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重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一单元复习重点
《藤野先生》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鲁迅失望的感情,因为东京是环境也不过是这样,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厌恶,这也是作者去仙台的原因。
这样:表现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起句劈空而来,文意引入东京,却又立即归结到东京留学生活中所见景象的否定。这就是关于辫子和跳舞的见闻。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这个比喻的本体是盘着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顶起,喻体是形成一座富士山,揭示了这些人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的心理和效忠满清王朝的政治倾向,显示了这些“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庸俗丑陋、腐朽糜烂的精神状态。
3、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本义是指相貌、姿态美丽,而且是多用于形容女人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便是一种讽刺了,表现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的特点。用“实在”修饰“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群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的鄙夷和反感。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如果改为“实在丑极了”,就显得太直露,失去了嘲讽意味。
4、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在以“日出之国”名世的国度里,竟有“日暮”的地名,所以容易被记住。 5、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
提到水户的话,只有一句: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6、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这是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自己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认为日本友人对自己的关心,是出于对弱国国民的同情,而不是尊重,这对于有强烈爱国感情的鲁迅来说,自然感到无限辛酸。
7、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黑瘦”在全文出现两次,突出人物外貌的特征。几句话,就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的形象。
8、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不安”的是“讲义”(即课堂笔记)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改正,“感激”的是先生对“我”如此热情关心。先有“不安”,后有“感激”,符合人物心理活动过程。“不但„„连„„都„„”构成递进,从程度和范围上作了强调,更充分地表达了对先生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9、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
关于“使我很为难”目前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是鲁迅因中国有这种落后野蛮的习俗被外国知道而感到难为情,由此表示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种,认为主要是由于没有见过,所以说不具体和清楚而感到“为难”,以自己的“为难”衬托了藤野先生尊重科学、重视调查的可贵精神。
第三种,认为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旧中国弊病的深恶痛绝。
10、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但“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一方面揭示其荒谬,另一方面作为反语,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满腔的义愤。
11、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偏”字一方面写出作为弱国的“中国人”特殊的悲惨境地,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国民的愚昧的批评态度。“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说明不觉醒的不单单是那个被杀者,而是具有普遍性的,这是作者所深为忧虑的。
1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13、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原来“我的意见”是学医,为祖国服务,为国民服务,“变化”了以后是想从事文艺运动,医治同胞的麻木和愚昧。变化的原因是因为鲁迅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在当时第一重要的是唤醒人民的觉悟,改变人们的精神,这就首推文艺。
14、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大”与“小”的区别在于医学传播的范围。“小而言之”,“为中国”有新医术;“大而言之”,“为学术”能广为传播。前者表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所以对勤奋好学的弱国学生鲁迅能一视同仁,热情教育;后者表示藤野先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这也就是他满腔热忱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15、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偷懒”乃是作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说法;“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抑扬顿挫的话”指藤野先生对“我”乃至对中国寄予殷切希望的话;“良心发现”指爱国爱民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触动;“增强勇气”指作者早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自命为“正人君子”而实际上为军阀政客张目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写为他们“深恶痛疾的文字”,是表达用笔作武器,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这段话表现了作者对藤野恩师的深深怀念,表明了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我”,“我”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
(一)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在东京的所见所闻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指代什么?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这样”指清国留学生在东京赏樱花、学跳舞;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和失望,引起下文对清留学生丑态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答: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3、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什么?看不惯清留学生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
4、文段最后一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反语,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
(三)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与藤野先生的相处
2、“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中的“这样”是指什么?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也都一一订正
3、用简洁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表现他哪些品质?
添改讲义—— 热情关心、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正直无私,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关心解剖实习—— 对学生热情诚恳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5、“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前后句序能否调换?不能,添改讲义是分内事,改文法是分外事。原文是递进式表达,更能突出藤野先生工作极端认真负责。
6、“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 “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吃惊”是藤野先生竟然为了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添改讲义;“不安”是我的讲义错误多让他费心;“感激”是因为先生帮我认真添改讲义,给了我太多关心。
7、“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这句话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要求严格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四)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弃医从文.
2、“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⑴影片中给俄国做侦探的中国人。⑵影片中围观的看客。⑶讲堂中的“我”。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着用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第一个判断正确,符合中国的实际。但第二个判断荒谬,中国人并非因国家衰弱而低能,鲁迅的成绩就已证明了这一点。是为了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强烈的愤慨之情.为下文写自己思想转变作有力的铺垫。
4、“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的含义?这是激愤时的反语,揭露了他们荒唐的逻辑,表达了鲁
迅先生极为愤慨的感情。在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
7、“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了什么?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说明拯救民族迫在眉睫;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8、“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那时那地”具体指神呢?联系全文,“我的意见”指什么?“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那时那地指在日本仙台医专的讲堂里看电影时;我的意见指学医救国的志向;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指决定弃医从文,变化的原因是鲁迅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国,主要是唤醒民众的觉悟,改变他们的精神。 10、作者两次写到无聊的看客,写看客的喝采,这又表现了什么?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不觉悟。
11、文中的三个 “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他们依次指日本学生;日本“爱国青年”;愚昧麻木的中国人
14、文中“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对你有哪些启示? 个人命运往往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觉悟,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等等
(五)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文中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结合对全文的理解,清简述其原因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2、为什么“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小而言之”,“ 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
中国去”是“大而言之”“小而言之’指的是什么?“大而言之”指的是什么?小而言之指的是为了中国的进步,指一个国家;大而言之指为学术、指的人类的进步. 3、作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具体行为是:收藏讲义、悬挂照片、多些文章。
3、“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的含义是什么?自己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触动而增加力量.
