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创作灵感与人性欲望

创作灵感与人性欲望

2022-05-08 来源:乌哈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创作灵感与人性欲望

作者:晓 苏

来源:《江汉论坛》2010年第07期

摘要:灵感一直是文学创作研究中的一个十分诱人的话题,其中最让研究者感兴趣的又是灵感的来源问题。关于灵感的来源,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种,一是神赐说,二是天赋说,三是无意识说。本文则从作家的创作动机入手,实事求是,顺藤摸瓜,认为灵感来源于欲望,进而描述了欲望的满足与否对作家创作风格的重要影响,同时论述了灵感的创造力。 关键词:灵感;欲望;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07-0079-03

创作灵感是作家在构思与传达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通俗地说,灵感就是作家的思想与作家的生活在相互寻找的时候突然相遇而迸发出来的一朵或一串灿烂的火花。 灵感的客观存在,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创作界看来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出现了许多形象的描述。如我国明代的剧作家汤显祖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就说到过灵感,认为灵感是“自然之气,恍忽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①。然而,灵感到底是怎样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恐怕是因为灵感这种心理现象过于神秘而又神奇的缘故,虽然存在着好几种说法,但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出一个相对确切的答案。

关于灵感的来源,可谓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种,即“神赐说”、“天赋说”和“无意识说”②。但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说法都过于偏重感觉,带有较多的猜想意味,而且不太合乎具体的创作实践。根据我对许多重要作家创作背景的了解与分析,加上自己的创作体验,我发现,作家的创作灵感与作家的内在欲望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从时间上来看,灵感是在作家具有了一定的创作动机之后产生的。可以这样说,一个没有创作动机的人是不可能产生灵感的。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指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动力,也就是导致行为发生的主观意图。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把作家的创作动机看成是促使作家创作欲望和创作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动力。

在明确了创作动机是灵感产生的前提之后,接下来我们要追问的是,创作动机来自何处?或者说,是什么因素使作家滋生了创作动机?我的回答是,作家的创作动机来自于人性的欲望。 关于欲望的解释有多种,我在这里选择弗洛伊德的说法。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先霈主编过一本很有影响的《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其中介绍了弗洛伊德给欲望一词下的定义:“处于心理的东西和躯体的东西交接处的一个边缘概念,是从躯体深处传出并到达心理的种种刺激的一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心理上的表示,是由于心理同躯体相联系的结果而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需要行动的状态。”③我之所以选择弗洛尹德的说法,是因为弗洛伊德把欲望看作是人的躯体和心理结合的产物,它来自人性深处,欲望实质上是人性欲望。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是有欲望的,作家当然也不例外。一个正常的人的欲望可以细分为六种,一是对生的欲望,二是对性的欲望,三是对爱的欲望,四是对名的欲望,五是对利的欲望,六是对美的欲望。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这六种欲望,只不过六种欲望的大小次序、前后次序和轻重次序不同罢了。因为六种欲望的排列顺序不同,人的性格和品质便千差万别。

人既然有了这样和那样的欲望,那他就会千方百计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每一种欲望都可以得到满足的,于是人的欲望的大小和满足的多少就会牵动他的情感。而情感的波动正是点燃一个作家创作动机的直接导火索。因此,我们可以推论说,作家的灵感说到底就是来自作家的欲望。

