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学前教育(13、16名词解释)
主要是指对0—6岁儿童,也就是从胎儿期到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所有能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心理发展的活动,如看动画片,做家务,同伴交往和旅游等;狭义的学前教育专职托幼机构(早教机构,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
学前教育在我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具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组织性、规划性和系统性等,学前教育虽属于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但其教育对象又有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有其特殊需要,他们与家庭社会紧密相连,正因如此,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全面把握学前教育的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2.学前教育学(15年名词解释)
不同的学科研究,不同的领域,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并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根据年龄阶段的划分,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几个阶段,各个教育阶段都有具体的内容规律和特点。
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3岁)和幼儿(3-6岁)。学前教育学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幼儿园教师、托幼机构的环境、学前教育课程、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德育、托幼机构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幼小衔接、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3.观察法(14名词解释、15简答)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收集一手资料最直接的手段,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特点有客观性、能动性、目的性。
观察法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观察法的常用方法有:实况记录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行为检核法。
观察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不必使用特殊设计的复杂仪器设备适用范围广对教师来说,通过对儿童各方面的研究性观察,能更客观的了解儿童行为的各个方面及个别差异,从而正确评价儿童行为,并有的放矢地提出教育设想和方案,其不足就是教育对象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观察推论性太强会影响研究的信度,观察研究往往取样比较少,观察资料琐碎不容易系统化,而且容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难以保证信度。
4.实况详录法
也称连续记录法,是观察法的常用方法之一,指在某段时间内连续而详细地把观察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收录下来的一种观察方法。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观察者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根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的场景和时间;第二,善于借助先进的设备;第三,记录要客观、全面。
5.轶事记录法
又称记事法,是观察法常用方法之一,是以记事为主,完整的记录观察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或感兴趣的事件。这要求观察者不仅要及时记录被观察者的相关言行,同时还要记录事件的发生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情况。
6.访谈法
访谈法是学前教育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访谈法是由访谈者根据调查研究所确定的要求与目的,按照访谈提纲或问卷,通过个别访问或集体交谈的方式
系统,而有计划的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访谈法的特点有直接性、互动性、技巧性。
访谈法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访谈法的优点是灵活、弹性比较强,应变性比较好,而且访谈者可以对问题进行解释,加强调查深度,在访谈过程中访问者可以不断的追问,访谈方法适用范围广,可面向所有人群,缺点是访谈法通常采用面对面的个别访问形式,成本较高,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被访者在访谈过程中感觉到缺乏隐秘性而产生顾虑,被访者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答案,这导致对访谈结果的处理和分析的难度比较大,难以做定量分析。
7.问卷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编制成问卷或者表格,以邮寄的方式当面、作答的方式或追踪访问的方式让被访者填答,然后收回整理分析和研究的方法。
问卷法的特点有标准性、匿名性、间接性。问卷法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其优点是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调查许多研究对象,省时省力省经费,而且可以进行一致性的控制,结果易于统计,不受时间地点及情境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缺点就是编制问卷中的问题难度比较大,稍有含糊就不能得到正确的回答得到的回答真假难以分辨或何时,因此通过问卷得到的结论,往往不能成为最后的定论。
8.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可控的教育情境中,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有目的的改变一些教育因素(自变量),控制无关因素,观察记录另一些教育因素的变化,一定时间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两类教育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验证理论假设的方法。
实验法的特点,教育实验具有教育性,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教育实验要揭示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因果关系的预先设想是以假设的形式表现出来
的,实验方法的类型有多种分类。
其优点,实验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建立因果关系的最好方法,实验者通过实验可以能动的控制各种变量,获得在自然条件下不能遇到或难以遇到的情境,而且可以重复实验,反复验证,从而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它的不足就是实验法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有时往往受到实验准备以及其他实验条件的限制,对实验对象和环境的控制难度比较大,对进行实验或参加实验的人员都有一定的要求,研究结果存在适切性问题。
9.行动研究法(19名词解释)
行动研究法指在教育实践中,以行动为研究基础,将科研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研究方式。行动研究法的焦点在于实际中的应用、行动的改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主要是改善环境、改进或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的发展和普遍应用。
行动研究法的主要特点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由行动者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调整,在行动中综合运用。
行动研究法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分别为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行动研究法的优点是研究者可以从实际工作面临的困境中确定课题,使研究成果较快应用于实践,为改进实践中的不足,;研究法的缺点是要求研究者的综合素质以及在观念和能力方面的水平都较高,行动研究与实践联系密切,而且研究的周期较长,这对一些研究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章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名词解释1.最近发展区:
由维果斯基提出,他认为儿童的任何一个行为都具有两种水平,较低水平的行为是儿童的独立性为,即儿童能独自完成的行为;较高水平的行为是儿童在帮助下能够完成的行为,成为帮助行为,这两个行为水平之间构成了一个区域,这
个区域之内有若干程度的行为水平,这个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动态的,教育不要只关注儿童发展的过去,更应关注儿童发展的未来,教育要走在儿童的发展之前并能引领儿童的发展。
2.鹰架教学: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提出,是指教师为学习者在最近发展区内提供的帮助就相当于一所建筑的鹰架,使用鹰架可以使儿童借助别人给予的帮助和支持,使得原先要做的事情变得简单容易。当儿童的独立学习能力逐渐增强时,教师给予的帮助就会减少,鹰架就可以被逐渐排除,儿童也就可以独立完成要做的事。
二、简答题
1.学前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一)成熟理论代表人物:格赛尔
主要观点:儿童发展是一个顺序模式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和表现的,成熟是一个由遗传素质控制的有顺序的过程,人类的发展过程主要是由遗传素质决定的。
1.遗传的重要性
在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方面,强调遗传的重要性,通过同卵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表明,在儿童动作技能学习中,有机体各系统的成熟对于学习效率有直接影响,早于这个时期的训练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2.发展的性质
