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次 第 周 课 次 1 次 授课方式 理论课( √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第六章 心电图评估 授课题目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第二节 正常心电图 专 业 护理 课时安排 2学时 1.掌握:心电图导联与导联轴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教学目的 2.熟悉:心电图的组成与命名、心电图描记。 与 要 求 3.了解:心电图的分析方法与临床应用 重点:心电图导联与导联轴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心电图的组成与命名、教学重点 与 难 点 心电图描记 难点:心电图导联与导联轴 、 教材:《健康评估》(张淑爱主编,人卫出版社第一版) 教 材 参考书:《健康评估》(高健群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三版) 参 考 书 教 具 PPT
教学步骤与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和手段 解释讲授 提问式、 启发式教学、 多媒体教学 时间安排 20分钟 第七章 心电图评估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导联与导联轴 (一)心电图导联 在长期应用临床心电图的过程中,已形成了一个由Einthoven创设而为目前大多数心电图工作者所采纳的国际通用导联体系,称为“标准导联”,共包括12个导联 1、肢体导联:包括双肢体导联I、II、III及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各导联的正、负极按统一规定。 常规肢体导联心电图电极位置 导 正 负 联 极 极 I L R II F R +60° III F L +120° 导联轴在六轴系统的方0° 位 2、胸前导联:属单极导联。探查之正电极应放于胸前固定的部位(见下表);负极均为设定的“无干电极”(中心电站)。 (二)导联轴 1
教学步骤与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和手段 时间安排 、二、心电图的组成与命名 (一)正常心脏激动传导系统 (二)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 25分钟 (三)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及意义与正常范围 1. 正常心电图图形及其生理意义 国内一般采用25mm/s的纸速,使每毫米横向间距相当于0.04s(即40ms),可成倍提高至50mm/s或100mm/s。 Ⅱ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 (1)P波: 宽度≤0.11秒,振幅<0.25V方向在Ⅰ、Ⅱ、aVR导联倒置。 (2)P-R间期 :0.12~0.20秒 (3)QRS波群: 1、时间 0.06~0.10秒 2、振幅 :RaVL<1.2mV ,RaVF<1.2mV, RaVR<0.5mv,Rv1<1.0mV ,Rv5<2.5mV 3,Q波:除aVR导联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小于同导联R波的1/4,时间<0.04秒 (4)ST: 段任何导联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 mV. ST段向上偏移在V1~V3<0.3、V4~V5<0.1 mV (5)T波:T波方向常和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的1/10. (6)Q-T间期:0.32~0.44秒
2
教学步骤与主要内容 (7)U波:在T波后0.02~0.04秒出现的一个小波,方向与T波相同 三、心电图的描记 (一)描记前准备 (二)操作方法 (三)注意事项 第二节 正常心电图 一、心电图的测量 (一)心电图的记录纸 (二)心率的计算 心率=60/R-R(或P-P) (三) 心电图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四) 心电图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五)平均心电轴 1、测量法 2、临床意义 二、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三、心电图的分析方法与临床应用 (一)分析方法 1、全面的一般性阅读 2、计算心率 3、判断心电轴方向 4观察和测量波形 5、做出诊断 (二)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 和手段 时间安排 5分钟 1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3
教学步骤与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和手段 时间安排
4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和手段 时间安排 小结:心电图检查经济、方便,无创伤、无痛苦。在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应用广泛。但是心电图正常不能完全排除心脏病,心电图异小 结 常也不均心脏病引起,必须结合临床其他资料综合分析 布置预习:预习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电图(3分钟) 作 业 1. 心电图异常是否都由心脏病引起的? 讨论题 思考题 2.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及意义与正常范围(2分钟) 教研组 组长意见 课后小结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