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馆藏红山玉器综述

馆藏红山玉器综述

2023-05-03 来源:乌哈旅游


馆藏红山玉器综述

作者:李靖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3期

摘 要:朝阳博物馆内2019年年末接收了一批文物,这批文物的来源要从一桩全国闻名的“11.26红山大案件”说起。2014年6月,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区周边接连发生多起遗址地下文物遭盗掘案件。公安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挂牌督办,朝阳市公安机关历时600多个昼夜,辗转12省区20余个(县)市,成功破获该案,打掉文物犯罪团伙12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17名,追缴盗掘、倒卖出土文物2063件套,专家估算市场拍卖价值逾10亿元,这批涉案文物归属于朝阳博物馆。 关键词:红山文化;红山玉器;综述

我國北方史前考古学文化以红山文化最负盛名,同属北方文化或相关联的还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和查海类型。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新乐文化、哈民类型、小河沿文化、夏家店文化等诸多文化,在考古学界统称红山诸文化。

红山文化是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红山后遗址命名。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从官方的考古发现来看,红山文化北起赤峰市的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河北燕山山脉地区,东起辽宁省锦州地区,西至山西省东北部,以内蒙古东部至辽宁省西部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红山文化的鼎盛期距今5000年至6500年,延续时间达1500年。

作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史前文化的代表,红山文化玉器记录着北方史前社会演变过程中的重大社会变革,印证着当时社会群体在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里客观存在的史实。红山文化玉器极具神秘感,主要器类有环、玦、珠、曲面牌饰、菱形饰、斧、钺、棒形器、纺瓜、猪龙、双猪首环形器、双猪首璜、兽面形器、鸟、鸮、龟、鱼、蚕、勾云形器、箍形器、璧、双联璧、三联璧等。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题材大体分成分装饰类、仿工具类、动物类、特殊类四种。

11.26文物大案收缴的玉器中,除曲面牌饰、菱形饰、棒形器、纺瓜、双猪首环形器、双猪首璜外,其他器型都有相当数量收入馆藏。

动物类玉器是红山玉器中的典型题材,大量动物形题材的运用集中表现出的动物形象,既抽象又高度统一,这一现象反映玉器在制作中已经接受某种制度性的思维观念,这是“礼”的雏形。

朱宇迅在《红山文化玉器研究》中曾提出过“图腾”说。“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为“它的亲属”“它的标志”。“totem”第一层意思是亲属,在史前的人类观念里,本氏族的人都源于某种特定动物,或是与某种动物发生过亲缘关系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它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从考古事实分析,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并且赋予图腾某种神秘的力量。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图腾崇拜,如中国人的图腾一般为龙,俄罗斯则有熊图腾的崇拜,美国则有狼图腾的崇拜。

\"totem\"的第二层意思是“标志”,即图腾还要起到某种标志作用。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 1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C”形玉龙

著名红山文化考古学家郭大顺将其称为I型玉龙,目前考古界公认的只有5件(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采集1件;1986年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征集1件;收藏家傅忠谟先生早年收藏2件,其中一件在故宫博物院,一件1996年拍卖,现藏于震旦博物馆;沈阳美术学院收购1件)。现馆藏新增的一件,能否被考古界确认为第6件呢?

红山文化“C”形玉龙(图1),高18.2厘米,宽14.3厘米,厚2.4厘米,重619克,青黄色,透闪石玉质,白色云雾状受沁。龙体卷曲呈“C”字形,首尾明显分幵。吻部前伸,略向上翘,用细阴刻线刻画出紧闭的龙嘴。三道短阴刻线显示龙鼻,眼凸起,呈梭形,双眼之间阴刻网格纹,颈后竖起一道翻卷飘逸的短鬃,鬃两面减地宽瓦沟纹。尾端圆弧状,体中部对穿圆孔,系挂痕迹明显,通体抛光。玉雕龙为红山文化中的典型器物,被誉为中华第一龙,也是华夏民族龙文化的起始,极为珍贵。 2 新石器时代哈民文化玉猪龙

