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13分) 陈情表 (元末明初)简祖英
①臣祖英九岁失怙①,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祿,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②,剽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③也多矣。
②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④,寄以民社⑤,此正臣殒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③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④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释】①失怙:死了父亲。 ②三山强寇:指元末起兵于三山(今佛山)的邵宗愚割据武装,被何左丞所灭。 ③石苞殉国:石指石奢,苞指赵苞。石奢:楚昭王相,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自刎而死。赵苞:鲜卑侵略汉国,把汉将赵苞的母亲置于阵前,赵苞仍按时进击,他母亲和妻子都被鲜卑杀害,赵苞随后呕血而死。④甄录:甄别录用。 ⑤民社:此指地方官。
24.本文借鉴了蜀汉末西晋初 (填人名)的《陈情表》。(1分) 25.第1段用了“石苞殉国”的典故,对其分析不恰当是( )(2分) A.陈述隐忍苟活的惭愧。 B.表明忠孝难全的矛盾。 C.解释食元俸禄的原因。 D.表达家国兼爱的情怀。
26.对2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乌哺情思,陛下之赐”,表达对明朝饶恕自己罪过的感恩。 B.“母子离散复完”、“罪戾已深”,旨在说明不就任的原因。 C.“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深切表达对不孝罪过的惭愧。 D.“殒首效命之秋也”,表达死后也要为朝廷奔走效命的忠心。 27.分析第3段是怎样说理的。(4分)
28.“表”起先只用于“陈情”,以第4段为例说明这种“表”的特点。(3分)
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 (13分) 24.1分李密 (李虔,字令伯) 25.2分C 26.3分B 27.4分
【答案示例】本段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运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举如“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历史和“匹夫无有不获之愿”的普遮事实;在这个前提下指出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于危境的不孝之举及“母年愈耄、孤苦特甚”的现实情况;最后希望皇上收回成命。这样,本段的说理,逻辑严密,有礼有节。 (4分) 28.3分
“陈情表”是臣子向君主陈述情怀、表明心曲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上表达忠心和为国效命的诚意,要动之以情;要帝王接受自己的请求,又要从其心理需求出发晓之以理。本段先把自己的年龄与母亲对比,说明尽孝时日短尽忠时日长。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亲生命衰落,既打动皇上,又言自己报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同时,整散结合的句式,使语意凝练又感情热切,使陈情鞠尽其意,增加了说服力和抒情性。 按以下三个方猫评分:内容上的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要是动之以情);形式上的特点
(对比比喻的手法、骈散结合的句式);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
崇明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观八骏图说 (唐)柳宗元
①古之书有记周穆王驰八骏升昆仑之墟者,后之好事者为之图,宋、齐以下传之。观其状甚怪,咸若骞①若翔,若龙凤麒麟,若螳螂然。其书尤不经,世多有,然不足采。世闻其骏也,因以异形求之。则其言圣人者,亦类是□。故传伏羲曰牛首,女娲曰其形类蛇,孔子如倛头②,若是者甚众。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②今夫马者,驾而乘之,或一里而汗,或十里而汗,或千百里而不汗者。视之,毛物尾鬛,四足而蹄,龁草饮水,一也。推是而至于骏,亦类也。今夫人,有不足为负贩者,有不足为吏者,有不足为士大夫者,有足为者。视之,圆首横目,食谷而饱肉,絺而清,裘而燠,一也。推是而至于圣,亦类也。然则伏羲氏、女娲氏、孔子氏,是亦人而已矣。骅骝、白羲、山子之类,若果有之,是亦马而已矣。又乌得为牛,为蛇,为倛头,为龙、凤、麒麟、螳螂然也哉?
③然而世之慕骏者,不求之马,而必是图之似,故终不能有得于骏马。慕圣人者,不求之人,而必若牛、若蛇、若倛头之问。故终不能有得于圣人也。诚使天下有是图者,举而焚之,则骏马与圣人出矣!
