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试卷(含答案)
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 考试类型:(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 90 分钟 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判断题(15分,每题1分)
1. 所有经济学家都同意当经济发生繁荣或衰退时,政府应采取适当政策来调节经济。( )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解析:并非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主张政府调节经济,古典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认为任何旨在调节经济的政策都是无效的。然而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经济调整是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因此政府应采取适当政策来调节经济。 2. LM曲线不变,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会增加收入和降低利率。( )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解析:LM曲线是右上方倾斜的,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右移,会增加收入,同时提高利率。
3.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内,稳定状态意味着:ΔY/Y=ΔN/N=ΔK/K。(Y:产量;N:劳动;K:资本。)( )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解析:在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定状态下:人均资本和人均收入不变,因此总资本、总产出与劳动的增长率相等,即稳态意味着ΔY/Y=ΔN/N=ΔK/K=n。
4.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长期和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完全相同。( )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解析: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实际通货膨胀率总会被人们预期到,用通货膨胀来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就会失效。当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时,公众会很快预期到这种变化,并反映到自己的经济决策中,所以价格水平和货币工资率的变化对就业量和产出不会有任何影响。因为人们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通货膨胀的预期值始终与通货膨胀的实际值相一致,即使在短期内,
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也会很快调整到实际通货膨胀率的水平,所以政府无法以提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
5. 由于实际GDP等于名义GDP除以GDP折算指数,因而一国的名义GDP肯定小于同期的实际GDP。( )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解析:名义GDP和实际GDP之间的大小关系取决于经济是处于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状态。如果经济存在通货膨胀,则GDP折算指数大于1,那么名义GDP大于实际GDP;如果经济存在通货紧缩,则GDP折算指数小于1,那么名义GDP小于实际GDP。
6. 贸易政策不会影响一国的整体贸易平衡,只会影响到特殊的企业和行业。( )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解析: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NX(e)=Y-C(Y-T)-I(r*)-G,由于贸易限制并不影响收入、消费、投资或政府购买,因此它并不影响贸易余额,即不影响一国整体的贸易平衡。
7. 假定某国为了把通货膨胀率从30%降低到5%,使得失业率从2%增加到了17%,且奥肯定律表示失业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损失2个百分点,则该经济中降低通货膨胀的牺牲率为1.2。( )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解析:失业率增加了15%,根据奥肯定律,GDP损失了2×15%=30%,通货膨胀率降低了25%,所以牺牲率为30%÷25%=1.2。 8. 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对产出水平的影响效果明显,而货币政策却对国民收入没有作用。( )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解析: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意味着经济是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型开放经济,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使得LM曲线发生位移后,由于汇率偏离原先水平的趋势使得套利者迅速做出反应,从而又使得LM曲线回到原先的位置,国民收入不变。
9. 一国政府决定购买美元时,所采取的中立化政策即是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债券。( )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解析:一国政府购买美元时,本国货币流通量会增加。为防止由此产生的通货膨胀,政府所采取的中立的政策应当是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债券,把流通中增加的货币供给量收回到中央银行手中。
10. 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浮动汇率下,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 )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解析: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
11. 自然失业率是不存在摩擦性失业时的失业率。( )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解析:自然失业率指长期中趋近的失业率。摩擦性失业是指工人找一份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中所产生的失业。自然失业率的计算中是包含了摩擦性失业的,而且自然失业率的计算还包括结构性失业。
12. 名义汇率的变动都产生于物价变动,因此,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的国家货币相对便宜。( )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解析:由名义汇率的公式ε=e×P/Pf,可知名义汇率不仅和两国的物价水平有关,还和两国的实际汇率有关。所以名义汇率的变动并不都取决于物价的变动。
13. 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加剧实际的通货膨胀。( )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解析:通货膨胀可预期意味着通货膨胀有惯性。这样一来,人们就会预期物价将迅速上升,由于短期AS曲线位置取决于预期的物价水平,则短期AS就会随时间推移一直向上移动;同时AD曲线也必须向上移动,以巩固通货膨胀的预期。这一切都将导致实际通货膨胀的加剧。 14. 失业保险可以降低失业率,因为它可以帮助工人更容易找到工作。( )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解析:失业保险并不能帮助人们更容易地找到工作,失业保险的存在会使处于失业中的人们并不那么急切地去找工作,从而可能会增加摩擦性失业。
15. 如果LM曲线是完全垂直的,那么财政政策在增加就业方面是无效的。( )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解析:通常要增加就业就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得IS曲线右移,从而产出扩张。但是当LM曲线垂直时,意味着IS曲线右移只会使得其与LM曲线的交点向上变动,即均衡利率增加,而不会使得均衡收入有所变化。所以财政政策无效。
2、名词题(25分,每题5分)
1. 货币创造乘数
答案: 货币创造乘数又称为货币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倍数。
如果是活期存款,将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D=R/rd和D=R/(rd+re)(D为活期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rd为法定准备率,re为超额准备率)。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k=1/(rd+re+rc),其中rc为现金-存款比率。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M=Cu+D,同时,引入基础货币H(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M/H=(Cu+D)/(Cu+Rd+Re)=(Cu/D+1)/(Cu/D+Rd/D+Re/D)=(rc+1)/(rc+rd+re)
