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基础 学 分:4 计划学时:64
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1.前言 1.1课程性质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在学习了普通物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最重要也是最现行的职业基础课,是为后续课程电子技术应用奠定基础的起点。该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及相关操作技能,也为专业的其它核心课程奠定技能训练的基础。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电工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项目模块和课程内容。按照认识课程、认识电路、变压器使用与维护、白炽灯、日光灯的安装与维修、认识动态电路、供电与用电等具体实践过程安排学习项目,使学生掌握电工技能的基本操作要领。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思想,将本课程项目模块下的教学活动又分解设计成若干任务,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电工仪器仪表、电路设备为载体,按电工工艺要求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电工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高职学院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在《电路分析基础》这门课程中,充分注重“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确定就业岗位的能力目标(顶层目标),并对该能力
目标进行分解,以确定本课程的教育目标(一级能力目标);在课程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再对一级能力目标细化分解,确定学习情境教育目标(二级能力目标);再对二级能力目标按工作过程进行细化分解,最终确定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从而保证“目标”的一致性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系统性。这个工作需要企业与学校合作完成,发挥各方优势,使培养目标符合岗位要求,凸显课程的职业性。 2.课程目标 2.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电工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科学实践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职业规范,能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安全、节能、环保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2具体目标 2.2.1知识目标
(1)掌握电阻性网络的等效变换及分析 (2)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及测试; (3)掌握日光灯电路组装及故障维修; (4)掌握单相变压器特性测试; (5)了解电气安全技术;
(6)能正确进行简单电气线路的安装、排故; (7)初步具备简单电路设计、安装、调试等技能。 2.2.2能力目标
(1)会正确使用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电工工具等。
(2)能阅读简单电气原理图、电器布置图和电气安装接线图。 (3)具有查阅手册等工具书与产品说明书、设备铭牌等资料的能力。 (4)具有简单电路的实验与仿真能力。 (5)具有检测、调试与维修一般电路的能力。
2.2.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能力;
(2)树立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4)形成学生如何在 “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途径。 (5)具有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 (6)培养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 (7)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3.课程内容与要求
序号 教学任务 知识要求: (1)了解各种直流电源的特性; (2)理解电阻串、并联的实质;基尔霍夫定律; 项目1 电路的定律 情境一 电阻性网络的等效变换及分析 项目2 电路分析的方法 (3)掌握电路各种工作状态的特点。 技能要求: (1)会使用万用表测量电压、电位、电流、电阻; (2)能对实际的电压源、电流源进行等效互换; (3)会分析电路实测数据; (4)能利用基尔霍夫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要求: (1)了解电路分析的各种方法的使用范围; (2)理解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 (3)掌握电阻等效变换法、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及节点电压法。 技能要求: (1)能利用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及节点电压法解决实际问题。 讲授 小组讨论 案例教学 理论6 实践4 讲授 小组讨论 现场教学 案例教学 理论4 实践4 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设计 参考学时 知识要求: (1)了解正弦量的三要素并会计算; 情境二 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及测试 项目1 RLC元件分别在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中的特性 (2)会用相量表示正弦量; (3)理解基本电路元件在交流电路中的特性; (4)深刻理解功率因数的概念,能说出功率因数高低的影响; 技能要求: (1)具备自学、分析、语言表达能力。 (2)具有独立电子线路分析、实施、评价能力。 (3)具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讲授 小组讨论 现场教学 案例教学 理论8 实践8 知识要求: 项目2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测试 (1)了解谐振电路的电路组成; (2)掌握串联谐振电路的特点及应用; (3)理解串联谐振电路的分析方法。 技能要求: 完成串联谐振电路的测试 知识要求: (1)了解三相交流电路的结构; (2)理解三相交流电路电源与负载的连接方式及相关项目1交流电路及功率测试 参数的计算;功率因数的概念,能说出功率因数高低的影响; (3)掌握三相交流电路功率的计算。 