4“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御用文人
5、“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认识到医学只能治病,不能救国,比治病更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而改变国民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我的母亲》
6.在学习方面,母亲是如何要求我的?母亲对我学习的督促是非常严格的,每天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7.在做人方面,母亲又是怎样训导我的?在做人方面,母亲对我的管教则近乎严厉了,“每天天刚亮,把我叫醒”,反思头天的错误,认错。“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但行罚时,不许“哭出声音来”。因我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重重的责罚。
8.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母亲听了“我”一句轻薄的话后,重重地责罚我;“用舌头舔我的病眼”,充分表现了“我的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
9.体会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情感。
①“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②“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些语句质朴、真切,饱醮感情,表现出母亲对“我”的挚爱,字里行间渗透着“我”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二单元复习重点
《雪》
1. 品读江南雪部分,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描写时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江南的雪有一种平和恬静的美,她“滋润美艳”、色彩斑斓,蕴育着生命,透露着生机。江南优美的雪景中,倾注了作者对故乡的几多怀恋,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追求。
2. 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又倾注了怎样的情感?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升腾”,俨然一个奔放的挑战者。这里更多地倾注了作者的情感,他更欣赏北
方雪的壮美,在孤独中抗争、奋斗、向上,这种张扬的个性与精神正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3. 作者从来惜墨如金,何况又是散文诗,可是作者却用较多笔墨描写雪罗汉的形象,你怎么理解,请简单谈一谈。
雪罗汉虽然“洁白”“明艳”,非常优美,但却很快消融。作者更欣赏的还是朔方雪的壮美,那种在苦寒中独立抗争、奋斗、向上,这种张扬的个性与精神,不屈不挠战斗的精神是作者所欣赏的。
4. 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①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欣赏的。②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5. 从文中找出北国的雪生存的环境,并说说其象征意义?北国的雪的环境:“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象征了当时极度黑暗和严酷的社会现实。
6. 作者认为江南的雪美艳在哪些地方?作者同时认为又有哪些不足?江南的雪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让人不禁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如塑雪罗汉这种游戏,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总之,透露出盎然生机,孕育着生命力。(美丽)不足点:这种美未经磨炼,并不能保持长久。
7. 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欣赏朔方的雪?⑴ 如粉,如沙,不粘连。⑵ 在孤独寂寞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俨然一个斗士,蓬勃地奋飞,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作者欣赏朔方的雪,因为它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有着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
8. 江南雪景的总的特点是滋润美艳 ,“滋润美艳”写出了江南雪的质地
9.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遂有冷绿的杂草。”写出了什么?与开头有什么关系?“美艳”的具体化。照应了开头。
10. 用“记不真切”来描写,有什么新意?以记忆的模糊反衬眼前景物的鲜明,非常自然、真切,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
11.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写出了朔方的雪怎样的质地特点?质地坚硬,如粉,如沙。
12.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景象?使人们感受到了什么?苍凉悲壮、雄浑峻伟的景象。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胸中澎湃的激情。
13. 作者写了哪儿的雪(用文中语言回答)?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有朝气,有生机;朔方的雪:冰冷、坚硬、灿烂;蓬勃奋飞。
14. 作者写江南的雪,为什么要写雪中的花,并且进一步展开想象,写蜜蜂采花蜜?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以虚写实。这里的虚写与前面的实写相映衬,使江南雪的“美艳”得以充分表现。这永久封存在回忆里的江南雪景的缤纷色彩和盎然生机,正是鲁迅童年和青春时代的写照作者把雪景当作想象中的春景写,烘托出了一派勃勃的生机,贴切地描绘了江南的雪的内在神韵,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理想。
15. 文中“就是这样”中的“这样”指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
16. 作者对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各有怎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会对朔方的雪情有独钟? 对江南的雪的感情是在赞美中流露出些许遗憾,对北方的雪的感情是在竭力赞颂中将它比作雨的精魂。因为北方的雪有着与江南的雪不一样的美丽,这种美是经过磨炼并能保持长久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了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17. 文章最后两段直白而热烈地讴歌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对此,你如何理解?一方面“死掉的雨”转化为冰冷坚硬、蓬勃奋发的雪花,发挥着它战斗的品格;另一方面作者在这里表现出愿与严冬一样凜冽的社会现实勇敢奋战的激情和决心,而朔方的雪正是不甘屈服于黑暗现实,决心以变革现实的战斗来迎接黑暗势力的斗争者的形象写照。因而说朔方的雪是飞舞着、战斗着的“雨的精魂”,是一种不屈不挠、永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18. 诗中所表现的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美,有怎样不同的特色?作者在全文描述了三种雪:一是尚未化为雪的“暖国的雨”;二是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三是孤独、自由、奋飞向上的“朔方的雪”.
19. 写江南雪和朔方的雪与表现作者思想倾向有什么关系?作者明显偏爱“朔方的雪”,可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江南的雪”,甚至于用两个小节写塑雪罗汉的情景?“江南的雪”象征美好的世界,“朔方的雪”象征为着追求美好而须的不屈的抗争.
20. 文章是写雪,为什么文章的开头先写“暖国的雨”?作者这样写是先抑后扬,从表面上看是写雨,实际上是为了衬托雪的“滋润美艳”。因为雨单调无变化,而雪在严寒中形成,显得坚强有力,光华灿烂,滋润美艳,用雨一衬,雪就被突出了。这是一种别致的开头。
21. 第一段中,作者不仅写到了雪,而且还写了山茶、梅花、杂草,文章是从哪一个角度来写这些景物的?这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从颜色的角度来写,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白中隐青和草的冷清,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22. 第一段中作者以热切而深沉的笔调描绘了一幅 冬日雪野 图,展现了山花烂漫生机盎然的景象。作者构图的思路是:先写暖国的雨,次写江南的雪,进而写雪野中的花,最后写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的蜜蜂们 ,可以说是由静到动。
23.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仿佛”能不能去掉,为什么?不能,因为这里的情景是作者的想象,去掉后不但前后矛盾,而且与实际情况不符。
24. “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句中加点的“闹”能不能换成“叫”字,为什么?不能,这句话是作者的想象之景,在描写中作者借助视觉和听觉等感觉器官来感受江南雪的美好。“闹”字贴切,写出了蜜蜂的多和采蜜的忙,反衬了花的怒放与盛况,用“叫”字就达不到这个效果。
25. 本文的写法:象征、对比
26. “但是,朔方的雪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但是”一词有何作用? 答:表现了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遗憾和引起下文对朔方雪的描绘和赞美。
27. “朔方的雪”“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答:体现了朔方的雪勇于斗争的精神。
28.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充满生机;朔方的雪独立不羁,撼天动地。一是优美,一是壮美。
29. 江南的雪虽然滋润美艳,充满生机和乐趣,但是雪罗汉的消失使人产生美好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于是自然进入对朔方雪的描写。可以说写雪罗汉成为连接二者的桥梁,在内容和结构上起着由此及彼、承上启下的作用。
30. 写江南雪的特质,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美景及雪中欢乐的怀念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由于现实的社会环境太寒冷太黑暗,所以写朔方的雪奋飞的雄奇景象,体现了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作者以江南雪的优美衬托朔方雪的壮美,从而突出表现了对壮美的战斗生活的追求。 18.(4分)“美艳”表现在雪野中的宝珠山茶、单瓣梅花、蜡梅花和雪下面的杂草上。描绘形态: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描画色彩:灿灿地生光;状写气势:蓬勃奋飞,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勾画空间:无边的旷野上,凛冽的天宇下。
31. 朔方的雪的什么特征?鲁迅先生借朔方的雪赞扬了怎样的精神?北方的雪的特点:如粉,如沙,奋飞,升腾,弥漫太空 ;赞扬朔方的雪不停息的战斗精神,抒发作者勇猛奋战的激情。
32. 文中“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中的“这样”指什么?这样指“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
33. “朔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有什么暗示?(体现了鲁迅看重的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34. 北方的雪“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什么暗示?(表面上看似乎孤单、寂寞,然而已暗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表达了与社会现实不妥协的思想情绪。)
35. 作者对北方的雪倾注了怎样的情感?(北方的雪俨然一个奔放的挑战者。作者欣赏北方雪的壮美,在孤独中抗争、奋斗、向上,这种张扬的个性与精神正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36. 结合课文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一句的深刻含义。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它的不屈和献身,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37. 文中画波浪线“别的”指的是什么?“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象征什么?在屋顶之外的未化的雪。 象征冷酷的现实社会
38. “滋润美艳”一词有何表达作用?“滋润美艳”四字准确概括了江南雪的特质,表现了它温润、明艳、美丽、生机盎然、充满青春气息的特点。
39. 为什么要写“塑雪罗汉”?“塑雪罗汉”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也是为下文作铺垫,以便与“朔方的雪花”形成鲜明对比。