影响货币创造乘数的因素有: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货币乘数可以从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既可以使银行存款多倍扩大,又能使银行存款多倍收缩。因此,中央银行控制准备金和调整准备率对货币供给会产生重大影响。 解析:空
2. 存款准备金
答案: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按照一个固定比例上交给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D),这个固定比例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rd=RD/D。 解析:空
3. 古典总供给曲线
答案: 古典总供给曲线又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按照古典学派的说法,在长期当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因此,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会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如图3-1所示。
图3-1 古典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从而使实际产量或国民收入也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不受价格的影响。 解析:空
4. 卢卡斯批判
答案:卢卡斯批判是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卢卡斯运用理性预期理论分析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对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有用性的批判。卢卡斯认为,根据理性预期的基本原理,当预测变量发生变化时,变量的预期方式也会发生改变。那么,当政策变动时,预期和过去信息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导致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各种变量关系发生变动,此时运用以往数据建立起来的计量经济模型,不再能正确评价某种政策的效果,反而很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基于此,卢卡斯认为,一项具体政策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公众对该政策的预期。 解析:空 5. 汇率
答案: 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比率。汇率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这种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被称为名义汇率。
汇率主要有两种标价方法。一种被称为直接标价法,它是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用这种标价方法,一单位外币折算的本国货币量减少,即汇率下降,表示外国货币贬值或本国货币升值。反之,若以单位外币折算的本国货币量增加,即汇率上升,表示外国货币升值或本国货币贬值。另一种被称为间接标价法,它是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用这种方法,一单位的本国货币折算的外国货币量增加,表示本国货币升值或外国货币贬值。反之,如果一单位本国货币折算的外国货币量减少,表示本国货币贬值或外国货币升值。如果人们得到了某种外币的直接标价,只要取其倒数,即用1除以这个标价,就可以得到该外币的间接标价。
在实际生活中,当人们提到两个国家之间的汇率时,一般指的是名义汇率,名义汇率是指两个国家通货的相对价格。由于每个国家通货的实际购买力是与各个国家的价格因素相关的,所以名义汇率并没有考虑到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情况。当考虑到两国价格因素时,就是实际汇率。 解析:空
3、简答题(60分,每题5分)
1. 对经济波动的根源有哪些不同的解释?关于经济波动性质的观点和关于政府作用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 对经济波动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解释:
(1)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中存在引起波动的内在力量。
就是说,波动根源于经济结构自身。即波动的根源是内生的,因而经济的上升和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可被预测,从而政府的政策在减轻这种波动方面可以起作用。乘数-加速数模型就是这种传统的理论。 (2)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波动是对经济的外在冲击的结果,这种冲击是随机的和未预期到的,如某种重要的投入(如石油)的价格变动,自然灾害以及特别是技术冲击(如新发明),这些冲击来自经济外部,是外生事件,因而都在政策制定者的控制之外,经济可有效率地适应这些冲击。
(3)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把波动归纳为政府的错误导向特别是货币政策的结果。例如,在短期内,货币当局用人们预期不到的方法变动货币供给量时,价格和产出就会发生波动。因此,对于波动,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制造问题,政府干预引发了经济的波动,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4)新凯恩斯主义者把波动看作来源于经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原因,现代经济的内在特征扩大了一些这样的干扰,并使其作用持续存在,也就是说,波动起因于对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冲击,外生冲击的影响由于经济结构而被扩大并且被延长,这种波动靠市场经济本身不能迅速得到调整,尤其在衰退时是如此,需要也能够利用政府政策来刺激经济。 解析:空
2. 已知稳定状态失业率是U/L=s/(s+f),假设失业率开始时并不在这个水平上。证明失业率将随时间变动并达到这种稳定状态。(提示:把失业人数的变动作为s、f和U的函数。然后证明,如果失
业高于自然失业率,失业下降;如果失业低于自然失业率,失业增加。)
答案: 证明:从定义失业人数怎样随时间变化开始,来说明失业率怎样随时间的延伸而逐渐调整至稳态水平。失业人数的变化等于失去工作的人数(sE)减去找到工作的人数(fU)。这一关系可以用等式表示如下:
Ut+1-Ut=ΔUt+1=sEt-fUt 劳动力等于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 L=Et+Ut或Et=L-Ut
其中,L为总劳动量(假设L是固定不变的)。对上式中的Et进行替代,得到:
ΔUt+1=s(L-Ut)-fUt
用L去除等式两边,得到从t期到t+1期的失业率变化的表达式: Δ(U/L)t+1=s-(s+f)Ut/L=(s+f)[s/(s+f)-Ut/L] 对于这一等式,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在稳态情况下,当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等式左边等于零。自然失业率(U/L)n等于s/(s+f)。现在,为了得到一个更易解释的表达式,可以将上述等式重写为:
Δ(U/L)t+1=(s+f)[(U/L)n-Ut/L] 该表达式说明了以下两种情况:
如果Ut/L>(U/L)n(即失业率位于自然失业率之上),则Δ(U/L)t+1为负数,失业率下降。
如果Ut/L<(U/L)n(即失业率位于自然失业率之下),则Δ
(U/L)t+1是正数,失业率上升。
实际失业率上升或下降的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它达到稳态失业率(U/L)n为止。 解析:空
3. 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封闭经济情况下政府不同的融资渠道对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的影响。
答案: (1)在封闭经济情况下,当政府出现财政赤字时,它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三种:
①增加税收,增加税收意味着居民和企业收入的减少,只是收入的一种转移,将由居民和企业支配使用的收入转归政府使用,货币供给量不会发生变化。
②向中央银行“透支”,即中央银行购买财政部发行的债券,然后财政部获得增加财政支出所需要的货币,这种方式将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③通过向公众发行公债来融资。居民和企业购买了债券,相当于资源从居民和企业手中转移到了政府手中,也不会引起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
(2)政府融资渠道不同,从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总需求效应就不同。
①在通过增税扩张的场合,从理论上看,一方面,政府购买增加,使总需求按照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方式增加;另一方面增加税收,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使消费需求反过来按照乘数的方式减少。
两方面相抵,总的结果是消费需求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购买增加多少,总需求就增加多少,带动私人部门增加需求的“火车头”作用为零。
②在通过中央银行发钞票扩张财政的场合,货币供给量增加完全抵消了单纯扩张财政导致利息率提高的影响,从而使得利息率保持不变;这样挤出效应就为零,公共部门需求扩张充分发挥了“火车头”作用,促使消费需求按照乘数的方式进一步扩张,从而导致总需求大幅扩张。
