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
2020-05-20
来源:乌哈旅游
新形势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 韩 淼 ‘(南京师范大学团委 210023) 【摘 要】在当今充满竞争、不断创新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作为我国创 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结合自身定位和特点,探索有效的创 的。很多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是不分年级,不分时间的,往往同样 的教学内容,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同时进行培养,这样的培养效果就 会比较弱。 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每个学校的重要工作。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创 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个案研究,对高校育人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挑战杯”竞赛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由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杯名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 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是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 在国内外研究中都一致认为“创新人才”是指必须具有创造 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素质的人。目前,高校在培 养创新人才模式上基本采用的是传统教育模式和利用“挑战杯”等 科技学术竞赛平台的竞赛育人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有利有弊,在 长期高校育人功能的发挥中起着或重或轻的作用。而南京师范大 学作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在百余年历史文化的熏 全国学联和承办单位所在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 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 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奥林匹克”。参 赛作品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敏锐的创新思维、扎实的学术基础 和较好的综合素质,更反映了参赛者对科技兴国战略的高度关注 与深刻理解。该竞赛于1989年在清华大学首办,每年举行一届。 随着“挑战杯”竞赛的拓展与深化,经过二十二年的成功运作,“挑 战杯”竞赛水平不断提高,影响也日益扩大,有力推动了高效大学 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创 陶下,初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挑战杯”竞赛 中屡夺全国特等奖,为学校和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人 才。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应如何建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 一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挑战杯”竞赛不仅仅是一次大学生科 传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技成果的大展示,更是早就优秀科技后背人才的良好土壤,也是科 、传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 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概括为“创业意识一创业能力”模式。它 技创新的重要平台。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采用竞赛育人的模式 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效果非常显著。因此,这样的竞赛育人模式可 以概括为“创新意识一创新行为一创新成果”。它有如下四个特 点: 采用的是传统的教育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师和教材为中 心,以考试成绩为考核和衡量大学生的标准。就以目前很多高校 开展的创业教育为例,多数高校都以引进KAB等创业教育形式作 为对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培养手段。但是KAB的课程依然是以 讲授为主,采用通用的和固化的教材,最终以考核成绩作为衡量学 生创业能力的标准。这类传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批量化激 发学生创新意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 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行成是存在一定弊端的。 1、适合大众化、低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 1、培养效果显著,成果突出 利用竞赛的平台,让人才脱颖而出,我们看到这样的模式它的 培养效果是明显的,成果也是突出的。比如在“挑战杯”竞赛中,走 出了“中国芯”的研发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星微电子 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邓中翰;获得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荣 誉称号的胡铃心博士等等,他们都是各高校在“挑战杯”竞赛中培 育出的杰出创新人才。第八、第九、第十届“挑战杯”竞赛委员会主 任、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王乃彦认为,“挑战杯”最重要的是激 因为传统教育注重的是意识培养和能力的提升,这两项指标 都是常规教育的一部分,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所以这样的 模式在培养大众化、低层次的创新人才时比较具有实用性,也会有 较为显著的效果。比如共青团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会邀请“世界 上最美的书”的设计者朱赢椿为所有大~的新生开设“创新思维与 发大学生创新的欲望和精神,“只要是做了一点改进,或者做出一 点小创造,哪怕这点改进和创造跟实际运用有距离,但只要是新的 东西,就是进步”,这就是最好的培养成果。 2、容易使创新人才培养趋于功利化 审美艺术”的讲座,以从最低层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每次讲座 结束后,学生的反响非常大,他们都觉得很有意义。 2、缺乏个性化教育 竞赛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它更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目前, “’挑战杯’竞赛越来越被功利化,越来越背离赛事的宗旨,已是不争 的事实,也引起越来越多的高教界人士的忧思。”很多高校为了激 哈佛大学的校长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 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而创造力都是独具个性的,在苹果公 司没有乔布斯以后,很多人都坚信苹果的创造力将大打折扣,乔布 斯的地位在短期内无人可以替代。由此可见,在创新人才培养过 程中,个性化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传统教育模式更注重批 量化生产,而忽略个性化,对于精英培养是不利的。 3、培养手段单一、难以形成体系 励学生参与“挑战杯”并获得全国奖项,而专门设立了奖金制度、保 研制度、加分制度等等,这就使得学生参加“挑战杯”的动机不再单 纯;而高校又将竞赛看作是一场学校实力之间的竞争,竞赛成绩的 高低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水平,因此为了提高成绩,很多 学校竞赛育人的动机也不再单纯,最终使一场好好的比赛成为学 校和学生两者的功利性行为。这种功利化倾向使得学校为竞赛而 竞赛,解构了竞赛育人的教育功能,使得创新人才培养趋于功利 化,也就很难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3、难以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手段较为有限,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利用 有限的资源开展讲座、电影播放、授课等等的单一的培养手段,不 能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而且往往是被割裂,且不分对象 从全国各参赛选手素质来看,当前“挑战杯”竞赛精英化较为 凸显,短期内难以大众化。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每届最终能去参 杯”的巅峰。