40. 在对“塑雪罗汉”的回忆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后文来看,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发出对朔方的雪热烈、深沉的赞美,而此处作者的情感表达与之有何联系?情感:回忆中有淡淡的哀愁,表现 了
作者对江南的雪的依恋和回味。作者写江南的雪,旨在表现其 “美”中蕴蓄的生命活力和青春温馨,显露出作者在肃杀中的憧憬。然而“美艳”的“消释”和“褪尽”又带来淡淡的惆怅,从结构上来说,这种情绪的低回正好为下文盛赞朔方的雪作准备,使行文起伏有致。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鲁迅笔下的春温,永远是饱尝秋肃 的人心头的春温,是被秋肃严酷地锤 炼过而又坚决地对抗着秋肃的春温。 这就给全文定下了一个清醒中见美好和纯真的基调。
41.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这说明童年和青春虽然美丽多姿,却也有它脆弱、不定、短暂的一面。而这种美好而又脆弱的事物常常在毁灭着、流逝着,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惋惜之情。
42.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句中“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形容朔方的雪在风 中飞扬、旋转、升腾的壮观景象,表现其旺盛而不可抑止的 力量以及不屈斗争的精神。“奋飞”“旋转”“升腾”“弥漫”“闪烁”等词,用粗线条勾勒雪的动态,给人呈现出一幅粗犷壮美的朔方风雪激奋搏击的图景。
43.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 腾着的是雨的精魂……”句中 “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是朔方的雪“旋转升腾”的舞台和背景,从空间和气温两个角度衬托朔方的雪无所畏惧、孤独战斗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44.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句中“孤独”是说“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唯有它在不屈地飞舞;“死掉的雨”是说朔方的雪是由雨脱胎而来,却有着雨所没有的精神和意志,“雨的精魂”是说朔方的雪有着永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45. 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说:“记得不真切了”,又说“仿佛看见”,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记不真切了”是指回忆中对是否有蜜蜂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的印象已经不深刻,这是实写;“仿佛看见”是虚写,写作者想像中的“冬花”的开放,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 ,“嗡嗡地闹着”,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46. 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请说说其作用。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47.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可是”在这里是表转折吗?为什么?“可是”,这个词语在这里并不表示转折,而是“可算是”“真是”“确实是”的意思,已经暗含了美中不足之意。)
48. 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有,因为江南的雪的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
《海燕》
1. “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你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破浪积极主动的战斗热情和乐观勇敢的革命精神。
2.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他们摔倒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破沫。”“抱”“恶狠狠”“甩”“摔”这些加点词有什么好处。 这些词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狂风猖獗的气焰。
3. 首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运用了环境描写,点明了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出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了海燕的高大形象。
4.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驱者。
5.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试说说“暴风雨”“大海”“海鸥”“海鸭”“企鹅”“乌云、狂风、雷电、闪电”的象征意义。 “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乌云、狂风、雷电、闪电”象征沙皇反革命势力;“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6. 说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句话的含义。“黑色”写其色彩,“闪电”喻其敏捷,“高傲”表示海燕蔑视黑暗势力。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战斗者海燕的雄姿。
7. 作者以海上自然情景的变化为背景,塑造了海燕这一战斗者的伟大形象。试问,文中几次描绘了这种情景?试用准确的语言概述。 三次。即暴风雨将要来临时(渴望)、暴风雨已经逼近时(迎接)和暴风雨即临时(呼唤)。
8.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海鸥、海鸭和企鹅的?其目的是什么? 通过声音(呻吟)、动作(躲藏)、外形(肥胖)、心理(恐惧)等方面,作者将海上群鸟害怕暴风雨的各种丑态揭露无遗。与海燕“高傲地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自信。
9. 谈谈你对文章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含义理解。富于号召力和战斗力,鼓励召唤革命者、人民群众奋起斗争,表达了无产阶级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的强烈愿望,显示了革命战士不畏强暴、顽强战斗的高贵品质,取得胜利的信念。
10. “乌云遮不住太阳”的深刻含义。 反革命的力量不会遮住光明,不会遮住胜利的曙光,表现了作者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11. 赏析“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他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抓住”“熄灭”以拟人手法突出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
12.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句话使用反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运用反复,以强烈的情感表
现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13. 课文第一句中的“苍茫”一词有什么作用?“狂风卷集着乌云”一句,描写大小云块翻滚聚拢的情景,暗示了什么? 苍茫: 说明大海辽阔无边,表现了大海磅礴的气势,象征人民群众巨大雄厚的革命力量。“狂 风卷集着乌云”暗示了环境的险恶
14. 你觉得“海燕像黑色的闪电”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高傲地飞翔”能不能改成“高高地飞翔”,为什么?
这个比喻从形和色两个方面描写海燕,准确而新颖地表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 “高傲”表表现了海燕藐视狂风乌云,充满自信,有压倒一切邪恶势力的气概。
15. 文中哪句话是从正面写海燕叫喊的深刻含义的?哪句话是从侧面描写海燕叫喊的震慑敌胆的威力的? 正面:在着叫喊声里——充满了对暴风雨的渴望! 侧面: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16. 文中哪些词语分别写出了海鸥、海鸭、企鹅等的胆怯的?为什么要写它们的胆怯?呻吟、飞窜、恐惧、掩藏、胆怯、躲藏 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海燕勇敢乐观的形象。
17.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一句中的“暗”“低”“压”字各写出了怎样的情状?象征了什么? 暗:写出云块浓重;低:形容直逼海面;压:表现乌云的凶残和淫威。 象征了最黑暗的社会环境
18. “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了尘雾和碎末”,象征了什么?“翡翠”比喻什么? 象征沙皇反动势力以百倍的凶残摧毁革命力量。 比喻海浪
19. 文中对乌云雷声狂风和波浪的描写,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革命的暴风雨越来越迫近,反革命力量
和革命力量开始接触,斗争越来越激烈
20. “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这句拟人化的描写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表现无产阶级革命者具有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一、比较阅读 鹰之歌
1.甲、乙两文在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时都用了象征,对比的写作手法。
2.甲、乙两文中的海燕和鹰这两个艺术形象,代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两文热情歌颂了坚强无畏的革命精神。
3.甲、乙两文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海燕和鹰的战斗生活,具体地说,是海燕迎接战斗,鹰临死前渴望再次投入战斗。
4.两文在塑造两个艺术形象时,主要描写了海燕行动的和鹰的语言。两文在描写中运用了引用、反复、对偶、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5.甲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乙文中的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有同有异。相同的是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和象征社会现实;不同的是:甲文烘托海燕的英雄形象,乙文映衬鹰的思想境界。
6.两文在塑造海燕和鹰的形象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基调有所不同,甲文激越豪壮,乙文悲壮。
7.鹰说:“我见过天!”这句话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可用甲文中描写海燕的高傲,欢乐两个词语来进行表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四单元复习重点
《云南的歌会》
引入:
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云南的歌会纯朴、自然、热烈、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情,使人更能随歌融入到美丽的自然、热烈的生活之中。
精彩段落赏析:(一)①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我的见闻。 ②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解口渴去了。 ③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若无其事!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描绘云南歌会中的山野对歌场面。
2.第②段中画线句子中,“多”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因为“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有“多”才能显得准确精当。(“多”在文中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与“也唱其他故事”照应。因此,此处一个“多”字用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种种不同方式”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在结构上起总领作用。)
3.“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什么?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种种不同方式”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在结构上起总领作用。
4.“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5.文中画线的句子“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起到什么作用?肖像描写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场景。
6.下面的两首民歌分别属于文中所提到的哪种方式?
