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图说》心得 原创 高启武 绘图 高君炜 《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图说》)是一代宗师陈仲甡(1809—1871年)之哲嗣陈鑫(1849—1929年)先生所著。先生之父“平生战功累累,啧啧人口,皆根于精太极拳也。及公卒,吊者数郡毕至,众议易名„英义‟。”(《图说、陈氏家乘》)《图说》是先生宗其家传,辛勤笔耕“自光绪戊申年至民国己未,十有二年其书始成”(《自序》)。先生“夙精拳术,又深学理”,“积数十年之心得”,“发前人所未发”,破历代“珍秘不以示人之传习”(《杜严序》),尽泄天机意欲使后学“由升堂以入室”(《自传》)。故今人得见陈拳理法全貌,先生可谓功德无量矣。 陈鑫先生的这本《图说》虽名言拳,然书中道、释、儒、医无不涉猎,这在其它武术书籍中则不多见。尤以太极、《易》理阐释拳理、拳法并贯彻始终,实意为后学剖白太极拳理法之根本。本人学疏浅薄,虽多年喜《易》好拳,然至今亦仍是童蒙于《易》,门外于拳,读此书深感捉襟见肘,力所不逮。现不揣冒昧,将平时习易学练时一孔之见的心得进行整理,勉强成文以抛砖引玉,期望大家不吝斧正。
一、 陈氏太极拳预备势和太极图象
先生称此势为“太极象”,并画
有太极象图。 从字面看,“太”字有最、至及极端之意。极亦有顶点、尽头之意。《周易正义、系辞》云:“太极谓天地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太极图详解、朱子太极图说解》云:“圣人谓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养物之根也。”拳以此名,愚以为是取归根复命、人合天道之意。《周易、系辞》中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先祖圣人以两仪之阴阳为基础类物取象,通变天、地、人三才之情状,钩深致远,以倡道之博大精深。又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周子太极图说》亦云:“阴阳一太极也。”
可见,太极与道名异而实一也,此皆可以《易》证之。先生《图说》通篇以太极、《易》理阐释拳理、拳法,中规中矩、恰得根本。太极拳亦确实是以老庄学说为基石,取实战博击技法于外,寓道家丹功于内,和合二者则太极、《易》理之阴阳动静、刚柔进退为拳理之准绳而用。从而,方能使拳之一技极尽太极之妙,亦更为世人究其理、探其本者所锺爱。
“太极理也”,“无声无臭”,“动而阳、静而阴”是“元气混而为一”(《朱子太极图说解》)。既是言太极中“阴阳只是一气,非有二物相对也”(同前),亦即太极者无极也。非有阴阳二物相聚而成,何来始生终灭之说。先生称此势“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胸腹之内”(《图说、太极象图》)。外形静而未动,然体内真气循行周身内外,其出则开盈、入则合虚,是为虽静犹动。说是动,然而毕竟是外形未动。以动实静虚论,则当谓此为虚。此虚恰是《庄子、刻意》篇论剑法中“示之以虚”之虚。故,此势只须“洗心涤虑、平心静气”(《图说、太极象图》),提顶、竖项、松胸、松胯、圆裆、合膝、两足实实在在踏于地上,以待丹田中“混而为一”的“元气”真机发动,或者说是待丹田中太极真意萌生,“如此而后可以学拳”。以上诸项要求可谓是太极拳入门之阶梯,内功之精髓,然却被诸多太极拳锻炼者所忽视,真令人不得不扼腕叹惜。“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同前)如是则太极拳预备势中如何应用太极、《易》理之理、法明矣。陈式太极拳预备式即已理明法备,唯终日能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者”(《图说、太极拳经论》),方可识得个中情趣,久之自可窥得门庭。
二、陈氏太极拳缠丝法
(一)陈氏太极拳缠丝法源于《易》理 先生在《图说、太极拳缠丝精论》中提纲提纲挚领地言道:“太极拳缠丝法
也”。紧接着,在《图说、缠丝精图》中又进一步解释曰:“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这两句话可谓言简意赅,已将陈式太极拳内功之秘剖露无疑。
说到缠丝,在陈氏太极拳盘架、推手和技击中,其所有运动非圆即弧,绝无直来直去。四肢和身体均同时在各自按照顺、逆时针方向做螺旋运动。同时,四肢在丹田元气带动下亦一起在做前后、左右、上下以及在各种上作圆弧式运动。在手臂运动为旋膀转
