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般文学”与“总体文学”辨析

“一般文学”与“总体文学”辨析

2021-04-22 来源:乌哈旅游
第16卷第1期 2017年1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Vol. 16 No. 1

Jan. 2017

般文学”与“总体文学”辨析

王向远

(北京师范大学东方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摘要]近三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界“总体文学”这个译词的流行和“一般文学”这个词的退场,作为理论现象

值得研究。这两个词都是法文“Literature G6n6rale”或英文“General Literature”的翻译,在意义上有相当大的迭合 之处,但作为两个不同的译词,实际上已在汉语语境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该加以区分辨析。“总体文学”强 调的是数量与范围,是空间横向上的统括;“一般文学”指的是形态上的抽象,强调的是理论概括的高度和抽象度。 如果说“世界文学”是一个统驭性最高的实体范畴,那么“总体文学”则是一个统驭性最高的抽象范畴,它是一种理想观念,也是可以无限接近的目标。

[关键词]总体文学;一般文学;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中图分类号]1〇_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_6973(2017)01-0〇82-〇4

“一般文学”(又译“总体文学”)这个概念早在

18世纪的欧洲就有人使用,18世纪末到19世纪使 用更为广泛。那时欧洲学者曾编辑出版了“一般文 学”及“一般文学史”之类的著作、丛书或教科书。 但这个词的内涵还不不太明晰,主要是指欧洲各国 文学的总和,有时则是指一种宏观理论的视野。其 实质是在具体的、个案的文学研究基础上的一种综 合、提升、抽象与概括。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的“一般文学”的理念的 形成,有着深厚的学术文化背景。从欧洲思想史和 学术史上看,18世纪以来的哲学、历史学、社会学、 法学、文化人类学、诗学等众多学科,都以总结人类 文化共通规律为指归,都强调研究的整体性、宏观 性

、一

识范围,而且可以同样地取得成功,这未免失之夸 大。并且尤须特别强调指出,只通过单纯的比较方 法还不能最后满足科学的需要。” [1]在这里,黑格尔 强调了“比较”的作用和意义,但也指出了“比 较”—

有限对象之间的“比较”—

的局限性。认

为这种狭义的有限的比较无助于共通规律的探索, 并试图揭示出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的所谓 “世界精神”形成和演进的过程。法国哲学家孔德

(1798〜1857)在其巨著《实证哲学教程》(全六卷, 1830〜1842)中,认为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有三个阶 段: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 段,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指出:“实证哲学的基本 性质,就是把一切现象看成服从一些基本不变的自 然规律,精确地发现这些规律,并把它的数目压到 最低限度,乃是我们一切努力的目标。” [2] “社会学” 学科的创世人、英国学者赫伯特•斯宾塞进一步在 《社会学原理》等一系列著作中,论证了人类社会也 是一个有机体,遵循着“普遍进化的原则”。现代英 国“比较法学”创始人梅因(Henry Maine)在其著名 的《古代法》(1861)—书中,提出了“迄今为止,一切 社会性进步的运动,都是一场‘从身份到契约’的运 动”这一著名论断,认为从传统的等级制度、集体主 义(身份),发展到近代以后的法律社会、个人主义

般性,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学术诉求。

在研究方法上不太满足于甲乙两项事物或有限的 几项事物之间的比较,而是强调整体与系统的把 握,例如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就曾指出:“我们 今日所说的科学研究,往往主要是指对于所考察的 对象加以相互比较的方法而言。不容否认,这种比 较的方法曾经获得许多重大的成果,在这方面特别 值得提到的,是近年来在比较解剖学与比较语言学 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我们必须指出:有人认 为这种比较方法似乎可以应用于所有各部门的知

[收稿日期]2016 —10 —18

[作者简介]王向远(1962 —),男,山东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东方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