如果作家的欲望得到了满足,那么他就会感到喜悦;如果作家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感到痛苦。而喜悦和痛苦就是促使作家产生创作冲动的原动力。欲望得以满足的作家往往会用轻松的笔调去抒发他心中的喜悦,作品一般呈现出喜剧的色彩。欲望无法满足的作家则往往会用沉重的语言去排泄他心中的痛苦,作品一般呈现出悲剧的意味。当然,以上情形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具体到每一个作家,由于情感的内容有爱恨之别,情感的分量有深浅之别,情感的表现有明暗之别,作品的风格便会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刘震云曾写过一本题为《老龟》④的小说,作品中写到一对农村夫妇,男的叫成银,女的叫于爱花,他们好吃懒做,做着卖猫贩狗的生意。在生意的淡季,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苦,天天就着腌萝卜条吃窝窝头。一天,成银去河里打鱼,想打鱼改善一下生活。可他打了一天居然连虾也没打到一只。到了傍晚时分,成银却打上来一只大乌龟。成银喜笑颜开,马上让于爱花把乌龟洗洗炖了吃。可是于爱花洗乌龟时发现龟背上刻着人名,成银便觉得这乌龟不同寻常,于是拿到集市上去卖,标价十元。这举动惊动了文物所,文物所的人一考证,认为这只老龟已经活了一百七十多岁,是一个活文物。文物所的人话没说完,成银便抱着乌龟回家了。文物所的人跑到了成银家,要出钱收购这只老龟。文物所的人先说出三十,成银摇摇头。文物所的人又说出五十,成银还是摇摇头。文物所的人后来说出一百元,成银还是摇头。“夜里,老婆脱光衣服躺在床上埋怨成银:一百元还不卖,它有几两肉?半个月贩猫卖狗,也赚不了这么多!成银斥责:‘你娘儿家懂什么?’老婆睡熟了,成银开始在灯下用功。他把老龟放到腿上,用剪刀在龟背上又刻下了歪歪扭扭的字迹:成银于爱花是夫妻。第二天一早,成银揣着老龟,来到大河上游放了生”。这是一部立意很新的作品,盼钱盼得发疯的成银为什么不卖老龟而要刻上自己的名字将它放生呢?说明成银有一种比钱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名传后世。如果从创作动机来看,作者的创作灵感极有可能是由对名的欲望而引起的。我们还可以想到,作者对名的欲望显然得到了满足,所以这篇作品中充满了喜悦与欢快,有一种喜剧的味道。

毕飞宇的小说《哺乳期的女人》⑤也是写欲望的,一个叫旺旺的小男孩,一年到头跟七十几岁的爷爷生活在断桥镇,他的母亲长年累月在外地做生意,直到过年的时候才回家看看旺旺。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旺其实也生活得挺幸福,在外做生意的母亲经常给他寄这寄那,他不缺吃不缺穿。但是旺旺从来没有吃过母亲的奶,没有享受到这种直接的母爱。所以,当旺旺发现惠嫂给她儿子哺乳时,旺旺便对母奶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旺旺经常出神地看着惠嫂哺乳。“惠嫂的乳房硕健巨大,在衬衣的背后分外醒目,而乳汁也就源远流长了,给人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印象。惠嫂给孩子喂奶格外动人,她总是坐到铺子的外侧来。惠嫂不解扣子,直接把衬衣撩上去,把儿子的头搁在肘弯里,而后将身子靠过去,等儿子衔住了才把上身直起来。惠嫂喂奶时总是把脖子倾得很长,抚弄儿子的小指甲或小耳垂,弄住了便不放了。……旺旺一直留意惠嫂喂奶的美好形态,惠嫂的乳房因乳水的肿胀洋溢出过分的母性。……旺旺被奶香缠绕住了,忧伤如奶香一样无力,盘香一样不绝如缕”。终于有一天,旺旺抑制不住地跑过去咬住了惠嫂的奶。旺旺的这一举动马上在断桥镇引起轩然大波,各种议论和指责都来了,有骂旺旺是小流氓的,有说是旺爷指使的。只有哺乳期的惠嫂理解旺旺,认为旺旺是渴望母爱。但是,由于世俗的观念,由于旺爷的固执,惠嫂想给旺旺吃奶都不行了。从此以后,旺旺只能躲着偷看惠嫂哺乳。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写了旺旺对母爱的欲望,因为这种欲望无法满足,所以作品中弥漫了一种沉重的忧伤,这显然是一幕悲剧。如果要分析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灵感,我们可以大胆地认为,作者极有可能是缺少母爱的,由于母爱的无法满足,他的作品才这么忧伤,让人读了心痛眼湿。

通过以上两篇风格迥异的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灵感与欲望的内在关系。在讨论了灵感与欲望的关系之后,我还想进一步探讨一下灵感对于创作的推动力。许多学者指出,灵感具有突发性、亢奋性和创造性这样三个特点。我觉得,其中创造性这一特点对创作至关重要。只有具有创新意义的写作才是有价值的写作,而写作的创新主要依靠灵感,只有灵感才能给写作者带来创新的智慧和力量。

