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37,No.4
July,2010
5成唯识论6的识变结构
杨 东
(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210093;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成都610068)
摘要:本文首先对5唯识三十颂6的心识结构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进而对5成唯识论6中所述的八识的结构和功能,八识如何变现内外境,所变境相的种类、有无以及假实,我法二执的产生,三性的安立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相关唯识要义予以会通,最后以图示的方式从整体上展示5成唯识论6所述的识变结构。
关键词:5成唯识论6;5唯识三十颂6;识变结构;唯识;阿赖耶识;三性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0)04-0005-06
5成唯识论6是大乘唯识学论著中具有总结性质的一部重要论典,也可以说是唯识学集大成之作。唯识学的要义一言以蔽之曰/唯识所现0,那么能使万法显现于前的心识结构及其功能机制自然就成为唯识学理论中最为核心和难解的部分之一,5瑜伽师地论6、5大乘庄严经论6、5摄大乘论6等大论对此都进行了重要的论述,而5成唯识论6综合诸论,以护法之义为宗,对心识结构、识所变境相的种类、有无、假实以及我法二执外境的产生等等都做了详密的论证和阐释。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厘清5成唯识论6关于心识的论述,深入探讨该论对八识、识所变内境、所执外境以及有无假实的安立,并对诸要义进行分析,最终以图示的方式予以清晰地阐明。由于5成唯识论6是玄奘大师糅译十大论师对世亲5唯识三十颂6释的一部总结性著作,其识变结构自然是以5唯识三十颂6所说为基础。所以,本文首先对5唯识三十颂6的心识结构进行简略分析,然后再详细地分析5成唯识论6的特点。
一 5唯识三十颂6的识变结构
5唯识三十颂6是世亲晚年的著作,颇有总结一生所学归趣之意,在心识结构上与5摄抉择分6的八识皆有能所缘,阿赖耶识能缘根身、器界和种子的说法相同¹。即阿赖耶识有两种所缘境:内执受和外无分别器相,内执受又分为遍计妄执习气和诸色根根依处。简言之,阿赖耶识所缘就是器界、根身和种子。5唯识三十颂6云:/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0。即阿赖耶识处于异熟状态时,持有一切种子,能了别(能缘)»执受和处。其中执受有二:根身和种子;处即器界。阿赖耶识这种能缘(了别、表别)活动是极为微细不可知的。可见,阿赖耶识能缘根身、种子和器界。这和5摄抉择分6所说之阿赖耶识的所缘转相是一致的。由于阿赖耶识作为异熟识,和七转识一样,具有能缘所缘的特点,这样就有必要把阿赖耶识作为种子能生万法的功能和作为识能执持根身、能缘所缘的功能分开,因此就有了/因能变0和/果能变0的说法。世亲的颂文中没有这二种变现之说,但是安慧的释论¼和5成唯识论6都在解释/三能变0之前先说这两种变现,事实上也的确只有先说这两种变现才能更好地理解/三能变0之说。
所谓的/因能变0就是指阿赖耶识中的等流和异熟二种习气,也就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亦即作为种子体
收稿日期:2010-05-15
作者简介:杨东(1977)),男,四川遂宁人,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在站博士后,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中国哲学与文
