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报告书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 境 影 响 报 告 书
(报批稿)
建设单位: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张掖供电公司 评价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证书编号:国 环 评 证 甲 字 第 3602号
2017年7月 西安
第 I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 录
1 前言 ......................................................................................................................................... 1
1.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1 1.2 工程概况 .............................................................................................................................................. 1 1.3 工程设计进展情况 .............................................................................................................................. 1 1.4 环评工作过程 ...................................................................................................................................... 2 1.5 环评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 2 1.6 主要评价结论 ...................................................................................................................................... 2
2 总则 ......................................................................................................................................... 3
2.1 编制依据 .............................................................................................................................................. 3 2.1.1 法律、法规依据 ........................................................................................................................... 3 2.1.2 部委规章 ....................................................................................................................................... 3 2.1.3 地方性法规及规划 ....................................................................................................................... 4 2.1.4 环境保护相关标准 ....................................................................................................................... 5 2.1.5 行业规范及规程 ........................................................................................................................... 5 2.1.6 任务依据 ....................................................................................................................................... 5 2.1.7 技术文件及资料 ........................................................................................................................... 6 2.2 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 .......................................................................................................................... 6 2.2.1 评价因子 ....................................................................................................................................... 6 2.2.2 评价标准 ....................................................................................................................................... 8 2.3 评价工作等级 ...................................................................................................................................... 9 2.4 评价范围 ............................................................................................................................................ 10 2.5 环境保护目标 .................................................................................................................................... 11 2.6 评价重点 ............................................................................................................................................ 14
3 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 ........................................................................................................... 15
3.1 工程概况 ............................................................................................................................................ 15 3.1.1 甘州330kV变电站新建工程概况 .............................................................................................. 16 3.1.2 送电线路工程概况 ..................................................................................................................... 23 3.1.3 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距离 ......................................................................................................... 26 3.1.4 工程占地及土石方量 ................................................................................................................. 26 3.1.5 施工组织 ..................................................................................................................................... 28 3.1.6 工程环保特点及主要的环保问题 ............................................................................................. 30 3.1.7 工程建设投资及进度安排 ......................................................................................................... 31 3.2 与政策法规等相符性分析 ................................................................................................................ 31 3.2.1 工程与产业政策的相符性分析 ................................................................................................. 31 3.2.2 工程与明长城山险的相符性分析 ............................................................................................. 31 3.2.3 与电网规划的相符性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4 与当地生态功能区划的相符性分析 ......................................................................................... 32 3.2.5 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符性分析 ................................................................................................. 32 3.2.6 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相符性分析 ................................................................................................. 32 3.3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 33 3.3.1 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 33 3.3.2 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37
第 II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3.4 生态影响途径分析 ............................................................................................................................ 39 3.5 可研环境保护措施 ............................................................................................................................ 39 3.5.1 变电站拟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 39 3.5.2 输电线路拟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 40
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42
4.1 区域概况 ............................................................................................................................................ 42 4.2 自然环境 ............................................................................................................................................ 42 4.2.1 地形、地貌 ................................................................................................................................. 42 4.2.2 地质、地震 ................................................................................................................................. 43 4.2.3 水文概况 ..................................................................................................................................... 44 4.2.4 气象 ............................................................................................................................................. 44 4.3 社会环境 ............................................................................................................................................ 44 4.3.1 社会环境概况 ............................................................................................................................. 44 4.3.2 交通运输 ..................................................................................................................................... 45 4.4 电磁环境 ............................................................................................................................................ 45 4.4.1 电磁环境现状监测 ..................................................................................................................... 45 4.4.2 电磁环境现状评价 ..................................................................................................................... 47 4.5 声环境 ................................................................................................................................................ 47 4.5.1 声环境现状监测 ......................................................................................................................... 47 4.5.2 声环境现状评价 ......................................................................................................................... 48 4.6 生态 .................................................................................................................................................... 49 4.6.1 土壤 ............................................................................................................................................. 49 4.6.2 植被 ............................................................................................................................................. 49 4.6.3 动物资源 ................................................................................................................................... 49 4.6.4 土地利用现状 ........................................................................................................................... 49 4.6.3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 ......................................................................................................... 50
