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臣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文章回顾了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所走过的历程,简腹地说明了三个
阶段
———“教育革命”,“课程重建”和“新课改”———的教学改革,总结出教学改革的一些特色。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我国未来教学改革的四大趋势:教育公平的取向,终身教育的取向,生命关切的取向和教育现代化的取向,并具体分析和说明了教学改革的观念、价值和主要举措。
关键词:教学改革;基础教育;教育公平;终身教育;生命关切;教育现代化
虽然我国历次重大教学改革的目标有所不同,但都是以学生的全面进展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旨在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有效率的教学增进和改善学生的全面进展,为未来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图在回顾几十年
来我国重大教学改革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一轮的教育进展纲要,提出笔者对未来教学改革大体趋势的观点。
一、教学改革的回顾
回顾建国后我国教学改革几十年所走过的道路,笔者以为经历了三个重要的进展阶段,能够用教育革命、课程重建和新课改作为教学改革的标志,下面简腹地说明三个阶段的教学改革历程。
1.“教育革命”下的教学改革
这一阶段大致是初期建国初,我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通盘否定英美模式,倒
向了前苏联的模式,凯洛夫提倡的课的结组成为班级教学的典范形式,确立班级教学的独尊地位。在1958年到1965年期间,我国开始了“教育革命”,试图摆脱,走出自己的教育改革之路,引发了学制改革的实验,创造适合于经济掉队、人口分散地域的复式教学,坚持和增强“双基”目标———基础知识和大体技术,以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改造教学方式,创造出走出课堂,进入现实情境的现场教学。1966年开始全国性的“文化大革命”,以书本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被完全否定,实践性的教学成为主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革命,传统的课堂教学被完全颠覆。
2.“课程重建”下的教学改革
这一阶段大致是在1980至1990年代。教育的拨乱终归以后,从头确立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重的教育格局。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课程的体系和管理有了转变,拉开了教学改革的大幕。这一时期最大的转变是,在英美教育领域占据主流的课程理论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大量研究功效被介绍进来,也出现我国自己的一批研究功效,与教学理论不相上下,有后发先至的势头,以教学为中心的制度逐渐转向以课程为中心的制度,课程普遍被以为是教学的上位概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被课程标准取代,课程观取得了确立,由课程到教学的改革思路大体形成,1999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宣布未来课程和教学的改革方向。
在这一时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愈演愈烈,中小学生的升学压力陡增,教学与升学形成尖锐矛盾,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冲破传统教学的短处,成为这一时期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启发式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和国外先进的
教学理论为指导调整和完善班级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教学改革的实践在全国各地以不同的形式纷纷涌现出来。
3.“新课改”下的教学改革
这一阶段是在21世纪以后的十几年。2001年教育部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标志着我国开始新一轮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变革。在以往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这一轮的教学改革的标志就是转变教学方式。对教学方式的理解虽然存在不同,但大体含义是扭转过去偏向“教”的格局,力求多层次、全方位地表现教与学两个方面,尤其是一贯被轻忽的“学”的一面,因为从教学目标的意义上看教学方式的转变,事实和概念、乃至原理等基础性的知识还能够凭借教来完成的话,问题解决、个人创见等高层次的知识更需要学生的参与。正如《纲要》里明确指出的那样:“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应与学生踊跃互动、一路进展,要处置好教授知识与培育能力的关系,注重培育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讨,在实践中学习,增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不同,知足不同窗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踊跃性,培育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取得充分的进展。”若是换一个角度看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是要把重教的进程转向重学的进程,从单向的教的进程转向教与学互动的进程;从看重学习结果转向看重学习进程,用新课改的术语表达就是“自主、合作、探讨”;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的,形成性和终结性结合的评价。因此这次改革的热点就是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相关的研究功效大量涌现,推行工作也极为受重视。
我国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第一,在教学改革的
理论指导上同意并消化苏美等大国的主流教育教学理论。时刻上表现出先苏后美,改革的重点与前后引进的理论或研究功效存在共时性。在1980年代,苏、美流行的主流教学研究功效被引进,拓宽了我国教学改革的视野;进入1990年代以后,美国的教学理论逐渐占据了主流,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成为流行的词语。第二,在美国教育思潮的影响下,课程论逐渐成为与教学论并重的一大领域。在教育改革中也成为先与后的关系或上下位的关系,教学改革是在课程改革的名目下开展的。第三,在教学改革进程中,不仅有许多酷爱教学改革的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而且有大量教育专家参与指导的政府行为的教学改革,产生了许多应用性的教学改革功效,也使得教学改革呈现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交叉轨迹。
二、教学改革的趋势
在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下,我国的教学改革在现有基础上,借鉴国际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形和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慢慢走出一条中国化的教学进展道路。而奠定这条进展道路大体方向的基石正是反映未来教育进展和改革的主流价值观,表此刻教学改革上就是所呈现出的以下四大趋势。