会长,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

82

(契约),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规律。在文学及文 艺美学领域,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一译泰纳)在 《艺术哲学》(1865〜1869)等著作中,提出了影响和 决定人类文学发展进程的“种族、环境、时代”的“三 要素”论,以此建构了自己的艺术哲学的理论体系。 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1886)—书中,用 社会进化论和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决定论的观 念和理论,构筑起了他的“比较文学”的理论框架和 体系,试图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更好地揭示人类社 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差不多同时,俄国学者亚历山 大•尼•维谢洛夫斯基在《历史诗学》等著作中,提 出了 “历史诗学”的概念,“历史诗学”就是将“历史” 与“诗学”结合在一起,是揭示人类文学艺术形成及 发展共通规律的历史的、归纳性的、总体的诗学。 可见,在梵•第根提出“一般文学”之前,欧洲思想 和学术界已经普遍具有了“一般”化的、宏观的、整 体性的诉求。

法国比较文学理论家梵•第根(P. von Tieghem)在《比较文学论》一书中,从比较文学学科 论的角度明确提出了“一般文学”的概念,并做了明 确的界定和阐述。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除“导 言”外,共分“比较文学之形成与发展”、“比较文学 之方法与成绩”、“一般文学”三个部分。可见“一般 文学”在全书理论架构中有着重要地位。他对“比 较文学”做了狭义上的严格界定,即“比较文学”是 两个国家之间的二元的文学关系的比较研究。同 时他意识到了,“比较文学”只研究那些一个国家与 另一个国家之间的“二元的关系”,然而,这类研究 工作做得再多,“人们也不能了解一件国际的文学 大事实的整体”。换言之,两国之间的文学现象上 的相似,除了能够说明是偶然的相似还是由传播一 影响所决定的之外,无法说明任何规律性的东西, 这样的比较文学也难以建立起国际文学的整体概 念。为了弥补这种“比较文学”的局限与不足,他进 一步提出了“一般文学”这个概念,认为国别文学研 究、比较文学研究、总体文学研究这三个概念代表 着三个研究层次。“国别文学”研究主要处理一国 文学之内的问题,是一切文学研究的基础;比较文 学研究一般处理两种不同文学的关系,是国别文学 的必要补充;“一般文学”则探讨更多国家文学所共 有的事实,是“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展开。他认为, “一般文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有 时是一种国际的影响”,如伏尔泰主义、卢梭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等;“有时是一种更广泛的思想感情 和艺术潮流”,如人文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

有时是一种艺术或风格的共有形式,如十四行诗 体、古典主义悲剧、为艺术而艺术等等。另一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一般文学”的研究可以不必像“比 较文学”研究那样拘泥于事实的确证,而是可以研 究那些“没有影响的类似”。他说:

比较文学小心谨慎地自封于那些“证实了 的影响”,它并不记录那些不能归在任何影响 的账上的类似—这或者是因为在年代上或

其它说来是不可能的,或者只是因为无法证

明。

般文学却相反,它认为是它的主要任务

之一的,便是提出尽可能多的在各国中呈现着 的无可质疑的类似(那时影响的假设便应该搬 开一边),并用“共同的原由”之作用解释它 们。[3]154

在这里,梵•第根的“一般文学”的意思就阐述 得比较清晰了。那就是寻求各国文学间的共通性, 并做出“解释”,所谓“解释”也就是理论的分析、阐 发和研究。

考究起来,“一般文学”的反义词应该是“个别

文学”、“具体文学”,即对个别的、具体的文学现象、 文学事实加以研究。就比较文学而言,寻找两者的 “类似点”或其间的影响,也应该是具体的,因为是 “具体”的而非“一般”的,所以才有可能加以“实证” (“证实”)。而将众多的“具体”加以抽象之后,就成 为“一般”。哲学上的“一般”指的是一类事物或一 切事物普遍所具有的属性。文学上的“一般”或“一 般文学”也一样,指的是文学这类事物、或一切的文 学都具有的普遍属性。大概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戴 望舒在翻译《比较文学论》时,将法文的“Literature G6n6rale”译为“一般文学”,而日本学者也同样是一 直将这个词译为汉字词组“一般文学”,而没有“总 体文学”的译法。1983年北大出版社出版的法国比 较文学学者马•法•基亚的《比较文学》汉文译本 (颜保译),则将“Litt6rature G6n6rale”这个词改译 为“总体文学”。次年,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 导论》,虽然做了“总体文学(或一般文学)”这样的 注明(见该书第95页),但主要还是选择使用了“总 体文学”这个概念。在此后的相关著作,“一般文 学”这个词几乎销声匿迹,近三十年我国出版的比 较文学学科理论及相关教材,都将“一般文学”改译 为“总体文学”。