5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 51
5.1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51 5.1.1 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 52 5.1.2 植被的影响分析 ......................................................................................................................... 53 5.1.3 施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 54 5.1.4 工程用地合理性分析及对规划的影响 ..................................................................................... 54 5.2 声环境影响分析 ................................................................................................................................ 55 5.3 施工扬尘分析 .................................................................................................................................... 57 5.4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 58 5.5 污水排放分析 .................................................................................................................................... 59 5.6 交通运输影响分析 ............................................................................................................................ 59
6 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 ........................................................................................................... 61
6.1 电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61 6.1.1 预测及分析方法 ......................................................................................................................... 61 6.1.2 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 61 6.1.3 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65 6.1.4 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类比分析 ............................................................................................. 72
第 III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6.1.5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77 6.2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78 6.2.1 变电站声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 78 6.2.2 输电线路声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 80 6.2.3 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83 6.3 环境敏感点预测及评价 .................................................................................................................... 83 6.3.1 变电站环境敏感点预测及评价 ................................................................................................. 83 6.3.2 输电线路环境敏感点预测及评价 ............................................................................................. 83 6.4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84 6.4.1 变电站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84 6.4.2 输电线路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84 6.5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 85 6.5.1 变电站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 85 6.5.2 输电线路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 85 6.6 环境风险分析 .................................................................................................................................... 85 6.6.1 风险分析 ..................................................................................................................................... 85 6.6.2 应急预案 ..................................................................................................................................... 86
7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 88
7.1 污染控制措施分析 ............................................................................................................................ 88 7.2 措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 ........................................................................................................ 88 7.3 环境保护措施 .................................................................................................................................... 89 7.3.1 变电站新增环境保护措施 ......................................................................................................... 89 7.3.2 输电线路新增环境保护措施 ..................................................................................................... 92 7.3.3 对跨越明长城山险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 97 7.4 环境保护措施投资估算 .................................................................................................................... 98
8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 100
8.1 环境管理 .......................................................................................................................................... 100 8.1.1 环境管理机构 ........................................................................................................................... 100 8.1.2 设计、施工招标阶段的环境管理 ........................................................................................... 100 8.1.3 施工期环境管理 ....................................................................................................................... 100 8.1.4 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 101 8.1.5 运行期环境管理 ....................................................................................................................... 103 8.2 环境监理 .......................................................................................................................................... 103 8.2.1 环境监理机构及环境监理人员 ............................................................................................... 103 8.2.2 环境监理过程 ........................................................................................................................... 104 8.2.3 跨越明长城环境监理 ............................................................................................................... 108 8.3 环境监测 .......................................................................................................................................... 108 8.3.1 电磁环境监测 ........................................................................................................................... 108 8.3.2 噪声环境监测 ........................................................................................................................... 109
9 评价结论 ............................................................................................................................. 110
9.1 工程概况 .......................................................................................................................................... 110 9.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110 9.3 工程与产业政策、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 110
第 IV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9.4 项目区环境概况 .............................................................................................................................. 111 9.4.1 地形地貌及地质 ....................................................................................................................... 111 9.4.2 水文及跨越河流情况 ............................................................................................................... 111 9.4.3 气象 ........................................................................................................................................... 111 9.5 环境质量现状 .................................................................................................................................. 112 9.5.1 电磁环境现状评价 ................................................................................................................... 112 9.5.2 声环境现状评价 ....................................................................................................................... 112 9.6 环境保护措施 .................................................................................................................................. 112 9.6.1 变电站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 112 9.6.2 输电线路环境保护措施 ........................................................................................................... 116 9.6.3 对跨越明长城山险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 120 9.7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 121 9.7.1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121 9.7.2 声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结论 ................................................................................................... 122 9.7.3 对环境敏感点影响预测及评价结论 ....................................................................................... 122 9.7.4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结论 ............................................................................................... 122 9.7.5 水环境影响分析 ....................................................................................................................... 122 9.8 环境风险分析 .................................................................................................................................. 123 9.9 公众参与 .......................................................................................................................................... 123 9.10 环境影响评价综合结论 ................................................................................................................ 124
(附 图) ............................................................................................................................ 125 (附 件) ............................................................................................................................ 134
