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春节拜年形式的变化
陈珊珊郭友南
(嘉兴学院设计学院,浙江嘉兴314000)
【摘要】春节对每一个华夏儿女而言都是最为重要的节日,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习俗是人们对春节的敬畏与重 视,也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春节习俗在不断的变化发展,我们将以现代化的形式将其传承下去。
【关键词】春节;古代;拜年;形式;现代;发展;传承一、古时的春节(一) 春节的起源1. 传说
关于春节有种传说:古时候有种叫“夕”(又名“年”) 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居海底,每到特定 的一天(现在说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 此,每到这天,村民们纷纷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 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都只顾 逃命,只有一位老婆婆给了这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 避“年”兽,老人却笑称有办法赶走“年”。夜里,“年” 兽闯进村。它发现村中一户人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 明。“年”兽被吓得浑身一抖。快靠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 来“噼里啪啦”的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向前。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 惊奇。老婆婆才恍然大悟,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事。 这下,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 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 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兽吃掉。 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而拜年 也成为了过年最重要的一项习俗。
2. 史料
春节也是有历史记载的。春节又称为年节,萌芽于先 秦,形成于汉武帝时期。“年”在最初并不是时间概念,而 是指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比如“五谷大熟为有年”。我国在 夏朝已经开始用“年”来表达时间的含义。从夏朝开始,各 朝各代使用的历法不同,一年之始便难以确定。岁首不固 定,年节习俗就很难固定。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太初历》,这 是一部阴阳合历的历法。《太初历》把正月规定为岁首,使 一年的开始与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相对应。这样的规定,有利 于安排农事活动。《太初历》的颁行,使年节习俗最终定型, 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开始把“元旦”称作公历新年。在此之 前,我国使用的历法被俗称为农历。1912年1月1日中华民 国改用公历纪元,从此,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 “元旦”则改称“春节”。但是,传统年节观念根深蒂固,民 间仍然过农历新年,并以“过年”相称。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 议于1949年9月27日作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 用公元”。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名称更广泛地在全国使用,于 是一年之中出现了两个新年:公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
(二) 古时春节的拜年形式
春节拜年,自古便有这个习俗。拜年也是春节里最重要 的民俗活动。
•
74 •
在古代,家中拜年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向天地诸神及 逝去的祖先拜年。二是晚辈向还健在的长辈拜年。拜过长辈 和本家祖先,关系要好的街坊邻居要互相登门拜访,亲朋拜 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而且酒肉异常丰盛。直到现在,在 中国部分农村,还保留着过年磕头祭祖的习俗。
东汉开始,春节拜年不仅是给家族长辈们拜年,也出现 了官府间的拜年。崔宴在《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 是谓正旦,……洁祀祖祢,进酒降神毕,……子妇曾孙各上 椒柏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正月的第一天,家 族中人先用酒来祭祀天灵,小辈们再给长辈们敬酒,送出祝 福。那时官府僚属也会往来拜贺。《后汉书•吴良传》:(良) 初为郡吏,岁旦与掾吏入贺(太守)门下。郡吏和掾吏在正 月的第一天一起去给太守拜年恭贺。
南北朝时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 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 记》)。小辈们起床后先放鞭炮来驱邪,然后穿戴整齐后依次 给长辈们拜年。
宋代,是最早使用“贺年卡”的朝代。因为街坊领居太 多,难以挨家挨户登门拜年,主人就会派遣仆人带着名片去拜 年,这称为“飞帖”,各家门前会贴一个写有“接福”的红纸 袋,用来放飞帖。拜年不仅是民间普通百姓祝贺新年、交流情 感、增强家族团结的一种形式,也是上层社会联络感情、扩大 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据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 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 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士大夫 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民间亲友之间的 拜年大多是出于真心实意,希望亲人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
到了明代,人们设计出了更有新意的“明信片”。明代 人们以投名谒代替拜年,这贺年片设计的更加精美,帖上不 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 意”等祝辞。
