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试论巴蜀的地域特点对其文化的影响
()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5
[摘 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中国有着广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和灿烂的文化,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文
黎 园
化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随着地域的不同,文化上也呈现出多样性,从而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化光辉灿烂、丰富多彩。本文从古代巴蜀的地域特点入手,来探讨其对巴蜀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巴蜀文化 四川盆地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G127 [A [1671-2803201705-0077-03
川东称巴,川西称 巴蜀是四川地区的古称,
蜀,大致以涪江为界,但没有具体的界限。关于“巴”的说法,最早见于先秦《山海经·海内经》中“西南有巴国”的描述,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以今重“庆为中心;蜀”的说法则更为多见,最早可追溯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中。大文豪郭沫若曾写下“巴蜀由来古,殷周已见传”的佳句,一语道出了巴蜀历史的悠久。关于巴蜀文化的界定,学术界主要有两种,一是指秦统一巴蜀之前时期的文化,一是指整个四川古代及近代的文化。笔者认为,文化是一种植根于精神领域的东西,通过物质表现出来,它的传承,是随着人类的繁衍而不断发展的。从这一意义上看,四川古代、近代的文化和秦统一巴蜀之前的文化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文化,它们都是古代巴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巴蜀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所以,巴蜀文化是以古代巴蜀两国为依托,包括地域内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具有悠久而不同的始源并长期交融、发展至今的一种地域文化。从特点上看,它既有农耕文明,又有游牧文化;既产生了光辉灿烂的文
学、史学成就,又重商尚武,可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从影响范围上看,巴蜀文化主要分布于在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涵盖了陇南的西汉水流域、陕南的汉水流域、汉中盆地、江汉平原西部、湘鄂
[]1
五溪流域、云贵高原北部等地。因为古代的交通
和通讯主要依赖于车马船等传统工具,而这些交通工具的使用又受到地域的限制,所以地域特点对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虽不能起到决定作用,但却有利于地域自身文化特点的形成,使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从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文化融合中找到各种文化原来的痕迹,从而回归到地理范围中去,彰显其文化特色。
一、巴蜀的地域特点
出兵灭掉原先的奴隶制部族巴国、蜀国,设置“巴。这样,郡”和“蜀郡”巴、蜀成为地名,作为四川地区的代称一直沿用至今。从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来看,巴蜀位于“雄鸡”的几何中心位置,是贯通东西南北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自秦攻下巴蜀建立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后,历代中央王朝都将这一区域
四通八达的重要枢纽。公元前3秦国16年,
[收稿日期]2017-07-15
[,作者简介]黎园(女,湖北宜昌人,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科员,助理研究员,历史学硕士。1983—)
·78·
黎 园:试论巴蜀的地域特点对其文化的影响 2第5期)017年10月(
作为制约西南诸夷的据点。特别是在巴蜀先人排除万难于陡险岭壑之上修建了以栈道和桥梁为主的蜀道之后,巴蜀与外界沟通的枢纽地位更是如虎添翼,同时也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此外,水路也是一条天然的交通途径,“随着造船与航行技术的提高,到唐代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成为巴蜀水道的最佳写照。这样,巴蜀以西有岷江、雅砻江、大渡河丽的巴蜀文化。
首先,巴蜀文化并非是受其地理上的封闭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封闭文化,相反,它是开放的,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这正是得益于巴蜀交通枢纽的位置和蜀道的存在。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文化习俗通过蜀道和水道在这里得以汇聚,如注重耕织的荆楚文化、讲究商业的秦陇文化、崇尚周礼的中原文化,四川盆地天然的阻隔将各种文化的精和金沙江连通青藏高原;以东有长江水道与江汉平原相通;以北有剑门栈道和嘉陵江直通秦陇和汉中;以南与湘西山地相连,巴蜀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起到了“十字路口”的重要作用。
得天独厚的盆地气候。四川盆地“其地四塞,
山川重阻”[2](P40)
山,南有大凉山和大娄山,是一个典型的内陆盆地,西邻横断山脉,,东为巫
北接米仓山和大巴山,巴蜀被围在一个盆地之中,谓之“蜀矣华阳之壤”[3](P20
,)气候也格外不同。梁岷之域巴蜀独。以巴蜀为中心具,是其一囿特色的地,理囿中之国则巴,北边是寒冷干特点,使得其
、
燥的陕甘地区,南边是温暖湿润的云贵地区,西边的康藏高原适合放牧,东边的江汉平原适合农耕。在亚热带高气压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同一纬度的其他国家都是干热少雨多沙漠的气候,而巴蜀则得天独厚,温度适宜、雨水充沛,自古以来就是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当代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曾做过比较:“若以四川盆地与黄土之黄河平原比则无亢旱之虞,与冲击之江浙平原比则无卑湿之苦,与三熟之广东平原比则无水潦之患,与肥沃
之松辽平原比则无霜冻之灾”[4](P25-26
)出巴蜀地区极其优越的气候条件。
,高度概括
