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
作者:王富民
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34期
内容摘要:我国内部经济结构失衡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解决经济结构失衡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本文结合国际一般经验和国内经济发展现状,首先分析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然后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经济部门市场化改革以及相关制度体制建设方面对我国内部经济失衡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剖析;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 结构失衡 战略调整 制度改革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表现 (一)储蓄与消费长期不均衡
我国储蓄率在世界各国中长期位居前列,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东西方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即东方文化崇尚节俭而西方文化鼓励消费。虽然东亚的经验事实(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都(曾)是高储蓄的主要发生国)为这种观点提供了部分支撑,但是,这种观点却无法解释日本储蓄率近期的逐年下降以及其他有着类似文化基础的亚洲国家“正常”的储蓄率。
相对于我国一直居高不下的储蓄率,我国的消费率近年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从1994年的57.4%上升到2000年的61.1%后,以后各年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06年降至47.7%的低点。横向比较,虽然近几十年来和我国一样走出口拉动型经济发展道路的东亚国家和一些地区在相应阶段的消费率也不高,但却远远没有低到我国这种程度。 (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资源超限矛盾日益突出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更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我国有限的环境资源容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首先,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08年,中国每万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是美国的4倍、德国的4.4倍、日本的8倍、英国的5.7倍、巴西的两倍;其次,从生态环境看,中国已经成为主要污染物排放最大的国家,2010年主要水污染物化学耗氧量(COD)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1238.1万吨和120.3万吨,居世界第一,超过环境容量近90%。从废气污染物排放来看,1995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排放SO2最多的国家,到2006年已达到峰值2588.8万吨,是美国的两倍,全国1/5的城市人口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活在污染严重的空气中。目前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从水污染程度来看,2010年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流中,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3亿农民无法喝到安全的饮用水,75%以上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问题。而且长期以来我国“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型”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近年占工业能耗70%的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始终高于工业平均增速,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资源环境承载的临界点。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且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规模发展总体很快 ,但发展结构失衡。首先表现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另外,我国城乡差距仍在持续扩大。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也达到3.13∶1。而如果综合考虑城乡居民在各种补贴、福利、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 ,那么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大。早在2005年,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就显示,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而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一般是在1.5左右。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名列其中,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原因 (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滞后
1.我国经济增长长期实行的“唯GDP论”调整滞后。国家为了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地方政府为了完成GDP增量考核指标,在经济发展观念上,重投资、轻消费,重增长、轻质量;在经济发展手段上,非市场化地压低生产要素价格,实行低利率、低工资和低资源成本制度,并通过高储蓄、高投资,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储蓄与消费的不平衡呈不断加剧的趋势,生态环境也为这种发展战略付出沉重代价。
2.地区非均衡发展战略调整缺失造成区域经济结构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采取了沿海优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非均衡发展战略。这些发展战略突出发展重点,以局部带动全局,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了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但是,由于政策的分散化以及缺乏适时适度的协调改进,造成地区间发展能力差异过大,引发国内区域经济结构性失衡。 (二)相关部门市场化改革滞后
1.金融部门改革落后于经济改革。金融部门由四大国有银行占主导,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大银行倾向于给大企业贷款。与此同时,我国目前企业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比例过低(2011年我国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占比只有14%),导致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支持。而中小企业更多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损害,从而减少就业机会,进一步降低了我国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加大了居民收入差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自然资源部门改革也落后于经济改革。改革前,中国为了支持重工业优先发展,政策性地扭曲投入品的价格,将自然资源作为廉价的生产投入品之一,使得能够大量利用廉价自然资源的特殊群体不断从中受益,从而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无度开采利用。更为关键的是,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大部分的自然资源价格扭曲并没有得到有效纠正,使得国内自然资源的价格与国外价格仍有很大差距,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居民收入差距。 (三)经济发展制度体制改革滞后
1.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尚不健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国家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经济,符合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国家长远战略利益。但长期实行城乡分治,客观上造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快速推进,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仍然落后,农民收入低而消费能力弱,城乡之间差距愈发严重。虽然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三农”领域的投入,但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健全,我国独有的城乡“行政性”分割的二元结构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2.环境资源保护制度建设滞后。我国环境资源制度建设刚刚起步,一方面,社会上很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得不到有效惩罚;另一方面,企业和个人在节能降耗、保护环境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成本补偿及效益激励措施。因此,环境资源保护制度建设滞后,社会缺乏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是当前我国经济低成本、高消耗扩张,投资、储蓄和消费比例失调等结构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3.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滞后。推动近年来我国储蓄率不断增长的首要原因是政府和企业两部门储蓄率的不断上升,也就是说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这也不难理解为何我国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现行收入分配体制使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201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52,已经远超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表明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不稳定状态,如不及时加以纠正,极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4.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滞后。创新的作用非同寻常,首先,自主创新提高了劳动特别是人力资本(专业人员)劳动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随之而来才会提高劳动者和专业人员的收入在GDP当中的比重,才能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其次,创新可调整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耗比,克服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我国在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提出于2020年把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但是目前来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虽然政府在推动创新体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投入不足、资源分散、缺乏协调整合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我国内部经济发展长期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策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动态调整机制
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彻底摒弃“唯GDP论”的经济增长和政绩考核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盲目追求增长速度,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战略选择上,变以往投资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消费主导型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并完善对促消费、扩内需的政策激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达到投资、储蓄与消费的动态平衡;在促进经济发展手段上,改变经济增长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依赖,提高人力资源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走集约型可持续发展道路。
2.逐步变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为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在充分发挥各地区自身优势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实现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有效性
1.建设并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促进小型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从而借助资本市场使我国中小企业摆脱融资难的困境。
2.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经济运行中要严格规范政府行为,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一些大型国企“与民争利”。政府应减少对金融和自然要素价格的管制,凡是属于市场可以解决的问题,政府应不再“管理”和“审批”,确保在市场不失灵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资源配置功能。 (三)加快制度体制创新,为经济均衡发展创造有利政策环境
1.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政策体系,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教育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大对“三农”的财力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财政支出体制。
2.加快环境资源制度建设。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环境税试点工作,从法律制度层面上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明确界定我国自然资源的产权归属,建立适当的环境资源产权交易制度,实现市场机制对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3.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收入分配合理、公平,不仅是实现内部经济均衡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第一,改革国有企业及混合所有制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在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前提下,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应根据各自具体的经营情况,把一定比例利润上交财政。然后,通过财政的再分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第二,协调劳资关系,提高工人工资。我国政府应每年发布工资指导线,以保障普通劳动者的工资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增长,同时,政府制定工资指导线也应该充分考虑到物价指数的变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国家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有效整合中央、地方科技资源,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推进科研机构市场化、国际化;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提高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能力,从而以科技创新助推我国经济快速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项俊波.结构经济学:从结构视角看中国经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王保安.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基本特征、深层原因与对策建议[J].Finance & Trade Economics,2010(7)
3.巴曙松,王志峰.区域发展结构、城镇化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J].中国市场,2010(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