【注释】①骞:高飞。 ②倛头:古人打鬼驱疫时所戴的方形面具。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B.乎 C.矣 D.邪 23.第①段中引用孟子的话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列对文章写作背景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地方军政长官繁政扰民,百姓困苦。 B.宦官专权朝廷腐败,士人积极要求政治改革,提倡儒学复兴。 C.统治者树立圣人典型,实行圣人崇拜。从而强化其愚民政策。 D.朝廷选拔人才慕名而不求实,从而导致无人可用,士人不遇。 26.本文善于在类推中说理,试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22.C
23.引用孟子的话说明尧舜等人与常人没有差异,(1分)从而进一步说明世人以怪异求骏马、贤人的荒谬。(1分)
24.画线句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1分)散句交代推理对象,整句具体刻画马、人的共性特征,句式整齐,具有节奏与气势,(1分)突出作者对马与人不分贤愚皆相类的观点。(1分) 25.D
26. 文章由世人以八骏图之异形求马类推世人传说圣人皆异状,由此推导出世人此做法的荒谬;(1分)接着由今马不论优劣形体习性一样,推出八骏不出其类;今人无论贤愚,面目习性无不同,推出圣人不当有异。(1分)由此证明世人不承认八骏是马、圣人是人是荒唐的,以至于终不能寻得骏马和圣人。(1分)文章由此穷尽曲折,层层类推,揭示统治者好异,以异形求人才的可笑与危害。(1分)
普陀区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21—26题。(13分)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汉】司马迁
①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②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①。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网②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③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混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注】①淫嬖:滥施宠幸。②网:法网
21、文章中的“高祖”指的是____(人名)。(1分) 22、文章第①段中与枝叶意思相同的两个词语是□□。(2分) 23、文章第②段中“异哉所闻”使用了倒装句式,效果
是 。(2分)
24、对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历代帝王给予功臣的不同的礼遇,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成功的功业。 B、历代帝王治国的方略各有不同,其目的都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功业。 C、历代帝王各自设立不同的礼仪,最重要的是把成就功业作为目标。 D、历代帝王做事都喜欢标新立异,把成就功业作为统治国家的目的。 25、对于司马迁撰写这篇序文的目的,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介绍历朝历代君王分封功臣的原则和依据。 B、剖析高祖时封侯功臣后代迅速衰亡的原因。 C、告诫功臣世家要遵守法度,切莫骄溢忘本。 D、记录可资借鉴的史实,供后人推究考证。
26、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方法,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其作用。(4分)
答案:
21、刘邦 22、苗裔
23、强调现实与《尚书》、《春秋》记载情况的不同,表现作者对此的惊讶和惋惜。 24、B 25、A
26、通过风爵誓词中封国永宁、代代传承的美好期望和现实事与愿违、后裔衰微的对比,引发疑问,为下文分析史实、推究原因作铺垫;以《尚书》、《春秋》中所载夏商周时期受封的侯伯传承千年和汉朝最初被封的侯爵百年间只余五家对比,突出功臣后代不笃仁义、不遵法度的后果。 27、参考2016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松江区
七、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13分)
南泾道院记 赵孟頫
①浙右之地,水居十七,其势汪洋沮洳,往往而是,水行之道,可以通舟楫,土人谓之为泾。嘉兴城西南五十里而远曰“秀泾”,有张氏者居其地。德祐之末毁于兵火,张君全真乃改筑于秀泾之南,所谓南泾者也。既而其妻死,不复娶,辟以为道院。
②脱儒冠,著道士服,翛然独处,以颐性养神为事。凡田畴所入,悉以供土木工估。中为殿堂,祠玄武神。其背为延真之阁、讲道之堂;其左右为栖士之舍;其阳为迎仙之桥、放生之池。因池为堤,列树松、柏、梅、竹。又南数十百步有大朴,数百年物,作庵其下曰朴庵。陂塘环萦,林木蔽翳,境物洁盛,清人心目,故游方之士乐其处而多至焉。盖经始于至元丙戌,历十有余年而后成,亦勤矣哉!
③人之生也,自非圣贤,莫不有所役,或役于名,或役于利,大有所求则大役,小有所求则小役,总总如也。割去世累,优游恬淡以求自适,虽末为无所求。其视汲汲于名若利,匍匐颠仆于污秽之途,规毛发衣食以妪煦妻子,相去岂不远哉!
④初,松江修竹胡氏事玄武甚严①,其家火而神像俨然独存。张君迎归,构殿以祠之。上梁之日雨,几不克建,张君祷焉。俄有白鹤廿八从东北来,翱翔其上,良久西南去,雨随已,而大雨于西南三里之外。何其异也!上强山僧靖达从吾游,道张君之为人,且道其意,乞文记其始末,故采其言以为记。 [注]:①玄武:道教中的神兽 24.概括第①段的内容。(2分)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3分)
26.概述第②段中“亦勤矣哉”中“勤”的表现 。(3分) 27.对第④段中“异”指代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指胡氏家族遭受火灾而只有神像庄严独存这一奇事。
B.指张君建造宫殿祭祀神像但多日下雨不停这一现象。
C.指张君祈祷许久让大雨落在西南三里之外这一举措。 D.指张君祈祷的虔诚之心引来白鹤为其止雨这件事情。 28.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相去岂不远哉”的内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七、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13分)
24.(2分)答案示例:介绍南泾道院的地理位置和建造缘起(由来)。
25.(3分)答案示例:运用整句(排比),(以殿堂为中心,)细致罗列了道院的设计布局,突出其清幽养性的特点。富有节奏,增强文势。(评分说明:写出特点2分,作用1分) 26.(3分)答案示例:1、投入之巨,2、建筑之多 3、时间之长(评分说明:1点1分) 27.(2分)D
28.(3分)答案示例:世人总是被生活中功名利禄所驱使,为了养育妻子与孩子在名利场上匍匐前行。这与张君追求的清静寡欲,追求内心的恬淡、自我安适,自然无为的处世方式差别很大。
(评分说明:世人特点1分、张君特点2分、) 徐汇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①大致天之生才,虽不能众,亦不独绝,至为文词,有成有不成者三:儿时多慧,裁识书名,父师迷之以传注括帖,不得见古人纵横浩渺之书,A ,一也。乃幸为诸生,困未敏达,蹭蹬出没于较试之场,久这气色渐落,B何暇议尺幅之外哉?二也。人虽,亦视其所生,生于隐屏,山川人物,居室游御,鸿显高壮,幽奇怪侠之事,未有睹焉,神明无所练濯,胸腹无所厌余,耳目既吝,手足必蹇, C三也。凡此三者,皆能使人才力不已焉,D ,才力顿尽,而可为悲伤者,往往如是也。
②若季重者,五岁遍受《五经》,十岁恣为文章二十而成进士,盖一代之才也。而天.