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②小乖乖 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 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的方式。)
7.第③段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描绘,有什么作用?外貌描写,这样更能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8.作者对对歌的描写,流露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9. 第二段中“多的是”的言外之意是昆明一带农村能歌的年轻女子非常多,随处可见。
(二)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淳朴的本色美。 (山路漫歌)
1.“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这些“歌声”具体指什么歌?以情歌为主,也唱其他内容。
2.由呈贡进城的一路景色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一路景色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铺垫,是烘托映衬,而“赶马女孩的歌唱”是本段描写的中心。
3.赶马女孩的歌唱“还发哑带沙”,为什么作者还说“淳朴的本色美”?因为在这种优美环境气氛中,出口自然,不矫揉造作,不论唱什么,都带有原汁原味,所以作者说“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4.归纳本段思想内容:□□□□。(限于四个字) 山路漫歌。
5.依照示例,概括选文所表现的不同的“美”。
报春花色彩的意象美(或报春花的色彩美)→云雀飞翔的情态美(或动作美)→(示例)女孩子歌声的淳朴本色美。
6.“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沉默”“坐在”等动作,将鸟描写得栩栩如生,也写出了鸟的习性。
7.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这句话动词表现力强,连续两个“钻”字,写出了云雀飞翔高而有力的特点。 (三)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 “金满斗会”为什么是“最热闹的”? 因为它参加的人员很多,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唱歌的时间长,一连三天才散场。参会的妇女居多,而且打扮得非常漂亮。老年人在场上格外兴奋活跃。
2. 结合文章回答,为什么“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因为在歌会上,老年人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看到下一辈熟悉了,心里高兴。
3.“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指的是怎样的唱法?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声音极其轻柔,合起来如一片松涛。 4.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体现了“金满斗会”什么特点? 参加“金满斗会”都是村子里的小商贩或普通的村民。体现了“金满斗会”的大众化、普遍性的特点。
5.为什么要召开“金满斗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6.试概括本段段落大意:村寨传歌。
7. 认真品味“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这句话运用形象的比喻,将无形的声音比作有形的松涛,借描绘松涛刻画出声音虽小但雄浑有力、气势恢弘
的特点。
《端午的鸭蛋》
1.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端午节风俗?这些风俗反映了家乡人怎样的心理与追求?
风俗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
心理与追求:辟邪祛灾,祈福图吉利、美食健体、喜庆红火。
2.这段文字写家乡风俗是从成人还是孩童的视角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孩童的角度写的,这样写使家乡风俗更淳真质朴,更生动风趣,更有人情味。
3.本文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淳朴欢乐的童年生活,对丰富美妙的家乡习俗的怀念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4.从文章思路来看,开头谈“端午的风俗”有必要吗?是否离题?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到“端午的鸭蛋”。
5.高邮咸鸭蛋出名的原因为:(1)高邮大麻鸭是著名鸭种,鸭多,蛋也多。(2)高邮人善于腌鸭蛋。(3)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好吃中看。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注明:“高邮咸蛋”。突出了高邮鸭蛋品质卓越,对顾客有非常的吸引力。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用决绝语气尽显热爱家乡夸赞家乡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7.为什么“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作者写鸭蛋其实是寄托故乡情结,作者不仅仅是喜爱故乡的鸭蛋,而且也喜爱故乡的一切,也希望异乡人对高邮的了解不仅限于鸭蛋,而应有更多
8.你怎样理解作者贬别处的鸭蛋“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用夸张的贬斥反衬高邮鸭蛋的精美可口,幽默而生动。
9.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其中“吱”能去掉吗?去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不能去掉。“吱”是个拟声词,写出了吃鸭蛋时的快感,绘声绘色,一个字就写出了事物的特色神韵。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筷子头扎进鸭蛋里,红油冒出来的情景,去掉后,效果就显得平淡了。
10. 说“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①一问知籍贯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②上海店铺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鸭蛋”。③双黄鸭蛋可以成批输出。④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专门记载。
11. 文中①“双簧鸭蛋味淡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②“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两句相矛盾嘛?为什么?不矛盾。前者写作者认为双黄蛋只是两个蛋黄的鸭蛋,看起来也很普通;后者写作者认为其他地方的鸭蛋的确不如高邮咸鸭蛋。表现了作者对高邮鸭蛋对家乡的喜爱和自豪之情。
12. 作者为什么要专门提及袁枚的《随园食单》,还以用了其中的文字?因为《随园食单》较客观地介绍了高邮咸蛋的优点,也证实了高邮咸蛋的著名,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13. 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实际上是对儿时的生活,对故乡不能忘怀,而不仅仅是咸鸭蛋
14. 请概括出高邮咸蛋的特点。质细油多,蛋白柔嫩,蛋黄通红,双黄蛋
15. 这一段介绍鸭蛋,为什么从“鸭”写起?从“鸭”写起,写“鸭”品种好,鸭多,引出鸭蛋多,再引出咸鸭蛋多,使行文显得自然而随意
16.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开头这几句起什么作用?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家乡出咸鸭蛋的原因:水乡—出鸭—鸭多—蛋多—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出了名。这句与句之间构成因果关系,使读者对高邮咸鸭蛋出名的原因了解得清清楚楚
17.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一句中“逢有人„„就„„”有什么表现力?“每逢”表无例外,高邮鸭蛋广为人知;“就”说明反应之快,足见鸭蛋印象之深
18. “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一句中“必用纸条特别标明”有什么表现力?突出了高邮鸭蛋品质卓越,对顾客有非常的吸引力
19.“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比,突出故乡咸鸭蛋是无可比拟的,抒发自豪之情,表现我对故乡鸭蛋的钟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0.“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文中引用他的文章用意是什么?既介绍了高邮咸蛋的特点和吃法,使文章显得妙趣横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又有力的说明家乡的咸鸭蛋历史上早以质细而油多闻名,说明了家乡的鸭蛋名气大;淡淡的幽默。用“文白交杂”的语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幽默感和趣味性。同时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21.作者为什么不喜欢袁枚,却对他的《腌蛋》一文感觉亲切且要直接录用原文?因为袁枚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腌蛋》一文提到了高邮鸭蛋的出名,引用表明自己家乡高邮的咸
鸭蛋在历史上已负盛名,让作者觉得很自豪,这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2. 写“朱砂豆腐”的作用是什么?侧面描写,衬托家乡咸鸭蛋质细油多,蛋黄通红的特点,突出作者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表达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23.写北京咸鸭蛋的作用是什么?对比、反问,突出家乡咸鸭蛋质细油多,蛋黄通红的特点,突出作者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表达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24. (1)高邮咸蛋的特点是什么?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2)用袁枚的话说高邮咸蛋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细而油多 (3)你觉得课文结尾有必要写“囊萤映雪”的故事吗?为什么?增添文章的趣味性,也体现作者选材作文的随意性
25. 文中最后一句“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有什么作用?表示他家属于“多数人家”,家境不算窘迫,因此每逢端午所吃的“十二红”中的这三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下文做好铺垫。
26. 你觉得课文结尾有必要写“囊萤映雪”的故事吗?为什么?有必要;作者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27.“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鸭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其中“特别”一词去掉好不好?这一句说明高邮咸鸭蛋的出名,卖咸鸭蛋的愿意借这个名声以求生意兴隆其中蕴含了作者的自豪之情。“特别”不能去掉,它起强调作用,强调乡家咸鸭蛋的出名,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情。
28.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在淡淡的幽默中表现出对高邮鸭蛋的喜爱与赞叹之情。
《吆喝》
引入: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叫卖声繁多,列举种种叫卖声几乎没有可能。作者只有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
精彩段落赏析:
(一)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一年四季)
1. 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2. 四季的叫卖中,哪一季写得最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夏季。这样写繁简得当,重心突出,文章结构清晰
(二)我小时候,„„有那剩饭——剩莱——赏我点儿吃吧!”(从早到晚)
1. 第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领下文。
2. 2.作者介绍的顺序是什么?从早到晚。
3. 作者详写的是馄饨挑子,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吆喝?因为声音厚实,词儿朴素,一点儿也不吹嘘。
4. 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具体说明。领起下文的作用。下文就是具体描写早晚、四季的吆喝声。
5.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作者详细介绍了夜晚的吆喝声? 因为夜晚的吆喝内容比白天更丰富,它不仅仅包括叫卖声,还有唱话匣子的、敲小钹的盲人以及乞讨声。
6. 第六段主要介绍了哪两种吆喝声?认真品味一下,说出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敲小钹的盲人吆喝和乞丐的乞讨声。表达作者对替人算卦的骗人的迷信行径的鄙夷和对生活落魄的乞讨者的同情。
7. 第七段运用什么顺序?通过作者介绍的这些吆喝你还了解什么? 运用了时间顺序;通过作者介绍的这些吆喝了解作者童年天真好奇的特点。 8. 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1)选文中画线的句子和文中的哪一句是相互照应的? “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2)这一段表现出作者对吆喝声怎样的感情?表现出作者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9. “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写出了吆喝声的多而杂。 10. 选文⑥段介绍了哪两种吆喝声?认真品味一下,说出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敲小钹的盲人吆喝和乞丐的乞讨声;表达作者对替人算卦的骗人的迷信行径的鄙夷和对生活落魄的乞讨者的同情。
11. 下面几句话中画线句都掺杂了作者的经历,请你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②我也听过一张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张片子从头笑到尾。我心想,多累人啊!③“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写内心感受说明自己对吆喝声的在意,更能体现作者对吆喝声的回味不尽,显示对往日生活的怀念,也增添文章的情趣。
12. 从对“吆喝”的介绍中,你 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愉悦、怀念,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
郁情趣,也有对口头文化遗产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13. 你如何看待这种吆喝?是一种口头广告,也是一种艺术创造,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独特的魅力 14. “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在地地道道的北京吆喝中,全面介绍这种吃食的制作过程,突出“蒸”“炸”的工艺,极富诱惑力。
15. 介绍春天的吆喝声,却写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好感”,是不是离题?不离题,这样写更能突出我对这种吆喝声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更能突出这一吆喝声的广告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五单元复习重点
《与朱元思书》
1、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
3、题目信息: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厌倦。(重点)
6.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8、欣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9、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通过仰视和拟人化手法,不仅写出了富春江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象,而且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节奏,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自然交响曲。(重点)
