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B)。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2.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A )。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 C )。
A.理论性学科 B.应用性学科C.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学科 D.边缘性学科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5.乌申斯基的代表作( B ),对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6.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在( D )年。
A.1903 B.1908 C.1913 D.1924
7.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C )。 A.初创时期 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 D.完善时期
A初创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以前,B发展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D完善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 8.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 A)。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D.《教育心理统计》
试题:第2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这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是属于(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分为:①感知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②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③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④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因此,答案选C。 2.如果儿童处于2~7岁年龄阶段,那么它属于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的( B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的是( C )。 A.学前期 B.青年期 C.学龄期 D.成年早期
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①婴儿期(0~2岁):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②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③学前期(4~7岁):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④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⑤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⑥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⑦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⑧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因此,答案选C。 4.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处于青年期的特征是( A )。 A.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B.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C.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D.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5.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 )。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 D.能力
6.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 B )。 A.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 B.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
C.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 D.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
7.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B )。
A.比纳—西蒙量表 B.斯坦福—比纳量表 C.比纳—推孟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8.智商(IQ)等于( A )。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 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100 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实际年龄是指从出生到进行智智力测验时的年龄,简称CA。智力年龄是指根据智力测验计算出来的相对年龄,简称MA。因为智力测验的题目按年龄分组。据此公式计算得到的智商属于比例智商。因此,答案选A。
试题:第3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持久的变化是( D )。 A.实践 B.反应 C.反射 D.学习
2.在西方,对学习类型的分类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学家是( A )。 A.加涅 B.斯金纳 C.托尔曼 C.桑代克
斯金纳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的代表人物,托尔曼是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桑代克提出了尝试—错误说。 3.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 A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C.班杜拉
4.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B )。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C.习惯成自然 5.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分别是( B )。 A.学习行为和操作性为 B.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C.刺激行为和反应行为 C.操作性为和反应性为 6.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C.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7.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C.消退
8.区分操作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应的正确标准是( C )。 A.条件反应是否受到直接强化 B.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
C.强化物是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
C.强化物与反应同时出现 试题:第4章学习动机 选择题
1.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B )。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2.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的描述是( B )。 A.他宁愿担任专业工作也不愿做企业家 B.他总是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 C.他很少依赖外界反馈 D.他常常让别人提出问题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他总是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体现出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答案选B。 3.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 C )。 A.认识动机 B.赞许动机 C.成就动机 D.交往动机 4.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B )。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5.在学习动机的理论中,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是( D )。 A.阿特金森 B.马斯洛 C.维纳 D.班杜拉
6.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 在( A )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7.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B )。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答案与解析:选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试题:第5章学习的迁移
1.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 A )。 A.迁移 B.动机 C.策略 D.技巧
2.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C )。 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负迁移 D.纵向迁移
3.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C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4.由于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D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5.( B )的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 A.正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垂直迁移
顺应性迁移是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的过程,其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重组性迁移是指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的过程。 6.以下不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D )。
A.教师指导 B.学习材料特性 C.媒体 D.认知结构
7.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C )。 A.迁移 B.变式 C.定势/心向 D.原型启发
试题:第6章知识的学习
1.关于陈述性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 B.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 C.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D.是一种实践性知识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 B )。 A.派生类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B.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C.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和总括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划分学习的类型,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3.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 B )。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4.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称为( C )。
A.形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象直观 D.言语直观 5.儿童在知道“苹果”、“葡萄”和“香蕉”等概念之后,再学习“水果”这个概念,这种学习是( 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归属学习 6.( A )是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A.组合律 B.活动律 C.强度律 D.差异律
试题:第7章技能的形成