亦若有以异之者。大越之墟,古今冠带之国也,固已受灵气于斯。而世籍都下,往来燕越间,起禹穴吴山,江海淮沂,东上贷宗,西迤太行,归乎神都,所游目,天下之股脊喉思页 处也,英雄之所廛,美好之所辅;咸在矣。于以豁心神,纡眺听者,必将郁结乎文章。而又少无专门,承学之间,灵心洞脱,孤游皓杳,早为贵公钜人所赏,闻所未闻,出见少年,裘马弓剑,旗亭陌道之间,顾而乐之,此亦文心之所贻佇也。身复早达,曾无诸生一日之忧,名字所至,赞叹盈瞩,故其为文字也,高广其心神,亮浏其音节,精华甚充,颜色甚悦,缈焉者如岭云之媚天霄,绚焉者如江霞之荡林樾;乍翕乍辟,如崩如兴;不可迫视,莫或殚形;大有传疏之所曾遗,著录之所未经者矣。嗟夫,以一代之才,而绝三者之累若此,不亦宜乎。 【注】①王季重:即王思任,明末作家 ②括帖:科举范文 ③诸生:通过县试或府试、院试.的生员 ④贻佇:停靠,驻留。
21.将下面这句话填入①段的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处的是( )(2分)
一食其尘,不复可鲜
22.第①段中的“不成者三”可概括为 ,科场之累和 。(2分) 23.下列对“身复早达,曾无诸生一日之忧”分析正确的一项使( )(2分)
A.与作者“困未敏达”受累“较试之场”对比 B.说明“身复早达”没有诸生困顿科场的忧愁。 C.王季重因“早达”而无“诸生”的生计之忧。 D.因为“身复早达”,王季重成为“一代之才”。 2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3分)
25.作者在序中阐释了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对作者的观点作评价。(4分)
答案 21(2分)A
22(2分)答案示例:读书不广 游历不广 ,见闻太少 23(2分)B
24(3分)答案示例:先以短句赞美王季重作品见解之独到音韵之华美,后用整句长句形容其文思的精妙和文采的绚烂,参差句式的音律与王季重的文学美相得益彰。 评分说明:短句分析2分 长句分析2分
25(4分)答案示例:作者以王季重的经历及其文字为例阐释了读书多、游历广、见闻感受丰富,才能见识独到,文辞畅达,这一观点揭示了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的规律,但王季重的天才和“早达”只是例外,不少愚钝或困顿科场但勤奋的人也能写出经典作品。 评分说明:作者观点2分 评价2分 杨浦区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5分)
论文偶记(节选) 刘大櫆(清)
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
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笔者,有奇在丘壑者。有奇在气者,有奇在神者。字句之奇,不足为奇;气奇则真奇矣;神奇则古来亦不多见。次第虽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扬子《太玄》、《法言》,昌黎④甚好之,故昌黎文奇。奇气最难识,大约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读古人文,于起灭转接之间,觉有不可测识处,便是奇气。
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
文贵变。《易》曰:“虎变文炳,豹变文蔚。”又曰:“物相杂,故曰文。”故文者,变之
谓也。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文法有平有奇,须是兼备,乃尽文人之能事。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典谟训诰,何等简奥,然文法自是未备。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至先秦战国,更加疏纵。汉人敛之,稍归劲质,惟子长集其大成。唐人宗汉,多峭硬。宋人宗秦,得其疏纵,而失其厚茂,气味亦少薄矣。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然枝蔓软弱,少古人厚重之气,自是后人文渐薄处。史迁句法似赘拙,而实古厚可爱。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文也。
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21、引用“虎变文炳,豹变文蔚”,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下列句子编成四组,都属于正面阐述作者创作主张的一组是( )(3分)
①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 ②物相杂,故曰文。
③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 ④故文者,变之谓也。
⑤《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 ⑥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 A. ①③⑤⑥ B. ①③④⑥ C. ②③④⑥ D. ①②⑤⑥
23.文章是怎样说明实词和虚词的辩证关系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7)段强调诵读要(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分)
25.根据“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文也。”选择其中一例加以简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六)21.用虎和豹的毛色随季节而变化出美丽的色彩,形象生动地比喻文章唯“变”,才是珍贵的为文之道。(2分)(形象生动或比喻1分,作用答到作文要变1分) 22.B(3分)