③在向私人部门借债扩张财政的场合,一方面,政府购买增加,导致消费需求以乘数的方式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利息率的提高使投资需求减少,并使消费需求以相反的乘数方式进一步减少。虽然,总的效应是导致总需求增加,但总需求增加的程度要小于中央银行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从而没有挤出效应的场合。 解析:空
4. 高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 把一定时期各种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交易量相乘后相加,可得到某一时期的价格总额。选一个时期为基期,购买同等量商品的本期价格总额除以基期价格总额就得到本期的一个价格指数,这个价格指数反映了本期经济的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因此,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所需支付的货币数量的多少,或一定数量的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数量多少的指标。 通货膨胀是价格水平的增长率,它衡量的是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
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因而,通货膨胀率是反映价格水平变动幅度大小的指标。 解析:空
5. 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对周期调整的预算赤字永远保持平衡的规则。比较这一规则与严格的预算平衡规则。哪一个更可取?你发现要求平衡对周期调整的预算赤字规则有什么问题?
答案: (1)对周期调整的预算赤字规则更可取。因为,对周期调整的预算赤字规则能克服平衡预算规则的两个缺陷:
①周期调整的预算赤字规则允许政府运用反周期的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当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运用赤字,使财政的自动稳定功能发挥作用,税收自动下降、支出自动增加,这有利于经济的稳定。 ②周期调整的预算赤字规则可以使政府的税收收入在不同的年份之间平滑化,不必在衰退时提高税率或在繁荣时降低税率,从而降低税收的社会成本。
(2)对周期调整的预算赤字规则存在的问题
①政府能够实行的赤字规模是有限的,因此对周期调整的预算赤字规则并不能完全克服平衡预算规则的缺陷。周期调整的预算赤字规则不允许政府在支出非常高或非常低的情况下跨年度平滑税收,因此政府也不能在必需的时候如战争时期把税收负担从当前一代转移到子孙后代。
②此外,对周期调整的预算赤字保持平衡的规则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它不能直接观察预算,也就是说,必须对经济在充分就业
水平下政府支出和税收的相差额以及经济与充分就业水平的差距进行估计,然而,人们对这两者的评估并不精确。 解析:空
6. 工资上涨会导致消费增加,试问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可否看作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答案: 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不可看作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属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因为工资是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工资上涨虽然会使消费增加,并引起总需求增加,但总需求增加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引起通货膨胀。按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定义,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增长过度,超过了产量增长速度而引起的通胀。在工资上升从而消费需求上升并进而推动总需求水平上升时,如果经济中有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存在,则并不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而可能主要是刺激生产,增加就业。 解析:空
7. 简述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答案: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宏观经济政策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类。
(1)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二是政府收入,主要包括税收和发行公债。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具体操作如下:
①变动税收,主要是变动税率。具体做法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降低税率,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反之,在经济繁荣、通货膨胀较严重时期,政府提高税率,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②变动政府购买支出。具体做法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增加政府购买,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反之,在经济繁荣、通货膨胀较严重时期,政府减少政府购买,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③变动转移支付。具体做法是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转移支付,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消费需求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期,政府减少转移支付,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进而消费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2)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调节利率进而影响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政策、变动法定准备金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
①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需求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上升意味着利率的下降。同时,货币供给的增加会直接使得利率下降。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
上升,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需求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
②变动再贴现率。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称为再贴现率。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再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时,就降低再贴现率,扩大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同时,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的变动成了货币当局给银行界和公众的重要信号:再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再贴现率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劣币和信贷供给。
③变动法定准备金率。银行准备金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又名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和信用供给。中央银行逆风向改变法定准备金率。当总需求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货币当局可以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金率从而按更大的乘数扩大贷款;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进而刺激消费和投资,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和失业减少。反之,总需求过多,价格水平持续增长时,可以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进而减少国民收入,抑制通货膨胀。改变法定准备金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
除了上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外,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有时还采用一些其他工具,例如,道义劝告等。
解析:空
8. 一个稳定的、每年4%左右的通货膨胀率,是否要比一个不稳定的、平均起来也是约4%的通货膨胀率理想?