化研究所讲师。
º
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阿赖耶识,此时的阿赖耶识称为种子识或者种子赖耶。由于这两种习气能生起现行诸识,是诸法生起之因,所以叫做/因能变0。所谓/果能变0就是指现行八识了。由于八识皆是种子(等流、异熟习气)生起的,是种子所生之果,又由于此现行八识都能变现,所以称为/果能变0。简言之,/因能变0就是种子(种子赖耶),/果能变0就是现行八识。既然八识能变现转化,那么此现行八识又是如何变现诸法的呢?这就涉及到/三能变0了。颂曰:
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由等流、异熟习气生起的八识皆能变,此中能变分为三类:一、异熟能变,即阿赖耶识,能了别、变现(显现)根身、种子和器世间;二、思量能变,即染污意(末那识),依阿赖耶识而起,且把阿赖耶识作为所缘,执为我、我所;三、了别能变,即前六识,能变现色等六境作为所缘。由此,只有识的变现,根本就没有所执实我、实法外境。颂云:/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0¾识的变现就是识的分别,所分别之境都是识对自身所变现出来的妄执,根本没有,由此成立唯识之义。5成唯识论6对此的分析非常细密。5唯识三十颂6的心识结构可以图解如图1:
½
图115唯识三十颂6的心识结构图
5成唯识论6则以5唯识三十颂6的心识结构为基础予以进一步细化和深化。5成唯识论6把八识的变现说为八识各自变现见相二分,把识能缘、能了别、能显现的功能说为见分,把识所变现、所缘虑之相作为相分,但颂文和安慧的释论都没有说到见相的问题,应该是世亲之后的论师依5摄大乘论6及世亲释论进行推阐,把见相之说用于解释5唯识三十颂6的。这种八识各有见相的能所式结构,对于解释诸识的变现以及唯识无境的道理的确有很多殊胜之处,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辨析诸法生起的机制、诸法之有无等等问题,也易于学者理解。但是,这也为理解唯识古义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为大部分原始唯识经论中都没有提到见相之说,多说能取所取,而能取所取是不能完全理解为见分相分的。
二 八识的变现与内境的产生
5唯识三十颂6和安慧释对内识的变现结构、外境的产生等等说得都很简略,5成唯识论6糅十家注,以护法之义为主,抉幽发微,精深广博,对于种子义、熏习义、四分义、四缘义、转依义、识所变境相的种类、识变所产生的我执法执等唯识学的方方面面都做了精细的分析和抉择。本文最为关注的则是识变结构、识所变境相的有无、假实以及我执法执外境的产生。下面就5成唯识论6关于八识的变现以及内境的产生和性质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和分析。
第一,阿赖耶识。5成唯识论6首先把阿赖耶识作为种子识能生万法的特性和它作为识能缘境相、能执持根身的特性分开。前者即是阿赖耶识的因相,说为一切种子识,也就是种子赖耶;后者是种子所生现行果,即阿赖耶识的果相,说为异熟识,亦即现行赖耶。种子赖耶和现行赖耶只是一个赖耶,只是以因果分位不同而说为二。由种子作为亲因缘,生起现行阿赖耶识自体,此自体生时,缘变种子、根身和器界作为自己的所缘,并由此所缘作为依托而生起了别(能缘)的作用,亦即阿赖耶识的见分,种子、根身和器界则是阿赖耶识的相分。需要注意的是,阿赖耶识的变现(异熟识变)是属于因缘变,所缘之境是由诸法自身之实种子为因所变现的,所以由因缘势力所变现的根身和器界都是有实在体用的。分别变则是由能缘心之作意、计度等分别力所生之境,如第七识和独头意识亲所缘之境,没有实用,只能为境¿。6
杨 东 5成唯识论6的识变结构