23.作者肯定虚词的作用:虚词用得充分,能够精神情态完全显现出来;而古人用实词,倒也另显出古朴厚重和简洁。故合理运用两者各有其利,反之则过犹不及。(3分)(虚词的作用1分,诗词的作用1分,考虑到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一不可1分)
答题示例:文章必备了虚词而有神态,因实词而具有厚重之气,应当是两者兼备,不可偏于一方,才能做到情韵并美,文采照耀。(3分)
24.①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得古人之神气,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神气)(2分)②诵读之烂熟(1分)(3分)
25.(《庄子•秋水》:“物以明理”;《史记•廉蔺列传》、《鸿门宴》《李将军列传》:“事以寓情”。)(4分)
秋水:通过寓言阐明哲理;史记:在历史事件和人物中孕育褒贬之情。
答题示例:1、《史记》事以寓情,如《李将军列传》之中,通过大将军李广曲解误作叛国之例,运用含蓄克制的笔法,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深刻表现了作者对于李将军为人的赞扬和其砸去偶遇的不平,寄托他深刻地情感。(4分)
2、《史记》之文体现了“事以寓情”太史公以其凝练成文的笔触记叙了《鸿门宴》各个人物项羽、刘邦、张良的特点。以一场暗流汹涌的宴会来表达了对于前人为人处世的智慧的敬佩赞美以及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史事来寄托对历史的敬畏之情。(3分)
长宁嘉定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①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①之业兴矣。
②是以圣人着爻象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③之德;躬南面④,则援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⑤为功,汤以拔有莘 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③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是故仲尼不试
⑥
,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
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⑦似之难保。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④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注】①庶绩:各种事功。②爻象:《周易》中的爻辞和象辞。③祇庸:恭敬恒常。④南面:指帝王之位。⑤二八:指八恺、八元,高阳氏和高辛氏时期德才兼备的人。⑥不试:不被任用。⑦为:同“伪”。
2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莫美乎聪明 B. 则众材得其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 而庶绩之业兴矣 D. 尧以克明俊德为称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23.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概括第②段的两层意思。(4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分析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做事目的可以判定其德性品行. B.了解他人内心课观察其与人的交往,行事态度等外在行为. C.通过分析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做事动机可以推测其日常行为. D.了解他人品行可观察其选择的生活环境,交往对象等方面. 26.本文是刘邵《人物志》的自序,请分析其写作意图。(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2.(2分)B
23.(2分)第一段开宗明义,指出鉴别人才与百业兴旺息息相关,总领下文关于辨识人才、使用人才的议论。(内容1分,结构1分)
24.(4分)⑴明君圣人的用人之道是成就大业的关键;⑵明君圣人选拔和任用杰出人才获得了美誉。 25.(2分) A
26.(3分)【示例1】作为全书的序言,本文明示了《人物志》一书的主要内容:记述辨识人才使用人才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弥补前人在品鉴人物方面的缺失和遗漏,帮助圣人明君做到“知人善任”。
【示例2】作为全书的序言,本文对自己写作《人物志》一书的动机进行了合理化说明:既然有了孔子等先贤品评人物在先,那么刘劭本人对各类人物加以分类品鉴,以帮助国君识别人才,也是非常适宜的。 评分说明:“序”的特点1分,具体内容2分。
青浦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5—29题 (13分)
①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②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③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④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25.