答案: 是的。因为如果通货膨胀率稳定在每年4%的话,就会使国民经济的各方面和部门产生比较准确的预期,从而根据这种预期安排有关的活动,包括调整工资、价格、利率等,经济社会不会由于通货膨胀的冲击出现混乱。但是,如果通货膨胀率时高时低,人们对后期的通货膨胀率无法做出正确的预期,就会使国民经济产生较大的紊乱。 解析:空
9. 影响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都有哪些?
答案: 总供给曲线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促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有:
(1)劳动变动引起的移动。可得到的劳动量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如果人们更偏好闲暇,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可得到的劳动量减少,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2)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人力资本或物质资本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3)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的移动。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技术变动引起的移动。技术知识进步会使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量,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得到的技术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5)预期物价水平变动引起的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下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上升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解析:空
10. 什么是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黄金分割律?政策制定者一般都希望实现黄金分割律的稳定增长吗?
答案: (1)如果一个经济的目标是,使人均消费量达到最大,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固定不变时,应如何选择人均资本量(资本劳动比率)的问题,经济学家费尔普斯利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做出了回答:如果对每个人的资本量选择能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则每个人的消费就会达到最大。这一结论被称为黄金分割律。用公式表示是: f′(k)=n
在该式中,f′(k)表示资本的边际产品。由于人均产量Y是人均资本的函数,即y=f(k)。从人均产量中减去资本深化部分(Δk)和广化部分(nk)即人均消费c(c=C/L),得c=f(k)-nk-Δk。如果资本-劳动之比不变,即Δk=0,则c=f(k)-nk。从该式可见,当f′(k)=n时,人均消费可达到最大化,黄金分割律可用图11-8表示。
图11-8 人均消费的增长
从图11-8中可见,人均收入f(k)用于资本广化(nk)和消费(c=f(k)-nk)。为使c最大,就是要选择k,在k=k*时,f(k)
的斜率等于n。在图中即M′点上的斜率等于n,故c即图中线段M′M长度达到最大。
(2)假定经济的初始状态是人均资本高于黄金分割律水平,那么,政策制定者可以采取降低储蓄率,即降低稳定状态的人均资本存量的政策,以达到黄金分割律所要求的资本存量。但如果经济的初始状态是人均资本低于黄金分割律水平,制定政策的人就必须提高储蓄率以达到黄金分割律的要求。然而,提高储蓄率就要降低目前的消费,人们一般都不愿这样做。政策制定者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迁就选民意愿),一般并不一定希望实现黄金分割律水平的稳定增长。 解析:空
11. 在索洛增长模型中,什么因素决定了稳定状态下的人均收入增长率?一国储蓄率的变化如何影响稳定状态下的人均收入水平及其增长率?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如何影响稳定状态下的人均收入水平?
答案: (1)根据索洛增长模型,在稳定状态下,人均产出f(k)不变,人均收入为Y/L=Af(k),因此技术进步率决定了稳定状态下的人均收入增长率。
(2)根据索洛增长模型稳态条件sf(k*)=(n+g+δ)k*,储蓄率提高,人均资本提高,从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增长率在储蓄率调整瞬间增加,以后逐渐下降,直至回到原来的增长率水平。反之亦然。
(3)根据索洛增长模型稳态条件sf(k*)=(n+g+δ)k*,人口增长率增加,人均资本降低,人均收入水平降低。反之亦然。
解析:空
12. 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答案: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四个,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以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充分就业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就业,充分就业不排除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存在。
(2)价格稳定。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目前,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物价上涨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均GDP。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对现代开放型经济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了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实践证明,要同时达到上述四个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各国应该结合本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某一历史阶段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制定调控经济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必要的法律行政政策来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解析:空
4、计算题(30分,每题5分)
1. 已知资本增长率ΔK/K=3%,劳动增长率ΔN/N=2%,国民收入增长率ΔY/Y=4%,资本的国民收入份额为β=0.4,在以上给定条件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多少?
答案: 由题意得:资本的国民收入份额β=0.4,则劳动的国民收入份额α=1-β=0.6。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供给的增加取得的综合增长率为:
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
即:ΔY/Y=αΔN/N+βΔK/K+ΔA/A。代入数据可得: 4%=0.6×2%+0.4×3%+ΔA/A 求解得:ΔA/A=1.6%。
因此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6%。 解析:空
2. 在一个两部门经济中,假设边际储蓄倾向为0.2,投资增加1000亿美元时,国民收入、消费及储蓄如何变化?
答案: 该经济投资乘数为: ki=1/0.2=5
投资增加1000亿美元时,国民收入增加为: Δy=1000×5=5000(亿美元)
消费增加量为收入增量和边际消费倾向的乘积,即: Δc=5000×0.8=4000(亿美元)
同样求得储蓄增加量Δs=5000×0.2=1000(亿美元)。 解析:空
3. 如果某国经济中连续5年的国民收入分别是yt=1000(亿元),yt+1=1200(亿元),yt+2=1600(亿元),yt+3=1600(亿元),yt+4=1500(亿元),t年的净投资It为400亿元,当年的国民收入比上年增加了200亿元,求(t+1)到(t+4)年该国的净投资额分别为多少?
