,为自己也为他人插上奋飞的翅膀。作者:佳佳!小翠含羞一笑,原来自己在不经意间,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选自“江山文学网”,有删改)
1.第④段中说“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请根据文本,写出他们“争执”的内容。 2.请结合文本内容,解析小翠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 3.文章题目是“风景”,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风景? 4.对文中有关句子的理解与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拇指和食指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右边是…”,表明小翠在专注地构思画作。 B.“小翠伸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委婉地表现了被妈妈的责骂声惊醒后的不满。 C.“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烦我们”,表现了妈妈对热力工人工作的不理解。 D.“妈妈总是把她安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暗示了小翠因车祸而截了肢。 1.【答案】争着要下井去干又脏又臭的活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情节的把握。结合文章的主题是歌颂人间的温暖,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两个人在争着下井去干又脏又累的活。据此理解作答。
2.【答案】坚强(截肢之后不沉沦),有爱心(对佳佳的关爱),善理解(对工人、母亲的理解),有追求(对艺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从文中找出对该人物的描写,然后结合这些描写解析人物形象即可。“因车祸截肢,却坚强不屈”写出了小翠的坚强;“用美温暖福利院的孩子”体现出小翠有爱心;将两个工人捕捉进自己的画里,可见她充分理解了工人的辛苦;“小翠怦然心动,立即决定参加这次比赛”,“潜心作画”体现了小翠有追求,有理想。据此理解作答。
3.【答案】自然风景(雪景)、人文风景(工人、小翠、佳佳)、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艺术风景(《温暖的使者》《坚强的翅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标题的含义。通常情况下,解析标题的含义分两方面: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比喻义或象征义)。此文的标题“风景”表层含义指自然风景,即美丽的雪景;深层含义指这种人文美景,包括工人为了居民不辞辛苦的工作,小翠关爱孤儿院的佳佳,佳佳感恩小翠等,同时还指两幅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艺术风景《温暖的使者》和《坚强的翅膀》。据此理解作答。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第二段写到“小翠伸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
从下文的情节可以看出,是为了以这个细小的动作表现天气的寒冷,突出一高一矮两个工作冒寒工作的艰辛,从而表现文章的主旨。文中并没有表现出小翠的不满。故选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