第
①
段
以
明
珠
弹
雀
为
喻
,
形
象
地
说
明
了 。(2分)
26.第②段举公仪休、秦惠王伐蜀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列举正反两例,观点鲜明,很有说服力。 B.通过对比,证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列举公仪休,证明“为臣贪必亡其身”。 D.举秦惠王伐蜀一例,证明“主贪丧国”。 27.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人与鸟、鱼无异,含有自我警示的意味。 B.太宗认为人贪财和鸟贪高、鱼贪深一样。 C. 唐太宗对人陷身于祸患的结局扼腕叹息。D. 人皆因贪冒财利而使自身陷于灾祸之中。
28.纵观全文,概括“贪鄙”的恶果。(用自己的话作答)(3分)
① ② ③ 29.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4分)
答案
(五)(25—29) 13分
25.人贪图身外之物会遭来杀身之祸。(2分) 26.C(2分) 27.D(2分)
28.(3分)①君王贪鄙会致使亡国;②大臣贪鄙,就会破坏国法,损害百姓利益。 ③一旦败露会被削除官爵剥夺俸禄,致使自己丧命,还会使得子孙蒙羞。
④即使没有败露,内心惶惶不安,恐惧万分,也会因此丧命。(答对其中三点即得满分) 29.(共4分)本文认为大臣不应贪鄙,而应该履行忠诚正直、奉行无私清廉,这个观点对当下社会仍旧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现实意义)。/(2分)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反腐倡廉正是发现了官吏腐败给社会、给党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惩治腐败,培育清正廉洁之风,“官清气正”方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2分) (五)译文: 人有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 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吝惜财物。例如内外朝官五品以上的,俸禄优厚,一年所得到的收入,那数目本来就多。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得到几万,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削除,这难道是懂得吝惜财物吗?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从前公仪休生性喜欢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他就能长久吃得上鱼。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诗经》说:“大风生成因为有隧道,贪财的人败坏同类。”这确实不是错误的话。过去秦惠王想征伐蜀国,不知道去蜀国的路径,就雕刻了五头石牛,在牛尾后放着黄金,蜀国人见了,以为石牛会拉出金子。蜀王派遣五个力士拉石牛进蜀。道路修成,秦军随后进攻,蜀国于是灭亡。汉朝大司农田延年贪赃三千万,事情败露后自杀身死。如此之类的事情,哪里能够记得完! 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怎么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 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现在大臣接受任命,身居高位,领取厚禄,应当履行忠诚正直,遵循无私清廉,这样才能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啊!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金山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4—27题。(13分)
楮亭记 〔明〕袁中道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耳。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醒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颒面,其用亦甚夥。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泠泠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之哉?且将九锡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注】①楮(chǔ)树:落叶乔木。叶似桑,皮可制纸。②枅:柱上的方木。栌:大柱柱头承托栋梁的方木。③颒(huì):洗脸。④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④
②
③
①
24.(3分)第①段中作者提出了哪三条理由反对他人的提议? 25.(3分)第①段结尾处提到《宥老楮诗》,有何用意? 26.(3分)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27.(4分)有人认为,文章到第①段成文也可结束,为何还要写夏天的一段?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五、(13分)
24.(3分)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等不及。
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不能滞留于一处。 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楮树不仅成长地快速,而且用处很多。(1点1分,共3分)
25.(3分)用苏轼写了酬答楮树的诗歌,也对楮树赞赏有加,(1分)来印证作者认为的楮树用处很多的观点,更有说服力。(2分)
26.(3分)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具体而细致地写出了楮树成荫后的种种好处,表现了作者对楮树的认可和喜爱。(表达方式1分,内容和表达效果2分)
27.(4分)理由:题目为《楮亭记》,第一段已经写出了作者种植楮树的目的,以及楮树的种种好处,并且用名人苏轼也赞同楮树的诸多益处,表明了建造亭子的部分理由。但是仅仅停留在作者的想法阶段。(2分)第二段写到夏天时候楮树成荫的种种现状,再次印证前文作者的观点:楮树虽不被其他人认可,但是它符合我的意图和目的,更具有说服力。(2分)
【译文】金栗园后面,有一个二十多亩的莲池,水边有一个园子,楮树生长的茂盛。我
想要在那建一个小亭子以乘凉,有的人劝我说:楮树不是一种可做木材的树,最好把它砍伐了,种上松柏。我回答说: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我怎能等得了。有的人又建议:种桃树李树。我回答: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怎能滞留于一处呢。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楮树虽然不能作为木材,也不像商丘的树木,闻了之后让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也介于可作为木材和不可作为木材之间。用它做木材,那么不能用来作为顶梁柱。不把它作为木材,那么它的皮可以做纸,结的子可以用药,也可绘染,洗脸,用处还是很多的。以前苏轼作《宥老楮》诗,大概也是来源于此种说法。
今年夏天,非常热,呆在前面的堂屋像火烧的一样,到了这个地方却清风送爽,凉快无比。而且楮树叶都有手掌那样大小,荫凉的地方很大,整个亭台都在树荫之下。种植了竹子作为亭子,亭子上盖着箬叶,那么阳光就遮住了,还可以避雨。太阳西下,茂密的树林隐藏着酷烈的阳光,树叶中的小鸟因为热在鸣叫着,低沉的气氛就像是深山老林一样。这几天以来,在楮树下纳凉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不能有一天停息,非常合乎我的心意。自己思量种植别的树木,还是应当种植楮树,而且到了现在,楮树已经长得繁盛茂密,难道不只能感谢它的吗?那么就用最高的殊荣对待它,所以把它取名叫做“吾亭”(我的小亭子)。 奉贤区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菊隐记 唐寅
①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人轻重,是与草木等耳。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又草木之不若也。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吾于此,重为君子之羞。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之,则虽显者亦不足贵,况隐于山林邱壑之中者耶?