答案: 根据加速原理,收入变动对净投资的影响可以用加速系数V来表示V=It/ΔY。由题意,t年的收入变动ΔYt=200亿元,It=400亿元,则V=It/ΔYt=2。
由于加速系数取决于该国生产的技术条件,在一定时期保持稳定,则可知(t+1)到(t+4)年该国的净投资额分别为:
It+1=V(Yt+1-Yt)=2×(1200-1000)=400(亿元) It+2=V(Yt+2-Yt+1)=2×(1600-1200)=800(亿元) It+3=V(Yt+3-Yt+2)=2×(1600-1600)=0(亿元) It+4=V(Yt+4-Yt+3)=2×(1500-1600)=-200(亿元)
由此可见,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中净投资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 解析:空
4. 如果某国经济中t年的国民收入Yt是1000亿元,资本-产出比率V为2,重置投资Dt为每年200亿元,年初资本存量K为1800亿元,以后三年的国民收入分别为1120亿元,1180亿元及1150亿元,分别计算连续四年的净投资It及总投资Gt。
答案: 由题意,第t年的国民收入Yt=1000(亿元),资本产出比率V=2。则根据加速原理,在此生产技术条件下,取得1000亿元国民收入需要使用的资本数量为
Kt=V×Yt=2×1000=2000(亿元)
又因为t年初的资本存量K0=1800(亿元),则当年新增资本存量ΔK(即净投资It)为:It=Kt-K0=2000-1800=200(亿元)。总投资Gt=Dt+It=200+200=400(亿元)。
以此类推:第t+1年,Kt+1=V×Yt+1=2×1120=2240(亿元),而Kt=2000(亿元),则:
ΔKt+1=It+1=2240-2000=240(亿元) Gt+1=Dt+1+It+1=200+240=440(亿元)
第t+2年,Kt+2=V×Yt+2=2×1180=2360(亿元),而Kt+1=2240(亿元),则:
ΔKt+2=It+2=2360-2240=120(亿元) Gt+2=Dt+2+It+2=200+120=320(亿元)
第t+3年,Kt+3=V×Yt+3=2×1150=2300(亿元),而
Kt+2=2360(亿元),则:
ΔKt+3=It+3=Kt+3-Kt+2=-60(亿元) Gt+3=Dt+3+It+3=200+(-60)=140(亿元) 由此可见,净投资构成各时期的新增资本存量,并随总产出的增加而增加,总产出的减少而减少,总投资亦随之同方向变动。 解析:空
5. 假设某人把价值1000元的政府债券出卖给中国银行,并把这1000元存入A银行。这种新存款最初增加了1000元的货币量。再假设所有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为0.2,而且没有通货外流。表5-1中给出了这笔新存款引起的货币扩张过程的第1轮的有关信息,请: (1)填写表5-1。
(2)在6轮结束后,货币总共增加了多少? (3)货币乘数是多少?
(4)在整个过程结束后,货币总共增加了多少?
表5-1 新存款货币扩张过程
答案: (1)由存款=上轮新贷款;新贷款=新存款×(1-0.2);新准备金=新存款×0.2;货币增加量=新存款=上一轮新贷款;累计的货币增加量=上一轮累计的货币增加量+本轮 货币增加量。具体结果如表5-2所示。
表5-2 新存款货币扩张过程
(2)由表5-2可知,在6轮结束后,货币总共增加了3689.28元。
(3)货币乘数:R=1/rd=1/0.2=5(rd为法定准备金率)。 (4)在整个过程结束后,货币总共增加了D=R/rd=1000×5=5000(元)。 解析:空
6. 一国经济中,资本增长率为5%,人口增长率为2%。资本产出弹性为0.4,劳动的收入份额(或劳动的产出弹性)为0.6,求: (1)该国经济增长率。 (2)人均经济增长率。
(3)如果这个国家要保证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7%,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应该按照多高的速度增长?
答案: (1)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 ΔY/Y=αΔN/N+βΔK/K
由题可知:α=0.6,β=0.4,ΔK/K=5%,ΔN/N=2%。 因此经济增长率为:ΔY/Y=0.4×5%+0.6×2%=3.2%,即经济增长率为3.2%。
(2)人均产出为y=Y/N,因此,人均产出增长率为: Δy/y=ΔY/Y-ΔN/N=3.2%-2%=1.2% 即人均产出增长率为1.2%。
(3)根据经济增长核算方程ΔY/Y=αΔN/N+βΔK/K+ΔA/A,可以得到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进步率:ΔA/A=ΔY/Y-αΔN/N-βΔK/K。
代入有关参数可以得到技术进步率为:
ΔA/A=7%-0.4×5%-0.6×2%=3.8% 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为3.8%。 解析:空
5、论述题(15分,每题5分)
1. 从理论上论述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及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态成因。
答案: (1)AD曲线的形状和成因。AD曲线表示的是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曲线,它可以由IS-LM模型中的均衡收入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导出,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取决于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三个因素。
①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更富裕,鼓励他们更多的支出,消费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更大。相反,物价水平上升降低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变得相对贫穷,这又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②利率效应。价格水平的上升会降低实际货币供给,使得LM曲线左移,均衡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意味着当期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因此人们会减少当期消费量,增加未来消费量。也就是说,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会用未来消费替代当期消费从而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当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会用当前消费替代未来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
③汇率效应。当一国的价格水平上升时,其他国家的产品会变得
相对便宜。本国居民会用外国产品来替代本国产品,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而外国居民则会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减少对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净出口减少进而总需求减少。即当本国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会用进口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当本国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会用出口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 从上面三个效应可以看出,价格水平上升时,总需求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总需求增加。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短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中的所有企业所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成因如下:
①黏性工资理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名义工资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缓慢。换句话说,工资在短期中是“黏性的”。因为名义工资是基于预期的物价确定的,并且当实际物价水平结果不同于预期水平时,名义工资并不会立即对此做出反应。工资的这种黏性激励了企业在实际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少的产量,而在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多的产量。
②黏性价格理论。黏性价格理论则强调一些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也是缓慢的。当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结果低于最初确定价格时企业的预期时,由于并不是所有价格都根据变动的经济状况而迅速调整,未预料到的物价水平下降使一些企业的价格高于合意水平,而这些高于合意水平的价格抑制了销售,并引起企业减少它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反之,则会引起这些企业增加就业和生产。因此,在价格调整滞后的企业以较低的价格经营的期间内,物价总水
平和产量之间就存在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用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来表示。
③错觉理论。根据错觉理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自己出售产品的个别市场发生的事情的看法。由于这些短期的错觉,供给者对物价水平的变动做出了反应,并且这种反应引起了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3)长期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工资和物价可以自由波动,这样就业量的变化就独立于价格的变动。因为物价上升时,名义工资会同比例上升,从而实际工资保持不变,就业量也保持不变。从而由就业量决定的总产出也不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解析:空
2. 假设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项债券增加调节宏观经济,那么: (1)中央银行这一行为通过哪几个环节最后对总需求施加影响? (2)在各个环节上会遇到哪些可能的干扰?