10、问答
①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
②本文的总领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两句赞叹了富春江的美景,它在结构上总领下文,内容上表达了对富春江山水的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11、赏析句子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通过视觉、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结合的方法,表现水的清澈、湍急、凶猛的特点。 (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作者以动写静,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
12、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13、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的作用是什么? 起到反复渲染的作用,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使结构更加严谨,照应开头四句话。
14、总领全文山水特征的是哪一句?全文结构有什么特点?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总分式。 《五柳先生传》
1、 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著名田园诗人,文学史大家。
2、题目信息:“五柳先生”指陶渊明本人,他辞官后,隐居田园,自号“五柳先生”。“传”是指传记。本文是作者的自传,着重描述了自己甘守贫贱、不慕名利、恬淡洒脱的行为品格。
3、人物欣赏: (1)五柳先生的形象: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率真旷达,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2)从三方面描写其形象的:一是: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二是: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三是: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他不慕荣利,厌恶官场的追名逐利,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可令另一方面他逃避现实,隐居起来,不去撞击社会矛盾的思想是消极的。
(4)本文与,《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同是嗜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 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是与民同乐。
刻画了一个生活贫困但是却悠闲自适,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率真自然,忘怀得失,爱好读书,特立独行的隐士形象。
4、★表明五柳先生隐者心境与性格(不追名逐利,恬淡自足的)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5、★描绘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6、五柳先生读书有何特点?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7、★赞语中哪句话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8、说明“五柳先生”这一名号的来历的句子是:宅边有五柳树。
9、五柳先生写文章的目的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10、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11、本文既然是一篇传记,为何又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开篇? 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而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与精神气质,更加突出本文主旨。暗示先生是一位隐士,思想性格及志趣非同一般。 这几笔就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给说足了,且更突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
12、文中多用否定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言“不“,正突出自己与世俗格格不入与自己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陶渊明平淡自然的思想超俗境界。 1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又“不求甚解”呢? 读书的目的只是求得精神上的满足安慰,领会要旨,寄托感思,即不求名又不求利,这也是他率真自然的性格体现,读书是为求知,是精神上的享受。 14、★文中第二段体现了作者什么性格特点? 体现了作者淡泊名利,高洁傲岸,超凡脱俗的性格特点。(升华文章主题)
15、五柳先生的生活环境是怎么样的?表现了他什么性格态度? 五柳先生家居环境清静淡雅且简朴。有居住环境的简单烘托出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而且还含蓄地表明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高洁志趣。16、文中最后讲到上古时代的无怀氏、葛天氏,请说说这里的深刻内涵是什么?这两位是上古时代的帝王,相传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描绘这些,等于说五柳先生的理想生活是: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袒露了作者对宁静、淡泊、安定生活的向往。
17、五柳先生关于人生态度的名句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8、五柳先生姓字的来历是: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19、“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仿史家笔法加以评论,与前文“不慕名利”相照应,突出五柳先生的性格和志趣,从而达到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鲜明。
20、谈谈你对“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的理解。不仅写出了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表现他安贫乐道德情操。
21、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作者 “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22、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是一个率真放达的人。
23、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马说》
1、文学常识:《马说》的作者是 韩愈 ,字 退之 , 唐代 (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首。课文选自《韩愈文选》,体裁是说。
2、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是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3、文中的“伯乐”是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是比喻人才;“食马者”是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
4、本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5、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 ,难道 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到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
6、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7、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 8、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9、总领全文,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0、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
11、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的原因有哪些: A、伯乐不常有。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1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千里马”那样的人才(1)识别人才(2)善待人才(3)善用人才
13、怎样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其决定作用。
1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同情和惋惜。
15、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16、怎样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因为首先是没有得到正常的喂养,食不饱,本领根本表现不出来,所以和普通的马都无法比,与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浅薄,才造成了这样的原因。 17、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1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19、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 20、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的?说说理由。
赞同。因为在封建社会即使有人才,没有伯乐的发现也会被埋没甚至被摧残。 21、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
22、对于人才,有人主张“待遇留人”假如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者,你将采取什么办法把人才留住?并简要说明理由?尊重人才,给他们施展的空间,让他们爱这里并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和发展。
《东阳马生序》
1、 作者:宋濂,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思想家。字景濂,号潜溪。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2、 题目信息:宋濂写作此文赠与马生,是以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勉励后生应当把握机会,勤奋学习。
3、 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目的是鼓励马生勤奋学习。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篇幅写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难?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难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刻苦读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亲切平易,易于接受。 4、 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5、 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1) 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 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不畏生活中的艰难,刻苦读书的精神。
7、 为什么人们多以书假余? 守信,按时还书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8、 第一段作者最终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 执着 勤奋;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9、 作者从哪四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 读书之难,从师之难,路途之苦,生活之难
10、 宋濂的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畏生活中的艰难,刻苦读书,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11、 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12、 写借书的句子: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13、 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14、 写冷冻之苦的句子:(1)足肤皲裂而不知;(2)四肢僵劲不能动。
15、 写衣食简陋的句子:(1)缊袍敝衣处其间;(2)无鲜肥滋味之享。
16、 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緼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反衬自得其乐。说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7、 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18、 表明作者常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9、 作者略无慕艳意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 作者从衣食两方面表现自己求学之苦的句子: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1、 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22、 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23、 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24、 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更为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他不慕虚荣、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精神。)
25、 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1)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 家贫,但自己却“嗜学”学习上“无书”和“无师”学艰难,穷冬时节,穿行深山雪谷,“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一日粗茶淡饭只有两顿。 (2)克服的方法: ①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以此得以遍观群书。 ②苦无名师引导,长趋百里外,从师叩问。 (3)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从未动摇求学的意志。 (勤且坚的精神) 26、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遇老师叱咄则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我赞成宋濂的学习态度.因为宋濂从小就“嗜学”,成年以后,“益幕圣贤之道”,他学习能够刻苦和持之不懈的精神我们要学习。我们要乐中学,学中乐,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但是,宋濂的尊师方式,我有些不同意他尊重老师固然重要,但也没必要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而我个人认为的言外之意就是:老师错,学生也错,学生没有反驳的机会,所以,我们当遇到老师有错误的时候,应该大胆、有理、有礼地向老师提出,这样,我们才可以和老师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关系。
27、 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哪些学习的秘诀?①学习要勤奋;②求师要诚心;③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28、 作者“因得遍观全书”的原因是什么?爱好读书,克服家贫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借书苦学。
