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加腋大板的计算及设计方法分析

加腋大板的计算及设计方法分析

2022-05-25 来源:乌哈旅游
加腋大板的计算及设计方法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05T10:53:25.88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 作者: 黄浩文 曾展文

[导读] 加腋大板(图1)是指在现浇混凝土结构中,仅设置柱网上的框架梁、支座处带有斜腋的平板所组成的楼盖结构[1]。

广东顺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10330

摘要:本文通过不同有限元软件对加腋大板进行计算及对比,指出其建模计算的注意要点,分析加腋大板的受力情况,并提出加腋大板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加腋大板;有限元计算;受力分析;设计方法

引言:加腋大板(图1)是指在现浇混凝土结构中,仅设置柱网上的框架梁、支座处带有斜腋的平板所组成的楼盖结构[1]。 1、加腋大板概述

加腋大板充分利用了厚板的承载力及刚度,通过加大支座板厚可减小支座配筋、而跨中板厚不变可减小板自重,弯矩大的位置由厚度大的截面承受,从而充分利用材料强度、减少板砼用量及配筋量;同时双向加腋大板类属于拱壳结构,板周边变形受到约束而产生面内压力,提高了构件的受弯承载力。其具有构件受力合理、经济指标优、施工速度快、空间观感好等优点,近年来在地下室顶板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推广和应用。

图1(加腋大板示意图)

但关于加腋板的设计方法现未有规范做参考及指导,相关的计算软件也仅盈建科(下称YJK)带有相应模块,其余国内外知名软件未提供相应模块。加腋大板的计算一般需采用实体单元建模、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分析。本文拟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YJK及迈达斯Midas/GEN进行加腋大板的模拟计算及结果对比,以提供较为实用的软件建模计算及设计方法。 2、设计参数及假定

本文采取地下室顶板常用柱跨(5.6m、8m)及荷载,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混凝土容重取26 kN/m2,框架主梁截面取为400X600、500X700,跨中板厚取为180、200mm,加腋区板厚取为300、400 mm(按经验加腋厚度可取0.8~1倍板厚),加腋长度取为1000、1200mm(按经验加腋长度可取4~6倍板厚),采用有限元软件盈建科1.8.2(后简称YJK)及迈达斯Midas/GEN 2017(后简称GEN)进行计算及结果对比复核。

YJK采用加腋板模块建模:(1)应选用弹性板6并采用有限元导荷方式。有限元导荷将板上荷载不仅传到周边梁墙,也同时传给柱,传给梁墙的不仅有竖向荷载,还有墙的面外弯矩和梁的扭矩;同时使得弹性板参与了恒活竖向荷载计算,又参与了风、地震等水平荷载的计算,计算结果可准确模拟弹性板本身的内力及配筋。板元细分长度设为0.5m,以满足计算精度要求。(2)应考虑梁与弹性板变形协调。弹性板6是壳元模型,既可考虑板的面内变形、又可考虑板的面外变形;勾选梁与弹性板变形协调,方可发挥板的面外刚度的作用,减少梁的受力和配筋;因考虑了板的协调变形,此时梁刚度放大系数取为1.0。[2]GEN及YJK均采用变厚度板设计,即在楼板单元划分时按照加腋部分的厚度确定板单元的厚度,在计算时对加腋板按有限元板计算。

图6(工况3 Sig-xx板底x轴方向轴向应力 受拉为正,单位:N/mm2) 4.2梁的受力分析

根据有限元导荷计算出来的梁内力结果,梁弯矩比常规的平面导荷方式要小。因有限元计算板上荷载不仅传到周边梁墙,也同时传给柱,即是柱的受力增加,梁承受的荷载减少。[2]但同时有限元计算方式传给梁还有一定的扭矩及轴力,设计过程应考虑。 5、设计方法

根据上述加腋板的应力分布,板配筋可采用分段布置的方式设计:

因板底拉应力仅在跨中的1/2跨范围,其余为压应力。板跨中底筋可在加腋位置断开,加腋位置底筋可按构造配置。同时在垂直受力方向,因板底拉应力在跨中位置最大、梁侧加腋位置较小,板底筋可按跨中和加腋区域分段配置,如图7及图8所示。

因柱顶位置板顶拉应力最大,而梁中部板顶拉应力较小。板面筋可按柱顶区域及梁中部区域分段配置,如图8所示。

图7(加腋板 板底筋大样示意图)

图8(加腋板配筋示意图) 6、结束语

加腋板受力合理,利用最厚的截面来承受最大的弯矩,同时板内的轴向压力也提高了板的抗弯承载力。YJK和GEN的计算结果相近,部分工况下YJK的结果较GEN的大,可用于工程实际设计。采用YJK加腋板模块设计,应选用弹性板6并采用有限元导荷方式,考虑梁与弹性板变形协调,以保证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相吻合。结合加腋板的应力分布,板配筋可采用分段方式进行设计,以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 参考文献

[1]彭丽红 张元坤.加腋整间大板结构的设计及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8(7).

[2]结构计算软件YJK-A 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M].北京,北京盈建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2015. [3]刘维亚 何远明.加腋大板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2016(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