答案: (1)债券增加说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从而向市场注入了基础货币,进而增加了经济总需求,起到了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这一政策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在保持物价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会导致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在货币需求来不及迅速调整的情况下,货币市场的均衡被打破,有超额货币供给存在,因而市场利率会下降。由于投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因而利率下降必然会导致投资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加经济总需求。 (2)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可能遇到以下干
扰:
①货币供给增加通常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甚至可能是同比率的上升,从而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不变。货币市场仍维持均衡,这样就达不到调节经济的目的。
②当经济处于极端凯恩斯区域时,人们的投机需求无限大,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只愿意持有在手中,因而利率不变;这时货币政策也会失效。
③当投资对利率没有弹性时,利率下降但是投资需求没有增加。 ④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时滞也会影响政策效果。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较长,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而这时经济形势会有所变化,这将影响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传导链条较长,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因此货币政策效果依赖于经济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特定的货币政策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解析:空
3. 自然失业率由哪些部分构成?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整的是哪一种失业?中国失业率的构成与发达国家失业率的构成有什么区别? 答案: (1)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的存在与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实际结构性特征有关,也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寻找工作的成本和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有关。自然失业率为摩擦性失业率与结构性失业率加总
之和。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是经常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会有一些人周转,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供求之所以会出现不一致是因为对某种劳动的需求增加,而对另一种劳动的需求减少,与此同时,供给没有迅速做出调整。因此,当某些部门相对于其他部门出现增长时,可以经常看到各种职业或地区之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这种情况下,往往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这是由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点造成的。
(2)宏观经济政策能够调整的主要是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调整的是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总需求,从而调整周期性失业,供给政策调整结构性失业。
总需求不足的失业就是周期性失业,这是一种非自然性失业。根据凯恩斯的分析,就业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而国民收入水平又取决于总需求。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可以调整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调整周期性失业,比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
高总需求,从而减少周期性失业。
总供给政策可以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从而调整结构性失业。政府可以对失业者进行公共筹资的再培训,从而能使工人更容易从衰退的行业转移到新兴的行业。同时政府还对各个产业和地区进行宏观调控,使各个产业和地区平稳发展,避免大波动发生从而减小更大范围的结构性失业的可能性。如果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幅度和速度较快,就可能比较经常和较大幅度地引发自然失业。政府也可以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来缓解结构性失业。
(3)中国失业率构成与发达国家失业率构成的区别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比较特殊。在高级劳动力市场上,高级人才比较稀缺;在中级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结构性失业;在低级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总体上供给过多,但在局部地区却严重缺乏的现象。这就造成了我国的失业率构成与发达国家的明显不同。 ①我国的失业率中,周期性失业率所占比例不大,而发达国家的周期性失业率的比例相对来说比较大。
②我国的结构性失业比较严重,而发达国家由于各种政策的实施,结构性失业问题相对来说不太严重。
③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摩擦性失业的现象比较多,因为有能力的工人相对稀缺,他们面临的选择比较多。而发达国家的经济比较稳定,工人的选择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小。
④我国的隐性失业比较严重。在农村和城镇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者,他们大部分属于低级劳动者,因此缺乏竞争力,可能名义上不是失业者,可实际上全是失业者。
总之,就处于转轨过程中的中国经济来说,劳动力市场条件乃至整个经济体制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特别是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加快,劳动力市场改革力度加大,这些都会导致自然失业率的提高。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具有较高的并且继续升高的自然失业率,表明单纯依靠宏观反周期政策不能完全消除或缓解失业现象,扩大就业和治理失业,要求综合采用一系列政策手段。而英、美等发达国家的自然失业率相对来说比较低,它们对付失业的办法相对来说比较单一。 解析:空
6、选择题(28分,每题1分)
1. 劳动力参与率反映的是( )。 A. 成年劳动力占成年人口的比率 B. 成年人就业比率 C. 劳动力就业比率
D. 劳动力就业比率与失业比率之和 答案:A
解析:劳动力参与率=成年劳动力÷成年人口,其中成年劳动力=就业者+失业者,学生、婴幼儿、残疾人、退休者、丧失信心的工人等均不算作成年劳动力。
2. 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如果一国外汇市场实行间接标价法,而且该经济可以用浮动汇率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准确描述,那么,在均衡状态下,给定其他条件不变,当国内税收增加时,会导致( )。