著名红山文化考古学家郭大顺将其归为II型玉龙。有学者称其“兽形玦”“玉熊龙”“玉玦形龙”等。

1985年,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4首次出土2件玉猪龙,并排倒置于胸骨上,背靠背,吻部向外。因其头部似猪首,其身体弯曲似龙,故定名为“玉猪龙”。玉猪龙是红山玉器的典型代表。它的具体功能学者假想为部落图腾、通神礼器、财富象征、象征生殖的神灵。 玉猪龙(图2),新石器时代哈民文化,通高14.5厘米,宽9.9厘米,厚2.9~3.6厘米,中孔径2.5厘米。青玉,色泽偏黄,质地细腻莹润,局部呈现褐红色沁斑。龙体弓背卷曲,首尾衔接,额头隆起,口微张,双耳尖突高耸,微向外撇,双圆眼位于两侧,凹形鼻,面部的褶

皱均以浅细的阴线雕琢分隔表示。体中呈一大孔,孔两面缘口打磨弧圆,近孔处留有一“V”形凹槽,疑似切割玉料时留下的错位痕,背部近边缘对钻一系孔,孔径0.8厘米。

该件玉猪龙体形较大,玉质硬度约6~6.5,周身光素无纹,打磨光洁,面部五官轮廓线条流畅,琢磨细致,工艺精湛,突出眼、鼻、吻部,神韵极佳。 3 牛首人

牛首人(图3),新石器时代,高13.5厘米,宽5.8厘米,厚1.86厘米,重137.5克,青绿色,透闪石玉质,边缘处有白色受沁,呈圆雕站立状。头顶上有一对半圆形立耳,耳旁向上伸展出角,呈弯曲状,角双面琢斜向凹凸纹。复线勾勒圆形双眼,嘴呈十字形沟槽刻画,用凸状弯曲突起表示出上下交错獠牙,眼和嘴之间用弯钩凸纹表现鼻孔或胡须。颈部两道弧形凸弦纹,上部用两道连接弧形凸弦纹表现出衣领。背面头部雕琢网格纹,腰胯部琢饕餐和云纹。其前、后下部均浮雕六道横向凸弦纹和斜向三道菱形网格凸纹。下方边缘琢绳纹,边缘上方钻一小孔。另一角残缺。此件兽面玉神像做工极为复杂,将目前红山文化中已发现的所有琢玉方法与纹饰全部运用,神像身着极为精美、复杂的服饰,表现为戴着兽面的神巫,是万物皆神的自然宗教崇拜的最高表现形式。衣服下摆绳纹的出现、应用,应是“法”制度出现的开始。 4 玉人

玉人(图4),高7.4厘米,宽1.8厘米,厚1.7厘米,重41克,青黄色,透闪石玉质,白色云雾状受沁。圆雕,体呈蜷曲蹲坐状,头部前伸,上身微前倾。面部呈椭圆形,用阴刻线琢磨出面部五官,减地打洼刻画出菱形双眼,三角凸形鼻,嘴用凹槽表现,头顶部正中打洼一条凹陷沟槽,使用者想要通过双臂弯曲、抚放双膝,从膝部至脚琢一道凹槽、双踝之间钻一小孔表示双脚,背部两侧纵向减地琢留一中间窄带,对穿孔。人像类造型在红山文化玉器中较為罕见。此件立体圆雕人像造型精美,玉质优良,极为珍贵。 5 勾云形玉佩

勾云形玉佩(图5),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上部长10.86厘米,下部长11.08厘米,宽6.26厘米,厚0.73厘米,重78克。勾云形玉佩整体呈长方形,青玉,泛青绿色,不透明,器体中间厚、内外边缘薄,有正反面之分。表面分散有白色沁斑,局部有绺裂纹,左下方卷云角末梢呈红褐色。正面随形琢磨浅凹槽纹,背面较平整。器体四角卷勾,中部镂空的卷勾体背面有1~2道纵向切割痕,与上端边缘横向对穿的“牛鼻式”孔鼻梁位置对应。左右两侧对称的四角勾云向外弯曲,下端靠近一侧琢出一组独立弯曲齿。勾云形器主要出自大型石棺墓内,且多放置在墓主人头部、胸部等关键部位,应是一种主要的祭祀用器。 6 马蹄形玉箍