第 V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1
1.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前言
为提高张掖地区电网供电可靠性,满足张掖循环经济示范园用电负荷的需要,优化张掖110kV 电网网架结构,满足张掖市新能源电力并网需求和张掖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本工程的建设十分必要。
1.2 工程概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包括甘州330kV变电站新建工程以及张掖电厂—张掖330kV变电站Ⅱ回π入甘州变330kV线路工程。目前本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审查。(初版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包含甘州330kV变电站~张掖750kV变电站线路工程,后因施工时序等原因对其进行了拆分,本次环境影响评价中不包括该部分内容)
(1) 甘州330kV变电站新建工程
甘州330kV变电站推荐站址为土桥村东站址,位于张掖市西北约30km 的临泽县板桥镇土桥村。本期工程拟建设2×360MVA主变压器,3回330kV出线间隔(至张掖电厂1回、张掖330kV变电站1回及张掖750kV变电站1回),7回110kV出线间隔,设2组容量为2×20Mvar低压并联电容器及2组容量为1×30Mvar低压并联电抗器。总占地面积约4.80hm2,其中围墙内占地面积约为3.68hm2。
(2) 张掖电厂—张掖330kV变电站Ⅱ回π入甘州变330kV线路工程
新建张掖电厂—张掖330kV变电站Ⅱ回π入甘州变330kV双回线路,该线路起于330kV 张掖电厂—张掖330kV变电站Ⅱ回线路(该线路由甘肃电投张掖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及运行维护)#5塔,止于甘州330kV变电站,线路全长约2×17.5 km,采用同塔双回路架设,线路涉及张掖市甘州区及临泽县2个行政区域。
1.3 工程设计进展情况
本工程可研设计工作由甘肃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甘肃院”)承担。2016年5月,甘肃院完成本工程可研报告。2016年7月,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主持召开本工程可研评审会。同月,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印发本工程可研评审意见。
第 1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1.4 环评工作过程
2016年11月22日,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张掖供电公司委托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开展本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环评任务后,我公司成立了该工程的环评小组,对工程认真分析研究,进行现场踏勘,收集相关资料,并委托甘肃省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对本工程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监测,公众参与贯穿整个环评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的技术规范、导则要求,编制完成了《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5 环评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工程环评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施工期产生的噪声、扬尘、废污水等对施工场所周围环境的影响,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植被损坏、土地占用、水土流失等);运行期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及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
1.6 主要评价结论
本工程是330kV输变电项目,属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中鼓励类项目(第四项 电力 第10条电网改造与建设),工程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相关规划,沿线公众积极支持本工程建设。工程在设计、施工、运行阶段将按照国家相关环境保护要求,分别采取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来减小工程的环境影响,本环评在对其进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又增加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在严格执行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后,可将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国家环保标准要求的范围内,使本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从环保角度分析,本工程的建设是合理可行的。
在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得到了沿线各级地方政府、环保、林业、规划等行政部门和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张掖供电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 2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2.1 编制依据
2.1.1 法律、法规依据
总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9月1日起修订版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起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5年4月24日起修订版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起修订版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起修订版施行); (7)《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2015年4月24日起修订施行); (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5年4月24日起修订版施行); (9)《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7年1月1日起修订版施行);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1日起修订版施行);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4月24日起修订版施行);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9月1日起修订版施行);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13年6月29日起修订版施行);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9年8月27日起修订版施行);
(15) 国务院令第20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16) 国务院令第239号《电力设施保护条例》(2011年1月8日起修订版施行); (17) 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起施行); (18) 国务院令第37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13年12月7日起修订版施行);
(20)国务院令第592号《土地复垦条例》(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21) 国务院国发[2000] 38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22) 国务院国发[2005] 39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1.2 部委规章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1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第 3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年本)(2013年修正)》(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2) 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5年6月1日起施行);
(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8号《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3月25日起施行);
(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环发[2006] 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管理办法》(2006年3月18日起施行);
(5) 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2015年第61号公告《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6) 环管字第201号《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2010年12月22日修正版实施);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文件 环发[2011] 150号《关于加强西部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文件 环发[2012]7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文件 环发[2012]98号《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
(10)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文件 环办[2012] 13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输变电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通知》;
(11)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文件 环办[2012] 13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
(12) 水利部办公厅文件 办水保[2013] 188号《关于印发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的通知》;
(13) 环境保护部令第35号《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2015年9月1日起施行)。
2.1.3 地方性法规及规划
(1) 《甘肃省环境保护条例》(2004年6月4日起修订版施行); (2) 《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2010年9月29日起修订版施行); (3) 《甘肃省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2004年6月4日修正版施行); (4)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9年9月26日施行); (5) 《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2004年);
第 4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6) 《甘肃省水功能区划(2012~2030年)》(2013年); (7) 《甘肃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2015年1月1日施行);
(8) 甘肃省环境保护局文件 甘环开发[2001] 98号《关于执行甘肃省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篇章编审暂行规定的通知》;
(9) 甘肃省环境保护厅文件 甘环发[2015] 153号《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15年本)的通知》。
2.1.4 环境保护相关标准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6);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24-2014);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 (6)《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7)《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 681-2013); (8)《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 (9)《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10)《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11)《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1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13)《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
2.1.5 行业规范及规程
(1)《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 (2)《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2012); (3)《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5154-2002); (4)《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5219-2005); (5)《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DL/T334-2010)。
2.1.6 任务依据
(1)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张掖供电公司《关于开展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环境影
第 5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响评价编制工作的委托书》(附件1);
(2) 张掖市环境保护局 张环函[2017] 49号《关于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复函》(附件2)。
2.1.7 技术文件及资料
(1) 甘肃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2016年5月编制的《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 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 经研咨[2016]499号《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关于甘肃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意见》(及其补充意见);
(3) 甘肃省人民政府 甘政函[2012]52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张掖市城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的批复》;
(4) 张掖市人民政府 张政发[2013]173号《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甘州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的批复》;
(5) 张掖市人民政府 张政发[2013]173号《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临泽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的批复》。
2.2 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
2.2.1 评价因子
2.2.1.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根据项目特点和当地的环境特征,对工程施工期间和建成运行后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识别和分析,见表2.2-1。
第 6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2.2-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表
项目组成 环境要素 电磁环境 生态环境 变电站工程 声环境 环境空气 固体废物 水环境 电磁环境 生态环境 线路工程 声环境 固体废物 环境空气 水环境 污染因子 工频电场、工频磁场 生态植被 等效连续A声级(Leq) 施工扬尘 建筑垃圾 pH、COD、BOD5、NH3-N和石油类 工频电场、工频磁场 植被、土地利用 等效连续A声级(Leq) 施工垃圾 施工扬尘 pH、COD、BOD5、NH3-N和石油类 施工期 — ☆ ☆ ☆ ☆ ☆ — ★ ☆ ☆ ☆ ☆ 运行期 ★ — ★ — — ☆ ★ — ☆ — — — 注:☆为轻微影响因子 ★为重点影响因子 根据表2.2-1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分析,结合当地环境现状和规划功能,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环境要素为电磁环境,其次是声环境、生态环境、环境空气及固体废物。 2.2.1.2 主要评价因子