从两次获特等奖的原因分析,作品题目的创新性是获 奖的关键。在2011年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中,我校 《青春集合在军旗下.新时期大学生“从军热”动因调查及引导机 加“挑战杯”决赛,见识这场“奥林匹克”盛会的学生人数不会超过 8个,而整个学校共计有学生3万之多,参赛获奖的比例仅仅为0. 027%。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以大众化教育为 主,精英化教育为辅。所以,基于“挑战杯”等竞赛平台的育人模式 受众面是有限的,难以从精英走向大众,让更多学生体验到创新的 乐趣。 4、竞赛机制对培养效果的制约性大 制研究》获得特等奖,作者在选题时只是一名刚进大学校门的大一 学生,仅仅是抱着对军营的无限向往和受到军人家庭的熏陶选择 了这个十分抢眼,又具时代特点,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最终获得 评委一致好评。所以,南京师范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十分注重 对大一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这个是创新的第一步。 2、大二时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学校在培养创新人才的第二步是通过各类活动和各类平台鼓 借助竞赛平台开展创新育人,要受到竞赛机制的影响,不同的 机制带来的培养效果是不同的 如果竞赛更注重大众化,那么创 新教育的受众面将广泛;如果竞赛更注重结果,那么创新教育会趋 励学生去创新,去实践,尤其是大二阶段。学校团委联合学校教务 于功利化;如果竞赛更注重实用性,那么创新教育就会和社会需求 处、科技处、社科处,在学生大二时,向同学们开放“大学生创新实 紧密结合。李开复说过:“有用的创新才是最好的创新。”因此,高 践训练营”、“创业夏令营”、创意营销大赛、创意金点子征集大赛等 校要选择有用的、范围广的、机制成熟的竞赛作为育人平台,同时 等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创新,要敢于想,敢于做。 还要结合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特点等等,对竞赛作更好推 3、大三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成果 广,以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一些诸如“挑战杯”等高端科技学术竞赛,学校主要针对大三 三、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开放。另外,各学院还根据本院专业特色,开设各类创新能力 南京师范大学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意识.创新 提升课程,比如机器人设计原理、机械创新设计、专利的申报与写 行为一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创新辐射”模式。它比传统的教育 作等等。全面鼓励大三学生要提升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创新成 模式和竞赛育人模式更完善、更系统,同时注重创新成果的辐射, 果,可以是一篇学术论文,也可以是一项发明制作,或者是一个创 以“先培养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再由他们辐射和影响更多青年 业项目等,学校会从多个途径支持学生创新,并进行校企合作,让 共同创新,共同优秀”。 学生创新成果走出校园,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共青团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一直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使 4、大四时辐射各类创新成果 命,搭建各类实践创新平台。以“创新、创造、创业”为主题,以各类 学校在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时,十分重视成果的辐射,如果只是 科普宣传和科技竞赛活动为载体,积极完善与第一课堂相互衔接 培养一名创新人才,那是不成功的,我们要让这样的人才变得更 的课外科技活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学校两年一届的“大学 多,让他的成果应用更为广泛。从学校每届科技节上关于“科技之 生学术科技节”已吸引数万名学生参与其中。学校学生参加“’挑 星”的评选中可以看出,“科技之星”往往都在大四年级,因为他们 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 已经硕果累累,学校会让这些“科技之星”组成宣讲报告团,到各个 模大赛”、“节能减排竞赛”等科技竞赛的人数逐届递增,参赛作品 学院,各个年级去宣讲,让更多人了解他们成长的历程,了解创新 质量逐届提高。我校自2003年第一次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 的过程,以达到更好的教育示范作用。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后,共计参加了五届比赛,其中有三届捧得 对于学校采用的这样一种“创新意识一创新行为一创新能力 “优胜杯”,荣获全国特等奖2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lO个,三等 .创新成果 创新辐射”模式,可以对培养对象进行分层、分类培 奖l1个。在2009年第十一届的比赛中,我校一支由二年级本科 养,是的培养体系更系统;在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培养形式 生组成的团队夺得了学校参赛历史上的首个“特等奖”,作品题为 是多样化的,可以通过教学游戏,宣讲会,沙龙,竞赛,参观,实战训 《走进“傻根”们的心世界——关于江苏省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村进 练等等,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更为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教 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该调研报告的数据后被2010年中央一 育,更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于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我们更看 号文件引用,并被江苏省党委宣传部出版专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 重创新过程的培育,而成果的辐射也是整个模式的一个亮点;整个 播、《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对此项目进行了报道。而学校自 创新培养的流程是一个很好的自我良性循环系统,它可以是一个 2004年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来,共获得金奖 人成长起来的经过,也可以是一个系统的循环,从有意识,到行为, 2个,银奖4个,铜奖6个。另外,校团委为了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 到能力提升,到形成成果,最后再辐射他人,而后辐射的过程也是 养,还成立了青年发展学院,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在目 对他人创新思维的一个激发,这样可以无限良好的循环下去。 前培养的高级班共计260名学员中,累计荣获国家级奖项118项, 省级奖项65项,校级奖项1386项。其中,98名学员参加“挑战杯” 课题项目: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系列竞赛荣获省级以上奖项;累计申请专利58项,发表学术论文 (SZJ1 12217) 289篇。截止2011年11月,在118位毕业生中,已有45名学员被 北京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免试录取为硕士研究生;36名学员被牛 【参考文献】 . 津大学等国际知名学校录取;22名学员顺利签约国内一流企业;15 [1]朱清时.求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困局教育体制和思想EEB/OL].ht 名学员考取国家公务员。我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是按时间划 tp".//edttsk ̄a.corrten/l/2009—08—24/1658176418.81111111 分的,详见如下: [2]苏政权,毋福海.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大一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的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oo6(8) 我校两件“挑战杯”全国特等奖作品的主要作者均是在大一的 [3]丁三青,王希鹏,陈斌.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 时候就对科技创新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积极申报学校“大学 证研究.基于“l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分析 生科学基金项目”,自由选题,在获得立项资助后一步步走向“挑战 [J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