A. 总收入下降,汇率上升,贸易余额上升 B. 总收入不变,汇率上升,贸易余额下降 C. 总收入上升,汇率下降,贸易余额上升 D. 总收入不变,汇率上升,贸易余额上升 答案:D
解析:资本完全流动时,增加国内税收,是一种紧缩性的财政政策,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在国内均衡点,存在国际收支赤字。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将贬值(汇率上升),贸易余额上升,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直到回到原来的位置,从而国民收入不变。
3. 以下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说法错误的是( )。 A.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 B. 政府能同时实现所有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C. 充分就业和价格水平稳定这两个经济政策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
D. 国际收支平衡能反映一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答案:B
解析: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例如,充分就业和价格水平稳定这两个经济政策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矛盾。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政府不能同时实现所有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4. 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 A. 增加政府支出
B. 提高个人所得税 C. 提高公司所得税 D. 增加货币发行量 答案:A
解析:增加政府支出,有利于扩大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水平,增加就业。提高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会增加个人和企业负担,会减少社会总需求,进而减少劳动需求,反而会使失业增加。增加货币发行量虽然也能刺激总需求,但是它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不属于财政政策。
5. 根据卢卡斯批评,( )。
A. 政策评价的传统方法不足以给政策变化对预期的影响作出满意的解释
B. 牺牲率的传统估算不可靠
C. 当对替代性经济政策的效果作出估计时,经济学家不能够十分自信
D. 以上均正确 答案:D
解析:卢卡斯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的影响,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6. 国际收支失衡意味着( )。
A.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贷方余额不等 B. 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余额不等 C. 物品、劳务的进出口额不等 D. 资本流出与流入额不等 答案:B
解析:国际收支平衡要求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余额要相等,否则就是国际收支失衡。
7. 当国民收入在乘数和加速数的作用下趋于扩张时,其增加将因下列哪项因素而放慢?( ) A. 加速系数下降 B. 边际消费倾向提高 C. 失业的存在 D. 充分就业 答案:D
解析: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社会没有剩余生产能力或剩余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时,此时乘数和加速数作用减弱,国民收入的增加会逐渐放缓。
8.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假设价格有完全的伸缩性,而且,经济中产出的波动是由于技术冲击。如果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以稳定物价水平,那么,当产出增加时,货币供给将(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难以判断 答案:D
解析:因为货币的流通速度没有确定,根据交易方程MV=PY,即使产出增加,也难以判断货币的供给是否增加。
9. 下列各项中( )项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 A. 劳动者教育年限的增加 B. 实行劳动专业化 C. 规模经济
D.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应用 答案:A
解析:生产要素主要有土地、劳动、资本、资本家才能等因素,劳动者教育年限的增加,使得有效劳动力增加,生产要素增加。
10.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黄金分割律下的资本积累水平是指在稳定状态下有一最高的( )。 A. 人均产出 B. 人均资本 C. 人均储蓄 D. 人均消费
答案:D
解析:黄金律水平是指可以使消费最大化的资本存量水平,此时人均消费最大。若人均消费的稳态水平为c*=f(k*)-δk*,则其黄金律为f′(k*)=δ。
11. 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通货紧缩压力太大,其扩张政策为( )。 A. 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 B. 迫使财政部购买更多的政府债券 C. 在公开市场出售政府债券 D.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答案:A
解析:扩张性货币政策包括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或者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释放货币。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有利于扩大货币供给,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 12. 下列哪一项不会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 A. 垄断利润
B. 行业工会加薪要求 C. 石油冲击 D. 货币供给过多 答案:D
解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中的成本包括工资和利润,石油由于是工业的原料,因此它也构成成本。货币供给过多会引起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13. 根据现代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周期是指( )。 A. 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B. 人均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C. GDP值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D. 以上各项均对 答案:C
解析:经济周期表示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因而根据现代的定义,则经济中期是指GDP值的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非GDP值的上升和下降。
14. 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经济体系中,如果政府增加税收会导致( )。
A. IS曲线左移,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不变 B. IS曲线左移,国民收入减少,汇率下降 C. IS曲线左移,国民收入不变,汇率下降 D. IS曲线左移,国民收入不变,汇率不变 答案:C
解析:在实行浮动汇率制的资本完全流动型经济体系中,财政政策的变动不影响国民收入,利率是由世界利率固定了的,因而也不受影响,
仅影响汇率。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如增税)会使IS曲线左移,国民收入不变,汇率下降。