根据输变电工程的性质及其所处地区的环境特征,经筛选分析,本工程运行期和施工期产生的主要污染因子见表2.2-2。
表2.2-2 主要污染因子识别
环境影响识别 电磁环境 声环境 水环境 环境空气 生态环境 施工期 -- 施工噪声 生活污水 施工扬尘 生态植被 运行期 工频电磁场 主变及站内设备电晕噪声、线路噪声 生活污水 -- -- (1) 施工期评价因子 ①声环境
现状监测因子:昼间、夜间等效声级; 预测评价因子:昼间、夜间等效声级。
②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施工扬尘对周围环境空气的影响,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施工对动植物及其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 7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运行期评价因子
本工程运行期对环境的主要评价项目为电磁环境和声环境,评价因子筛选为: ①电磁环境
现状评价因子:工频电场、工频磁场; 预测评价因子:工频电场、工频磁场。 ②声环境
现状评价因子:昼间、夜间等效声级; 预测评价因子:昼间、夜间等效声级。 ③其它
本工程运行期其它环境影响如水环境、生态、固体废物、环境风险等,通过收资、调查后进行简要的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本次主要环境影响评价因子,见表2.2-3。
表2.2-3 环境影响评价因子
评价阶段 施工期 评价项目 声环境 生态环境 电磁环境 运行期 声环境 生态环境 现状评价因子 昼间、夜间等效声级,Leq 生态植被 工频电场 工频磁场 昼间、夜间等效声级,Leq 生态植被 单位 dB(A) / kV/m μT dB(A) / 预测评价因子 单位 昼间、夜间等效声级,Leq dB(A) / / 工频电场 kV/m 工频磁场 μT 昼间、夜间等效声级,Leq dB(A) / / 2.2.2 评价标准
根据张掖市环境保护局 张环函[2017] 49号文(见附件2),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评价标准见表2.2-4~表2.2-5。
表2.2-4 电磁环境评价执行标准
污染物名称 工频电场强度 工频磁感应强度 评价标准 依据《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工频电场强度以4kV/m作为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依据《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架空输电线路线下的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其频率50Hz的电场强度控制限值为10kV/m。 依据《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工频磁感应强度以0.1mT作为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注:本工程输电线路的频率为50Hz,根据《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表1中50Hz对应的电场强度为4kV/m,50Hz对应的磁感应强度为100μT。
第 8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2.2-5 声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污染物名称 评价标准主要标准值 (GB3096-2008)2类标准。 声环境质量标厂界外评价范围内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准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本工程敏感点执行1类标准。 噪声 厂界噪声排放变电站站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2类标准。 标准 施工期场界噪《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昼间70dB(A),夜间55dB(A) 声标准 2.3 评价工作等级
(1)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工程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详见表2.3-1。
表2.3-1 本工程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序号 1 2 甘州330kV输变电工程 工程名称 甘州330kV变电站 输电线路 条 件 330kV户外式 330kV架空线路,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15m范围内无电磁环境敏感目标。 评价等级 二级 三级 综合表2.3-1可以看出,本工程中330kV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330kV输电线路工程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2) 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本工程建设地点所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1类、2类和4类地区,工程建设前后受影响人口数量未显著增多。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确定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本工程输电线路总长度约为2×17.5km,不涉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11)中定义的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本工程占地面积小于2km2,因此本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按三级评价进行。本工程生态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见表2.3-2。
第 9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2.3-2 本工程生态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生态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标准 工程影响范围 本工程输电线路路径长度及工程总占地情况 长度长度≥100km50~100km 长度≤50km或 线路路径长度小于17.5km;或 或 评价工作等级 面积≤2km2 工程占地小于2km2。 2面积≥20km 面积2~20km2 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 特殊生态敏感区 一级 一级 一级 无 重要生态敏感区 一级 二级 三级 无 一般区域 二级 三级 三级 一般区域 生态评价等级 三级 注:①特殊生态敏感区:指具有极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或已有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严重且难以预防、生态功能难以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 ②重要生态敏感区:具有相对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较为严重,但可以通过一定措施加以预防、恢复或替代的区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原始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等; ③一般区域:除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以外的其它区域。 (4)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施工期间的废污水包括施工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主要污染因子为pH、COD、BOD5、NH3-N和石油类。对于施工生产废水在施工场地附近设置施工废水沉淀池,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不外排。
运行期间的废污水主要为变电站运行维护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沉淀再经生物接触氧化式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定期由环卫部门吸粪车清运,不外排。
对于新建变电站站内事故油污水,本期新建主变事故油池1座(容积约75m3),能够满足事故状态下排油需要。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本环评仅进行简要的环境影响分析。
2.4 评价范围
(1)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24-2014),电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如下:
1) 变电站:330kV变电站站界外40m范围内区域。
2) 330kV输电线路:以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40m范围内带状区域。
第 10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噪声评价范围
1) 变电站:厂界噪声为围墙外1m处,环境噪声为围墙外200m范围内区域。 2) 输电线路:330kV架空输电线路以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40m范围内带状区域。
(3) 生态评价范围
1) 变电站:站场围墙外500m内区域。
2) 输电线路:线路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300m内的带状区域。
2.5 环境保护目标
本工程在选择变电站站址及线路路径时,对沿线地方政府、规划、国土、环保、林业、文物等部门进行了工程汇报、征询意见、调查收资、协调路径等工作,并根据相关部门的意见对线路路径进行优化。
本工程涉及的环境敏感目标详见表2.5-1,避让的环境敏感目标详见表2.5-2,本工程评价范围内居民类环境保护目标见表2.5-3。
表2.5-1 本工程涉及的环境环境敏感目标情况一览表
序号 敏感区名称 行政区 主要功能 或保护对象 类型 级别 主管部门 穿(跨)越情况 跨越长城山险一次,根据甘文局发[2016]149号文,该处长城山险保护范围为以山险外缘为基线向两侧各扩50m,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向两侧各扩500m,本工程不在保护范围内立塔,于建设控制地带内立塔4基。线路与山险的位置关系见图2.5-1。 1 明代长城山险 临泽县 文物 文物 国家级 文物 表2.5-2 本工程临近的环境敏感目标情况一览表
序号 1 2 敏感区名称 甘肃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甘州区靖安乡水源地 行政区 主要功能 或保护对象 类型 级别 穿(跨)越情况 甘州区 候鸟及其生存环自然保国家级 距离试验区最近距离约450m。见图2.5-2。 境 护区 临泽县 甘州区靖安乡 - 水源地乡镇 保护区 距离保护范围距离约1.5km。
第 11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2.5-3 本工程沿线居民类环境敏感目标分布情况一览表
序号 行政区 1 甘州区 2 保护目标名称 靖安乡靖平村 房屋结构 一层平房 地形 平地 与本工程的位置关系 E:约35m 敏感点规模 一户,约4人 主要环境所属工程 影响因子 E,H,N 张掖电厂—张掖330kV变电站Ⅱ回π入甘州变330kV线路工程 备注 见图2.5-3 见图2.5-4 伟震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一层平房 平地 E:约35m 临时工棚,约5人 E,H,N 注:1) 表中E为工频电场;B为工频磁场;N为噪声。
图2.5-1 本工程变电站及输电线路与明代长城山险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第 12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2.5-2 本工程变电站及输电线路与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第 13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2.5-3 本工程线路与靖安乡靖平村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为环境现状监测点)
图2.5-4 本工程线路与伟震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为环境现状监测点)
2.6 评价重点
本评价以工程分析和工程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分析为基础。评价重点为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土地、植被及水土流失的影响;运行期为电磁环境和声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及噪声的影响。
第 14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3
3.1 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
工程名称: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工程建设地点:张掖市临泽县,甘州区 工程建设性质:新建 工程建设功能:交流输变电
工程的基本组成见表3.1-1,地理位置见附图1。
表3.1-1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特性表
工程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地点 建设内容及规模 站址 项目 主变(MVA) 甘州330kV变电站新建工程 建设规模 330kV出线(回) 110kV出线(回) 电容器(Mvar) 电抗器(Mvar) 取水 排水 占地面积 张掖电厂—张掖330kV变电站Ⅱ回π入甘州变330kV线路工程 电压等级 线路长度 涉及行政区 导线型式 占地面积 甘州330kV输变电工程 新建 张掖市甘州区及临泽县 ①甘州330kV变电站新建工程; ②张掖电厂—张掖330kV变电站Ⅱ回π入甘州变330kV线路工程。 张掖市临泽县板桥镇 本期 2×360 3 7 2×(2×20) 2×(1×30) 站外拉水 雨水散排至站外,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沉淀再经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到污水排放标准后,定期由环卫部门吸粪车清运,不外排。 总占地面积4.80hm2,围墙内占地3.68hm2。 330kV 2×17.5 km(其中甘州区境内长度2×8.6,临泽县境内长度2×8.9,线路全部为同塔双回路架设) 张掖市甘州区及临泽县 2×JL/G1A-400/35-48/7 总占地面积6.98hm2,其中永久占地0.91hm2,临时占地6.07 hm2 18486万元 2019年 终期 3×360 8 20 2×(3×20) 2×(1×30) 工程静态总投资 预计投运日期 第 15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3.1.1 站址及线路比选
关于本工程站址及线路路径比选,设计提出了张掖循环经济示范园北站址和临泽县板桥镇土桥村东站址两个站址及相应线路,各站址地理位置详见图3.1-1。
并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站址环境、土地占用、进出线、土石方量、防洪排涝、进站道路、线路长度、变电站投资及线路投资估算等多方面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具体比较见表3.1-2。
0 比例尺 3 6km
图3.1-1 甘州330kV变电站站址地理位置图
第 16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3.1-2 甘州330kV变电站站址及对应线路方案综合技术比较
序号 项目 站址 地理 位置 张掖循环经济示范园北站址 该站址位于张掖市甘州区西北侧的张掖循环经济示范园北侧,距离张掖市区约20km,站址南侧约1.2km 处为张掖电厂。 拟选站址区域属北部龙首山冲洪积扇向张掖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开阔、平缓,地势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地面坡降约1%~2%,站区海拔在1446.5~1448.0m 之间。 站址为洪积戈壁荒滩,属国有未利用土地,无文物及压矿类。 围墙内占地3.60公顷,站址总占地为4.42公顷,现为未利用荒地。 线路永久占地约0.3公顷 系统落点一般,离接入点变电站及发电厂更近。 8 回330kV出线及14 回出线110kV均与750kV线路形成交叉跨越;且330kV本期π接原张掖电厂二回线新建段将于至示范园区方向6 回110kV 线路形成跨越。故此站址虽地形开阔,但从远期来看,出线情况较为复杂。 示范园区给水管网引接 站址区域不受黑河百年一遇洪水影响,受北侧主要冲沟洪水影响较小,遇百年一遇洪水时场地北侧存在0.4m 的淹没深度。 新建长度约140m。 临泽县板桥镇土桥村东站址 工程站址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西北约30km 的临泽县板桥镇。 拟选站址区域属北部龙首山冲洪积扇地带,地形开阔、平缓,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地面坡降约6%,站区海拔在1447-1474m 之间。 环境影响差异 1 - 2 地形 地貌 - 3 站址 环境 土地 占用 系统 条件 4 5 6 进出线 站址属国有未利用土地。无- 文物及压矿。 围墙内占地3.68公顷,站址总占地4.80公顷,现为未利土桥村东站址本用荒地。 期占地较多 线路永久占地约0.91公顷 系统落点好,靠近负荷中心,- 离新能源基地更近。 该站址处平山湖方向3回预留110kV 线路需钻越向高台临泽方向预留的3 回330kV 线路以外,无其他- 交叉跨越。该站址对临泽县靖阳堡一带金矿普查区也进行了较好的避让。该站址地形开阔,出线情况良好。 站外拉水 站址区域不受黑河百年一遇洪水影响,不受站址东侧榆木口主槽1#冲沟百年一遇洪水影响。 新建长度约750m。 无 与现有城乡规划不发生矛盾 - 7 生活 水源 8 防洪 排涝 - 9 进站 道路 土桥村东站址进站道路较长 - - 本期线路较长,环境扰动略大 第 17 页
10 房屋拆迁 无 与城乡规11 与现有城乡规划不发生矛盾 划相符性 本期线路 12 同塔双回路2×3.6 km 长度