1.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都属于( 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C.应用技能 D.学习技能
2.下面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 C )。
A.物质性、协调性、简缩性 B.适应性、协调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协调性、适应性 3.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 D )。 A.细微型与粗放型操作技能 B.连续型与断续型操作技能 C.闭合性与开放性操作技能 D.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4.下列属于连续操作技能的活动是( B )。 A.打开收音机 B.草书 C.实弹射击 D.开车
连续型操作技能,这类技能主要由一系列的连续的动作构成,操作技能表现为连续的、不可分割的、协调的动作序列。 5.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 C.智力 D.思维程序 6.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D )。 A.讲解 B.观察 C.示范 D.练习
7.在操作过程中动作的品质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这属于操作技能形成的( D )阶段。 A.操作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试题:第8章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A )。 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2.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称为( B)。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3.在学习新材料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这属于( D)。 列提纲 A.复述策略 B.理解——控制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4.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B )。 A.计划策略 B.学习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5.为了暂时记住朋友的电话号码以便拨号,最适宜的记忆策略是( A)。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生成技术 6.调整阅读速度、复查、使用应试技巧等应归类于(B )。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调整阅读速度、复查、使用应试技巧等都属于元认知策略。
7.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属于(B )。 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做笔记策略 8.认知策略这个术语最初是由( B)提出来的。 A.加涅 B.布鲁纳 C.斯滕伯格 D.弗拉维尔
试题:第9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称为(D )。 A.有序问题 B.无序问题 C.有结构问题 D.无结构问题
2.专家与新手相比,专家在专门领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都更强。最适当的解释是(D )。 A.专家有更敏捷的记忆品质 B.专家掌握了一般的记忆策略
C.专家的智力水平普遍较高 D.专家在专门领域有更丰富的知识与特殊的记忆策略 3.下面哪一个是“问题解决”?(C )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 B.幻想自己是“灰姑娘” C.用一个词来造句 D.荡秋千 4.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 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
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
D.“心理眩惑”有助于问题解决
5.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C )。 A.思维定势 B.原型启发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6.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A )。 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C )。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8.关于问题的种类,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属于(B )。 A.一般问题 B.有结构问题 C.无结构问题 D.特殊问题
有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试题:第10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B)。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 2.(C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B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5.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B )。 A.0~5岁 B.6~8岁 C.8~10岁 D.10~12岁
儿童道德发展的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D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7.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D)。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D )。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A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试题:第11章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A )。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2.可采用( B)来治疗失眠。
A.系统脱敏法 B.肌肉松弛法 C.自我暗示法 D.行为疗法
3.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它的这种行为属于(B )。 A.焦虑 B.强迫行为 C.强迫观念 D.强迫恐惧
4.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D )。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5.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A)。
A.认知测验 B.能力测验 C.人格测验 D.智商测验
认知测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和成就测验。 6.在心理测验中,成就动机测验属于(C )。 A.认知测验 B.能力测验 C.人格测验 D.智商测验
人格测验包括多相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等。 7.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A )。
A.会谈B.倾听C.鼓励D.询问
8.肌肉的松弛训练法是由(B )首创的。 A.皮亚杰B.雅各布松C.艾里斯D.沃尔茨
试题:第12章教学设计
1.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称之为(D )。
A.学习目的 B.教学目的 C.学习目标 D.教学目标
2.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称之为( C)。 A.目标分类B.目标表述C.任务分析D.任务执行
3.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是(B )。 A.弗洛伊德B.布卢姆C.皮亚杰D.杜威
4.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A )。 A.知识B.领会C.综合D.评价
5.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是(B )。 A.知识B.领会C.综合D.评价
6.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即按领域原则和按(A )。 A.功能B.大小C.用途D.年龄
7.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为(B )。 A.教学策略B.教学方法C.教学目标D.学习方法
8.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有序材料进行的课堂教学是(B )。 A.发现教学 B.指导教学C.程序教学D.合作教学
试题:第13章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B )。
A.维持动机作用B.促进和维持功能C.思想教育作用D.培养纪律功能 2.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学生对( B)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A.民主型B.放任自流型C.仁慈专断型D.强硬专断型 3.“过于安静,学生紧张拘谨,由于惧怕教师而反应迟钝、呆板,被动回答问题;课堂纪律较松散,学生心不在焉。”这种课堂气氛是(C )。
A.积极型B.对抗型C.消极型D.失控型
4.班级中能力强的学生常常聚集在一起,而能力差的则组成另一个群体,影响他们结为同伴群体的因素是(D )。 A.接近性B.补偿性C.竞争性D.相似性
5.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A )。
A.专断型B.民主型C.放任型D.无法确定
6.学生在课堂上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提问时没有人发言等,这样的课堂气氛属于(B )。 A.积极的B.消极的C.对抗的D.不能确定
7.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A )。 A.方向和范围B.方向C.范围D.纪律约束
试题:第14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1.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B )。 A.教学测验B.教学评价C.教学测量D.教学鉴定
2.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 D)。 A.做出分析B.做出判断C.进行评估D.做出决策 3.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D )。
A.教学过程之前B.学生毕业时C.教学过程之后D.教学过程之中 4.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D )。
A.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B.常模参照与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和诊断性评价D.正式和非正式评价
5.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C )。 A.常模参照评价B.正式评价C.标准参照评价D.非正式评价 6.诊断性评价多半是在(B )实施。
A.教学过程中B.形成性评价之后C.形成性评价之前D.教学过程之后
7.教师自编测验是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是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 C)。 A.教育目的服务的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C.特定的教学服务D.当前工作服务的
试题:第15章教师心理
1.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有( B)。 A.系统性B.预见性C.结构性 D.实效性
2.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教师的(D )。
A.相关学科知识B.教育学知识C.心理学知识D.专业知识
3.教师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是纪律的监督、维持者,所以说教师可以担当起(D )。 A.育人的角色B.研究的角色C.代理的角色D.管理的角色 4.教师对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能力的自我评价与判断称为(A )。 A.教师的教学效能感B.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C.教师的自我强化能力D.教师的自我校正能力 5.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重要标志是(B )。 A.教学监控的敏感性增强B.教学监控的迁移性增强 C.教学监控由他控到自控D.教学监控达到自动化
6.下面教师不善于处理应激的是(D )。 A.碰到不如意的时候,常常自嘲
B.常常反省自己的反应:为什么某些事情会令自己紧张、沮丧、愤怒 C.当学生与自己作对时,总是充分了解情况后再下结论 D.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情绪上
7.有位中学教师经常外出开会,班级管理完全交给学生自己,纪律居然井然有序。这一教师的领导最可能属于(B )。 A.仁慈专断型B.民主型C.强硬专断型D.放任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