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2、Citistate: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3、城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
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5、公共紧急状态:是指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和成因是什么?
(一)现存的问题:(1)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2)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3)经济收益主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乏弹性;(4)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5)精神
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层次偏低;(6)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
(二)成因:(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3)改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造成改革不彻底或阻力较大;(4)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
2、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什么?
(1)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2)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3)“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4)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3、如何判断什么是紧急状态?
判断紧急状态与否可以根据以下几个特征:(1)必须是现实的或者是肯定要发生的;(2)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3)阻止了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4)影响了人们的依法活动,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复秩序等。
根据引起紧急状态的原因不同,一般可以把“突发事件”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灾害引起的紧急状态;一类是由非自然因素引起的紧急状态。
4、如何引导城中村一体化?
(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
明;(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区域协调的内容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了避免在城市与周边地区展开恶性竞争,导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需要在产业方面进行协调;
(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性,各个主体(城市或区域)在利用生态资源时都倾向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全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需要在各个主体间进行协调。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等虽然可能只位于某局部地区,但却是整个区域的共有资源,需要共同努力进行保护;
(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在交通和通讯联系日益发达的条件下,许多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可能服务半径已经超出城市或区域的范围。而且,所有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都是有一定的“规模门槛”约束的。如果允许各主体(城市或区域)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自己的属地范围内都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将降低设施的利用效率,造成成本的上升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规则经济。只有制定一套公平公正、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界定和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保证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要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需要各个城市结成同盟,以一个整体参与对外合作交流和竞争,同时也需要以一个整体进行宣传和推销自己。塑造区域的整体形象,既是提高区域的影响力,也是增强区域内各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此外,影响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在于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的培育,而这依赖于一个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而不能单靠个别城市的发展。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培育取决于区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最终是建立在整个区域的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造就的基础上,这是培育区域长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试述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和手段。
(一)确认危机来源
在城市遭遇突发事件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确认危机的来源,要去积极地管理风险,而不是等待风险的出现。具体来说,对风险的管理可由下列步骤进行:
(1)对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列举出可能出现的风险;
(2)对这些风险进行确认,排除不存在的风险;
(3)将各种风险列举在管理目录中;
(4)对列出的风险进行横向分类与纵向分级。
(二)危机判断
接着,我们就应该对这些风险的类型进行判断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对可以预见且时间和资源允许处理的风险,尽量减少其发生的可能;
(2)对可以预见但可能发生概率较低的风险,可以进行投保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3)对现在没有表现出来,但其爆发总存在一定征兆的风险,采取建立预警系统对其监控;
(4)对那些完全不可预测到的风险,则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完善的危机处理机构,以对随时出现的风险进行处理和灾后恢复。
(三)预警系统的建立
危机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大量存在而引起的,具有相当强的突发性和偶然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危机突然爆发的背后总会有一个从端倪到爆发的变化过程,总会表现出来一些征兆。这时建立起一套规范、全面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就显得极其重要。
预警系统是否有效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管理人员,另一个方面是具体执行的员工。有效的预警系统要求管理人员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根据日常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及时做好预警工作,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与之相配合,具体执行的员工也应该提高对预警正确反应的能力,配合管理者做好工作。
(四)危机应对
危机管理对速度的要求是很高的,反应的时间越短,越能证明城市处理危机的能力。
建立一套完善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是危机管理的前提与根本。只有在具备了这一危机处理系统之后,才可能对危机进行预警、反应和恢复。
(1)第一波反应:对危机的反应
对一些完全不可预测的风险,必须事先建立起一个有效、完善的危机处理机构对随时出现的风险进行处理和恢复,这是突发性事件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的危机处理机构所担负的责任是巨大的,当不可抗的危机或是预警系统失效所造成的危机爆发时,它必须立即发挥作用,对危机进行积极的反应。
(2)第二波反应:危机后的恢复
危机过后,对危机爆发原因的研究与怎么才能恢复城市正常的经营秩序的研究,共同构成了危机事后管理的第二波反应。
市政规划与管理作业4参考答案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 城市政府 ,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
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2、 市建制 体制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