同塔双回路架设2×17.5 km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期工程13 敏感点 13 总投资 由于变电站位于工业园区,站址及出线方向规划企业较多,远期敏感点较为密集 14124万元 远期线路总长度219.5km 比较 站址位于戈壁荒滩,站址周边无居民类环境敏感目标,线路涉及两处敏感点 18486万元 远期线路总长度180.5km 远期节省约5000万元。 推荐 远期示范园北站址将会新增环境敏感目标 - 远期线路总长度土桥村东站址较优,环境扰动较小 - 远期线路14 长度及投资估算 比较 15 结果 (1)从技术经济角度比较,站址比选如下:
① 就站址位置及出线条件而言,两个站址均不压覆文物和矿产,施工、生活、运行管理依托条件相对较好。示范园北站址位于甘州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西南侧外缘,站址南侧即为工业园区规划区域,且张掖电厂位于所选站址南侧约1.2km 处。张掖电厂至750kV 张掖变两回送电线路由于路径受张掖市规划及工业园区规划限制,只能向北走线。且330kV本期π接原张掖电厂二回线新建段将与6 回110kV 线路形成跨越。故此站址虽地形开阔,但从远期来看,出线情况较为复杂。
土桥村东站址位于临泽县土桥村东侧约1km 处。该站址对临泽县靖阳堡一带金矿普查区也进行了较好的避让。该站址地形开阔,出线情况良好。
② 就系统落点而言,土桥村东站址能更好地利用现有张掖~临泽、张掖~平原堡线路作为甘州、张掖两个系统的联络线路,兼顾甘州及临泽工业园负荷集中区供电的需要,并提高张掖市区供电可靠性,建成后110kV 电网供电半径更加合理,能有效降低网络损耗。
③ 就协议情况而言,两站址均取得当地政府、国土、建设、环保、林业、水务等部门原则同意的协议文件。
④ 就投资而言,土桥村东站址目前相对较高,但远期线路总投资临泽县板桥镇土桥村东站址较张掖循环经济示范园北站址节省约5000万元。
⑤ 就线路长度来说,本期工程土桥村东站址新建线路较长,比示范园北站址位长约13.5km。但从长远角度考虑土桥村东站址远期总体线路长度较短。
(2) 从环境保护角度,站址比选如下:
① 就占地性质而言,两个站址占地类型均为未利用荒地,土桥村东站址较示范园
第 18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北站址方案少,但对应进站道路长约610m。
② 就站址环境而言,两站址与现有城乡规划均不发生矛盾,两站址均远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域。
③ 两站址目前均远离居民类敏感点,但随着张掖循环经济示范园的进一步建设,示范园北站址及出线侧将会新增环境敏感点。而土桥村东站址位于戈壁荒滩,规划中无新增敏感目标。
④ 临泽县板桥镇土桥村东站址与张掖循环经济示范园北站址相比,本期对应330kV输电线路较长,对远期而言,330kV输电线路短约39km。从长远角度来看,板桥镇土桥村东站址线路占地及土石方量均较小,对环境扰动也较小。
综合上述技术经济及环境保护比选结果,虽然张掖循环经济示范园北站址占地面积、土石方、本期330kV线路长度、变电站本体投资均相对较小,但从远期规划来看,土桥村东站址更靠近负荷中心,对应远期330kV线路短约39km,投资节省约5000万元。并且站址与现有城乡规划不发生矛盾,均远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域,站址周围评价范围内也无居民点分布,已取得当地政府、国土、建设、环保、林业、水务等部门原则同意的协议文件。
根据综合比较认为,土桥村东站址虽然占地面积、土石方、本期330kV线路长度、变电站本体投资相对张掖循环经济示范园北站址均相对较大,但结合今后负荷的发展、线路走廊规划、变电布置、工程投资及对地方规划的影响,认为土桥村东站址对今后当地经济发展、地方规划、线路走廊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更有利。因此,本次环评同意设计上推荐的土桥村东站址作为甘州330kV变电站站址。
第 19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3.1.2 甘州330kV变电站新建工程概况
3.1.2.1 站址位置
图3.1-2 甘州330kV变电站土桥东站址周边环境示意图
第 20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3.1.2.2 变电站选址的环境可行性分析
甘州330kV变电站站址已避开自然保护区(本工程新建进站道路距张掖黑河自然保护区约450m)、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域,亦不压覆文物和矿藏、站址评价范围内无电磁及声环境敏感目标(站址周边环境示意图见图3.1-2),站址不涉及城市规划区,已取得当地规划、国土等部门原则同意的协议文件,因此甘州330kV变电站站址的选择是合理的。 3.1.2.3 建设规模及主要设备 (1) 建设规模
甘州330kV变电站为新建工程,本期及远期建设规模如表3.1-3。
表3.1-3 甘州330kV变电站建设规模
序号 1 2 3 4 5 项 目 主变(MVA) 330kV出线(回) 110kV出线(回) 电容器(Mvar) 电抗器(Mvar) 本 期 2×360 3 7 2×(2×20) 2×(1×30) 远期 3×360 8 20 2×(3×20) 2×(1×30) (2) 主要电气设备选型 ① 主变压器
主变压器采用三相自耦有载调压变压器,主变高、中压侧额定电压:345±8×1.25%/121kV/35kV。
② 配电设备
330kV及110kV设备户外配电装置均为户外敞开式设置。 3.1.2.4 变电站总平面布置及合理性分析 (1) 总平面布置及占地
甘州330kV变电站站区采用三列式布置,总平面布置方案变电站自北向南依次为330kV 配电装置区、主变压器及35kV配电装置区和110kV 配电装置区;进站道路从变电站南侧中部与变电站南面的道路引接。该站址总用地面积约4.80hm2,其中围墙内用地面积约3.68hm2。站区总平面布置示意图见附图2。
(2) 变电站平面布置的合理性分析
甘州330kV变电站总平面采用户外三列式布置,将主要噪声源主变压器布置在站区
第 21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中部。330kV配电装置布置在站区东北侧,向东北出线,110kV配电装置布置在站区西南侧,向西南出线。事故油池布置在站区西北侧,化粪池、污水处理设施等布置在站区东南侧中部,变电站周围200m范围内无居民等环境敏感目标。从环保角度分析,变电站平面布置是合理的。 3.1.2.5 供排水方案及采暖 生活用水:站外拉水。
排水:全站雨水经雨水口收集,通过雨水排水管网至站区东侧排洪沟。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沉淀(12.5m³)再经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定期由环卫部门吸粪车清运,不外排。;主变设备在事故状态下产生的油污水经事故油池(站内设事故油池1座,容积约75m3)隔油处理后,变压器油由厂家回收,形成的油污水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置,不外排。
根据《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2012)10.2.6条“事故油池应有油水分离的功能,其容积宜按最大一台设备油量的60%确定”,330kV变压器油重根据不同的厂家有一定差别,大概在50~75t之间,油密度约为0.86t/m3,按最大贮油量75t来计算,变电站发生变压器油泄漏时,所需最大事故油池容积为52.3m3,小于本期新建主变事故油池容积75m3,满足本变电站最大一台设备油量的60%的要求,故本期新建事故油池的设计是合理的。
采暖:变电站冬季采暖采用电暖取暖,对环境无污染。 3.1.2.6 站址协议
甘州330kV变电站站址已取得张掖市规划和国土局原则同意的文件,设计及环评中对相关意见和建议均予以采纳,详见表3.1-4。
第 22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3.1-4 甘州330kV变电站站址协议一览表
工程所在地区 序号 1 协议单位 临泽县发展和改革局 站址意见 原则同意 原则同意,下一步请复核站址坐标,充分避让矿权范围 备注 已落实 已落实,站址已避让金矿探矿权,详见本工程路径图,待初步设计阶段向国土资源局提供四界坐标 本工程及输电线路变电站距红沟丹霞开发区3km以上,不涉及该开发区规划范围 已落实 已落实 已落实 已落实 2 临泽县 临泽县国土资源局 3 临泽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原则同意,尽量避让红沟丹霞开发区 原则同意 原则同意 原则同意 原则同意,正式选址时 按相关规定正式报批 张掖市 1 2 3 4 张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张掖市国土资源局 张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张掖市规划管理局 3.1.3 送电线路工程概况
新建张掖电厂—张掖330kV变电站Ⅱ回π入甘州变330kV线路,该线路起于330kV 张掖电厂—张掖330kV变电站Ⅱ回线路#5塔,止于甘州330kV变电站,线路全长约2×17.5 km,采用同塔双回路架设,线路涉及张掖市甘州区及临泽县2个行政区域,地理位置见附图1。
3.1.3.1 线路路径选择和优化原则
(1) 根据电力系统规划要求,结合地方城市规划及建设情况,自然保护及文物保护情况,综合考虑线路长度、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交通、林木和其他障碍设施,以及施工、运行及地方政府意见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比较,使路径走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2) 尽可能靠近现有公路及乡村公路,利用已有交通条件,方便施工和运行。 (3) 尽量避让已有的各种矿产规划开采区及险恶地形等不良地质带,尽量避让林木密集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林木砍伐。
(4) 综合协调本线路与沿线障碍设施、电力线、规划区等相互关系,充分尊重各县、区各级政府的意见及建议,避让沿线重要设施及规划区。
(5) 综合协调本线路路径方案与沿线已建、在建、拟建输电线路、公路及其它设施
第 23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间的矛盾,减少与已建送电线路交叉跨越,以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停电损失,提高运行的安全性。
(6) 在路径选取和确定时,统筹考虑今后拟建线路的路径走廊。
(7) 在路径选择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意识,尽量避免大面积拆迁民房。
3.1.3.2 路径唯一性分析及路径描述
该线路为新建变电站附近π接线路,路径较短,由于受地形地物及临泽金矿探矿权普查区域限制,路径方案唯一。 本工程线路为避让临泽金矿探矿权普查区域及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只能由甘州330kV变电站北出线向,跨越长城天险后(该段长城山险基本上呈西北-东南走向,无法避让,本工程选择对其影响最小的土桥天险段进行跨越),后向东走线,至合黎山附近继续向南走径至本工程π接点。本工程地理位置图见附图1。线路路径图参见附图2。
3.1.3.3 与甘肃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位置关系
本工程距张掖黑河自然保护区最近处为450m,本工程与甘肃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参见图2.5-2。 3.1.3.4 新建线路路径环境可行性分析
新建张掖电厂—张掖330kV变电站Ⅱ回π入甘州变330kV线路选线已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域,为避让甘肃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及探矿区,本工程线路跨越一次长城山险,但为一档跨越,不涉及长城本体,不在保护范围内立塔。不涉及城市规划区,已取得当地规划、国土等部门原则同意的协议文件,因此新建张掖电厂—张掖330kV变电站Ⅱ回π入甘州变330kV线路路径的选择是合理的。 3.1.3.5 沿线主要交叉跨越
本工程沿线重要交叉跨越见表3.1-5。
表3.1-5 本工程新建输电线路沿线交叉跨越统计表
序号 1 2 3 交叉跨越类别 国道 明代长城山险 35kV及以下线路 单位 次 次 次 次数 1 1 8 备注 第 24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3.1.3.6 导线和地线
本工程导线及地线使用情况见表3.1-6。
导线型号:导线采用LGJ-400/35型钢芯铝绞线,分裂形式为2分裂,分裂间距为400mm。
地线型号:两侧均采用OPGW光缆。
表3.1-6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导、地线特性表
导、地线型号 LGJ-400/35 OPGW光缆 外径(mm) 26.8 15.2 总截面(mm2) 425.24 130 3.1.3.7 杆塔和基础 (1) 杆塔
本工程线路共规划塔型10种,杆塔使用情况见表3.1-7,铁塔型式图见附图6。
表3.1-7 本工程线路杆塔型式一览表
呼高水平档距(m) 垂直档距(m) (m) 1 3D3-SZ1 24-27 380 500 2 3D3-SJ2 (20~40º) 21 400 600 3 3D3-SJ3 (40~60º) 21 400 600 4 21 400 600 3D3-SDJ(0~90º) 5 3D3-SZC1 24-27 400 600 6 3D3-SZC2 27-30 550 800 7 3D3-SJC1 (20~40º) 18 600 900 8 3D3-SJC2 (20~40º) 21 600 900 9 3D3-SJC3 (40~60º) 21 600 900 10 3D3-SDJC(0~90º) 18 600 900 合计 注:新建铁塔共46基,其中双回路直线塔37基、双回路转角塔9基。 序号 塔型 基数 9 1 1 1 20 8 1 2 2 1 46 备注 (2) 基础
根据沿线地质和水文状况,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因地制宜、环境保护、方便施工的原则,采用掏挖基础、岩石嵌固式基础、直柱板式基础,见附图5。 3.1.3.8 工程协议情况
本工程输电线路路径已取得沿线相关部门的协议文件,详见表3.1-8。
表3.1-8 本工程输电线路路径协议一览表
途经地区 序号 临泽县 协议结果 对意见的回应 原则同意原则同意,充分避让靖阳堡一已落实,选线时已避让靖1 临泽县国土资源局 待探矿权范围 阳堡探矿权范围 2 临泽县住房和城乡原则同意,尽量避让红沟丹霞开发区 本工程线路及站址距红沟第 25 页
协议单位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建设局 3 临泽县文物局 丹霞开发区3km以上,不涉及该开发区规划范围 已落实,线路路径不涉及原则同意,建议避让长城及烽火台,如长城墙体及烽火台,仅跨线路跨越长城山险需要履行报批手续,越一次长城山险。现场施长城墙体和烽火台必须避让。 工前履行报批手续。 原则同意 原则同意 原则同意 原则同意,正式选址时 按相关规定正式报批 原则同意 已落实 已落实 已落实 已落实 已落实 甘州区 张掖市 张掖市国土资源局甘州区分局 1 张掖市国土资源局 张掖市住房和城乡2 建设局 1 3 张掖市规划管理局 4 张掖市文物局 3.1.4 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距离 根据《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中的规定,330kV输电线路导线对地距离和交叉跨越距离见表3.1-9、表3.1-10。
表3.1-9 导线对地面及建筑物、树木的最小距离
序号 场所 垂直距离(m) 净空距离(m) 1 8.5 居民区* 2 7.5 非居民区* 3 6.5 交通困难区 4 6.5 步行可达山坡 5 5.0 步行不可达山坡 6 7.0 6.0 建筑物 7 5.5 5.0 树木 8 4.5 果树、经济林木 注:“居民区”指“工业企业地区、港口、码头、火车站、城镇、农村等人口密集区”; “非居民区”指居民区以外的地区。 表3.1-10 导线对各种设施及障碍物的最小距离
序号 被跨越物名称 1 公路 2 弱电线 3 电力线 注:表中括号中数据为对杆顶的最小距离。 路面 至被跨越物 至被跨越物 最小距离(m) 9.0 5.0 5.0 3.1.5 工程占地及土石方量
3.1.5.1 工程占地
本工程占地总面积12.99hm2,其中永久占地5.85hm2、临时占地7.28hm2。占用的土地类型主要为裸地和一般耕地。详见表3.1-11。
第 26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3.1-11 本工程占地面积汇总表 单位:hm2
占地性质 项目 站区 进站道路区 站外防排洪工程 施工电源线区 施工生产生活区 小计 塔基区 塔基施工场地区 牵张场区 跨越施工场地区 施工便道区 小计 合计 永久 3.68 0.31 0.81 0.00 0.00 4.80 0.91 0.91 5.71 临时 0.00 0.00 0.25 0.16 0.80 1.21 2.32 0.32 0.09 3.34 6.07 7.28 占地类型 一般 交通用裸地 耕地 地 3.68 0.09 0.22 1.06 0.16 0.80 5.79 0.22 0.64 0.26 1.66 0.66 0.32 - 0.06 0.03 2.92 0.42 5.53 1.37 11.32 1.37 0.22 合计 3.68 0.31 1.06 0.16 0.80 6.01 0.91 2.32 0.32 0.09 3.34 6.98 12.99 变电站工程 合计 输变线路 3.1.5.2 工程土石方量 本工程挖方共计8.05万m3,填方共计8.17万m3,借方0.12万m3。借方为外购的混凝土,余土就地整平。本工程土石方平衡见表3.1-12。
第 27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3.1-12 本工程土石方平衡一览表 单位:万m3
分区 挖方 回填 调入 调出 外借方 表层土石表层土石砂石小计 小计 数量 来源 数量 去向 来源 土 方 土 方 料 进站 5.21 5.21 5.42 5.42 0.21 道路 区 0.21 0.21 0.08 0.08 0.16 0.16 0.40 0.40 6.06 6.06 0.00 0.00 0.13 0.13 0.16 0.16 0.40 0.40 0.21 站区 站区 进站道路区 甘州330kV 站外防排洪工程区 变电站 新建工程 施工电源线区 施工生产生活区 小计 0.05 外购 6.11 6.11 0.21 0.21 0.05 0.07 塔基及塔基0.08 0.81 0.89 0.08 0.88 0.96 施工场地区 牵张场区 输电线路 跨越施工场地区 施工便道区 小计 合计 0.06 0.06 0.00 0.06 0.06 0.00 0.00 0.00 0.00 0.00 1.04 1.04 0.00 1.04 1.04 0.08 1.92 2.00 0.08 1.99 2.07 0.08 7.97 8.05 0.08 8.09 8.17 0.21 0.21 0.07 0.12 3.1.6 施工组织
3.1.6.1 变电站工程施工组织 (1) 交通运输
甘州330kV变电站新建工程所需货物可经铁路运输至张掖火车站后,经312国道和县道X214进站道路运抵站址。
(2) 施工场地布置
甘州330kV变电站新建工程施工生活区需在站外征租地约0.8hm2。 (3) 建筑材料
甘州330kV变电站位于张掖市内,工程建设所需要的砖、瓦、石、石灰、砂等建筑材料均由当地外购。
(4) 施工力能
新建变电站本期工程施工用水拟采用站外拉水,施工道路利用312国道和县道X214和新建进站道路,可满足施工要求。
第 28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3.1.6.2 输电线路工程施工组织 (1) 交通运输
本项目输电线路经过地区地形地貌为河西走廊平原区戈壁荒漠单元和河西走廊平原区绿洲农业单元,有连霍高速公路、G312国道、G227国道、省道、县道和已建施工道路可利用,交通情况较好。
现有交通条件能基本满足建筑材料和牵引张拉设备运输要求,部分路段需要新建施工道路。输电线路共计新修施工便道7.9 km(其中平原区2.7km,宽度为3.5m;山地区5.2km,宽度为4.0m),人抬便道2.1km。本工程施工便道示意图见图3.2-3。