29、 全文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拿作者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的道理。
30、 你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什么优良品质?①从作者年轻时求学上看:作者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②从作者写本文的态度上看:作者德高望重,但却不摆出名人的架势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反映了他高尚的品德,也反映了他对后代人的殷切关怀。 31、 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什么? 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32、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六单元复习重点+诗歌赏析
《小石潭记》
一、虚词:
1、以:A、以其境过清(因为) B、全石以为底(用) C、卷石底以出(不译,而)
2、而:A、乃记之而去(表承接)B、潭西南而望(表修饰)C、隶而从者(表并列)
二、一词多义:
1、清:A、水尤清冽(清澈) B、以其境过清(清净,冷清,凄清)
3、从: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 B、隶而从者(跟随,随从)
4、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 B、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5、差:A、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B、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6、环:A、如鸣佩环(玉环) B、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7、道:A、伐竹取道(道路) B、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8、居:A、不可久居(停留) B、居十日(过)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9、为:A、全石以为底(作为)B、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 )
10、乐:A、心乐之(以……为乐)B、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三、词类活用:
1、如鸣佩环,心乐之(形容词“乐”用作动词,“以……为乐”的意思)
2、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近”用作动词,“靠近,接近”的意思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的意思)
4、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
四、重点语句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凉。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似的。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朝潭的西南望去,弯弯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就提字而去。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对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感到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五、内容理解:
2、写直接描写潭水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侧面描写潭水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作者写景和物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如写鱼,先写静态“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再写动态“俶尔远视,往来翕忽”,写出了鱼的欢乐情趣。(本题也可作为赏析文中写法的精妙之处。)
5、联系文章的内容,说说作者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作者“初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后见潭水清澈,鱼在水中嬉戏,活泼可爱,心亦乐;后因周边寂静寥落无人,寒气透骨,使人心神凄凉,联想到遭受谪贬的不平待遇,引发内心的忧伤和愤闷,就离开。(用《岳阳楼记》里的话即“以物喜,以己悲”)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7、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如开头用“闻”、“伐”、“取”、“见”、等格外准确的动词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A基本资料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
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B重点实词
1、水尤清冽: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路;出现。
3、为坻,为屿,为嵁: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
4、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5、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凄清;停留。
7、隶而从者: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下见小潭:在下面。
10、日光下澈:往下。
11、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星一样;像蛇那样。
13、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14、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寒冷。
16、记之而去:离开。
【篁(huáng)竹】竹林。【珮(pèi)环】玉制装饰物。【清冽】清凉。冽,寒冷。【以为】作为。【卷(quán)】弯曲。【蒙】覆盖,遮掩。【络】缠绕。【缀】连结。【参(cēn)差(cī)】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披,开,分散。拂,摆动。【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依】依靠。【澈】通透,有“照”的意思。【布】散布,铺开。
【佁(yǐ)然】呆呆的样子。【俶(chù)尔】忽然。【逝】去,离开。【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势】姿态。【差(cī)互】参差不齐。【源】源头。【环合】环绕。【寂寥】寂静寥落。【悄(qiǎo)怆(chuàng)】忧伤的样子。【幽邃(suì)】幽静深远。【境】环境。【过】过分,太。【乃】于是,就。【余】我。【隶】随从。【从】跟从。【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C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D 语句默写
19、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0、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1、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4、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5、游鱼和潭水的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布石影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6、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7、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8、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文章的点睛之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9、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0、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是“全石以为底为岩”(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E 理解文意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2、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9、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
10、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2、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愤懑不平的心情。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反映他心情寂寞、心境凄怆,因而在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致后,便认为“不可久居”,这是由于他身世遭遇造成的复杂变异的心理反映。】
14、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
15、文中对潭中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鱼,实则写潭水的清澈。
31、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B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4、“伐竹取道”说明什么?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35、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既表现河水的清澈,更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36、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A抓住了溪流的斗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B比喻。C形象写出小溪流的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和莫测。
37、怎样理解文中小溪的“明灭可见”的?小溪曲折,可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写出来了看到的小溪特征。
3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写出了潭水源头的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处境来理解,作者这样写可能有怎样的寄寓?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恰如这“不可知其源”的小溪,令人迷茫,看不到尽头。
39、文中写游鱼,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有何作用?又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衬托水的清澈。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乐而忘忧的情怀。
40、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景交融,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观鱼时心情与游览到最后心情有何不同?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与自然的愉悦情感,观鱼者坐潭上,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41、作者初发现小石潭时,先写“心乐之”,久坐潭上,又感觉“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先写“乐”是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作者是借游历山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乍见小石潭的乐,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小石潭环境优美秀丽而遭人遗弃和冷落,加上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自然勾起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联想,悲伤苦闷之情和幽清的环境相契合,以致最后不得不离开。)【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42、作者离开小石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小石潭源头的“不可知其源”与“明灭可见”使作者联想到前途的渺茫,潭的寂静又勾起了他遭贬的苦闷寂寞,因而游兴大失。 43、作者写景如画,又寄情于景,对小石潭描写中已写出了作者个人情感和遭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谈谈你的理解。作者初入小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被景物所吸引,心情愉悦,所以在他眼中游鱼“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而小石潭源头“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正是作者对前途艰险的忧虑,使他感到前途渺茫,此时的小石潭在他眼中则是“悄怆幽邃。凄神寒骨”。这恰好是作者心中孤单寂寞的投影,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
45、文章第一段“全石以为底”句有什么作用?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46、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潭中景物,第三段探寻水漂源流,第四段突出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
47、请根据文章脉络,结合提示,用四字短语概述各段内容。发现小潭——潭中游鱼——小潭源流——凄凉氛围
48、“伐竹取道”与上文的哪句话呼应,又为下文的哪句话埋下伏笔?\"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49、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哪一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0、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哪两个句子可以得到印证?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5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F 内容主旨: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岳阳楼记》
1.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2. “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描写的季节是冬季。“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
3. 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4. 由写洞庭湖的浩瀚气势过渡到写迁客骚人不同情怀的句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 迁客骚人见到不同景物产生了不同的感情,写悲情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表达欢喜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 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7. 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8. 作者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
9. 由古仁人旷达的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得出的论断是:是进亦忧,退亦忧.