创新就是创造新的东西,就写作而言就是创造新意。从读者接受的这个角度来说,创新就是要为读者提供新的阅读经验。那么,灵感对构思的创新有哪些意义呢?灵感与想象是密不可分的,而艺术构思就是作家以想象的方式对生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从而形成一个创作意图。构思的目标大致有三个,一是酝酿意蕴,二是孕育形象,三是安排结构。因此,构思的创新就应该在意蕴、人物和结构这三个方面下功夫,花力气,动脑筋。

第一,从意蕴的酝酿上创新。意蕴指作品的深层含义。意蕴创新实际上就是立意创新,即表达作家对生活崭新的体验、崭新的发现、崭新的见解。从阅读的角度说,就是要求作品给读者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启迪。比如舒婷的诗《致橡树》,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出发,表现了诗人对女性自信、自主、自尊、自强、自立的呼唤:“如果我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如果我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许多读者都说这是一首爱情诗,这的确是一首爱情诗,尽管诗人讲她当初并没有把这首诗当作爱情诗来写,但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如果说这是一首爱情诗的话,那么就可以说诗人是借助“橡树”和“木棉”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崭新的爱情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舒婷另一首爱情诗《神女峰》之所以也和《致橡树》一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成为经典,也是因为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生活的崭新思考:“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诗人认为,爱情不能当作一种理念束之高阁,爱情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 第二,从形象的孕育上创新。作家基本上都是通过艺术形象说话的,塑造崭新的人物形象是每一个作家的追求。所谓新形象,是指在此之前的文学作品中没有出现过的人物形象,写作者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能填补文学史上人物形象长廊上的空白。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就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典型人物。形象创新有三个标准,一是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二是人物形象的普遍性,三是人物形象的时代性。比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刻画的孔乙己这个人物,他首先是一个性格独特的人,无论是外貌,还是行动,还是语言,还是心理,都是非常独特的。在孔乙己出现之前,我们还没有从其他文学作品中看到过这么一个人物。同时这个人物又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许多人物的身上都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影子。而且,孔乙己这个人物又有鲜明的时代性,他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再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个人物,独特性、普遍性和时代性在他身上表现得更为充分。精神胜利法是阿Q这个人物形象性格的核心,作者用集合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将这一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同时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又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的身上,具有广泛而普遍的意义。至于时代性,阿Q身上体现出的那个时代的特征就更是明显,比如他的辫子问题。

第三,从结构的安排上创新。结构属于形式范畴,古今中外的写作者通过他们的经典作品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非常有效的结构模式,后来的写作者大都是按照已有的结构在进行写作。但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写作者从来没有满足已有的结构理论和安排结构的经验,总是在努力地探索新的结构方式。如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篇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描述的故事并没有多少新意,它的成功在于作者运用了一种崭新的叙事模式。从结构上来讲,作者运用的是四重奏的形式,一个故事分四次来讲,分别从外科医生托马斯、他的妻子特丽莎、女画家萨宾娜和大学讲师弗兰茨四个人物各自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来组织结构,因此使作品中的线索相互交织、循环往复,产生了一种音乐上的四重奏效果。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看,这种一个故事的四种讲法的形式,不仅让读者感到一种音乐般的形式美,而且能够读出故事的多重意义。因为这种多次叙述可以造成内容的多样性和含义的丰富性,各种人物由于各自所处位置不同、观察角度有异,因而对同一事件就会有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见解或认识,这样一来,文本就给读者的多元化解读提供了可能性。 注释:

① 汤显祖:《合奇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6页。

② 修傥:《文学奥秘探胜》,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页。 ③ 王先霈:《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33页。 ④ 刘震云:《老龟》,作家出版社1989年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⑤ 毕飞宇:《哺乳期的女人》,《作家》1996年第8期。

作者简介:晓苏,男,1961年生,湖北保康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武汉,430079。 (责任编辑 刘保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