图3.2-3 甘州330kV输变电工程施工便道示意图
第 29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施工场地布置 ① 塔基区、塔基施工场地
塔基基础施工临时场地以单个塔基为单位零星布置,塔基区仅限于塔基基础施工以及杆塔架设的临时堆放场地和施工场地占地范围内。在交通便利的地方采用商用混凝土,不在施工场地内设混凝土搅拌场,当交通不便的个别塔基处,采用现场拌和混凝土方案解决混凝土需要时,需在塔基处设置混凝土拌和场。
② 牵张场
为满足施工放线需要,输电线路沿线需利用牵张场地,一般牵张场可利用当地道路,当塔位离道路较远或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设置牵张场。本工程根据沿线实际情况,平均每隔约5~8km设置一处牵张场地,共设置4处,设置时应避免占用耕地。
③ 材料站
根据沿线的交通情况,本工程沿线拟租用已有库房或场地作为材料站,具体地点由施工单位选定,便于塔材、钢材、线材、水泥、金具和绝缘子的集散。如线路沿线无可供租用的场地,可将材料堆放于塔基施工场地和牵张场的材料堆放区。
④ 施工营地
输电线路施工时由于线路塔基及牵张场较分散,施工周期短,故工程不设专门的施工营地,部分线路施工营地可利用沿线居民点的房屋,输电线路临时施工生活用房采用塔基施工场地、牵张场临时租地范围内搭设临时施工工棚。
(3) 建筑材料
线路工程塔基施工建筑砂石料、水泥等建材均由供货方运至现场。 (4) 施工能力
线路工程施工中,塔基施工现场用水就近雇用老乡用水车拉运。塔基施工用电使用自备小型柴油发电机供电。施工通讯采用无线移动通讯方式。
3.1.7 工程环保特点及主要的环保问题
3.1.7.1 工程环保特点
(1) 本工程属330kV交流输变电工程,运行期的环境影响主要为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噪声等;
(2) 运行期无环境空气污染物、工业废水及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 (3) 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引起的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影响。
第 30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3.1.7.2 首要的环保问题
(1) 施工期地表扰动及植被损坏,造成生境损坏和水土流失问题。 (2) 运行期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及噪声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问题。
3.1.8 工程建设投资及进度安排
本工程静态总投资18486万元,详见表3.1-13。
表3.1-13 工程估算汇总表
序号 1 2 项目名称 变电站工程 送电线路工程 合计 静态投资 14848 3638 18486 本工程计划于2018年开工,2019年建成投入运行,总工期12个月。
3.2 与政策法规等相符性分析
3.2.1 工程与产业政策的相符性分析
本工程属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第21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中鼓励类项目(第四项 电力 第10条 电网改造与建设),本工程的建设满足张掖循环经济示范园用电负荷的需要,优化张掖110kV 电网网架结构,满足张掖市新能源电力并网需求和张掖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3.2.2 工程与明长城山险的相符性分析
根据临泽县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本工程输电线路在临泽县需跨越明长城土桥山险2段,该段山险起于板桥镇土桥村一社东侧4.1km处,止于板桥镇土桥村七社北侧5km处,整段山险利用突兀耸峙的天然屏障,形成极难攀越的防御体。
目前,根据《临泽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长城墙体调查登记表》,该处长城山险保护范围为以山险外缘为基线向两侧各扩50m,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向两侧各扩500m。本工程在长城土桥山险2段附近以跨越方式架设,项目施工定位时,立塔位置应经临泽县文物局核定,并编写跨越长城天险施工方案,严格据此施工。该段长城基本上呈西北-东南走向,为避免线路经过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及探矿区域,本工程线路需要跨越长城土桥山险,目前张掖市文物局及临泽县文物局原则同意本工程路径(参见附件6-3)。在项目开工前,编写跨越明长城的保护方案,取得相应主管部门原则同意的意见并办理相应手续。因此,本工程与明长城山险相关保护政策是相符的
第 31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3.2.3 与当地生态功能区划的相符性分析
根据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图(见附图11),本工程所经区域属于龙首山山前牧业及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具体划分见表3.2-1。
表3.2-1 拟建工程所经区域生态功能区划明细表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生态生态功能区 亚区 区 内蒙古中腾格龙首山山西部里沙前牧业及干旱漠生防风固沙荒漠态亚生态功能生态区 区 区 所在区域 生态环境敏感性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过度放牧,已引起草场退化和植物组成的变化,地表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 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等重要地区或较重要地区 主要措施与发展方向 临泽县、甘州区 生态环境高度敏感区或轻度敏感区 要合理安排放牧,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发挥其控制风沙的作用,遏制巴丹吉林沙漠的入侵。 本工程输电线路位于龙首山山前牧业及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沿线的地貌以河西走廊平原区、低山丘陵区和龙首山山前冲洪积扇为主,植被稀少,在河西走廊平原区及龙首山山前冲洪积扇段,自然植被为草原化荒漠植被,以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有合头草、短花针茅、红砂、猫头刺、柠条锦鸡儿、绵刺、珍珠猪毛菜等植物。线路主要以点位间隔形式经过,尽量减少对沿线植被的影响。
工程沿线所经区域人类活动相对较为频繁,本工程沿线有交通运输条件相对较好。,且本工程为点、线工程,输电线路运行期无废水等污染物产生;施工工期短,施工量小且分散,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环保、水保措施,减少对其的影响。施工结束后,宜草地段采取土地整治种草恢复植被,恢复原有土地功能,山地丘陵地段采用护坡、挡墙等相应措施,故工程建设对其影响较小,工程建设对各生态功能区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
3.2.4 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符性分析
本工程变电站及线路塔基用地,经沿线政府、国土、规划等部门确认与地方其他规划无冲突,并取得了规划、国土部门原则同意工程选址、选线的文件。因此,本工程选址、选线符合工程沿线土地利用规划。
3.2.5 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相符性分析
本工程选址、选线及设计时已充分听取沿线政府、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和受影响群众的意见,远离民房和避让了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经过与政府、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一并协商后,由各相关部门出具了对站址及线路路径
第 32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的同意或原则性同意意见。故本工程站址、路径与环境保护规划是相符的。
3.3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3.3.1 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3.3.1.1 施工期施工工艺及产污环节分析 (1)变电站施工工艺
变电站施工包括施工准备、基础开挖、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调试、施工清理及植被恢复等环节。变电站建设期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图3.3-1。
施工准备平整土地修建入场道路植被破坏土地占用施工噪声建筑垃圾储运扬尘、废水水土流失主体工程建设工程竣工 图3.3-1 变电站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2)输电线路施工工艺
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分为:施工准备,基础施工,铁塔组立及架线,输电线路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图3.3-2。
第 33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施工准备交通噪声交通扬尘植被破坏土地占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施工废水施工噪声施工扬尘施工噪声基础施工铁塔组立架线施工噪声植被破坏 图3.3-2 输电线路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1) 施工准备
①材料运输及施工道路建设
施工准备阶段主要是施工备料及施工道路的建设。材料运输将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如无道路可以利用时将新修施工便道。便道施工将对地表产生扰动、损坏植被,易产生水土流失。
②牵张场建设
牵张场施工采用人工整平,以满足牵引机、张力机放置要求为原则,尽量减少土石方挖填量和地表扰动面积,对临时堆土将做好挡护及苫盖。
2) 基础施工
基础施工主要有人工开挖、机械开挖两种,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开挖的土石方就近堆放,并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塔基基础开挖完毕后,采用汽车、人力把塔基基础浇注所需的钢材、水泥、砂石等运到塔基施工区进行基础浇注、养护。
线路施工要尽量减小开挖范围,减少损坏原地貌面积,根据地形情况,采用改良型基础型式,减少土石方量。地质比较稳定的塔位,基础底板尽量采用以土代模的施工方法,减少土石方的开挖量。
基础基坑开挖采取人工和机械开挖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大开挖,减小对基底土层的扰动。
第 34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基础施工中应尽量缩短基坑暴露时间,及时浇注基础,同时做好基面及基坑的排水工作。为保证混凝土强度,砂石料应与地面隔离堆放(砂石堆放在纤维布上面)。基础拆模后,回填土按要求进行分层夯实,并清除掺杂的草、树根等杂物。
基坑开挖及基础施工流程见图3.3-3、图3.3-4。
测量确定降基面范围表土剥离及保护清理施工基面基面开挖分坑量测开挖基坑挖方装袋基坑操平找正清坑土方回填 图3.3-3 基坑开挖施工工艺流程图
基础材料备料基础坑操平找正模板准备钢筋绑扎模板组装与操平混凝土搅拌台搭设浇灌混凝土混凝土捣固安装、校正地脚螺混凝土养生基础拆模、质检基础回填及表土复原制作试块试块养生试块强度试验 图3.3-4 基础施工工艺流程图
3) 铁塔组立
根据铁塔结构特点,位于交通便利的塔位采用吊装方式,位于丘陵地段采用悬浮摇臂抱杆或落地通天摇臂抱杆分解组立,见图3.3-5。
第 35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接地敷设组装塔身下段利用塔身下段起立抱杆吊装塔身段提升抱杆吊装导地线横担落抱杆铁塔检修、校正铁塔质量检查验收浇注铁塔保护帽地面组装图3.3-5 铁塔组立接地施工工艺流程图
4) 架线及附件安装
本线路工程设置牵张场,采用张力机紧线,一般以张力放线施工段作为紧线段,以直线塔作为紧线操作塔。紧线完毕后进行附件、线夹、防振金具、间隔棒等安装。架线施工工艺流程详见图3.3-6。
导地线压结试验施工准备施工通道清理放线滑车悬挂放线设备进场展放导引绳牵放导引绳牵放导地线导地线接续锚转线场布线导地线运输进场紧线操作紧线准备导线附件过轮临锚锚线画印驰度观测紧线准备进场两放线段直线接续、升空图3.3-6 架线施工流程图
3.3.1.2 运行期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1) 变电站
变电站运行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站内电气设备及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
第 36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和噪声。其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图3.3-7。
(2) 输电线路
330kV输电线路在运行期间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和噪声。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见图3.3-8。
工频电场工频磁场设备噪声工频电场工频磁场设备噪声工频电场工频磁场设备噪声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线路噪声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线路噪声330kV电网330kV配电装置主变压器主控室110kV配电装置110kV电网雨水事故油污水事故油池专业公司运走处理生活污水雨水雨水化粪池/二级处理站外 图3.3-7 变电站运行期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图
甘州330kV变电站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可听噪声ABCABC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可听噪声π接点 图3.3-8 输电线路运行期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图
3.3.2 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3.2.1 变电站环境影响因子 (1) 施工期
变电站施工期间,由于地表开挖、施工车辆行驶、施工人员活动等,将对原地貌及植被造成损坏,产生水土流失、施工废水、扬尘、噪声、弃土、弃渣、夜间光污染、生
第 37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均为短期影响,且影响程度不大。本工程拟在施工期采取相应的施工管理、环境保护及生态恢复措施,使其影响随着施工结束而消失或恢复。
(2) 运行期 1) 电磁环境
变电站内的高压线及电气设备附近,因高电压、大电流产生较强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站内电气设备、导线、金具、绝缘子串可能产生局部电晕放电。
2) 噪声
变电站站内电气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各种噪声,主要有主变、断路器动作、带电导线、金具以及绝缘子产生的噪声等。
本期甘州330kV变电站主要声源设备为2组360MVA主变,无高压电抗器,主变源强不大于70dB(A)。
3) 废水
变电站正常工况下,无工业废水产生;站内污水主要来自值班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及站内带油设备在事故状态下产生的油污水。
甘州330kV变电站为无人值守变电站,日常仅2人看守变电站,按照每人每天100L生活用水计算,其中转化为生活污水的比例按85%计算,即生活污水量约0.017m3/d。另外主变等带油设备事故工况下产生的油污水,330kV变压器油重根据不同的厂家有一定差别,大概在50~75t之间。 3.3.2.2 输电线路环境影响因子 (1) 施工期
输电线路施工期主要污染因子有:土地占用、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影响等。 1) 输电线路塔基占地及线路走廊的建立,可能影响土地功能,改变土地用途,并对项目占地范围内原地貌、植被等造成损坏;
2) 线路塔基开挖扰动地表,损坏植被后,可能产生水土流失问题。 (2) 运行期
输电线路运行期主要污染因子有: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和噪声等。 1) 输电线路运行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对环境的影响; 2) 输电线路运行产生的噪声对附近声环境的影响;
第 38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3) 土地占用及土地功能改变; 4)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4 生态影响途径分析
本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存在于施工期,运行期对生态环境基本无影响。 (1) 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工程建设会临时和永久性地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使评价范围内的各种土地现状面积发生变化,对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工程施工扰动的地表,会使地表土壤被层层剥落,土壤随水流走,导致土壤中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流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壤贫瘠,由于土壤资源的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质量有所下降,给绿化造成一定影响。
(2) 对植被的影响
本工程输电线路需占用少量一般耕地,施工期安装铁塔,开挖塔基时要清除地表的所有植物,对植被的清除是永久的、不可逆的,造成对植被的彻底损坏。施工活动对地表土壤结构会造成一定的损坏,如尘土、碎石或废弃物的堆放,人员的践踏都会损坏原来的土壤结构,造成植物生长地的生境改变,原来的植物种类不易生存。
(3) 对动物影响
线路施工对动物(沿线无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但仍存在一些啮齿类动物、鸟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机械、施工人员进场,土、石料的堆积,施工噪声等干扰了野生动物原有的生态环境,使个别区域的动物不得不迁往别处。但由于塔基施工场所比较分散,人类活动区域相对集中,因此对动物的影响为暂时性的和局部的。
