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李钦红1 徐淑贞1 王柔健2
(1.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天津市 300400 ; 2.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市 300400)摘 要: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实社会的道德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转化和创新,为现代道德建设提供资源,服务于新时代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文化精神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也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和肯定,他表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囊括了中华民族的高贵精神品格,塑造了中国人的至高价值追求。”[1]对于正在处于社会转型重要时期的中国,大力弘扬发展中华传统美德显得尤其重要。
随着时代发展变迁,中华传统美德在性质、内涵、作用等方面不可能直接支持我国的道德建设发展,我们要根据中国国情以及时代特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特色。
一、传统美德的内涵
我国的传统美德文化内涵范围广阔,涉及材料极其丰富;源自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在近代以来为我国的发展以及世界的进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人文以及教化思想、道德的理念等,对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启迪,为道德建设发展提供启发,中国传统道德存在不同的成分,在这里笔者将传统道德分为三种成分内涵。
第一种成分内涵;具有封建时代阶级特征的道德,代表着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在封建时代起到了稳定与促进的作用,在内容表现上比较消极,本质上属于传统道德的糟粕部分,比如“三纲五常”等。
第二种成分内涵;体现了传统道德的继承性,是在漫长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当中,从远古的各种寓言故事中进化而来的,深入我们祖祖辈辈中国人内心的传统美德,对着社会的进步起促进作用,属于传统道德中的美德部分,比如“温良恭俭让、诚信、勇敢”等。
第三种成分内涵,主要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发展性,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进步,根据内在社会运营进化的需要,把这部分道德的展现方式、追求价值等方面进行更新、充实和改造,比如“仁”、“礼”“孝”既包含精华的部分;也存在糟粕的成分。
在传统道德的三个从成分内涵中,第一种成分内涵属于传统道德的糟粕部分,第二种和第三种内涵成分属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核,也是我们要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主要来源,具有可以转化的实用性以及实效性。
二、创造性转化的内涵
创造性转化最初是由海外学者林毓生教授提出,发表文集《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形成了“创造性转化”这一概念。
我们如何理解“创造性转化”,在实践中怎样进行落实,第一、创造性转化是我们对待传统美德的态度,也是长期以往的重要原则,第二、创造性转化包含了广阔的时间维度以及空间维度,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需求,跟随实践的内涵、载体和形式,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创造性转化”始终是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往后看”,归于传统,也是“向前看”,落在运用;我们对传统美德中的成分根据现实实践的需求进行改造,使之与新时代的发展价值相得益彰,新的理念就产生了,与当代的道德建设前后呼应。创造性转化是对传统东西的“先转后接”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通,共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74
www.sjgzzs.cn
三、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新路径
对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路径寻求,根本目的是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相得益彰,为现代化道德建设提供资源,对几千年的美德做出新的诠释和改造,适应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对现代社会出现的额问题做出积极回应,挖掘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诠释出新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为现代先进文化提供持续发展的源泉活水。
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现代性原则,以问题意识以及现实实践为导向的转化思维;坚持大众化原则,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链接,转化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坚持开放性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保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汲取有益的东西方新文化。
提高问题意识,立足现实,确立真正需要“转化”的对象;中华传统美德蕴含丰富的资源,但并非所有的传统美德都需要转化,针对现实社会的道德问题,能否为现代道德建设提供资源,以此来判断哪些传统美德是转化的资源。
批判性的兼收并蓄,确保“转化”的科学性;一方面,对于精华的传统美德要做到继承与发扬,并且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对于精华与糟粕同在的传统美德,要进行科学的辨认,剔除糟粕,并赋予精华部分的新时代内涵。
将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共同化解现实中的道德问题,共同服务于新时代的先进文化建设。
寻求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新路径,在新时代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对待传统文化时,我们要综合创新,注意转化条件,从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出发,立足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指导在现实中发生的问题。加强自我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自我践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以及创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参考文献:
[1]*.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002).
[2]刘进田.*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及其时代价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
[3]叶小文.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从何做起.[J]名家专栏.2015
[4]孔德臣,陈永杰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的方法论研究.[J]马克思主义论苑.2015
[5]王易,黄刚.探求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5):42-45.
[6]葛海燕. 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J]. 理论学习,2015(08):30-33.
[7]叶小文. 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J]. 当代贵州,2014(13):64.
作者简介:
李钦红(1992-),女,硕士研究生,助教,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
徐淑贞(1990-),女,硕士研究生,助教,教育学方向。王柔健(1992-),女,硕士研究生,助教,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