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村落
作者:龙应台
来源:《作文周刊(初一·读写强化版)》2013年第03期
我成长在台湾南部一个滨海的小城,叫做高雄。1961那一年,小学二年级,发生了一件大事。班上一个女生突然严重呕吐,被紧急送到医院。没多久,学校就让我们都回家了,全市的学校关闭。过了一段日子,当我们再回到学校的时候,班上几个小朋友的座位,是空的。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一种病,名叫“霍乱”。我们当时当然不知道,高雄的“邻村”——香港,在同时,被同一波传染病所袭击,15个人死亡。早在“非典”之前,我们的命运就是彼此相连的,但是我们懵懂无知。
是的,我是一个在所谓“第三世界”长大的小孩。想象一下这些黑白镜头:年轻的母亲们坐在拥挤不堪的房间里,夜以继日地制作塑料花和廉价的圣诞饰灯,孩子们满地乱跑,身上穿的可能是美援奶粉袋裁剪出来的恤衫;那运气特别好的,刚好在前胸就印着“中美合作”的标语,或者凑巧就是“净重二十磅”。
香港人和台湾人有很多相同的记忆,而奶粉﹑廉价圣诞灯﹑霍乱和头虱,都是贫穷的印记。如果我们从我的童年时代继续回溯一两代,黑白照片里的景象会更灰暗。一个西方传教士在1895年来到中国,他所看到的是:“街头到处都是皮肤溃烂的人,大脖子的﹑肢体残缺变形的﹑瞎了眼的,还有多得无可想象的乞丐……一路上看到的溃烂皮肤和残疾令我们难过极了。”
香港这个“村子”,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享有近三万美金的每年人均所得,700万居民中却有123万人生存在贫穷线下——所谓“贫穷线”,指的是收入低于市民平均所得的一半以下。如果这听起来太抽象,没感觉,你试试看走到大学前面般含道的某一个街口站一会儿,数一数放学回家走在马路上的学童:一﹑二﹑三﹑四,在香港,每四个孩子之中,就有一个生活在贫穷线下。
来到香港机场的访客,马上会被一个漂亮的招牌所吸引,广告词很简单:“香港是亚洲的世界大都会。”这个广告不说出来的是,香港是亚洲贫富不均第一名的大都会,贫富差距之大,超过印度,超过中国大陆。在全世界的已开发地区里,香港的分配不均,也名列首位。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最特殊的地方就是,一个摄影师不必守候太久就可以在街头捕捉到这样的画面:刚好一辆Rolls Royce缓缓驶过一个老人的身影,他正低着头在路边的垃圾桶里翻找东西。
(选自《视野》2012年第12期,有删改) 欣赏感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贫穷是“第三世界”人民在那个年代共有的一个关键词,虽然我们生活在物质文明已相当发达的今天,但不能忘记的却是仍有很多人依然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文中,作者列举台湾和香港这两个地方,通过一个简单的掠影,为我们展示出的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的现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