二、巴蜀的地域特点对巴蜀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地理文化圈的产物。在古代历史条件和落后生产力的约束下,文化的产生深受地域的影响,特别是本土地理因素的影响。就巴蜀文化而言,它的产生就取决于四川盆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巴山蜀水赋予了这块土地充沛的灵气,孕育出瑰
髓扎根在此,和巴蜀自身的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合。它把荆楚文化的代表《楚辞》发展为汉大赋,进而有了文学史上不可超越的诗词成就,如王勃的“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陆游的“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等等;它接受中原文化而史学名家辈出,以著有纪传体断代史名著《三国志》的陈寿为个中翘楚;它受秦陇文化影响从而有了“陇蜀多贾”一说,工商业繁盛,从而进一步带动了文学和史学的发展。
其次,四川盆地的存在,为巴蜀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使得这块宝地在历史上少受外来战争的侵害,从而保护了其文化的延续性和创造性。文天祥就曾发出过“蜀自秦以来,更千余年无大兵
戈”[4](P26)
的感叹。战祸较少是巴蜀的地形特点为
文化带来的最大福祉,使得巴蜀文化如细水长流,生生不息。同时,远离王权中心、相对隔绝的状态,也有利于文人个性的张扬,使得巴蜀一带文豪辈出。文君当垆,司马相如千金一赋;“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的三苏;三岁随父进川的诗仙太白……无数的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和千古绝唱,巴蜀至今引以为豪。
再次,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为文化的繁盛提供了保证。纵观世界上任何文明的产生,都依赖于农业的繁荣。凡是水好土肥的地方就会出现人的定居和文明的开化,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优良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孕育了同中华文明一样耀眼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而巴蜀文化的发
第5期)2017年10月(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79·
展,得益于“天府之国”的富庶,特别是秦代李冰在蜀中兴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更加促使成都平原成为一块膏腴之地。
三、巴、蜀不同的地域特征对各自文化的影响,在四川盆地内部,即使巴、蜀“同文同种”但因其中部平原与周围山地的差异,对文化也造成了影响,故而出现了“巴有将,蜀有相”一说。
以说,巴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山地属性,或者说是一种山地文化。“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
[3]
;师”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中,就有朱德、刘伯承
和聂荣臻三位出身于此,可见“巴师勇锐”之说不假。勇锐之余亦能弄墨,于是就有了“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朱德《赠友人》手执青()、锋卫共和,独战饥寒又一秋”刘伯承《出益州》蜀地凭借其富饶的平原优势和水利的开发,农业迅速发展,故“山林泽渔,园囿瓜果,四节代
熟,靡不有焉”[5](P176)
自秦汉以来迄于南宋,,“赋税皆为天下最蜀川土沃民殷,货贝充溢”
[6]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优势推动了文化的迅速。经济,发展,这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和纸币“交子”,成为全国的印刷中心和商业中心;这里有“文翁兴学”,建石室,首办地方官学,使蜀地学风大盛,孕育出众多的智者文人。汉赋四大家中的司马相如和扬雄、初唐诗坛革新领袖陈子昂都是蜀人;盛唐诗仙李白从小在蜀地长大;诗圣杜甫虽非蜀人,却深受其熏陶,他现有的一千四百余首诗,有一半以上都作于蜀地;婉约派词风的鼻祖《五代十八位词人的作品花间集》,为后蜀人赵崇祚所编,入选词人都与蜀人有关,其中搜录晚唐至;
唐宋八大家里的苏洵、苏轼、苏辙,更是把蜀中的灵气集于一家,在文学艺术的很多领域作出开创性的成就;当世的郭沫若、巴金等大文豪也出自于此。与此同时,蜀中不仅出才子,还出了许多才情不让须眉的才女。汉有“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卓文君,唐有制笺写诗风靡一时的薛涛,五代有以宫词闻名的花蕊夫人,由此可见一斑。
再看巴地,由于其山地条件的限制,不得已长期保留着农耕兼渔猎的生活方式,贫瘠的崇山峻岭生活养成了巴人重群体讲义气的性格,渔猎的经验使他们的身体技能得到锻炼,天生劲勇,“崇力尚勇”,于是逐渐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支以善战而著称天下的部族,并以白虎为主要图腾。把乐舞和战争、狩猎融合起来创造出舞风刚烈、音乐铿锵的战舞巴渝舞,其遗风流传至今,流变而来的摆手舞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平型关大捷潇潇夜雨洗兵马》)这样浸透着不畏艰难险阻,殷殷热血固金瓯”(聂荣臻、强健剽《忆悍之风的诗句。此外,巴人的骁勇,曾在历史上无数次的依地势之险阻挡了外敌的入侵,因此,说巴人保卫了四川盆地的安宁,为巴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丝毫不为过的。
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必然受到地域特点的影响。具体到巴蜀文化之上,就是巴蜀独特的地域特点造就了巴蜀文化的辉煌,其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条件都对文化产生了影响。巴蜀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又是在不断发展的,从“自古词人多
入蜀”[2](P89
)到今天在国内文坛占有一席之地的川
文学,从“下里巴人”到今天名扬海内外的川剧,从
“锐气喜舞”[3](P37)到今天荣登大雅之堂的巴山舞,
巴蜀文化依然散发着光辉。
参考文献:
[(人文社会科学版1]林向.“巴蜀文化”辩证[),22006,(04)M].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袁庭栋991.
.巴蜀文化[.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巴蜀书社出版3][晋]常璩,198.华阳国志校注(卷一)巴志[4.
M].成都:[志[M4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中华文化通志:巴蜀文化[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晋]常璩.华阳国志校注19(98卷.三)蜀志[巴蜀书社出版,1984.M].成都:[993,6]曾枣庄(06).
.“表仪一代”的巴蜀文化[J].
文史杂志,责任编辑:梁世峰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