马蹄形玉箍(图6),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高8厘米,直径8.4厘米,重154克,黄绿色,透闪石玉质,杂白色沁斑。器体呈扁圆形筒状,内壁留存线具切割的弧形痕迹,从内芯掏空痕迹看,玉器中心竖向钻孔,线具纵向沿内壁切割一周,器芯整体取出。壁薄外撤,下端平口,上端斜长口。通体磨光。斜口筒形玉器为红山文化典型器形,制作复杂,极为珍贵。箍形器多数放置在墓主人脑后,也有的放在胸部或右肩部。

从玉箍形器的形制和出土的位置等情况来看,我们对它的功用有以下几种分析: ①束发的工具。②铲东西或撮东西的用具。③祭祀、占卜器具。④生死轮回之法器。 早期,学者们普遍认为是束发的工具,原因是其往往出土于墓主人的头顶位置。但是深究起来发现,玉箍形器的内径通常有6~9厘米,人的头发梳起来不会有如此粗。

部分学者从造型分析,认为玉箍形器是铲东西或撮东西的用具。作者不太赞同,玉石很珍贵、制作工艺又非常复杂,基本可以排除为日常使用工具的可能性。

作者认为玉箍形器为法器、礼器、祭祀、占卜器具的可能性最大。从玉箍形器的出土情况看,它主要是出自大、中型积石冢内,其墓主人的身份高贵,很有可能属于当时的巫、觋阶层。巫师们在举行祭祀、占卜仪式时要具有沟通神灵、天地的力量,而这种力量还要借助于手中的法器和礼器才能充分实现。

作者在研究中发现大部分的玉箍形器都有使用痕迹,它的斜口边沿往往有断茬,很可能是在祭祀过程中碰撞产生的。作者大胆推测其为占卜器具,像现在庙里抽签的签筒。 7 玉玦

玉玦(图7),厚1.3厘米,直径3.7厘米,青绿色,透闪石玉质,受白色沁,玦体呈圆形,通体磨光,一侧切玦口,玦口平直,有明显从内向外线具切口痕。玉玦多在墓室中成对出土,多位于墓主人的耳部,造型简单,形制多为柱状,椭圆形。玉玦的切口主要有线切割和片切割两种方法。线切割的多见于兴隆洼文化,属于玉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玉玦最早发现于距今8200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 8 玉斧

玉斧(图8),新石器时代哈民文化,长21.5厘米,宽7.9厘米,厚1.86厘米,重134克,青玉泛黄,不透明,表面呈现白褐色瑕斑,背面局部土沁痕迹明显,整体呈长扁形,两则边沿弧圆、顶端略尖,刃面斜磨渐薄,呈弧形钝刃状,双面刃。整体造型呈上小下大之势。 磨制的石斧在新石器时代普遍多见,早期主要作为生产用具。玉斧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8200~7400年前的兴隆洼遗址。

从功能方面看,红山文化遗址中男性墓中常随葬出现斧形器刃部有使用的痕迹,应作为生产工具使用。

从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先民制作和使用了第一件玉器开始,红山文化玉器历经了漫长的沧桑岁月来到今天。玉器在辽西地区的发展源远流长,该地区是中国史前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作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史前文化的代表,红山文化玉器记录着北方史前社会演变过程中的重大社会变革,印证着当时社会群体在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里客观存在的史实。玉器在史前人类社会中是最重要的符号标志,与自然界及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本身,面对宇宙间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红山先民们逐渐产生出对自然物、自然力的依赖感和敬畏。当自然力被抽象为神时,先民们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有灵的、神圣的,因此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祭祀活动,神人像、人物像以及抽象的各类勾云形玉佩、玉龙、斜口筒形玉器等,均成为红山先民们祭祀、祭拜祖先、崇拜自然的神器。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中国一样,对玉器情有独钟,中国人赋予玉器的玉文化内涵是其绵延8000年不衰的强大动力。红山文化玉器不仅承载着和附着史前人类思想及精神的文化内涵,而且也体现了先民们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创造出令今人难以超越的伟大艺术成就及高超的制玉水平,其中的多种工艺方法一直为后世几千年的制玉者所沿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