10. 作者认为“迁客骚人”的作法不可取.联系全文,说说他肯定的古代圣贤的作法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表明了他的旷达胸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伟大的抱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 与“悲”照应的八个字: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与“喜”照应的八个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2. 一般迁客骚人在外界条件好,个人境遇顺利时,便会产生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回答:因物而喜);而外界条件恶劣个人境遇不顺时,便会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答:因己而悲)
13. 重修岳阳楼后的变化的句子: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4. 文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静影沉璧.
15.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尽显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展露出作者的宽阔胸襟.
16. 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7. 阐述古仁人之心(或古仁人志趣)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 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9. “进亦忧,退亦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0. 文章的主旨句(抒发作者宿志;心系天下的情怀;中心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1. 请写出文中一处议论的语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2. 通过写“花草鸟虫”来展现春景美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23. 范仲淹高度概括对岳阳楼所见“巴陵胜状”的描绘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4. 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5. “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唐贤今人诗赋.
26. 突出滕子京政绩(赞美滕子京)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7. 能体现作者作记缘由的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28. 文中与“前人之述备矣”照应的句子: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此”指代的内容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0. 文中引起下文写景抒情的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31. 说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32.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33.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4. 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句话中,“进”是指什么?“退”是指什么? “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35.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以及对滕子京遭贬谪的慰勉.
36. “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为什么不同? 他们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或“以物喜,以己悲”
37.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8. 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39. “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40. 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42. 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3. 表明洞庭湖的地理优势的句子是什么?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44. 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45. 洞庭湖一带并没有虎和猿,怎样理解“虎啸猿啼”? 可能是迁客骚人览物时产生的幻觉,也可能是由风声产生的想像。是作者用以渲染凄凉氛围,烘托“悲”的揽物之情“的。
46. 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47. 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因为是应滕子京之请而作记,所以有必要先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事,也是对滕子京的赞颂,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当政者的不满。
48. 第3、4段写了什么内容?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分段来写。
49. 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
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0. 作者发了什么议论?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发这样的议论?作者借虚拟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与上文的迁客骚人对照,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批评,也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规劝。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怀抱。作者在文章末尾用这样的精神自勉,其中当然包含对好友的期望。
51. 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52. 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53. 联系写作背景,请说说选段①中的“喜”与选段②中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3分)
54. 写重修岳阳楼盛况的句子是: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予其上。
55. 第2段在文章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6.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起过渡作用,由景入情,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醉翁亭记》
1. 文学常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皆好,散文成就最高。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2. 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3.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4. 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 醉和乐有什么关系?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6. 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
7. 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政治清明、励精图治,心系百姓,百姓和乐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8. “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1)寄情山水之乐;(2)政绩卓著之乐;(3)与民同乐之乐。
9. 本文写景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悠然自得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10. 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11. 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抛弃个人荣辱,胸襟阔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12. 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13.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14. 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15. 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请仔细找一找,说说自己的理解。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
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16.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1)亭之概况(环境、亭名由来),抒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2)亭之美景(自然美:朝暮图、四时景),“乐亦无穷”;(人情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太守醉)照应“乐亦无穷”。(3)游亭之乐(游人去,禽鸟乐;大守乐其乐——与民同乐)(主旨)
17. 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18. 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的出游,是因为他们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发出众人的欢畅,为下文写“太守之乐”做铺垫。(为了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19. 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20. 简要阐述本文中“醉”和“乐”之间的关系。 “醉”和“乐”是统一的。 作者因乐而醉,醉又增添了乐;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21.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太守之乐其乐”的含义。一是借欣赏山水秀丽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与众人游琅琊山,寄寓与民同乐的理想。
22.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 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23. “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4. 词类活用 :
1. 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 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 太守宴也 宴:设宴,名词作动词
25. 古今异义: 词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
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26. 一词多义 : 1.归: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暮而归:回来
2.谓:太守谓谁:为,是
太守自谓也: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临溪而渔: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 5.乐
5.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
27. 第2段描写山!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先总后分,先具体后概括。
28.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醉——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9. 第3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30.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31.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2. 本文的切入点是什么?(醉)
33. 太守为何而醉?为景而醉:琅琊秀丽,酿泉迷人。 为人而醉:滁人游,众宾欢。 为情而醉:与民同乐
34. 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35. 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本文抒写了作者被贬后悠然自适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共乐\"
的政治理想。
36. 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7. 文中哪句话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文章的主旨? 醉能同其乐
38. 这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 衬托太守之乐
39. “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40. “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山间朝暮、四时之景不同
41. 怎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原意是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42. 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43. 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
44. 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45. “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2分)
46.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47. 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
诗歌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诗中蕴涵哲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揭示了新陈代谢自然规律且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3、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前后高昂乐观形成鲜明对比。
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5、诗中含典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惆怅 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事态变迁的怅惘之情。
8、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遭遇?诗人远离京城
9、品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 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10、第一联作者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色彩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自己被贬后的愤懑不平之情。
11、第三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虽然有对身世不幸的感叹,但又相当达观,后人读它,更是赋予了它深刻的哲理。其哲理是什么?旧事物必将逝去,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12、表达他虽感惆怅,却也达观的心绪,反映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现在也常以此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诗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3、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的事物终被新事物所代替的诗句/富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诗句/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思想感情:表达作者被贬谪、被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歌鉴赏
《行路难》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选其一。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
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1. 表现作者对理想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诗中借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自己理想和信念的诗句;诗中表现作者远大志向,积极进取精神的名句;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抱负远大、执着自信、勇往直前的诗句;诗中用典故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雄心壮志的句子;诗中诗人展望未来,信心倍增的句子;诗中表现诗人从苦闷中挣脱出来,充满自信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诗中展示作者自信豪放、坚定执着个性的的诗句;我们即将跨入新的学习阶段,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具有挂起风帆、直渡大海的精神;)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自信(或:积极;豁达;乐观)的性格。
2.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引用了姜尚、伊尹两人的故事,这样写的作用是表现自己坚信会被重用的信心。
3. 诗的前四句写了诗人牢骚(愤慨)与不平的情绪。诗中表现表现诗人坚信自己总会有大展宏图的一天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 诗中以连续动作写出作者内心苦闷与感情变化(诗中化用前人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且反映作者内心极度郁闷和感情激荡起伏的句子)的诗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5. 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这一特点?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6. 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长风”句表现了诗人踏平险阻,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7.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与失败,(诗人在诗中写山川的险阻以此来比喻世
路艰难的诗)如同诗中所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8.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9.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而不能食?奸佞闭塞贤路(奸人当道)使诗人忧郁和悲愤,因而酒不能喝,馐不能食。