此中种子是本识亲生自果的功能差别,也就是阿赖耶识生起诸法的功能,虽然依世俗说为实有,但不能当作实体看待。换言之,种子就是一种世俗实有的功能、作用、潜能,不同于根身、器界,此二不但有世俗实用,还有世俗实体。阿赖耶识(异熟识)所变现和所缘的是一切有漏种子,无漏种子虽然依附于阿赖耶识,但由清净法界所摄,非杂染赖耶所变和所缘。器界则是以共相种子为因缘,由异熟识(现行赖耶)所缘变的似色等器世间相。根身是以不共相种子为因缘,由赖耶缘变的似色根及根依处。根身和器界都属于色法,都属于四大种(地水火风)及其所造的色等法,但由于器界是众生所共,根身是不共的,器界似乎在外,根身似乎是内,所以有外器界、内根身的分别,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
需要说明的是,诸如山河大地、眼耳鼻舌身等色法都是经过众生的意识分别遍计而说的,其本性并非山河大地等,但又显现为山河大地。实际上,色法是由四大种及其所造色形成,四大种则为种子缘生。为了区别于妄执的色等法,5成唯识论6把种子缘生、大种所造的根身、器界说为似色根、似色等器世间,5辩中边论6中说为似义、似有情也是此义,可以理解为色等法本身,而不是通过前六识显现出来的那个色等法。由种子缘生、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依他起根身、器界等色法的本相,是圣者所了知的境界,非凡夫所能了知,但为了顺于世俗而说为色等法。诸经论中通常说的色等法也就是依他起缘生法本身所说,而不是指遍计法。有时候为了特意加以区别而把依他法说为似色,这一点很容易引起混淆,需加以留意。
诸心心所的生起需要各种缘,也各有所依。诸识生起的所依有三:因缘依(种子依)、增上缘依(俱有依)和等无间缘依(开导依)。诸识生起所需之缘可分为四种: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和所缘缘。所缘缘分为亲、疏二种。亲所缘缘是指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所虑所托,主要是指自识所变之相分;疏所缘缘是指与能缘体相离,如他识所变之境及自身中别识所变之境,能够作为本质成为见分的所虑所托,以其间接成所缘缘,故称疏所缘缘。如第八识所变现的根身、器界,前五识能仗托彼为本质而缘。诸识的所依和四缘是相通的,因缘依和因缘都是指自类识种子,等无间缘依和等无间缘都是指自类前识,增上缘包括增上缘依,但不限于增上缘依。那么,现行赖耶生起所需之缘有哪些呢?阿赖耶识的因缘(因缘依)是自类种子;等无间缘(等无间缘依)是自类相续的前识;增上缘有很多,必备的是第七识俱有依,因为藏识与末那同时生起,恒依末那,若无末那,赖耶也不会生起;所缘缘包括亲、疏二种,亲所缘缘就是自识所变之根身、器界、种子,必定有,疏所缘缘在不同情况下或有或无Á。
需要注意的是,阿赖耶识所缘变的根身、器界、种子(亲所缘缘)是实种子所生,是本质而非影像,此相分根境在唯识三类境中属于性境。因为种子、根身、器界都是实种子所缘变,有实用,不从能缘之心而改变。
第二,末那识。末那识即染污意,以思量为性,以阿赖耶识为所依和所缘。末那识生起的因缘(因缘依)是自类识的种子;等无间缘(开导依)是自类前识;增上缘有多种,但必备的是现行赖耶(俱有依),若没有现行赖耶为依则不能生起;所缘缘是现行赖耶的见分。末那识恒时执着赖耶见分为我,并恒审思量,由此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根本烦恼相应,成为前六识的染净依。现行赖耶是末那识的疏所缘缘,末那识见分缘此本质而变现一影像作为相分(亲所缘缘),此相分由于被执为我而与本质之性不符,所以末那识的相分境属于带质境。
第三,意识。虽然前六识都是依第七意根而转起,但是第七意是第六识的不共所依,所以第六识叫做意识。前五识也是根据各自不同的不共所依立名,如依眼根而立眼识名等。意识以自类种子为因缘(因缘依);自类前识为等无间缘(开导依);增上缘亦有多种,必需的则是现行第八识和第七染污意,此二识都是意识生起的俱有依,缺一不可。意识是八识之中最为猛利敏捷的识,能够遍缘三世十八界一切诸法,所以意识的所缘缘非常广泛,包括内外、有无一切诸法。意识主要分为两类:五俱意识和独头意识。五俱意识是指与五识同时生起的意识,能助五识生起现行,还能令五识明了取境;独头意识则是不与五识俱起、独起泛缘十八界的意识。五俱意识所缘之境与前五识相同,有所托之本质,属于性境;独头意识所缘之境则包括意识分别力所变的独影境以及带质境。所以意识所变相分境兼有性境、独影境和带质境三种。
