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什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2023-04-01 来源:乌哈旅游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摘要】2008年张大文先生曾向《中国教师报》记者发表谈话,指出当前语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危害,提出了解决的办法,笔者深表赞同。但对张先生概括的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语言——思想——语言”提出了异议。笔者论证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应为“感知——领悟——积累——运用”,指出张大文先生概括的基本规律只是停留在“知”与“悟”的认识层面上,明显地缺少了“积累”与“运用”这两大要素,不够全面、完整与科学。

【关键词】与张大文先生商榷;缺少“积累”与“运用”;语文教学基本规律;“感知——领悟——积累——运用”;各种元素之间的本质联系;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张大文先生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师报》记者翟晋玉曾专访过他,写了一篇长篇通讯《不让语言落空:听张大文谈语文》,此文刊载在2008年4月16日《中国教师报》第一版上(注:本文引用张大文先生的话均出此文)。张大文先生坦言: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并指出其危害,提出应采取的措施,对此我深表赞同。但张先生在论述语文教学的规律时,却说,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就是“语言——思想——语言”。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愿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浅见,并与张大文先生商榷。

毫无疑问,语文教学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唯物辩证法看来,语文教学如同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一样,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可以断言,能否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蒂,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

汉民族在自己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母语——汉语。汉母语有数千年的发展史、教育教学史,培养出从屈原到鲁迅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文坛巨子、语言大师。但每个人的汉母语能力是怎样获得的呢?答曰:一个是习得,一个是学得。一个未进学校的人和入学前的孩子的母语能力是在自然状态的语言交往中“习得”而来的;而学生的母语能力主要是学得而来的,即进一步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训练、运用而获得的。我们现在所探讨的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指的就是母语“学得”的规律,也就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但除此还有一些具体的规律,如阅读教学规律、写作教学规律等等,而“学得”是从识字开始的,但“习得”是终生的,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统一。

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按道理说,洋洋数万言的高、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应该对这一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而规范地表述,但结果却令人失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有一句:“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但这个规律到底是什么,却语焉不详。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规律问题,研究较少。现在张大文先生比较详尽论述了这个问题,这是个大好事。但他只将语文教学规律概括为“语言——思想——语言”。这个表述,我认为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确切的。按照他的诠释,第一,由语言到思想,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这样的语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第二,由思想再到语言,就是要学生明白,“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而不用别的语言表达。”依愚之见,张大文先生在这里说的两点只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即感性阶段与理性阶段。张大文先生为了论证他总结的规律,绕有关味地举了经典著作中的许多句子,如针对鲁迅《滕野先生》的第一句“东京也无非这样”,分析道:“为什么就劈头就出现这个‘也’字?这太突兀了,一般情况下,文章这样写不正常。但鲁迅这篇文章就这样写了,一般情况下的不合理,在这儿却很合理。而且在这篇文章里,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字。它说明东京的前一站无非是这样,对那个地方‘我’已经没有好感了,需要新的探索,于是到东京来,哪晓得东京也无非这样。这就意味着‘我’即将到第二个地方去,如同‘我’对第一个地方不满意,要到第二个地方来一样。”请看,张先生举这一类例子,恰恰证明了语文教学经历了由“知”到“悟”的阶段,还只停留在认识层面,没有揭示语文教学的本质与过程、目的与方法。

那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究竟如何表述呢?笔者通过学习高、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教学论,总结自己和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训,试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概括于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那么,怎样认识这一基本规律呢?下面我们就必须对这一规律的四大基本要素——感知、领悟、积累、运用进行逐一分析。

感知。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所谓感知,就是诸葛亮“观其大略”法和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也就是张大文先生说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样的语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领悟。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

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重视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个阶段,也就是张大文先生所说的由思想到语言阶段,“即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而不用别的语言来表达。”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要根据课标要求,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要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就是人文性。要千方百计开发学生的左脑与右脑,使学生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在这个阶段,各种教法都因教者的恰当的选择而各显神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