1.以教育公平为大体价值取向的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计划纲要》提出:“把增进公平作为国家大体教育政策。”对教育来讲,公平第一意味着教育机缘的平等,即起点公平,要求国家和政府要保证处于不同社会阶级、不同社会人群的孩子都有一样的机缘进入中小学校。可是,咱们要注意机缘的平等还有更高的含义,那就是:“机缘公平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式是适合个人特点的。”这意味着教育公平还要追求受教育进程的平等,即教育质量的公平。
长期以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都深受效率、成绩至上的影响,极力运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效益最大化,不顾及最少的公平问题,漠视教学活动应有的公平原则,乃至把二者对立起来,真正阻碍了个人的全面进展。
若是说教育的公平体此刻要有大体的物质条件知足学生进展的需求,那么教学的公平就是如何合理地分派现有的各项资源和应有的学习机缘。它不会因为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个人的资质等非个人所控因素而产生教学上的歧视现象。教学公平不仅是对每一名学生一视同仁,而且在教学的内容、进度、方式、作业等方面要能够知足每一个人的进展需求,表现出课堂机缘均等。因此,教学的公平也考虑到效率的问题,因为没有效率的公平是虚假的,不可能长期持久下去的,只有公平之下的有效教学才能真正让教学改革走在健康、科学的进展之路上。这要求咱们追求公平取向的教学改革。公平取向的原则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南,在师生关系的建设、课堂教学的开展和如何进行教学管理等方面教学都起指导作用。
依据学生实际的进展需求,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开发和利用适合学生特点的课程资源,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自由地、踊跃地利用课堂的讨论、发言、练习等各类机缘进行有效的互动。
在师生关系方面,上述的教学活动就是成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一部份,或许更要强调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存在的和谐,不以地位、财富论英雄,学会表达自己感受到的不满、委屈、歧视等负面的情绪,真正找到自己学习的意义和进展的价值。
在教学管理的策略上,教师要避免歧视性的做法,在尊重学生权利的前提下,制订出合理的管理政策或办法,妥帖地处置教学进程中出现的各类过失,纠纷或冲突,全面而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2.以终身教育为终极价值取向的教学改革
当法国人保罗·郎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以为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全面的、持续不断的进程时,终身教育便成为流行于全世界的思想,并成为推动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愿景。联合国率先肯定了终身教育的观念,提出终身教育第一是关心儿童教育,帮忙儿童过着他们应有的生活。以为终身教育就是与生命有一路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这种持续性教育。随之而来的是学习型社会,台湾学者林清江把它归纳为六个特点:第一,学习是终生的,不分教育阶段与工作阶段;第二;学习在各类环境与机构中进行,学校只是学习的一个场所;第三,各类形态的学习与学校增加率彼此统整,人生的学习是形成经验、知足需要的创意进程;第四,学校阶段的学习成败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不能作为区分社会组成份子的指标;第五,强调全人进展与创意,重视个人的自由进展与社会成员的不同思维方式;第六,强调以终身教育的方式,协助个人同意现代思潮,成立历史观、科学态度和相对意识。这意味着要成立终身进展的教学观念。国际上已经形成从知识、能力到态度的有序目标结构,从强调知识的积累到重视知识的发觉和创造,强调能力的培育和转化,强调突出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养成,三者彼此联系,缺一不可,良好的学习态度会指引能力进展的正确方向。国际教育界已经普遍认能够下四种大体的学习能力:
(1)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不仅掌握知识和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掌握熟悉世界的能力。因此,要培育学生理解、发觉和探索的兴趣和适应。
(2)学会做事,即学会在必然环境中创造性地工作,踊跃灵活处置所面临的各类情形。因此要培育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技术,从事某一职业的技术和处置人际关系的技能。
(3)学会共生,即学会参与公众的生活。因为生活中无论是合作仍是竞争,都是群体行为和社会行为,所以要培育学生彼此理解、彼此依存、协调进展的能力。
(4)学会生存,即学会在适应和改造环境中求得进步和进展。若要求得有价值的进步和进展,就必需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因此,要培育学生的自立、自主、创造和责任等意识。
我国的教学改革应该追求自主的、健康的,智慧的、兴趣的进展,可持续进展为终极价值的教学观念。要加倍突出让学习者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技术,要注重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终身主动探求知识的技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终身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的良好适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要求咱们奠定学会学习的教学基础。以终身进展的观念看中小学的教学工作,就是应奠定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基础。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阶段应着眼于人的久远进展、一生进展,而非眼前的学习成绩。学校的职能是通过有计划的训练,进展检讨能力、有条不紊地工作的能力,肯定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的能力。通过奖励、对话与协作,教会学习。学校要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为学生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发表现基础性、进展性和多样性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更好地知足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更好地调动学习者的踊跃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学校不能把灌输知识作为自身使命,应以培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为己任,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在教学进程中学会试探、探索,学会彼此合作和交流,学会利用社会资源。
学校还与社会系统形成互动,不仅融入社区,成为社区生活的一个机构,在
社区生活中发挥教育职能,更要引导学生进入社会,学会利用各类社会机构的资源,例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野营基地等非正式的教育机缘。