第四,前五识。眼等前五识以无间灭之意根为共所依,也有自己不共所依之五色根。前五识也以自类种子为因缘(因缘依)、自类前识为等无间缘(开导依)。增上缘有多种,必不可少的首先是各自不共所依之五
7
Â
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根,即本识所变眼等净色根,这是五识的同境依;其次是作为分别依的意识,能使五识明了所缘境;还有作为染净依的第七识,五识依末那之染净而成有漏无漏;最后是根本依的阿赖耶识,为诸识生起的根本。前五识的所缘境必须仗托外质才能生起,也就是以阿赖耶识的根身、器界作为疏所缘缘,变现影像作为相分亲所缘缘,也就是五境。由于前五识没有分别功能,其影像与本质相符,现量所得,所以前五识的相分境属于性vl境。
三 外境的产生以及三性的安立
由上述对八识生起之诸缘、八识的结构、相互关系和所生境相的分析可知,显现于我们面前的境相完全是诸识所变现的本质或影像,根本就没有所谓实在的外境,所以一切都唯识所现。既然一切法皆是识所变现之本质或影像,那么众生所执着的实我、实法外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是由于八识之中的第七识和第六识具有计执的功能,由此二识计执诸识以及识所变现的本质或影像为实在的我、法,从而产生似乎实在的遍计外境。5成唯识论6认为第八识和前五识都没有计执的功能,第六识能周遍计度,第七识虽计而非遍,但是能计执第八识,所以也归入能遍计之内,认为5摄大乘论6中所说/意识0能遍计是指/意0和/意识0,即第六、第七二识。那么5中边6、5楞伽6所说的三界心心所皆是虚妄分别,又怎么解释呢?5成唯识论6认为三界心心所皆是有漏识,有漏识不能证得真如实际,所以都名虚妄分别,但并非都具有能遍计的功能。5成唯识论6对分别和遍计的区分应该是继承了5摄大乘论6的说法。
由第七识和第六识遍计所产生的我执和法执各有俱生和分别两种。先说我执。一、俱生我执。由无始以来虚妄熏习内因之力产生的永恒与众生身心相俱的我执,不需要自己的妄分别和邪说的影响就能产生。此俱生我执有两种。一种是第七识把它缘第八识所起的自心相执为实我,也就是第七识见分缘取第八识见分的时候,变现一自心影像作为相分,并把此相分执为实在的我,此执常时相续,没有间断。另外一种是第六识见分缘取第八识所变现的五蕴之时,以此作为本质疏所缘缘而变现自识的影像相分,并把此相分境执为常一之实我,此执有间断,或起或灭。这两种俱生我执在众生是与生俱来,深细难断。二、分别我执。此执的生起不但需要内在的无明熏习力,还需要现时存在的外缘力。此执并非与生俱有的,要依靠邪说和妄分别才能生起,所以只在第六识中有。分别我执也有两种:一是第六识依托邪谬教义所说的五蕴相而变现自心相,并分别计度执为实我;二是依托邪谬教义所说的我相而变现自心相,并妄加分别执为实我。相比俱生我执,这两种分别我执是粗显易断的。可见,我执皆是由缘取五取蕴妄执为我而产生的。既然如此,那么五蕴是不是就是实有的呢?实际上,本识所变现的五蕴是从种子缘生幻有的,在世俗可说为实有,但在胜义是不能说为实有的。所谓的/实我0则是第六、第七识妄执计度此幻有五蕴而产生的,根本没有。
