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教学生活化刍议

语文教学生活化刍议

2022-05-09 来源:乌哈旅游
语文教学生活化刍议

作者:姜汝芳

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01期

摘要:教育在呼唤“原生态”,我们的语文课堂更要回归“原生态”。如何较好的将课本与生活相结合,让课堂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更好的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呢?本文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生活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发挥语文的应有作用,促进语文健康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效率

当前家长圈子里流传这样评论:语文课上与不上一个样,小孩的语文成绩提高不明显,只有学好数理化,才能上个好大学。这种说法当然是错误的,但足够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不禁反思教育。流传这评论,原因可能有多方面:家长文化层次较低,导致言语片面;或者我们教育比较脱离群众,宣传沟通力度不够;或许语文课堂真的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当务之急,推进语文课堂改革。语文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燃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课程改革新要求,教育在呼唤“原生态”,我们的语文课堂更要回归“原生态”。如何较好的将课本与生活相结合,让课堂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更好的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呢?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发挥语文的应有作用,促进语文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吃透语文教材,善于挖掘生活元素

语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是国人审美情趣的凝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强调“因材施教”,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针对学生实际,结合专业特点,对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做适当的调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强调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资源,语文教师以语文教材为核心,找到语文教材与生活资源的结合点,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使语文教学具有独创性。笔者读到《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语文学科优秀教学个案精选》,其中有一个案例,就是富阳市城镇职业高级中学何月英老师执教《故都的秋》时,充分地利用生活资源。作者郁达夫是富阳人,学生也是富阳人,有了这个共性,何老师要求学生课外多方查找资料。学生熟悉和亲近感自然流露出来,非常乐意,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好。于是在课堂上何老师设计的“与郁达夫对话”这一环节获得了很大成功。比如笔者执教《永远的校园》,导语先由学生列举就读的学校,小学学校,初中学校,高中学校,再提问哪所学校哪些特征保留在脑海里印象最深刻。这样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对母校的回忆,唤起热爱母校那份美好的情感。由

这份美好的生活感受然后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一起来感悟北大中文系教授谢冕对母校有着怎样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重视挖掘生活元素,这些生活元素丰富的表现力不仅能帮助学生探究文本,还促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创新的火花。可以说,语文教学生活化大大拓展了语文教材的生活价值。

二、以学生为主体,打造生活化的课堂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精神实质最生动、最直接、最具体的呈现。它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究的、开放的情境,學生参与生活体验、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文本、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文本、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①在教授小说《项链》,玛蒂尔德的爱美之心是否具有合理性?如何理解玛蒂尔德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玛蒂尔德这一形象的丰富性,也带来小说主题的多义性。第一个主题是从生活理想是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映,批判庸俗势力的资产阶级,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社会风气。这个角度对学生来讲不好理解,因为没有生活交接点。此时就需要一个学生能接受的切入点。从作品的情节来看,第二个主题又可作另一番解读。作者最后发出感叹:“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欧洲有一个著名的《灰姑娘》童话故事,十七世纪法国人培鲁的故事集里和十九世纪初格林兄弟的童话集里都收进了这个民间传说。莫泊桑的母亲文学造诣很深,经常给他讲故事。从第二个主题容易找到切入点,课堂里列表格要求学生从多个方面比较灰姑娘与玛蒂尔德的相同点,然后思考两个问题:灰姑娘与玛蒂尔德的区别在哪里?《项链》是如何创造性地改写,颠覆了《灰姑娘》的童话模式?学生的已具备阅读《灰姑娘》体验被唤醒了,作为主体参与到文本中来。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理解玛蒂尔德这一形象难题迎刃而解了。

笔者执教《我的母亲》这一课,穿插了一张学生母亲农田干活的生活照,放映给学生观看,然后再朗读学生给这张生活照写的一段细节描写,儿女对母亲的情感慢慢散发出来。合理地创设了情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去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让学生进入作者心灵,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达到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统一,产生情感共鸣,去体验感受。正如于漪老师说:“语文课就起本质而言,就是要让学生看到、悟到、感受到他自己个体阅读时看不到、悟不到、感受不到的东西。”② 三、语文教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③如果文本是骨肉,那么生活就是血液。事实上,源于文本的种种思想,只有在学生由知识到智慧的“提升”中获得鲜

活、深刻的个人含义时,才能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生机勃勃的一部分。这时候学生的懂,才是融汇于血液中的懂。这样的“提升”,才会让学生拥有“高屋建瓴”的思想,成为以思想俯视人生、以智慧成就未来的“人生赢家”。

欣赏《氓》,最好只是慢慢欣赏,做一个耐心的富有同情心的倾听者,听这个感伤的女子诉说,不急着做生活的判断,更不做道德的判断,说不定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或许,采桑女子哀伤的不是婚姻,只是爱的逝去与过往岁月的不再,这一份淡淡的哀伤属于生活本身,可以发生在所有人身上,“诗经”时代不做道德判断,我们今天为何还要给他扣上“弃妇”的帽子?语文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对文学的审美应该有更多的自由和发现,而不是一味地接纳前人的结论。文学教育首先应该是文学的,它不是结论,只是一个过程。从学生的视界出发,确定与学生阅读体验相链接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这是寻找学生与文本融合的第一步。语文教学要独立思考,坚持自我。语文学科讲究知人论世,尤其要有自己的观点。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讲真话,能理解别人的想法,才是学语文的意义所在。

当然,语文课首先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再将语文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只有这样,语文教学在生活的沃土上才能根深叶茂。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在《实和活》中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要把语文教学同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④我们强调用语文的方法生活化,并不是狭隘地简单化地排斥其他方法。我们同样追求教学方法的丰富和创新,但任何方法的运用必须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必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教学生活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需要,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散发出永久的芳香。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2]于漪《课要追求“三动”的境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12期

[3]陶行知,《谈生活教育——答复一位朋友的信》,《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4]刘国正《实和活》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第一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