15. 假定某国2010年和2013年的名义GNP分别为1200亿元和2000亿元,GDP折算指数分别为1.0和1.5。可推论2010年和2013年相比,( )。
A. 名义GDP上升33% B. 实际GDP不变
C. 实际GDP上升11%左右 D. 实际GDP下降 答案:C
解析:2013年的名义GDP比2010年上升(2000-1200)/1200×100%=66.7%。根据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关系,2010年和2013年实际GDP分别为2000/1.5=1333.3、1200/1.0=1200,2013年实际GDP比2010年上升(1333-1200)/1200×100%=11.1%。
16. 效率工资理论说明厂商之所以愿意支付较高工资是因为( )。
A. 厂商关心工人生活 B. 可避免劳工逆向选择
C. 使员工更加愿意留在本企业努力工作 D. 降低工人的工资支出 答案:C
解析:厂商之所以愿意支付较高工资的原因在于:高工资可以提高工人的营养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高工资减少其工人的流动率;支付高工资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高工资可以提高工人的努力程度。 17. 在货币主义者看来,( )。
A. 在导致经济活动水平变动的因素中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比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更重要
B. 松的财政政策会降低利息率并过度刺激经济发展
C. 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是实际总产品和物价水平变动的基本原因 D. 实际总产品和物价水平的变动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答案:D
解析:货币主义认为MV=PY,其中货币的流通速度(V)和价格(P)在一定时期内不易变动,因此总产出的变动是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引起的。但是实际总产品和物价水平的变动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18. 根据IS-LM模型,引起沿着总需求曲线向上移动的原因是( )。
A. 自发支出不变,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物价水平上升 B. 自发支出不变,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物价水平下降 C. 名义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不变,自发支出增加 D. 名义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不变,自发支出减少 答案:A
解析:总需求曲线左右移动和沿着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前者要求物价水平保持不变,而后者要求物价水平变化。 19. 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下降表示( )。
A. 一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外国货币升值或本国货币贬值
B. 一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外国货币贬值或本国货币升值
C. 一单位的外币只能兑换较少的本币,外国货币贬值或本国货币升值
D. 一单位的外币只能兑换较少的本币,外国货币升值或本国货币贬值 答案:C
解析:直接标价法可以表示为:本币/外币,即一单位外币可以兑换多少单位的本币。汇率下降表示一单位的外币只能换较少的本币,外国货币贬值或本国货币升值。
20. 假设一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是0.8,平均所得税税率为0.25,此时,如果中央政府决定增加该国西部高速公路建设财政资金50亿元,给定其他经济环境不变,那么,根据简单乘数模型,这一政策将会使该国GDP发生怎样的变化?( ) A. 下降50亿元 B. 上升125亿元 C. 下降125亿元 D. 上升50亿元
答案:B
解析:由kg=1/[1-β(1-t)]=1/[1-0.8×(1-0.25)]=2.5,所以当政府支出增加50亿元时,均衡收入水平增加50×2.5=125(亿元)。
21. 下列哪一个说法不正确?( ) A. 积极地政策不可能遵循规则来实施
B. 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与相机抉择政策的关联度很大
C. 党派之间的利益冲突减少了人们实施相机抉择政策的意愿,而是倾向于遵循规则的政策
D. 目前的货币政策是相机抉择的政策 答案:A
解析:政策应当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在制定政策时应当是斟酌处置还是固定规则,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混淆在一起。积极的政策可能是遵循规则的也可能是斟酌处置的。
22. 效率工资的高低与以下哪项因素无关?( ) A. 监督的难易程度 B. 其他厂商的工资水平 C. 失业率 D. 工人的人数 答案:D
解析:效率工资是指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愿意支付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水平的高工资。效率工资是为了解决监督的难易程度,由于效率工资的存在会加剧失业。效率工资的高低与工人的人数无关。 23.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此时可以假定其总供给曲线斜率是正的,假如日本当局采取增加税收的政策,那么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将是( )。 A. 价格上升,产量增加 B. 价格上升,产量不变 C. 产量增加,价格不变 D. 价格下降,产量减少 答案:D
解析:增加税收会减少总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在总供给曲线有正斜率的情况下,会导致价格下降,产量减少。 24. 发展战略与发展策略的区别是( )。 A. 战略具有目的性,策略只是手段 B. 战略研究全局,策略研究局部 C. 战略比较稳定,策略比较灵活 D. 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战略着眼于长远利益,策略着眼于当前利益;战略是一个庞大而负责的系统,低层次的战略只是高层次的策略。低层次的决策必须服从高层次的决策。
25. 如果工人生产率提高了一倍,而工资不变,总供给曲线会( )。 A. 内移 B. 外移 C. 位置不变 D. 不确定 答案:B
解析: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增大总供给,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即外移。
26. 构成政策无效性命题的关键是( )。 A. 价格和工资是有完全伸缩性的 B. 预期是合乎理性的
C. 价格和工资是有完全伸缩性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 D. 信息是不完全的 答案:C
解析:当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且有理性预期时,由于市场会自动调整到充分就业状态的产出水平,因而任何政策都只会造成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对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因而政策无效。
27. 如果通货膨胀过快,则应采取的财政政策是( )。 A. 增加税收 B. 减少税收 C. 增加政府支付 D. 增加转移支付 答案:A
解析:如果通货膨胀过快,意味着经济增长过热,这时应采取适当措施抑制经济过热,也就是要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意味着个人和企业收入的减少,从而消费和投资支出减少,国民收入水平下降,经济减速。
28. 基钦周期是一种( )。 A. 短周期 B. 中周期 C. 长周期 D. 不能确定 答案:A
解析:基钦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与次要周期两种。主要周期即中周期,次要周期为3~4年一次的短周期,又称为基钦周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