法执是指执着诸法为实有,也分为俱生与分别二种。一、俱生法执。与俱生我执一样,俱生法执也是由无始以来的虚妄熏习内因力所产生的,恒常与根身相俱,无需邪说和妄分别就能生起。俱生法执亦有二:一种是常相续的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起自心相,执为实法;还有一种是有间断的第六识缘取诸识所变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相,或作总相缘取、或作别相缘取,由此作为依托而生起自心影像相分,并执此相分境为实法。此二俱生法执也是与生俱有,微细难断。二、分别法执。此执的生起同分别我执一样,不但要内在的虚妄熏习力,还需要现时的外缘力。此执并非恒与身心相俱,需要邪说和妄分别影响才能生起,所以只在第六识中有。分别法执也有二:一是第六识缘取邪谬教义所说之蕴、处、界诸相而生起自心相分境,并分别计度执为实法;二是第六识缘取邪谬教义所说之自性等相而生起自心相,并妄执此自心相为实法。这两种法执是粗显易断的。总之,一切法执都是由第六、第七识缘自心所现之似法(影像)执为实有而产生的。此似法,即自识所变现之影像,是缘生幻有,而不是非有的,依世俗谛可说为实有。但所执实法则是由六、七二识于此影像
xl虚妄计度产生的,完全非有。
wl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5成唯识论6不但说遍计所执之我、法非实,还强调了依他起之心心所及其所变现之似法是幻有,也非真实。书中于此有一段著名的论述:
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
yl
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
8
杨 东 5成唯识论6的识变结构
这里说得非常清楚,诸心心所是种子缘生依他起性,此依他起是幻有而非实有,但在世俗上说为实有,所以5成唯识论6中多说依他起的心心所、自心内蕴、自心内法是实有,此中/实有0都是就世俗而言。为了遣除心外具有实境的妄执而说唯识,因为外境皆是妄执诸识所变现的内境而产生的,实际上并无外境,只有识的变现,但此能变现诸识也是缘生幻有的,若认为外境无有、诸识实有的话,就误解了唯识的意趣。虽说唯识是为了遣除妄执,并不遣除缘起法,然而缘生的心心所是幻有、世俗有,非胜义有。真正实有的是/唯识实性0,即缘生法的实相,亦即圆成实性、空性、真如,而非缘生的/唯识相0。当然,空性、真如本来是超言绝相的,然而于言诠则不得不说为胜义实有。由此可见,5成唯识论6是融通了般若、中观之说而与之完全相顺的。把上述5成唯识论6的识变结构、识所变境相以及识所执实我、实法外境等义综合起来,其识变结构如图2所示。由图2可见,5成唯识论6对境相的分析是非常细致严密的,尤其是对诸识各自变现之内境所作的详尽剖析令人叹服。
图215成唯识论6的识变结构图
5成唯识论6把诸心、心所及其所变之见相二分皆摄入依他起性,也就是说诸识以及诸识所变现的境相之中,无论是实种子所生、第八识所变的有体有用的本质境相,还是意识见分由分别力所生之无体无用、非实种子所生之影像境,无论是因缘变还是分别变,无论是性境、独影境还是带质境,也无论相分境与见分境是同种生还是异种生,一切境相皆是由种种因缘而得生起,皆可摄于缘生法之内,5成唯识论6称之为内境,此内境是缘生幻有的。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熏习力使得众生的第六识和第七识天生就具有计度妄执的能力,把诸识以及识所变现之内境执为实我、实法,由此而产生遍计执外境。换句话说,显现于众生面前的境相是经过了六、七二识遍计之后产生的,并没有如所显现那样的实性。圆成实性则是于依他起缘生法上远离我执、法执,由我执、法执空所显之真如实性。简言之,圆成实性就是依他起之实相、实性,众生由于无明而于依他缘生法上执有实在的能取、所取,不能明了缘生法的实相,若遣除此二取则能显现依他实相。依他起与圆成实就是法与法性、世俗与胜义、相与性的关系,二者不一不异,相待而有,缘起法外,别无胜义可得,这一点与中观之说若合符契。
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另外,5成唯识论6也说依他起有杂染、清净二分,一切众缘所生染净心心所及其见相二分、有漏无漏诸法皆摄属于依他起。由此,无漏有为的圣道清净法以及出世间的无漏心心所(正智)也属于缘生依他起性,但从