②吾友朱君大泾,世精疡医,存心济物,而自号曰“菊隐”。菊之为物,草木中之最微者,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朱君,君子也,存心济物,其功甚大,其名甚著,固非所谓泛然杂处于隐显之中者,而乃以草木之微与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以自名,其心何耶?盖菊乃寿人之草,南阳甘谷之事验之矣,其生必于荒岭郊野之中,唯隐者得与之近,显贵者或时月一见之而已矣。而医亦寿人之道,必资草木以行其术,然非高蹈之士,不能精而明之也。是朱君因菊以隐者,若称曰:“吾因菊而显”。又曰:“吾足以显夫菊”,适以为菊之累,又何隐显之可较云。余又窃自谓曰:“朱君于余,友也。君隐于菊,而余也隐于酒。对菊命酒,世必有知陶渊明、刘伯伦者矣。”因绘为图,而并记之。
注:①南阳甘谷之事:相传南阳甘谷生长的菊花能使人延年益寿。②刘伯伦:刘伶,字伯伦,西晋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
②①
22.作者认为作为君子最重要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23.对第①段的论述,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一个人如果随波逐流地去追求显和隐,就不会被世人看重。 B. 在世上,一个人如果不被他人看重,就连草木都不如。 C. 一个人如果连草木都不如,是值得羞愧的。
D. 一个人于显隐之间全无自觉,会在纷纭世间消声没迹。
24.作者将隐者与显贵之人与草木的关系远近对比,是为了强调_______________。(2分) 25.对朱君,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他并非官位显赫的贵介,而是一个隐于民间的君子。 B. 他自称“菊隐”,包蕴了内心孤高清芬的意味。 C. 他因为疲于治病而深受其累,所以不愿意出仕。 D. 他与菊之间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对他人有益。
26.唐寅在《桃花庵歌》写到“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本文却说“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这两种观点是否存在矛盾?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4分) 答案
22.(2分)存心济物 23.(3分)A
24.(2分)只有隐士才能精通这些草木,明白延年增寿的学问。 25.(2分)C
26.(4分)第一句将显和隐鲜明对比,强调了做官的忙碌和隐居的闲适自由,表达了看破官场的豁达洒脱。第二句表达了不论隐居和做官,提倡要存心济物,都要对世人有补益,即使避世逃名,但也要独善其身。
所以两者并不矛盾,第一句中作者鲜明地强调了归隐的观点,从“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可以看出唐寅仍然提倡归隐。本文是将归隐后的做法更加具体化了,强调了归隐后仍要有所作为,即使归隐,仍然胸怀济物之心,超越了隐居和做官的表面。
译文:君子的处世方式是:不论是身处乱世而隐居,还是身处治世而大显身手,虽然“显”“隐”不同,但在诚心为社会为百姓做些好事这点上却是相同的。假如并无济世助人之心,而只是一味地跟着人家去“显”去“隐”,那你得不到世人的重视也是必然的。一个人在世而得不到世人的重视,便与草木差不多。菊是草木中一种不很起眼的花草,即使不露也是君子,枯死后也不会对不起自己的名声。因它对世人有所帮助,被称君子;而不想帮助世人的,则不是君子,甚至连草木都不如。一个真君子,哪能处于连草木都不如的境地?如果真的这样,便是真君子的羞耻。草木与人,相差很大,但做好事与不做,就是很显露也不是特别高尚。况且隐藏于山林邱壑之中,老是不显山不露水的也没什么意义。
而我一个姓朱的朋友一世精通医道,总想帮助别人,起名菊隐。菊是一种花草木,是不很值钱的花草,虽无惊人之貌,但的确是真君子(菊兰竹梅乃花草四君子),他没有对不起自己的名气,朱君,是真君子,诚心要做好事,功夫了得,名气很大,他可不是混杂与世的
人,但是他能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善做好事,从不对人提及自己的名气。其心地很是善良。盖菊是使人长寿的花草,在南阳种甘谷的事情已经验证过了。而医道是为人治病,让人长寿的,医术是延年增寿的学问,需借助草木来执行,非隐士不能精通这些草木。朱君用菊花等草药默默地给人看病,并说:“我是用菊花等草药看病而成名的”。 续说:“我得名于菊,也深受菊名之累,何谈什么隐显之类的话。”余接着说:“朱君和余,是好朋友,君善于医术,而余则喜欢饮酒,对菊下酒是很开心的事情,世人都知道陶渊名和刘伯伦等人。”因此还画下对菊令酒图,以做为记录。 闵行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7—31题。(13分)
栖碧轩记 陈方
①浙西之地,水多山少,常于浙西数郡之间,而山尤少。自晋陵并西而南,蜿蜒靡迤,或起或止。至无锡,而山之最著者,惠山也。然无重峦叠嶂之纡亘,深溪巨壑之险阻,崒然起于平地,如奔鲸逸马,不可羁而留也。余则散于四封之中,瓜蔓相接,大率隐隐皆培塿,形孤势薄,他郡之山可孩而抚之。又自惠山之东,沃壤夷衍,相去三十里而远,其山之匹于惠者曰堠山,亦无曲折之美,䆗窱之雄,直望之而可喜耳。距两山之所向,其地曰梅里,华君彦清家 。
②始余之未识彦清也,有人持其《栖碧轩诗》一大轴从余观之。余见其所图之水石清美也,喜曰:“无锡之山有是哉!余昔过其境,而见者甚少而浅近,未有如图之清美者也。”