3.5 可研环境保护措施
3.5.1 变电站拟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1) 站址选择避让措施
本工程新建变电站站址选择时,已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区域,并尽量避让电磁及噪声敏感目标。
(2) 电磁环境防治措施
1) 在设备定货时要求导线、母线、均压环、管母线终端球和其它金具等提高加工工艺,防止尖端放电和起电晕;
第 39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对站内配电装置进行合理布局,尽量避免电气设备上方露出软导线;增加导线对地高度。
(3) 噪声控制措施
1) 声源控制:对站内主变等主要噪声源提出噪声水平限值,使其符合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
2) 优化站区总平面布置:合理布置主变压器等噪声源与主控楼等建筑物的相对位置,使变电站内建筑物起到隔声作用;主变尽量远离围墙布置在站区中间;站界建设2.3m高的实体围墙。
(4) 水环境防治措施
甘州330kV变电站站内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沉淀(12.5m³)再经生物接触氧化式污水处理装置(处理量2.0m³/h)处理,定期由环卫部门吸粪车清运,不外排;
(5) 事故排油处理措施
主变设备在事故状态下产生的事故排油经事故油池(站内设事故油池1座,容积约75m3)隔油处理后,变压器油由厂家回收,形成的油污水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置,不外排。
3.5.2 输电线路拟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1) 线路路径选择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1) 在输电线路路径选择阶段,充分听取沿线政府、规划、建设、国土、林业、水利、文物等相关部门的意见,优化路径,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 避让沿线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尽量远离民房,避免拆迁,减轻工程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尽量避开林木密集覆盖区,减少林木砍伐,保护生态环境。
3) 尽量避开军事设施、城镇规划、大型工矿企业及重要通信设施,减少线路工程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电磁环境防治措施
1) 在满足工程对导线机械物理特性要求和系统输送容量要求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导线、子导线分裂间距及绝缘子串组装型式等,以减小线路的电磁环境影响。
2) 输电线路远离现有居民点,确保线路在居民点处产生的电磁影响满足相应标准要求。
3) 线路与公路、通讯线、电力线交叉跨越时,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要求留有足够净
第 40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空距离。
(3) 噪声控制措施
在满足工程对导线机械物理特性要求和系统输送容量要求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导线、子导线分裂间距及绝缘子串组装型式等,以减小线路的声环境影响。
(4)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 线路山区段采用全方位高低腿铁塔、改良型基础,尽量少占土地、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和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2) 严禁随意倾倒、丢弃开挖出的弃土弃渣,应搬运至指定场所堆存。 3) 塔位有坡度时应修筑护坡、排水沟等。
4) 施工结束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能恢复植被地段应及时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第 41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4
4.1 区域概况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张掖市是甘肃省辖地级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龙首山,黑河贯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绿洲景象。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茂粮丰、瓜果飘香。辖山丹县、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6个区县。本工程涉及的是张掖市的临泽县和甘州区。
4.2 自然环境
4.2.1 地形、地貌
4.2.1.1 甘州330kV变电站
甘州330kV变电站站址区域属北部龙首山冲洪积扇地带,地表现状为洪积戈壁荒滩,为国有未利用土地,地形开阔、平缓,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地面坡降约6%,站区海拔在1447-1474m 之间。
4.2.1.2 张掖电厂—张掖330kV变电站Ⅱ回π入甘州变330kV线路工程 (1) 甘州变出线段
线路从甘州变向北出线后,转向东行径,跨过冲沟后进入龙首山,海拔高程1472~1486m。该段地形地貌主要为山前冲洪积扇,地形相对平缓、开阔。现主要为戈壁荒滩。
(2) 甘州变出线段~权家庄东段
线路进入龙首山后,沿山脉向东南方向走线,至权家庄东侧下山。该段地貌单元属龙首山低山丘陵,地形破碎,地形起伏较大,海拔高程1450~1624m,相对高差50~100m。
(3) 权家庄东~π接点段
该段自权家庄东侧下山后,转向南走向,并最终π接入已建330kV张掖电厂至330kV 张掖变Ⅱ回线路。沿线海拔在1439~1450m 之间。该段地貌单元主要为龙首山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形平缓、开阔,地势北高南低,呈倾斜平原状,现主要为耕地,交通条件较好。工程沿线卫片见附图3。
第 42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甘州330kV变电站站址
山区地貌
山前冲洪积地貌(戈壁) 山前冲洪积地貌(耕地)
图4.2-1 甘州330kV输变电工程沿线典型地形地貌实景照片
4.2.2 地质、地震
4.2.2.1 地质
(1)甘州330kV变电站
站址地层主要为角砾层,不良地质主要表现为泥石流灾害。 (2) 张掖电厂—张掖330kV变电站Ⅱ回π入甘州变330kV线路工程 A. 甘州变出线段
沿线地层主要为角砾层,沿线不良地质主要表现为泥石流灾害,季节性洪流冲沟、辫状冲沟等较发育等。
B.甘州变出线段~权家庄东段
本段沿线地层结构主要由第三系(N)基岩组成,沿线基岩类别较多,山体出露主要有厚度较大的砾岩、泥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等,沿线不良地质主要表现为低山丘陵地貌单元上,部分塔位存在崩塌引起的滚石危岩。
C.权家庄东~π接点段
本段线路地层多以粉土及碎石土为主。沿线无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工程地质条件较
第 43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好。 4.2.2.2 地震
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10),本工程沿线地震基本烈度为VII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
4.2.3 水文概况
本工程变电站及线路位于龙首山及山前冲洪积扇地带,未跨越黑河干流,且距离河流干流大于500m,地势远高于黑河河床,不受黑河干流洪水影响。但本线路沿线山前洪积扇地段汇水冲沟发育,均为无名冲沟。各冲沟平时干涸无水,遇降暴雨时,才有洪水流过,无固定主河道。绝大部分冲沟较窄且两侧地势较高,线路均可一档跨越,工程水文条件较好。工程所在水系图见附图8。
4.2.4 气象
本工程项目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本工程距离较近的气象站为张掖市气象站,气象站观测项目齐全,精度可靠,连续资料序列均超过30 年,对工程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工程气象特征值见表4.2-1。
表4.2-1 沿线气象特征值统计表
项 目 年平均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 平均气压 一日最大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量 年平均蒸发量 最大冻土深度 最大积雪深度 平均风速 年平均大风日数 单 位 ℃ ℃ ℃ hb mm mm mm cm cm m/s d 张掖市气象站 7.5 39.8 -28.2 851.9 34 132.2 2005.7 113 10 2.0 10.8 4.3 社会环境
4.3.1 社会环境概况
(1)临泽县
临泽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张掖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邻张掖市甘州区,西接高台县,南依祁连山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北毗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总
第 44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面积2727 km2。辖5镇,2乡,共71个行政村。总人口约150294人。
根据临泽县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6.71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一产增加值13.49亿元,比上年增长5.9%,二产增加值13.44亿元,比上年增长6.3%,三产增加值19.78亿元,比上年增长9.7%,三产中文化产业增加值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9.04%;人均生产总值34322元,增长7.1%。
(2)甘州区
甘州区隶属于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依祁连山,北邻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总面积4240km2。辖1区11镇11乡,243个村委,总人口约20.79万人。
甘州区矿产资源有10种,目前已发现矿床及矿化点40处。内有4条主要河流和26条季节性河流,河水径流量16.6亿m3,地下水资源储量达9.9亿m3。主要天然植被是落叶旱生和盐生植物群落及零星的荒漠植物群落,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占有面积6116.88hm2,黑河和山丹河流域形成的各类湿地5139.13hm2。
根据甘州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16亿元,比上年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904元,比上年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21元,比上年增长11.8%。
4.3.2 交通运输
(1) 临泽县
临泽县境内主要道路有G30山临高速、312国道及各等级乡道。 (2) 甘州区
甘州区境内有甘州机场、兰新铁路、兰新高铁、G30山临高速、G312国道、227国道、S213省道、X214县道、张罗公路及县乡公路贯通。
4.4 电磁环境
4.4.1 电磁环境现状监测
(1) 布点原则
本次环境现状监测主要是在现场踏勘及对沿线环境敏感目标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在满足监测条件的前提下,在同一村庄选择距离拟建线路最近的有代表性的作为监测点,拟建变电站四周共布设4个监测点。
(2) 监测点设置
第 45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根据上述布点原则,本次环境现状监测共布设6个监测点,其中甘州330kV变电站厂界布设4个(见图4.4-1);新建输电沿线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敏感点共布设2个。
(3) 监测项目
各监测点距离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 (4) 监测单位
本工程环境现状监测单位为甘肃省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图4.4-1 拟建甘州330kV变电站环境现状监测点分布图
(5) 监测时间、测试环境
本工程各监测点监测时间为2017年3月21日,每个监测点监测一次,监测时的环境状况见表4.4-1。
表4.4-1 本工程各测点监测时环境状况一览表
序号 1 监测时间 2017年3月21日 昼间 夜间 气温℃ 12.1 4.9 气象参数 相对湿度% 风速(m/s) 36.5 2.4 39.2 2.8 天气 晴 (6) 监测方法及监测仪器 1) 监测方法
①《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681-2013)。
第 46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监测仪器
监测仪器参见表4.4-2。
表4.4-2 监测仪器一览表
序号 设备名称 工频电场 1 工频磁场 设备编号 EFA-300 仪器编号 GHF-YQ-361 检定/校准机构 中国计量科学 研究院 测量范围 有效日期 0.1V/m~200kV/m 2017.1.9 ~ 1nT~20mT 2018.1.8 (8) 监测结果
本工程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环境现状监测结果见表4.4-3。
表4.4-3 本工程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环境现状监测结果
监测 点位 1# 2# 3# 4# 5# 6# 监测点位名称 甘州330kV变电站北侧 甘州330kV变电站东侧 甘州330kV变电站南侧 甘州330kV变电站西侧 张掖市伟震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甘州区靖安乡靖平村 工频电场 (V/m) 2.612 2.602 2.593 2.601 2.776 10.41 工频磁场 (μT) 0.002731 0.002696 0.002697 0.002703 0.002715 0.006331 4.4.2 电磁环境现状评价
(1) 工频电场强度
新建甘州330kV变电站各监测点的工频电场强度监测结果为2.593V/m~2.612V/ m;输电线路沿线各环境敏感点的工频电场强度监测结果为2.776V/m~10.41V/m,工频电场强度均满足4kV/m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2) 工频磁感应强度
新建甘州330kV变电站各监测点的工频磁感应强度为0.002696μT~0.002731μT;输电线路沿线各环境敏感点的工频磁感应强度为0.002715μT~0.006331μT,工频磁感应强度均满足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4.5 声环境
4.5.1 声环境现状监测
(1) 监测点布设
厂界四周共设置1~4个监测点,监测点位在厂界外1m、距地面1.2m高度处。输电线路各监测点同电磁环境现状监测,详见表4.4-1。
第 47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监测单位
与电磁环境现状监测相同。 (3) 监测时间及监测环境
监测时间与电磁环境现状监测同步,每个监测点昼、夜间各监测一次。 (4) 监测项目 等效连续A声级。 (5) 监测方法及仪器 1) 监测方法
①《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②《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2) 监测仪器
监测仪器参见表4.5-1。
表4.5-1 监测仪器一览表
序号 1 设备名称 设备编号 仪器编号 检定/校准机构 测量范围 20~130dB(A) 有效日期 AWA6228型实时多功能声级计 GHF-YQ-159 甘肃计量科学研究院 信号分析仪 2017.1.11- 2018.1.10 (5) 监测结果
本工程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见表4.5-2。
表4.5-2 本工程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
监测 点位 测点名称 昼间测值 (dB(A)) 夜间测值 (dB(A)) 1# 2# 3# 4# 5# 6# 甘州330kV变电站北侧 甘州330kV变电站东侧 甘州330kV变电站南侧 甘州330kV变电站西侧 张掖市伟震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靖安乡靖平村 37.4 36.9 37.1 36.9 36.0 40.8 33.1 32.8 32.9 33.0 33.2 36.4 4.5.2 声环境现状评价 新建甘州330kV变电站各监测点噪声监测结果昼间在36.9dB(A)~ 37.4dB(A)之间,夜间在32.8dB(A)~ 33.1dB(A)之间,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2类标准;输电线路沿线各环境敏感点的噪声监测结果昼间在36.0dB(A)~ 40.8dB(A)之间,夜间在33.2dB(A)~ 36.4dB(A)之间,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1类标准。可见,
第 48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价区各监测点声环境现状良好。
4.6 生态
4.6.1 土壤
根据《甘肃省土壤分区图》,甘州330kV变电站站区及工程沿线土壤主要为灰钙土、灰漠土和灰棕漠土等,这些土壤土质疏松,土壤干燥,易于水解,各养分含量不平衡,植被稀疏,抗蚀能力较差。工程沿线土壤类型图见附图9。
4.6.2 植被
工程处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植被类型也由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向干草原、荒漠草原过渡,项目区植物种类以旱生、超旱生草本、灌木植物为主。
根据《甘肃省植被类型图》,项目区经过区域的自然植被类型主要为荒漠植被以及农作物。自然植物主要有克氏针茅、盐瓜瓜、骆驼蓬、沙蓬、苦豆子、碱蓬、芨芨草、冰草等。主要作物有春小麦、甜菜及油菜等,工程沿线植被类型图见附图10。
4.6.3 动物资源
本工程所在区域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因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动物以人工养殖家禽、家畜为主,野生动物较少。饲养动物包括马、驴、骡、牛、羊、猪、兔、狗及鸡等。在本工程开展环境现状调查期间,未在评价区内发现有重点保护动物,亦未见有珍稀濒危动物。
4.6.4 土地利用现状
工程沿线各县区土地利用现状情况见表4.6-3,工程沿线主要占地类型为裸地及一般耕地。