3.以生命关切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教学改革
现代城市把幸福感作为考量人生活质量的指标之一,这背后实际上是在呼吁人们不要只追求以物质、财富为标志的一切实际利益,而淡忘了人生存的本质意义;咱们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功效的时候,不要炫耀财产的富有和权利的势利,要维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崇拜之心。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关切孩子的生命成长。
这意味着要奠定生命取向的教学价值观。咱们第一要认清目前教学存在的不足,就是教学仍然把知识的掌握,或说知识的建构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较少考虑师生、学生之间丰硕的人际交往和人的生命活动,漠视人的内在需求和潜力,正
如叶澜指出的,“它既轻忽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进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轻忽了作为一路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这是轻忽课堂教学进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这种传统教学价值观所致使的结果只能是“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致使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
超越传统教学价值观的局限,奠定生命取向的教学价值观,是未来教学改革的核心方向。德国学者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
正是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上海开展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就是成立在两个核心的教学价值观上的:第一,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第二,培育能在今世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进展的一代新人。如此培育出来的人材真正表现了人的生命的丰硕内涵,具有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智慧的头脑和敏捷的行动。
这要求咱们追求有生命活力的教学改革。叶澜主张:“师生主动、踊跃地投入学校各类实践,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是人的进展的重要内在保证,也是人的生命特征的本真表现。”因此,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应该落实在以下方面。
第一,开展以健康、幸福为标准的生命教育,培育学生丰硕的情感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心灵具有人类的美德、良心和仁爱。
第二,构建重视人际合作、活动体验的教学进程。在合作和体验进程中充满生机与乐趣,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第三,重建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要关注人格的和谐进展,应通过具体的评价活动来展现其终极的人文关切,使得数量化、精准化、技术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充溢着人的价值规范。
4.以教育现代化为阶段目标取向的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计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大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大体形成学习型社会。”对教育来讲,现代化就意味着建设指向公平、指向生命关切、指向终身进展的系统形态,是建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评价,教师专业进展等在内的整体结构。从现代社会的进展来看,有了如此的现代化教育才能真正培育出具有科学和人文
素养、全面进展的公民。从现代化的时效来看,现代化老是与时俱进的,这应该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
这意味着要奠定现代化取向的教学观念,若是用一句话来归纳教学改革所要依据的的现代教学观念,它就是上述价值取向的总和。
第一咱们要开展现代化的教学改革。指向现代化的教学改革无疑要在教学的一系列问题上加以深化或细化。例如,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并存。未来的教学组织在规模上必然会继续小型化,让教师加倍有针对性地管理和进行教学,让每位学生分享到优质的师资和丰硕的教学资源,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而增加。同时,课堂的范围进一步拓宽,社区活动中心、著名建筑、博物馆、美术馆、名胜古迹等都作为学校的共有资源,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每一年组织几回游览活动,而是把这些场所作为学生活动、探讨的场所,由专门的馆务人员和社会名人担任指导者和组织者,真正把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联
系在一路。
第二,教学评价必然趋于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是有明确价值导向的教学评价的综合体。现代教学评价不只是要评价人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而是要充分发挥各个评价方式的优势,着眼于每一个人方方面面的进展,使各类评价方式形成合力,取得最佳的评价效果。放眼未来,社会将成立起诚信保障制度,高等教育将进一步普及,评价学生的全面进展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再次,教学方式会进一步彼此融合,教学方式和熟悉、思维方式之间也彼此融合。教学方式本身是从熟悉论和思维方式中提炼出来的,是依据人的认知适应产生的,教师需要通过更多的理论知识来解读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的进展也离不开对于人的认知、人脑进一步的研究,所产生的研究功效会用于指导课堂教学。
教学方式愈来愈渗透了技术的成份,愈来愈多的现代媒体技术被引入课堂,教师在课堂上会利用更多的技术手腕,部份地替代自己的教学工作,也丰硕了课堂生活,唯一不变的是教师可否在短时刻内适应新的媒体或技术,可否理解运用教学技术的目的和利弊,从而真正地为我所用,真正用好。
总之,我国的教学改革在目标和主题上已经明确了,但达到目标和完成主题的手腕或方式仍然有待于咱们更深切地探索,虽然能够借鉴西方的教学改革经验,但不可能照搬。我国的教学改革会基于现实的状况和未来进展的趋势,充分
利用社会和教育资源,渐进式地改变现有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制约状况,慢慢落实自己的进展蓝图,从而达到增进学生全面进展的目的。这一目的实现与否,是查验教学改革效果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EB/OL].,1997,(9). [3]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2004,(6). [4]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进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计划纲要(2010—2020)[EB/O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