③近年余为其家童子师,由是问所谓栖碧者,然后怪其所居之平且旷也,何取于李白问余栖碧山之诗。彦清谓余曰:“古之高人逸士,野居而涧处者,未必皆山也。使可耕之地,可安之庐,长林美竹,杂花丰草,而得与世相忘,足矣,奚俟夫山之深且秀哉!夫栖于山者,又未必皆知山之为可乐,如知山之可乐,则居虽无山,常若居于山也。况吾居之西,则惠山界其右,东则堠山峙其左,云霏朝夕之变态,风雨晦暝之异状,未尝不接于吾目也。夫于山之尤少之地,而有以映带于户限之前,则栖碧之名不为虚也。然则在山者不见山,惟置身于其外者能见之。若栖碧者,其能见于山之外者欤!”余知彦清之志者也,闻其言而是之。彦清固请余记,于是乎书。
④彦清名幼武,孝谨而和易,雅好文章,与余友。后至元二年十月一日记。
【注释】⑴崒:古通“萃”,聚集。⑵培塿:小土丘。⑶䆗窱:深邃貌。⑷李白《山中问答》有“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的诗句。 27.下列填入第①段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矣 B.也 C.焉 D.者 28.请对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3分) 29.联系上下文,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3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浙西之地,水多山少,以惠山最为著名,其余都不足观。
⑷
⑶
⑴
⑵
B.文中所说的《栖碧轩诗》,是华彦清朋友所创作的诗集。 C.栖碧轩的命名取义于李白的《山中问答》一诗中的诗意。 D.作者明白华彦清的内心后主动为他写下这篇《栖碧轩记》。 31. 根据文意,简要分析华彦清为居所取名“栖碧轩”的缘由。(4分) 答案
27. (1分)C
28. (3分)运用比喻(比拟、对比)手法,形象地写出惠山之外的山散落相连之状,并以他郡之山突出此地之山的低矮(矮小)。
29.(3分)写出了彦清的《栖碧山诗》勾勒出无锡山水的清美。承接上文所写无锡郡诸山的景象,引出下文关于取名“栖碧”的议论。(只写承上启下1分) 30.(2分)C
31.(4分)华彦清认为,只要有高林翠竹等美景,忘记世间的繁杂就可以了,不必一定居住在山里。并且,他家西边是惠山,东边是堠山,朝云晚霞,风雨变化都在眼前,如同居住在碧山之中。况且,置身在山外比在山内更易于领略山之风貌,华彦清以命居所为“栖碧”来寄寓对古代高人逸士隐居之乐的仰慕。 静安区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
①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⑴,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⑵,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②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③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辅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④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 ①子固,曾巩的字。②正之:孙侔,字正之,吴兴人。 22.
第
①
段
中
,
作
者
认
定
“
贤
人
”
的
依
据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3.概括第②段的意思。(2分)
2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志同道合的人应相互交往,共同进步。 B.与自己有相同知趣和理想的只有这二人。
C.与二人携手共进,登堂入室,追求“中庸”之境界。
D.只有与二位“贤人”交往,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25.对本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作者与曾巩分手后的赠别之作。 B.曾巩与孙正之虽是好友,但两人未曾谋面。
C.文章既表达了作者对二人的真挚友情,又反映出自己追求至高境界的远大志 向。 D.作为一篇道别之作,本文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充满哲理睿思。 26.联系全文,谈谈对文题中“同学”二字的理解。(4分) 22(2分)“学圣人”(或:“向圣人学习”) 23(2分)贤人之间互信不疑 24(2分)C 25(3分)D
26(4分)真正的“同学”是共同授业于圣人的同道中人,(1分)能够致力于学习圣人之道而确立一致的志向。(1分)以“中庸”作为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1分)“同学”之间是否同堂、有否来往交谈并不重要。(1分) 浦东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雪巢赋(并序) 杨万里
天台林君景思之庐字以“雪巢”,尤延之为作记,庐陵杨某复赋。其辞曰:
①
①赤城兮霞外,天台兮云表,有美兮先生,相宅兮木杪。厌人寰兮喧卑,薄市门兮嚣湫。壑谷奥渫,蜗庐褊小。陟彼悬崖,天绅之涯,奇峰日拂,怪松霄排。飞上万仞之颠,旁无一寸之阶。我营我巢,维条伊枚,命黄鹄而衔枝,驱玄鹳而曳柴。斧辛夷以为柱,刈山桂以为栋;兰橑椒其芬芳,荷盖岌其不动。将旁招樵夫、朋盍溪友以落之,且有士其善颂矣。
②夜半风作,顿撼林薄,天骇地愕,山跳海跃。已而寂然,四无人声,黯天黑而月落,忽入窗之夜明。恍身堕于冰谷,羌刮骨其寒生;穷猿啸嗥,饥鸟独鸣。先生夙兴而视之,但见千里一缟,群山失碧,翔玉妃以万舞,飘天花之六出。皓皓的的,缤缤籍籍,盖朔雪十丈,乾没吾巢而无人迹矣!