碗、螺旋劲缠至指尖;在腿脚则为旋腰转胯、旋踝转膝、螺旋劲缠至足趾;在身法为顶提住尾闾用尾骨划前后、左右、上下及各种斜向之弧。 从而形成不仅腿足、臂手自身旋转运动,而且在身躯旋转带动下,手足的在内劲的催动下亦以弧形轨迹做前后、左右、上下及各种斜向往复式圆运动.就如同卫星在自转时,亦在围绕有着自转运动之行星公转;同时,行星在自转时又在围绕恒星公转一样。这样演练和应用陈氏太极拳时,就在身上形成一系列立体螺旋运动,拳中称其为缠丝故陈氏太极拳又有“圈拳”之称。而这一系列立体螺旋运动,其毫发细微之动两足底各个部位皆须有对应感觉才是。陈氏太极拳这种种“圈”即拳中“以气运(依愚理解这里所说之“运”,是运动、催动之意。)身”之内功功法。 在伏羲八卦方位太极图中我们能看到,圆图中分为黑白两大部分,若以黑为阴白为阳,则中间之圆即为无阴无阳无极和合之太极。在这一图上方,乾卦最外面左侧逐渐增加之黑色是阴初生之处,其历经兑、离、震三卦到坤卦,黑色之阴由初生之微,逐渐到坤卦黑色纯阴旺极之著;而此图坤卦下方白色空间即是黑阴旺极白阳初生之微,白色之阳由初生之微,历经艮、坎、巽三卦到乾卦,逐渐到白色纯阳旺极之著。同时,在此初生黑阴之里侧白色纯阳旺极之著,亦历经兑、离、震三卦到坤卦,由旺极之著逐渐到坤卦白色纯阳衰尽之微;同时在初生白阳之里侧黑色纯阴旺极之著,亦经历艮坎巽三卦到乾,由旺极之著逐渐到乾卦处黑色纯阴衰尽之微。
这样看阴阳皆是由外初始而生,逆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到其旺极之著;接着阴阳各自由此旺极之处继续逆时针旋转,则逐渐由外向内到一百八十度衰尽之微。当然,依次同样道理,亦可理解为阴阳皆是由内初始而生,顺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到其旺极之著;接着阴阳各自由此旺极之处继续顺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由外而内消减至各自衰尽之微。
在图中阴阳相反相对,阳尽之处阴生,阴隐之方阳现。纯阳乾卦旺极之处上有黑阴始生之微,下有黑阴衰尽之微;纯阴坤卦旺极之处下有白阳始生之微,上有白阳衰尽之微。在由乾卦起过中心至坤卦这一条直线上,同时具有阴阳初生之微、衰尽之微、旺极之著这六种变化。此则为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互寓。即黑阴旺极方之始终均有一点阳微存在;白阳旺极方之始终亦均有一点阴微存在。真可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可见阳非太极、阴亦非太极,太极非阳非阴,却又须亦阳亦阴、阴阳和合为一方可谓太极。故才有孔夫子“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周莲溪周子“阴阳一太极也”之说。正是因此,陈氏太极拳要求练此拳须内(阴)外(阳)相随、表(阳)里(阴)合一、快(阳)慢(阴)相间、刚(阳)柔(阴)相济,其所宗即是太极、《易》理中阴阳运用之法则。 同时陈氏太极拳视练拳者整个身体相互关联为一个太极之圆,而四肢乃至手指、脚趾又处处皆是一个个太极之圆。请注意,此圆非身肢有形所及之圆,是指体内“中气”充盈,无凹凸、缺陷、断续,所用之意无过不及,则阴阳和合而成之太极圆,其即大道之形、亦即太极之体,“放之则弥六和,”(《图说、太极拳推原解》)可谓大则无其外;“卷之则退藏于密,”(同前)此又可谓小则无其内。体内中气“随意所之,意所向,”周流行六虚而无所不及,方可称之为圆。先生在《图说、附中气辨》云:“中气是气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
正气。”先生文中所言之偏、过、刚皆阳也,倚、不及、柔则皆阴也。而陈氏太极拳所练之气非阴非阳,然却亦阴亦阳,实是阴阳对等、匹配和合,故称至当却好而谓之曰“中气”。 正如三丰祖师所云:“守其清静自然是为勿忘。”(《道言浅近说》)“守”即为有、为阳,;“顺其清静自然为勿助。”(《同前》)“顺”即为无、为阴,二者缺一不可。丹功常讲,药物易知火候难传,愚以为就是指练功中阴阳所象之意气、动静、内外、虚实等等诸般功夫在修炼中掌握运用之法度。邵子邵康节在《子时歌》中称火候之妙是:“中间些子好光景,难得功夫入语言。”亦如同屈原《远游》中所说:“道可受兮,而不可传。”此传字是指用语言描述之意。陈氏太极拳缠丝内劲所练之“中气”,即是以太极之阴阳和合之理主宰于太极拳内劲儿锻炼。故,非此不得以太极功夫名之。先生恐后学不解而无法下手,便直白而云,是将“中气”“用螺丝劲缠于骨之外肌肤之间”(《图说、第二势揽扎衣》)。然,其意气运用必须意到气到、意气到而外形和合为一,先生称为:“不前不后由中而行,后则擘、前则合、皆不得中劲。”陈氏太极拳自然需要以体内元气质量足够强大为基础依托方可做功,而上面所说凹凸、缺陷、断续诸病皆因不得以太极、易理主宰体内元气所致,故而不能称为“中气”。 陈氏太极拳缠丝法在演练和运用过程中,要求整个身肢外形在螺旋缠绕中,须用无过不及之意将真气贯注于其中,而非徒有外形拧来转去。否则,就不能称为缠丝内劲。陈氏太极拳缠丝劲是著于内而形微于外,内不动则外不发;形于外而源于内,外静而内亦动。《太极象图》文中所云“以待其动”,即此内动之中气。陈氏太极拳缠丝劲是以内气催动外形,外形合于内气,内(阴)外(阳)相合之功。故《图说、缠丝精图》方云:“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 至此再回头看,先生之所以说“太极拳缠丝法也”这句话。就是一个意思,练陈氏太极拳就须潜心于身内阴阳修炼,而非有意于肢体的拧转缠绕,并使之和合于太极、《易》理,方能应用于拳中。先生在《太极拳权谱》中更是告诫后学曰:“中气贯足,精神百倍”,并于其后注曰:“十年用功,十年养气”。而此句就是强调拳谚”拿住丹田练内功”之实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