作为用汉字词组的“总体文学”和“一般文学”, 虽然都是法文“ Litt6rature G6n6rale”或英文“ Gen­eral Literature”的翻译,意义上有相当大的迭合之 处,但也有微妙的区别。从翻译学的角度看,不同

83

的译词会造成意义的增减、伸缩、轻重和移位。“总 体文学”与“一般文学”这两个译词也是一样。“总 体文学”强调各部分之和,它的对义词应该是“部分 文学”、“个体文学”;在“数”与“量”的集合上,“总体 文学”的概念接近于作为各国文学之总和的“世界 文学”的概念,但它可以不包含“世界文学”这一概 念所具有的价值判断(“世界文学”这一概念除表示 数量上的总和之外,还有代表世界水平、体现人类 文学之精华这样的“质”的价值判断。)而“一般文 学”强调的是对较多的具体文学加以抽象。它不像 “总体文学”那样强调数量上的总和,而只是强调一 般性和抽象性。因而,梵•第根的“一般文学”并没 有以世界文学或全人类文学作为前提,而只是比较 文学的一种自然的展开和必要的补充。第根举例 说,研究法国作家卢梭的《新爱洛绮丝》在十八世纪 法国小说中的位置,这属于“国别文学”,研究英国 作家理查德生对法国作家卢梭的影响,属于“比较 文学”,而研究在理查德生和卢梭影响下形成的欧 洲言情小说,则属“一般文学”范畴了。可见,在梵 •第根那里,“一般文学”毋宁说就是欧洲的“一般 文学”,也就是欧洲的“区域文学”。在梵•第根看 来,这种“一般文学”是对同类文学的抽象,因为欧 洲文学作为一个文学区域是同质的或同类的,故而 在此基础上可以抽象出“一般文学”来。至于能否 在不同质的东方文学与西方之间加以抽象,梵•第 根及其同时代的法国学派及欧洲的比较文学家们, 都没有明确地加以说明,或者说在他们看来毋须说 明。在今天看来,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欧洲中心 论”思想的表现。当时,东方的印度文学、波斯文学 乃至中国文学、日本文学在欧洲都有了不同程度的 译介、评论与研究,欧洲学者也不是不知道欧洲之 外也有文学,但他们的“一般文学”却只就欧洲文学 而言,这是为什么呢?

根本的原因似乎在于,“一般文学”(而不是“总 体文学”,更不是“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根本上指的 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文学原理、文学理论或诗学研 究。关于这一点,梵•第根明确指出:

所谓“文学之一般的历史”,或更简单点“一般文学”者 这个名称,虽则已用了好几年了,可是总还没有多大威信,所以我们需要

加以一点解释。

般文学是与各本国文学以

及比较文学有别的。绛養表nfU啤养

学上的或心理学上的研究,和文学之史的发展 *84

①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84

学果乂它只要站在一个相当宽大的国际的观 点上,便可以研究那些最短的时期中的最有限 制的命题。这是空间的伸展,又可以说是地理 上的扩张一

这是它的特点。①™41

这里说得很清楚,“一般文学”指的文学的“美 学上的或心理学的研究”,是文学理论的研究,不是 那种实证性、史料性的文学史;同时,“一般”文学史 也不等于“世界”文学史,换言之,“一般文学”也不 同于“世界文学”。

既然“一般文学”的指向就是“文学理论”,那么 何以不直接称为“文学理论”呢?因为“文学理论” 对义词是“文学创作”。换言之,“文学理论”是对 “文学创作”而言的,而“一般文学”是就“个别文学” “具体文学”(本国文学和两国之间的比较文学)而 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理论”与“一般文学” 虽然含义相同相近,但两者的维度(次元)是不同 的。“一般文学”虽然必须超越“个别文学”才能取 得它的“一般”,但所谓“一般”未必都要达到“总体 文学”乃至“世界文学”这一最大范围和最高层面。 在人类文学史上,作为“一般文学”的文学理论,大 都是在一定的文学体系中抽象出来、而不是在整个 世界文学中抽象出来的。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的 “理式”论、亚里斯多德的悲剧论是在古希腊文学的 土壤中抽象出来的,欧洲近现代文论是在欧洲文学 中抽象出来的,中国的“意境”、“风骨”、“神思”的理 论是在汉文学中抽象出来的,日本的“物哀”、“幽 玄”、“寂”、“意气”的审美概念是从日本文学及其中 日文学的关联中抽象出来的。这些理论成果都是 具有民族特色、区域文化特色的“一般文学”。