大约从清朝时起,拜年又添“团拜”(注:团拜即指大家 相聚,围成圈圈,相互祝贺)的形式,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 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单位也兴起“团拜”风。大 家齐聚在单位开个茶话会,在会上大家相互拜年,省去了挨家 挨户拜年的麻烦。“团拜”形式的拜年更加热闹,更加方便。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 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 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由于登门 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 投贺。清代的贺年片称为“拜帖”。拜帖奉送时,要放入一 个精致的锦盒,以表示隆重。这个锦盒叫做“拜盒”。如果 登门拜访,主人在前,仆人抱着拜盒在后。那拜盒上系有红 缎,显得气派、庄重而又喜庆、热烈。
文化交流
民国以后,开始有了印制的贺年片,其内容格式也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有“恭贺新禧”等字。
直至今日,电子拜年形式逐渐流行起来。人们已经无需 登门拜访,只要一部手机或者一台电脑就能随时随地的与人 畅谈。
二、拜年习俗的发展与传承(一) 现代的拜年方式
在我小的时候,每到除夕,会和家里的亲戚们聚在家里 一起吃年夜饭,相互拜早年。一桌相当丰盛的菜,虽然完全 记不得吃了些什么,只记得家人们饭桌上谈笑的欢乐场景。 如今过年的“味道”似乎变淡了。
(1)网络拜年。当下,网络发展的十分迅猛,各种软件 也使生活越来越方便。从古时登门拜年到如今,出现视频通 话,即快捷又轻松。网络拜年也使因种种原因不能见面的人 有了能相互问候的机会。网络和软件使生活越来越方便。(2)明信片拜年。明信片拜年早在清朝就已经出现,直到现 在,慢慢的被网络所替代。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家选择了更 便捷的拜年方式。明信片的字里行间寄托着彼此满满的祝 福。每年一张薄薄的明信片,若干年后拿出来回忆会把你带 回那年的时光,让你重温当时的记忆,这不仅是过年时的祝 福,也是彼此是情谊的见证。(3)登门拜年。(二) 对现代拜年形式的看法
拜年是为了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祝愿而来。只要保持这 一初衷,无论是古时还是现在,无论用何种形式来拜年,都 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继承的过程中,我们 不要只顾接受新事物而忘记古时的传统。
当下科技的进步,网络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接第73页)
(二)如何接财神
民间流传方法接财神:首先准备一张财神到的图画海报 (或红字写上财神二字),翻查通胜上,财神来的方向及时辰 (宜出行),到时辰后,先烧香向该方向三拜。然后带著那张财 神图,向财神来的方向走大约数十步,停下一会,再回头回家, 跟著将财神到的图,找个好位置或流年财位贴起来便可。有些 人更会有备有祭品拜祭接财神,但这个和一般拜神方法差不多。
道家小法门接财神:在年廿八前,先用一个普通饭碗, 整大半碗白米,跟著准备五个五帝钱(或一元大银都可以), 直竖式(企身插)的分别在东南西北中央(即好像一个十字 形般)插在白米上。
然后放在自己的睡床下(如床下底太矮,可放在床边), 直到年三十过后,初一的凌晨,择个通胜上的吉时拿出来, 将五个大银连同少量米放入利是封内,然后随身带备,这样 今年的财运便会滚滚来了。
供奉财神,地方要干净,明亮(最好点长明灯,据说财 神不喜欢黑暗);供品要甜酒,糖果,水果,香花,忌荤(有 人认为要三牲,那是错误的,第一,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不 会赞成杀生供养;第二,试想神仙食用的都是琼浆玉液,妙天 净食,怎么可能喜欢我们这些血腥的食物呢?所以那只是我们 凡人的想法而已);烧的香最好用黄色的,黄色表增益,表 财;文财神面不能朝向门外,窗外,武财神就可以。
四、接财神民俗的现状
如今,正月初五接财神的方式与清末民国时期有较大不
网络和电子产品的问世,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 变,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三、拜年传承的意义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拜年习俗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经过世代积累、演变留下的一种非物 质遗产,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拜年是春节中最有意 义的一项民俗,我们可以借拜年的名义来增进感情。
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同时,我们应该保留自己 的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适当发展。拜年的初衷便是对长辈 好友的祝福,它不止是一个古老的民俗,也是亲朋好友间增 进感情的传送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登门拜访是很好的 方式,面对面地交流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心意,彼此也会更 加珍惜这段情谊。
如今我们在用现代的方式冲破改变着传统习俗,这是时 代变化不可避免的一关,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顶替旧事物, 但我希望华夏儿女不要忘记我们民族的文化,并将我们的文 化传统不断传承,不断发扬,使其进步,让全世界都能为我 们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
参考文献
[1] 王美凤,李松柏.探索春节“年味”变淡背后的原因[J].社
会科学版,2014 (27).[2] 刘佩瑶,林晓筱.现代视野下我国拜年习俗的变迁[J].经
济与社会发展,2014 (04).作者简介:陈珊珊( 1995.02—),女,本科,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研究;郭友南,嘉兴学院设计学院。同,虽然还是抢早接财神,但现在的祭品不再用鲤鱼羊头, 而是多用牛肉、香肠、苹果、桔子等荤素果品,但是有一样 东西是不能摆放的,就是梨,因为梨的同音是“离”,所以 在供奉的样品中是不能出现梨的。虽然现在已经没有财神出 巡活动,却增加了财神开光仪式,开过光的财神塑像摆放在 庙里,供信众“请”回家供奉。
到宫观里接财神,当然不限于正月初五。其他日子,只 要觉得需要,也可以向宫观要求替神像开光,或事先请好供 在宫观里,以后再选吉日请回家或企业、商店。只是以初五 最为集中,也早相沿成俗,成了定期的岁时风俗。不少市民 家中会请财神来家中,我家也不例外,主人早晚上香,每到 初一和十五都会正式的祭拜一次,摆放果品和酒都是必不可 少的。当然也有摆放观音、弥勒佛的,前者主要是招财,而 后者主要具有保佑平安的功能。
如今,民间正月初五接财神盛况空前,平日的财神崇拜 也十分流行,都远非以前任何时期所能比拟。这种情形,说 明了财神在民间的影响力,真是通过对他的供奉和膜拜,使 得大量的信众的利益诉求得到表达,人们内心所向往的目标 得以树立。
参考文献[1 ]顾铁卿.清嘉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郑一民,武晔卿.春节[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戴佳狂( 1994. 12—),女,本科,研究方 向:服装与服饰设计;郭友南,嘉兴学院设计学院。
•
7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