3、城市的 战略愿景 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4、财政补贴是政府 转移性 支出的一种形式。
5、 户籍管理 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
6、自然环境与 人工环境 的高度融合是城市环境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
7、城乡 统一市场 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8、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地 阻绝传染 ,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小。
9、 伦敦 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10、 城市成长管理 主要是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城市行政区划体制的内容包括( ABCD )。
A.市的行政地位 B.市的设置模式
C.市的下级行政建制 D.设市的标准
2、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 ABCD )城市。
A.银行信赖的 B.治理和管理良好的
C.适于居住的 D.有竞争力的
3、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可以将城市划分为( ABD )。
A.稳定型 B.衰退型 C.波动型 D.增长型
4、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诞生在( D ),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早期阶级社会技术和经济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
A.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B.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
C.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D.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5、( D )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A.规模经济 B.集约经济 C.成长经济 D.循环经济
6、截止200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 D )以上。
A.37% B.38% C.39% D.40%
7、( B )系统是突发性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A.信息 B.决策 C.执行 D.保障
8、根据沟通和运行的渠道的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 AB )。
A.政府协调 B.民间协调 C.外部协调 D.内部协调
9、近代城市规划始于( A )。
A.法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10、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 ABCD )。
A.政府赤字问题 B.政府的行为动机
C.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政府的低效率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2、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是什么?
(1)市建制体制。它包括设市的标准,市的行政地位,市的自治(或自主)权力,市与中央、省(州)的纵向权力关系,市的下级行政建制;(2)市政府构成体制。包括城市国家政权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3)市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市行政领导体制(如市长负责制、委员会制等)、市行政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的有机结合体、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与本级政府与上级对口业务部门的权责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等;(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也称市权力系统权责关系,即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系统中,政府、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定位。
以上四方面的内容中,市建制体制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市政府的构成体制是市政体制运转的制度基础;市行政管理体制则是市政体制研究的重点;市政体制的核心问题则是在城市公共事物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2、现代城市经济管理的任务是什么?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计划;(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5)加强
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
3、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4、形成城中村的原因是什么?
(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五、论述题(18分)
试述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行政法制原则。
行政法制原则也即行政法基本原则,它是贯穿于行政法之中,指导行政法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准则。
(1)行政合法原则,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行政合法性原则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其主要内容是:
①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法律规定办事;②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不能够享有不受行政法调节的特权,权利的享受和义务的免除都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③国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④任何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都是行政违法行为,它自发生之日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一切行政违法主体和个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行政合法原则的具体要求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事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目的。
(2)行政合理原则,行政合理原则的宗旨在于解决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问题。行政合理原则的具体要求是:行政行为要符合客观规律;行政行为要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行政行为要有充分的客观依据;行政行为要符合正义和公正。
(3)行政效率原则,遵循依法行政的种种要求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行政效率。廉洁、高效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提高行政效率是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
(4)行政统一原则,行政统一原则分为三项内容:
①行政权统一,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权力分工原则,行政权由人民政府统一行使;②行政法制统一,行政法制的统一是指行政法律制度的统一;③行政行为统一,行政权力的属性要求在行政机关内部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
(5)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开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原则在行政法上的体现,我国行政公开的原则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各种职权行为除法律特别规定的外,应一律向社会公开。具体要求为:
①行政立法程序、行政决策程序、行政裁决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公开;②一切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必须向社会公开,未经公布者不能发生法律效力,更不能作为行政处理的依据;③国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在进行行政处理时,必须把处理的主体、处理的程
序、处理的依据、处理的结果公开,接受相对人的监督,并告知相对人对不服处理的申诉或起诉的时限和方式;④行政相对人向行政主体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时,行政主体有提供和解释的义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