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探讨与研究”论文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方向) 组长:李明杰(200912301174) 组员:韦善林(200912301183)
陈玉桂(200912301172) 魏 伟(200912301189) 刘 超(200912301163)
“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探讨与研究”
【摘要】
对外开放,就是在立足于本国实际的前提下,面向国际,加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参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循环的全部运行过程。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始于毛,成于邓”。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科学内涵,以及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和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关系,中国社会对外开放的时代意义,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实现人生价值。在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里,研究毛泽东对外开放的思想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不仅具有深远的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了解并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对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对外开放 历史背景 科学内涵 毛泽东 时代意义 【引言】
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程之后,我们小组成员对毛泽东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毛泽东关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我们小组成员以毛泽东的对外开放的思想作为出发点对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和探讨。 【正文】
一、 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十年“文革”、二十年“左倾”使文化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大批宝贵人才受到极大摧残,而且少培养大中专毕业生1000多万,增加“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600万。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同时在思想上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扼杀了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扼杀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而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
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与此同时,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主流由对抗转向缓和,世界各国由积极准备战争转向争取世界持久和平,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东西方国家由相互封闭转为相互开放,不同意识形态由相互排斥转变为在相互渗透和吸收中抗争。而当时在国内广泛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又从思想理论上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重大转变。这样就从国内和国际、从客观必要性和客观可能性、从客观和主观、从实践和理论各方面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作出改革开放决策创造了条件。
二、 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和毛泽东“对外开放”的关系。
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是提出和力主对外开放的第一人,也是敞开国门、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一>、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期,发展于社会主义时期。早在1936年7月,毛泽东在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就首次阐明了战后“中华苏维埃政府”在外资、外贸和外债方面的开放政策。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将来的新民主主义中国,将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上发展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以促进中国的工业化。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在论述我国的对外关系时,他不仅首次充分肯定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而且明确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一面。”虽然当时并没明确使用“对外开放”这个词,但“要搞建设,就既要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又要善于吸收和学习一切民族的好经验、好做法”这个思想是十分明确的,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奠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石。
毛泽东形成于新民主主义时期成熟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对外开放’,其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外开放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我们应当不受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束缚,根据具体的客观国际环境,来选择最适宜与我们进行经济合作的国家。
第二、新中国的对外开放,必须是建立在与各国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的对外开放;
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才能实现更大规模的对外开放。
第三、对外开放必须以对内改革为前提;只有实行了彻底的国内改革,才会有更大规模的对外开放。
<二>、我国现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是毛泽东时代一系列外交政策合理而必然的发展结果。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为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毛泽东时代的一系列相关的实践、特别是对外关系的实践,也为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实践基础。任何政策都有它的延续性和继承性,我国现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过去一系列外交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一步一步地发展过来的。没有第一代领导人为我国创造的各种国际国内条件,就不可能有今天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所开创的“对外开放”的崭新局面。
总之,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在思想上、实践上以及在具体的外交政策上,为我国实现“对外开放”进行了大量积极而可贵的探索和努力,这为我国后来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和必要的物质基础,并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条件。②
三、 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有着重要的科学内涵。中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与国内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因此,中国的对外开放的科学内涵是与国内的自主发展相结合的 一是符合和顺应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性。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已成为一种潮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融入到国际社会之中,才能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于有效地利用了国际资源和国际环境,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并使本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处于良好的协调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内的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的关联性更为紧密。对外开放也要适应国内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使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高度地协调与统一起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综合运用贸易、对外投资、对外援助手段等,推进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
二是保证我国经济维持适宜发展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们不仅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还应将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相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首先,国内发展要为对外开放创造良好条件,根据新形势进行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为融合;构建具有跨国经营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优化,推动企业向国际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优势产品,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和市场竞争力。其次,对外开放要为国内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一方面为本国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扩大出口规模,另一方面要调整好进口产品的结构,优先进口国内发展必须的、
重要的和紧缺的石油和矿产等战略性资源。因此,只有统筹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才能从战略角度制定出有效的对策和建立对应体制,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为今后的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三是提升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质量的需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还基本处于粗放型的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状态;从对外贸易上看,出口主要依靠低成本和拼数量的方式占有国际市场;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主要处于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出口商品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及知名品牌的品种有限。这种以数量扩张为主的贸易增长方式,不仅日益受到国内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制于国际市场。因此,必须加快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对外贸易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方向转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一方面,在国内发展中,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发挥本国的人口和资源等优势,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实现国际分工和协作的效果最大化;从对外开放来看,要根据国内发展的实际需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推进国内产业升级。因此,通过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以使我国经济运行与国际社会更为紧密地接轨,还可以从总体上提升经济的运行质量。
四是促进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运行模式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但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在体制上、结构上、制度上还存在着很多缺陷。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尚存在很多不相容的制度性因素,越来越影响到对外开放政策的有效实施。因此,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大力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为市场加速成长和完善提供物质基础,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具有中国特色和能够发挥本国优势的市场经济制度和运行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发达国家成功的市场管理制度和经验,以及国际市场通用准则来改造和充实国内市场,用以催化我国市场的成长过程。 五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人口要素结构极不平衡。总体资本形成能力较弱,人均占有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单靠国内经济发展,很难在较短时期内全面迈入小康行列。但如果协调好国内发展与外对开的关系,在预定时期内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完全可以达到。首先,通过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一方面根据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情况,发挥各地的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为农产品出口寻找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最有效手段;另一方面,通过吸引外资,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农业共同开发,大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其次,通过加大对外开放,可以促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四、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在中国对外开放这个机遇与挑战并
存的时代里实现人生价值。
对外开放,使得人才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竟争日益突出,当代大学生要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才能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实现人生价值,这就需要从自身的专业出发,加强对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拓展。因为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已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应是“T”型人才,“横”表示有扎实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竖”表示具有通览博学的知识,以此形成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
<一>、要勇于创新。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和内在的驱动力。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1)应具有创新精神,要养成打破常规和传统的观念,树立创新意识。(2)应学会创造思维,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形成一种“超前性”。(3)应具有创造力,应有广博丰厚而坚实的基础知识,有宽广的视野和开拓新领域的能力,以及高度的知识融合力,增强对经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实用性、全面性和发展性的能力。
<二>、要成为信息敏感型人才。大学生要树立新形势下的信息意识,把自己培养成信息敏感型的人才。因为,对外开放是一个快节奏的大社会,各种机遇瞬时万变,所以要求这种人才应对社会的需求比较敏锐,机遇意识比较强。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冲击和发展需要,应将自己培养成“渔夫式”的敏感型人才,不断地抓住机遇,不断地创造价值,使自己走向成功。
<三>、 要充分展示个性,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学生要重视自己的个性发展,个性是创新的基础,是参与竞争的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基础、兴趣、特长、能力方面的差异和志向的不同以及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塑造。同时,要强化自身是学习和成才的主体观念,养成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探索未知、积极主动思维、联系社会实践的能力。主动设计课外受教育计划,积极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建筑设计、科技发明、参与科研实践,加强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创新精神和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与加强竞争能力。
<四>、要分认识到入世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要放眼世界,着眼于国际大市场的供需状况,确定自己的成才方向,努力实现成才目标,要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成果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充分利用国际学习资源,为实现我国经济强国作更大的贡献。
<五>、要继承和发杨我国的优良传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办学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扩大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西方教育思想成为有创新意识又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国际通人才。② 【参考文献】
①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1期。 ② 冯华、解读大学生就业难,中国教育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