zl
它们于境无倒、无漏清净的角度而言,亦可摄入圆成实性。5成唯识论6还说有两种所依:一是持种依,即阿
赖耶识,能摄持一切染净法种子,一切染净法皆依之生起,圣道能断除识中的杂染种子、生起清净种子,转染成净,使得真如显现;另一种所依则是迷悟依、根本依)))真如,真如乃生死涅槃、杂染清净、迷与悟的根本所
{l依,真如不显则是生死杂染,真如显则是涅槃清净,真如本身则无变异、本性清净或者说非染非净。这两种
依的根本区别在于,持种依阿赖耶识是依他起缘生法,迷悟依真如则是缘生法实性,二者是相与性、法与法性、心与心性的关系。可见,5成唯识论6虽不说如来藏,实际上是会通了如来藏思想的,把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分为心与心性,前者为持种依,后者为迷悟依,心与心性皆可言心,但又有相性、智如之别,秉承和延续了瑜伽行派以真如空性解如来藏的一贯思想。注释:
¹5瑜伽师地论6卷五十一5摄抉择分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6:云何建立所缘转相?谓若略说阿赖耶识,由于二种所缘境转:一由了别内执受故,二由了别外无分别器相故。了别内执受者,谓能了别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及诸色根根所依处,此于有色界,若在无色,唯有习气执受了别。了别外无分别器相者,谓能了别依止缘内执受阿赖耶识故,于一切时无有间断器世间相。譬如灯焰生时内执膏炷、外发光明,如是阿赖耶识缘内执受缘、外器相,生起道理应知亦尔。参见5大正藏6(台湾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下同)第30册,第580页。º½¾世亲5唯识三十论颂6,玄奘译,5大正藏6第31册,第60页。
»此中/不可知执受、处了0一颂,霍韬晦先生译为/彼有不可知:执受、处表别0,/了0字译为/表别0,意谓阿赖耶识能使根身、器界表别、显现出来。5成唯识论6把/了0字分开,单独加以解释,认为/了即了别,即是行相,识以了别为行相故0,强调只有通过识的了别(能缘)作用,根身、器界才有行相表现出来,更突出阿赖耶识所具有的能所结构。参见霍韬晦5安慧三十唯识原典译注6(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以及5成唯识论6卷一,5大正藏6第31册。
¼安慧对世亲5唯识三十颂6的释论目前有三种汉译本可以参考:一、霍韬晦先生从梵本翻译的5安慧三十唯识原典译注6;二、韩镜清先生从藏本翻译的5唯识三十论6;三、吕澂先生从梵本翻译的5安慧三十唯识略抄6。
¿5成唯识论6卷二有漏识变略二种:一随因缘势力故变,二随分别势力故变,初必有用后但为境。5大正藏6第31册,第12页。À关于阿赖耶识的论述,请参见5成唯识论6卷三,5大正藏6第31册,第14页。Á关于四缘及所依的论述,请参见5成唯识论6卷四,5大正藏6第31册,第19-21页。
Â唯识三类境是指识所变现的三类不同性质的相分境,包括性境、独影境和带质境。性境是指由实种子所生、具有真实体用,不随能缘心改变之境;独影境是指由能缘心之妄分别而变现之境,别无本质,仅为影像;带质境是指能缘心所缘取的境界,虽有所托的本质,但又和本质的自相不符,可参见玄奘的5八识规矩颂6。
v关于末那识、l意识和前六识的论述,请参见5成唯识论6卷四、卷五,5大正藏6第31册,第19-26页。w参见窥基5成唯识论述记6卷九,5大正藏6第43册,第542页。l
x关于我法二执及其产生,请参见5成唯识论6卷一、l卷二、卷八,5大正藏6第31册,第2、6、45页。yl5成唯识论6卷二,5大正藏6第31册,第7页。z参见5成唯识论6卷八,5大正藏6第31册,第45页。l
{参见5成唯识论6卷十,5大正藏6第31册,第54页。l
[责任编辑:凌兴珍]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