1980年代以来出现的“总体文学”这个译词,实 际上是中国当代学者对西文“一般文学”的“创作性 叛逆”或“创作性翻译”的结果,它包含着中国学者 对“一般文学”的理解,特别是包含着对欧洲范围内 的“一般文学”外延的突破意向。既然是“总体文 学”,就不能仅仅是欧洲的区域文学,而必然是包括 世界各国内在的“总体文学”。但是,“总体文学”指 的是世界上所有民族文学或国民文学的集合,“总 体”强调的是数量与范围,是空间横向上的统括。 相比而言,“一般文学”指的是形态上的抽象,强调 的是理论概括的高度和抽象度。在这一个意义上 说,“总体文学”指向文学史,主要是一种文学史的 研究广一般文学”指向文学理论,主要是文学理论

的研究。不过,中国的比较文学理论家们的“总体 文学”这个概念,主要不是指向文学史(世界文学 史)的研究,而是指向文学理论的研究。但这种文 学理论的研究,又不是传统的中国文论、西方文论 那样基于某一民族文学或欧洲文学的区域理论研 究,而是有着世界文学视野、总体文学观念的理论 研究。由于历史条件和思想观念上的种种局限性, 梵•第根提出的“一般文学”基本上将东方文学排 除在外,没有真正的“世界文学”的视野,实际上谈 不上是“总体文学”。而大部分西方学者,更以根深 蒂固的“欧洲文学中心”的观念和对东方文学的无 知,有意无意地轻视、忽视甚至无视东方文学,他们 所谓的“一般文学”所要归纳总结的实际上只是西 方文学的共通性,而不是世界文学的共通性。这样 看来,中国比较文学理论家们提出的“总体文学”的 概念就与西方的“一般文学”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 上有了一定的区别,堪称跨越东西方文明的、具备 了世界文学视野的真正的“总体文学”。

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概念范畴中,“总体文学” 是一个统驭性最高的抽象范畴(相比而言“世界文 学”则是一个统驭性最高的实体范畴)。因而“总体 文学”只是一种理想观念,也是可以无限接近的目 标。“总体文学”虽然抽象,但通向“总体文学”的途

径和方法则是具体而又现实的。曹顺庆教授主编 的《比较文学学》一书,提出了“总体文学”的研究途 径和方法是两种,一是“比较诗学”,并指出“比较诗 学”追求的目标是“一般诗学”(总体诗学),二是“文 学人类学”。[4]这种理解和看法在中国学者对“总体 文学”的理解方面具有代表性。“比较诗学”是纯理 论的研究,追求理论的概括力和抽象度广文学人类 学”则强调科际整合或跨学科,使文学研究与文化 研究合流,而在“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下,阐释文学 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52.

[2] 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M].北京:商

务印书馆,1982:25.

[3]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M].戴望舒译.长春:吉林出版

集团,2010.

[4] 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第四章总体文学学[M].成都:四

川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程晓芝)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Yiban Wenxue” and “Zongti Wenxue”

WANG Xiang-y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 The phenomenon in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at the translated version of “Zongti 'Wenxue” has been growing in popularity while “Yiban Wenxue” has been declining in use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is worth further research. Both being the translation of rtLitterature Generalew in French or “General Literature” in English,they have considerable overlaps in meaning. Despite their similarities? in fact,these two translated versions have formed two different concepts in Chinese context? which makes it important to distinguish them. “Zongti Wenxue” refers to the horizontal generalization in space with emphasis on quantity and scope; while ^Yiban Wenxuew refers to the abstraction in form with more emphasis on the depth and degree of abstraction of theoretical generalization. If “Shijie Wenxue” is the term of highest generalization in the substantial category, “Zongti Wenxue” would be the one in the abstract category. ^Zongti Wenxuew is an ideal concept, a target that can be infinitely close to.Key words: Zongti Wenxue; Yiban Wenxue; Shijie Wenxu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①参见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学》第四章《总体文学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