10.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突出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11. 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巧用历史故事,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
12. 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13. 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
14. 诗中“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不是写实。 此处“冰塞川”、“ 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15. 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到能达理想的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乐观的精神、豪迈的气概。
16. 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显然不同于其他诗句,请分析其独特之处及其表达效果。句子简短有力,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尾句是疑问句,写出了诗人面临的巨大困难;遭遇坎坷凸现了他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
17.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18. 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 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19.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分别含有吕尚(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
20. “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21. (1)诗中表现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22. (2)诗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23. (3)诗中写景的对偶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4.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25. 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26.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理解性默写
小石潭记
1. 描写溪流的形状、溪水的情态:形态:潭西南而望,斗折蛇形,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情态: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蜿蜒曲折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 描写潭周围树木藤蔓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 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5. 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6. 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 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8. 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 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0. 直接写出潭水特征的语句时: 水尤清冽
11. 写出潭中石头形态各异的语句是: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12. 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13. 第四段作者抒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4. 表现作者出游心情的句子:心乐之。
15. 描写小石潭概貌(石奇)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最独特之处;小石潭成名原因)
16. 写出文中形容流水声音清脆悦耳的句子:如鸣佩环。
17. 写鱼静态,表现游鱼恬静的“鱼闲图”的句子: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这两句所写对象分别为鱼和水,既写了鱼之态,又写了水之清,这两句正面描写的是鱼,侧面描写的是水。
18. 写鱼动态,表现游鱼轻松快活的“鱼乐图”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9. 写游鱼时,最能体现水清澈的语句是: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的水尤清洌相呼应。写鱼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水时,又采用了虚实、正侧结合的手法。
20. 与《与朱元思书》中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相似的语句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1. 写出潭上景色给人感受的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最能概括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凄凉感受的语句)
22. 第一段中,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经过时,用了西行、隔、闻、伐、取、见六个动词表现欣然归往的心情,又用坻、屿、嵁、岩写出石头的不同形态,渗透了作者初来小石潭心乐之的心情。
23.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岳阳楼记
1. 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 由写洞庭湖的浩瀚气势过渡到写迁客骚人不同情怀的句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 迁客骚人见到不同景物产生了不同的感情,写悲情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表达欢喜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 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 作者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
6. 由古仁人旷达的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得出的论断是:是进亦忧,退亦忧。
7. 作者认为“迁客骚人”的作法不可取。联系全文,说说他肯定的古代圣贤的作法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表明了他的旷达胸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伟大的抱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 与“悲”照应的八个字: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与“喜”照应的八个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9. 在第二自然段中总领下面两个自然段的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10. 一般迁客骚人在外界条件好,个人境遇顺利时,便会产生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回答:因物而喜);而外界条件恶劣个人境遇不顺时,便会产生“去
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答:因己而悲)
11. 重修岳阳楼后的变化的句子: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2. 文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静影沉璧。
13. 洞庭湖的万顷碧波曾引发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尽显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展露出作者的宽阔胸襟。
14. 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5. 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6. 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7. 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醉翁亭记
1. 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2. “醉翁”的由来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3.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文章中微露主旨(为后人传诵)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4. 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 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6. 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7. 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8. 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 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0. 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1.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 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3. 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14. 请写出傍晚归去时情景的句子: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5. 写滁州之人扶老携幼出外游玩的句子是: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16. 写太守宴会上丰盛野味的句子是: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7. 写太守之宴欢快热闹场景的句子是: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8. 宴饮之时,太守的表现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9.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20.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动静对比之美。“树木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境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21. 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2. 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3. 描写琅琊山景致的两句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4. 描写酿泉的句子是: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25. 描写醉翁亭的句子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6. 介绍亭名由来的语句:太守自谓也。
诗五首
饮酒
1. 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 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 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 诗人永保清高,正直的情操的原因的解释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 《饮酒》中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行路难
1. 写饯别的饭食价值不菲而作者心中烦闷难以下咽的句子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 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 表明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 诗中强烈的对比衬托诗人内心悲苦的诗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5. 诗中比喻诗人仕途受阻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6. 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诗正面写“行路难”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
失意与无奈。
7. 可反映李白诗浪漫主义特点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句子,或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是最能表现诗人李白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也是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最强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 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 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 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4. 诗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 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6. 抒发作者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尽欢颜
7. 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8. 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哪句?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
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 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 过渡句/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 表现塞外天气寒冷的诗句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 体现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 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6. 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咏雪的名句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 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8. 诗中色彩对比鲜明的诗句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己亥杂诗
1. 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抒情议论相结合,表现诗人离开京城豪迈、洒脱的气概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 写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以落花为喻,自然的融入心志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课后附录诗
1. 《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语是: 岂不罹凝寒 , 松柏有本性 。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表现作者阔大胸襟又表现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语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4. 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5. 《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6. 《终南别业》一诗中,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了生活气息,使得诗人的形象更为可亲了。
7. 《终南别业》中最能表现诗人悠然自得心境的诗句: 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
8. 李白也有最具忧愁、苦闷之意的名句,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9. 《宣州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既表现作者诗兴高远,感情豪壮,又表达诗人对美好的理想的追求的两句是: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
10. 表现诗人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11. 表现作者怀才不遇、意欲归隐的语句是: 人生在世不称意 , 明朝散发弄扁舟 。
12.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春雨春草的“绝妙佳句”是 : 天街小雨润如酥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13. 体现诗人观察景物之精细,令人赞叹的两诗句是 :天街小雨润如酥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14. 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诗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 , 东风无力百花残 。
15. 《无题》中,感叹时光流逝,相会无期的句子是 晓镜但愁云鬓改 , 夜吟应觉月光寒 。
16. 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
17. 《无题》中表现爱情的坚贞、至死不渝的千古名句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
18. 《相见欢》中描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的句子是 无言独上西楼 , 月如钩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19. 《相见欢》中常用来形容人的烦恼无法排遣,或形容某些事情难以解决,无可奈何的愁苦无法言说的语句是 剪不断 , 理还乱 , 是离愁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20. 《登飞来峰》一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1. 《苏幕遮》一词中, 芳草无情 , 更在斜阳外 两句暗含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名胜古迹介绍
1. 云冈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云冈石窟以其气势雄伟、内容丰富的石刻造像著称于世。云冈石窟的雕刻艺术继承了秦汉时代的艺术成就,同时吸收了外来艺术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对后来的隋唐时代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苏州园林是有重大成就的古典园林建筑。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苏州园林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与代表。
3.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享有”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对联
背行囊走四方遍访精工巧匠, 习技艺顾三庐恭求秘笈绝方。
“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