③先生举酒酬曰:“巢成雪至,雪与巢会;式瑶我室,式珠我廨;空无一埃,点我胜概。继自今匪仙客其勿近,匪诗友其勿对。”乃捣冰浆与雪汁,饮兔须于墨浍,大书其楣曰:“雪巢摽客子,出诸大门之外。”
【注】①相(xiàng):占卦观视;相宅,指筑室。木杪,形容森林高处。②嚣湫:喧嚣而聚集的样子。 ③奥渫:幽暗。④盍:犹“合”;朋盍,合群,邀一群人的意思。⑤六出,六瓣。⑥ “式瑶”二句:犹言以白玉宝珠装饰我的室宇。廨,官舍;此借指房舍。点:污。胜概:美丽的景色,佳境。⑦摽客子:世俗之人。
⑦
⑥
⑤
④
②
③
22.第②段指代雪花的词语是 。(1分)
23.第①段与雪巢有关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外”与“表”写出雪巢所处位置非同一般。 B.“先生”筑巢是为了远离尘世的喧闹与低俗。 C.“衔”与“曳”强调建造雪巢时的艰难不易。 D.“辛夷、桂、兰”等材料突出了雪巢的名贵。 24.概括各段主要内容。(4分)
第一段:筑巢; 第二段:□□; 第三段:□□。
25.以第②段为例,赏析本文的铺陈手法。(3分)
26.宋朝诗人楼钥在《林景思雪巢》中有“四时不皆雪,陆居本非巢,高人兴寄远,表此一把茅(雪巢)”的诗句,联系本文,谈谈你对“高人兴寄远”的理解。(3分) 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22.(1分)玉妃(或天花或六出) 23.(2分)D
24.观雪(2分)、述志(或言志、明志)(2分)
25.(3分)从听觉、视觉、触觉等角度展现雪巢四周的雪景,隐喻了雪巢主人高洁的品格。 26.(4分)林景思筑巢在险远的森林高处,远离世俗,保持精神上的独立;选择“辛夷”“桂”“兰”等材料,暗示自己精神上的追求;用雪命名居所来明志。 虹口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祭欧阳文忠公文 (宋)王安石
①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冥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②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③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如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④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②
①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注】①屯邅困踬:指受挫不进,颠沛窘迫。 ②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尧帝知许由贤德,欲禅让君位于他,许由坚辞不就,洗耳颖水,隐居山林,卒葬箕山之巅。 23.概述作者认为欧阳修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 欧阳修的文章积累丰厚 B. 欧阳修的文章感情奔放 C. 欧阳修的文章声律和谐 D. 欧阳修的文章文辞雄浑有力 25.第③段赞美了欧阳修□□□□和□□□□的品行。(2分) 26.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 “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一句概括颂扬了欧阳修的成就。 B. 不同于一般的祭文,本文作者抛开了悲伤,这样做是为了更公正。 C. 宋仁宗晚年将后事委托给欧阳修,欧阳修从容决策,稳定了政局。 D. 用许由典故的目的是欧阳修与许由品格相似,“英魄灵气”将长存。 27.第②段和第③段的内容能否对调?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欧阳修秉赋深厚、见识高远、学问精深(错一处扣1分)(抄写原文不得分)(2分) 24.B(2分)
25.果敢刚正和功成不居(功成身退)。(2分) 26.B(2分)
27.答案示例:不能。首先,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是递进关系。第②段主要讲欧阳修的文学成就,第③段则是颂扬他的品行和功业。欧阳修的文学成就世人比较熟悉,而了解欧阳修的品行功业则必须建立在对欧阳修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二者的顺序是对欧阳修认识的逐渐深化,因此不能对调。其次,从结构上看,第②段的“读其文,则其人可知”引出第③段内容,第③段称扬欧阳修的人品则为文章最后的抒情做了铺垫,这个行文顺序亦不能颠倒。(内容方面3分,结构方面1分。理由可以另写,如:第②段谈的是欧阳修的个人成就,第③段谈到的是他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影响更为重要,因此不能对调。或:第②段侧重讲欧阳修之才,第③段讲到欧阳修之德,由才进到德,符合古人的价值观。……)(4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