年龄是生物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心理结构的变化特征是外显差异,而内的机制仍是生物因素的控制。
3.发展的机制
提出了儿童行为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发展方向的原则、相互交织的原则、自我调节的原则。
4.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成熟规律的重要性,尊重儿童的
天性,学前教育机构应注意,活动的组织和活动材料的投放不仅要基于儿童的兴趣,还要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
(二)行为主义理论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主要观点:
1.华生:从环境决定论出发,反对在儿童发展问题上的遗传决定论,强调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
2.斯金纳:阐述了程序教学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积极反应原则;第二,及时强化原则;第三,小步子原则。其中,及时强化原则是核心。
3.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的概念,强调通过榜样的行为来促进儿童的发展。
4.影响:幼儿园教学中采用的小步渐进、及时强化、及时反馈等原则,也反映了行为主义理论的思想,班杜拉强调示范榜样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主要观点:
1.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现象和内容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无意识的影响,认为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追求人类的本能欲望,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根据现实的原则,使得个体能适应实际需要来控制活动方式,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2.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每一阶段都存在一对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有积极和消极的两种方式,积极的将有助于人格的和谐发展,消极的会阻碍人格发展,每一对矛盾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品质。
3.影响:认为游戏是学前教育最主要的活动,可以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特别是角色游戏,能够疏解一些心理冲突,艺术活动也是幼儿表达其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儿童的基本焦虑来自于人际关系的困扰,要改变存在于人格本身的导致冲
突产生的条件。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主要观点: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才会有高层次的需要与追求。
2.罗杰斯:
提出非指导性教学和自由学习观,强调人的自我实现,重视人的价值、情感和体验。
3.影响:教育的任务在于了解儿童的需求,并帮助他们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教师要了解儿童的不同特点和需要,给儿童提供各种机会,注重儿童的自主体验、主动性、直觉和创造性,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和态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五)认知心理学(19简答)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斯基主要观点:1.皮亚杰:
(1)认识是主体用独特的认知结构去作用于客体,并在主体和客体之间达成一种平衡状态的过程,实现这一平衡状态的心里要素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方面。
图式:指个体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是认知结构中的核心;
同化: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整合到个体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里,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顺应:指个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情境时,个体的认知结构会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平衡:个体在同化与顺应之间的过程中使认知结构或图式的功能保持在一种
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就是平衡。
(2)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感知运动阶段;第二,前运算阶段;第三,具体运算阶段;第四,形式运算阶段。2.维果斯基
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最近发展区:儿童的任何一个行为都具有两种水平,较低水平的行为是儿童的独立性为,即儿童能独自完成的行为;较高水平的行为是儿童在帮助下能够完成的行为,成为帮助行为,这两个行为水平之间构成了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之内有若干程度的行为水平,这个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动态的,教育不要只关注儿童发展的过去,更应关注儿童发展的未来,教育要走在儿童的发展之前并能引领儿童的发展。
3.影响:
(1)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个体思维的发展过程,儿童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探究和社会经验,从而使图式不断地协调、建构的过程,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强调儿童的自主活动,为儿童提供实物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操作,主张教育应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教育要促进儿童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的发展;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了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重要作用。
2.学前教育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生态学的核心理念:整体与部分、主体与客体。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是生态学的基本观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旨在表明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关于主体与客体的生态世界观,强调二者的统一性才是最根本的,在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一方面有机体通过自身的活动改造环境,引起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有机体又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依赖环境适应环境,一般来说,指导生态学研究的理论观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层次观,第二整体论,第三系统学说,第四协同进化说。
生态学理论对学前教育研究的启示,
人类发展生态理论系统理论的创始人是布朗芬布伦纳,这一理论强调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人的发展的重大影响,认为我们应该在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下研究人的发展,布朗芬布伦纳将个体放在几大环境系统中进行考察,这几个环境系统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
(1)微系统是成长中的儿童最直接接触和产生体验的环境,个体的微系统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同伴和玩耍地的处于微系统中的人们,对儿童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儿童和微系统环境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儿童在受微系统环境影响的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反作用。(2)中系统指两个或者多个微系统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
(3)外系统是指那些个体并未参与其中,但却对个体有影响的环境。(4)宏系统是指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组织、机构和文化、亚文化背景。另外,在这几大系统的基础上,布朗芬布伦纳还提出了时间系统,时间系统是指个体的生活环境及其相应的种种心理特征,随时间推移所具有的变化性以及相应的恒定性。
根据生态系统发展理论,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师应该促进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父母则应该督促子女在家庭中的学习,学校应当融入社区的一些活动中去,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生态发展生态学理论,家庭托幼机构和社区,是影响儿童行为与发展的环境。家庭在学前儿童生活中是最重要的和最直接的生态环境,对人的发展,身心发展影响深远。
在托幼机构中有三个环境因素与幼儿的行为和发展有关联,分别是,第一,物理环境和空间的利用;第二,活动材料的运用与可获得性;第三,成人与幼儿的交互作用。
社区作为与儿童和托幼机构有密切关系的生态环境,引起了幼儿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社区的核心是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就是指社区内部所具有的,为社区居民所共享的,能制约社区居民行为和思想的文化,社区文化规定并制约着在此社区中生活的人们,很多托幼机构都在社区中设立社区及其文化,对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必定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包括社区的语言、习俗、民风、制度规范、认同感、凝聚力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