技能要求: (1) 会使用电工工具安装简单电力电路; 情境三 日光灯电路组装及故障维修 项目2 日光灯电路安装及功率因数改善测试 (2)能利用仪表测量三相交流电路的功率。 知识要求: (1)了解日光灯电路的组成; (2)理解日光灯电路的工作原理。 (3)掌握日关灯电路的安装规范。 技能要求: (4)完成日光灯电路的安装 知识要求: 项目3 日光灯电路故障维修 (1)了解日光灯电路的故障类型; (2)理解日光灯电路的故障原因; (3)掌握日光灯电路的故障维修方法。 技能要求: (1)完成常见日光灯故障的检测与维修 知识要求: (1)了解单相变压器结构原理;安全用电常识; 情境四 单相变压器特性测试 (2)理解单相变压器的特性测试内容; 自感现象有关项目1单相变压器特性测试 知识; (3)掌握单相变压器特性测试的方法。 技能要求: (1)能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低压电器; (2)能按照要求设计控制电路; (3)能根据电路图进行合理布线; 讲授 小组讨论 现场教学 案例教学 理论2 实践4 讲授 小组讨论 现场教学 案例教学 理论4 实践4 讲授 小组讨论 现场教学 案例教学 理论4 实践2 讲授 小组讨论 现场教学 案例教学 理论2 实践4 讲授 小组讨论 现场教学 案例教学 理论2 实践2 4.实施建议
4.1 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1) 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选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课程的设计思想。 (2) 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人物,将项目任务分解,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技能要求,梳理出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目标、能力目
标、素质目标,因此形成理论教学任务,以完成该教学任务为目标组织教材内容。
(3) 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 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方法、新 设备及时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本课程采用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由石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路基本分析》,本书主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内容全面。 4.2教学建议
(1)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引导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6)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 4.3教学考核评价建议
实行学习过程考核和拓展技能考核两个阶段相结合的全程化、个性化的课程考核 方案。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体现考核的公平、公正、客观、实际。其中学习过程考核占70%,拓展技能考核占30%。具体考核内容分配如下:
(1)学习过程考核:70%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以学习项目的每个工作任务为单位,以项目导入、项目分析、 项目实施、项目评价的学习过程的实现效果为考核依据,并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考核。学习过程考核成绩的构成如下:
学习 项目 电路的定律 RLC元件分别电路分析的方法 在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中的特性 15% 15%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测试 交流电路及功率测试 日光灯电路安装及功率因数改善测试 日光灯电路单相变压器故障维修 特性测试 分数比值 合计 10% 10% 20% 100% 10% 10% 10% (2)拓展技能考核:30% 在每个工作任务的最后进行,以小组为单位对每个工 作任务进行总结,并通过网络、图书等工具查找并学习工厂供配电中的典型案例,拓展工厂供配电技术的职业技能。教师根据小组成员在工作中的表现,从工作态度、拓展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做综合考评。考核重点在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工作,分
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在于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评价。考核评价体系如下表所示。
考核评价 学习过程考核(70%) 100% 拓展技能考核(30%) 100% 导入 15% 工作态度 15% 分析 20% 职业技能 30% 考核方式 实施 50% 团队协作 15% 评价 20% 拓展能力 40% 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录像、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学习领域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2) 注意收集现场实践中机器零部件作为设计对象,并能动员学生一起收集,丰富资源,进行网上共享,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
(3) 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观 摩、实训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适时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4) 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校园网、各大网站等网络 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通过职业指导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4.5教学条件配备建议 4.5.1 实训条件
本院具有一个电路基础实验实训室,基本能满足部分专业技能训练的要求。 4.5.2师资条件
本教学团队共有7名专职教师,其中4人年龄在40岁以上,1人年龄在30岁以上,
2人年龄在30岁以下。高级职称4人,中级1人,初级2人。 4.6其它说明
执笔人:卢艳 审核人:李培江 审定人:王真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