表4.6-3 本工程沿线各县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hm2
项目 临泽县 甘州区 甘州330kV 变电站新建工程 输电线路工程 输电线路工程 占地性质 永久 临时 4.80 0.46 0.45 1.21 3.29 2.79 裸地 5.79 3.74 1.78 占地类型 一般耕地 交通用地 0.00 0.00 1.45 0.22 0.00 0.00 合计 6.01 3.74 3.23 第 49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4.6.3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
(1) 水土流失现状
本工程所在区域以中度风力侵蚀为主,并有部分线路处于轻度水力侵蚀区域,项目区属“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沙区,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项目区容许土壤流失量为1500 t/km2.a。工程沿线土壤侵蚀类型及强度分布见附图11。
(2) 水土保持现状
近年来张掖市坚持发展高效节水,狠抓了重点风沙口治理,促进生态保护和恢复,治沙造林,义务植树,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封育保护,发展优质林果,实施了封滩禁牧、围栏禁牧等工程,全面清理了各保护区内的牲畜、非法采矿、采石等活动。先后多次实施人工增雨、增雪工程,保护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果。
张掖地区已形成了“沙漠区向农业区推进,风蚀区向耕作区推进,农业区向牧业区推进,牧业区向林区推进,雪线向主峰推进”和植被覆盖率下降、森林面积减少、生物种群减少的生态恶化趋势,给农、林、牧业等造成了严重损失。为了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资源,必须要通过不断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走出一条治理、管护、开发、利用四位一体,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水土保持新路子。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议采取南保“青龙”、中建绿洲、北锁“黄龙”的措施,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兼顾长期发展,通过生态保护,力争实现水、土、生物资源的平衡与良性循环。
第 50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5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5.1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工程建设过程中,输电线路与变电站建设等活动,可能会带来永久与临时占地的占用,从而使场地植被及微区域地表状态发生改变,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输电线路塔基、变电站建设施工需进行挖方、填方、浇筑等活动,会对附近的原生地貌和植被造成一定程度损坏,降低植被覆盖度,可能形成裸露疏松表土,周边的土壤也可能随之流失;同时施工弃土、弃渣及建筑垃圾等,如果不进行必要的防护,可能会影响当地的植物生长,加剧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导致生产力下降和生物量损失。
(2) 杆塔运至现场进行组立,需要占用一定范围的临时用地;张力牵张放线并紧线,需要租用牵张场地;为施工和运行检修方便,会新修部分临时道路,工程土建施工弃渣的临时堆放也会占用一定的场地。这些临时占地将改变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使部分植被和土壤遭到短期损坏,导致生产力下降和生物量损失,但这种损坏是可逆转的。
(3) 施工期间,施工人员出入、运输车辆的来往、施工机械的运行会对施工场地周边野生动物觅食、迁徙、繁殖和发育等产生干扰,有可能限制其活动区域、觅食范围与栖息空间等,可能会导致野生动物的临时迁徙,对野生动物产生一定影响。由于本工程距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较近,该保护区内有赤嘴潜鸭、骨顶鸡、黑翅长脚鹬、棕头鸥、苍鹭等候鸟及留鸟。夜间运输车辆的灯光会对这些鸟类产生干扰,影响其正常的活动。施工中应尽量远离保护区,并避免夜间照明,以避免对保护区鸟类造成惊扰。
(4) 施工期间雨季雨水冲刷松散土层流入场区周围,也会对植被生长会产生轻微的影响,可能造成极少量土地生产力的下降。
由于本工程永久占地面积不大,其影响局限在征地及其周边很小范围内,并且占地中绝大部分为裸地,并且本工程为点位间隔工程,对各区域影响时间很短,且为间断和暂时性的,可以认为,本工程变电站及输电线路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很小。
第 51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5.1-1 施工期生态影响识别表
影响因子 场地平整 基础开挖 临时道路施工 临时堆料场 牵张场地施工 土地 利用 \\ -* -* -* -* 植被 覆盖 -** -** -* -* -* 生态影响 景观 水土 格局 流失 -* -** -* -** -* -* -* -* -* -* 土地 生产力 -* -** -* -* -* 生物 多样性 -* -** -* -* -* 注:“+”表示有利影响;“-”表示不利影响; “*”表示轻微影响;“**”表示中度影响 5.1.1 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1) 变电站施工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甘州330kV变电站新建工程永久占地为4.80hm2,临时占地为1.21hm2,占地性质均为国有未利用地。由于变电站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影响较小。
(2) 输电线路施工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会临时和永久地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使评价区范围内的各种土地现状面积发生变化,对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本工程永久占地包括输电线路塔基区占地等,临时占地包括塔基材料堆放及施工作业面、塔基临时堆土占地、牵张场、跨越施工场地、施工便道等。本工程输电线路施工占地性质以临时占地为主,较为分散,输电线路不存在集中大量占用土地的情况。初步预计线路施工总占地6.98hm2,永久占地0.91hm2,临时占地6.07hm2,其中一般耕地1.45hm2,裸地5.53hm2。
输电线路设计时,一方面优化塔基选型及塔位布置,减少塔基区永久占地;另外一方面尽量靠近现有道路架设线路,最大限度减少施工便道等临时用地,线路经过地区地形主要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和低中山与山间沟谷地貌,塔基选择时,应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及已建线路的检修道路,尽量减少修建临时施工便道。施工时,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提出的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除塔基四个支撑脚占地外,其余均采取土地整治,并积极恢复原有地貌。新建牵张场形状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场地条件、工作需要设置,牵张场场地修建本着交通方便,场地平整、施工便利等原则选择,尽量减少对现有地貌的破坏。施工结束后应采取土地整治,恢复原有地貌。
采取上述措施后,本工程不会明显改变工程沿线土地利用结构,对工程沿线土地利用影响轻微,不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生产力下降。
第 52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5.1.2 植被的影响分析
5.1.2.1 变电站工程对植被的影响分析
甘州330kV变电站新建工程占地性质为裸地,地面上无植被分布,因此工程建设对植被影响小。
5.1.2.2 输电线路工程对植被的影响分析 (1) 输电线路对植被类型的影响分析 ① 对农田植被的影响
线路需要占用部分耕地来作为塔基建设用地和临时用地。农田植被为人工栽植植被类型之一,其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多是有人工控制,因而对农田植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农田植被光合作用的影响,农田面积的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的生物量与生产力损失。塔基占地极为有限,完成建设后还可以耕种,对农业区,临时占地可利用当地原有道路等设施,农田植被的占用,不会对地方粮食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更不会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大的影响。临时占地会对一段时期农田的收成带来影响,但这种影响相对较小,且建设方也对受影响农民实现了补偿。通过后期的管理与恢复,影响极其轻微。
②对荒漠植被的影响
荒漠植被植物品种以耐盐、旱生稀疏类植物为主。该类植被较为敏感与脆弱,生产力较小,但其作为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可为荒漠动物提供食物和庇护,参加荒漠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在防止风蚀和固定流沙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本工程途径的戈壁荒漠地段生态极其脆弱,生物生境条件困难,一旦破坏就难以再次萌发,受扰后难以恢复,容易形成逆向演替,导致微区域生态质量下降。
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对荒漠植被的破坏,减少占地面积,并要合理设计临时占地,施工临时占地尽量利用植被少的空旷地,少占有原始植被的土地,不得不占用时,应采用木板、钢板或铺设彩条布压覆进行施工,并严格划定施工作业范围。施工结束后压实平整。采取上述保护措施后,可将工程建设对荒漠植被的影响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2) 对群落多样性及系统稳定性影响分析
根据实地调查与相关设计要求,塔基永久性占地尽可能多占用荒地,这类灌丛植被在当地分布相对较多,群落内都为常见的植物物种,项目建设会造成植物数量减少,但对于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影响有限,对评价区内植物多样性及植被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据资料收集及实地调查,结合设计要求,评价区内永久占地部分无国家级及省级重
第 53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点保护野生植物,不存在对特殊保护植物的影响。
对于不可避免的塔基占地,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但由于塔基占地面积极小,丧失的植被不会影响到植被群落整体的结构和功能,也不会影响沿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1.3 施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工程施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工程的开工,施工机械、施工人员的进场,土、石料堆积场及其它施工场地的布置,施工中所产生的噪声等损坏或改变了野生动物原有的生存环境,导致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发生改变,使该区域的野生动物有可能暂时的、局部的迁移到其它适宜的环境中去栖息和繁衍。 5.1.3.1 变电站施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本工程中甘州330kV变电站站址所在区域人类活动历史悠久,除家养的畜禽外,评价区内基本没有大型野生哺乳动物存在,只有啮齿类动物等小型哺乳动物以及少许鸟类。因此,本工程新建变电站对周围野生动物影响小。 5.1.3.2 输电线路施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工程施工对野生动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工程基础开挖、立塔架线和施工人员施工等人为干扰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或缩小野生动物的栖息空间和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施工干扰会使野生动物受到惊吓,也将被迫离开施工区周围的栖息地或活动区域。但由于施工时间短、施工点分散、施工人员少等原因,施工对动物的影响范围小,影响时间短,同时由于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和活动区域范围较大,食性广泛,且有一定迁移能力,因此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相对较小。
本工程施工线路沿线人类活动历史悠久,除家养的畜禽外,评价区内基本没有大型野生哺乳动物存在,只有啮齿类动物等小型哺乳动物以及少许留鸟及候鸟。一般动物可能在施工期间受到影响,但由于工程量小,施工期短而且集中,施工单位通过加强对施工人员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对周边野生动物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本工程施工期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是短暂的、可逆的,随着施工期的结束,野生动物仍可回到原栖息地栖息,对环境的影响很小。
5.1.4 工程用地合理性分析及对规划的影响
(1) 工程拟用地情况
第 54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该工程涉及张掖市甘州区及临泽县,总占地12.99hm2,其中永久占地5.71hm2、临时占地7.28hm2。占用的土地类型为裸地、一般耕地及交通用地。
(2) 用地规模合理性分析
①根据建设部、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火力发电厂、变电所部分)》中变电所建设用地指标规定,330kV变电所规定用地指标为4.8hm2。该项目新建变电站用地面积为3.68hm2,小于国家用地指标。项目用地符合国家关于330kV变电所用地指标,且占地性质为公共设施用地,符合国家供地政策和规定的用地标准,已征得张掖市国土资源局原则同意的意见。
③该项目新建线路长度约2×17.5km,塔基共46基,拟用地6.98hm2,其中永久占地0.91hm2,平均每个塔基占地面积197m2,且本工程采用同塔双回路架设,因国家未规定该项用地标准,该线路设计本着节约用地的宗旨最大限度的少占土地;临时占地6.07hm2,主要包括塔基材料堆放及施工作业面、牵张场、跨越施工场地、施工及人抬便道等,工程结束后均恢复原有土地功能。
5.2 声环境影响分析
(1) 变电站工程声环境影响分析
变电站施工期需动用大量的车辆及施工设备,噪声强度较大,在一定范围内会对周围声环境产生影响。主要施工设备噪声源强见表5.2-1(按HJ2034-2013中给出的常见施工设备噪声源强范围值,取其平均值)。
表5.2-1 施工设备噪声源强(单位:dB(A))
施工设备名称 液压挖掘机 电动挖掘机 轮式装载机 推土机 移动式发电机 各类压路机 重型运输车 木工电锯 电锤
距声源5m 82~90 80~86 90~95 83~88 95~102 80~90 82~90 93~99 100~105 施工设备名称 振动夯锤 打桩机 静力压桩机 风镐 混凝土输送泵 商砼搅拌车 混凝土振捣器 云石机、角磨机 空压机 距声源5m 92~100 100~110 70~75 88~92 88~95 85~90 80~88 90~96 88~92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预测计算公式如下:
第 55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L2L120lg(5-1)
r2r1
式中:L1、L2——与声源相距r1、r2处的施工设备对应的声压级大小,dB(A)。 由式(5-1)计算出的各类施工设备在不同距离处的噪声预测值大小见表5.2-2。
表5.2-2 各类施工设备在不同距离处的噪声预测值大小
设备名称 液压挖掘机 电动挖掘机 轮式装载机 推土机 移动式发电机 各类压路机 重型运输车 木工电锯 电锤 振动夯锤 打桩机 静力压桩机 风镐 混凝土输送泵 商砼搅拌车 混凝土振捣器 云石机、角磨机 空压机 噪声预测值(dB(A)) 10m 80 77 87 80 93 79 80 90 97 90 99 67 84 86 82 78 87 84 20m 74 71 81 74 87 73 74 84 91 84 93 61 78 80 76 72 81 78 40m 68 65 75 68 81 67 68 78 85 78 87 55 72 74 70 66 75 72 50m 66 63 73 66 79 65 66 76 83 76 85 53 70 72 68 64 73 70 100m 60 57 67 60 73 59 60 70 77 70 79 47 64 66 62 58 67 64 150m 56 53 63 56 69 55 56 66 73 66 75 43 60 62 58 54 63 60 200m 54 51 61 54 67 53 54 64 71 64 73 41 58 60 56 52 61 58 根据计算除打桩机、电锤两种强噪声源设备,其余所有设备产生的噪声在150m处均衰减到70dB(A)以下,可以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另外,在使用式(5-1)计算声压级预测值时,其实并未考虑施工场所实际存在的遮挡物如变电站围墙、设备间的相互遮挡、大气和地面对声能的吸收、施工设备生产工艺得到优化等情况,因此声压级预测值偏大。甘州330kV变电站新建工程周围200m噪声评价范围内无噪声敏感点分布,因此工程在施工期产生的噪声影响较小。
此外,变电站在施工期产生的噪声影响会随着工程进度不同(即不同的施工设备投入)而有所不同,建筑施工往往分为四个阶段:土石方阶段、基础工程阶段、主体工程结构阶段和装修阶段。在土石方阶段,主要噪声源是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和各种运
第 56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输车辆,这些设备均是移动性的,因此产生的噪声是非稳态噪声;基础阶段的主要噪声源是各种打桩机,以及风镐、空压机等,这些设备均为固定声源,其中打桩机噪声级最大,危害较为严重,其噪声特性为周期性脉冲噪声,具有显著指向性,因此除了夜间不使用打桩机以外,还可以考虑将其排气口背向有敏感点的一侧;结构施工阶段是施工中周期最长的阶段,主要设备包括各种运输车辆、起重机、运输平台、施工电梯、混凝土搅拌机、振捣器等;装修阶段所用施工设备数量较少,强噪声源较少,且部分设备可封闭后再使用,所以影响较小,一般不会构成噪声污染。另一方面,施工噪声影响具有暂时性特点,一旦施工结束,施工噪声影响也就随之消除。综上所述,本工程变电站施工对当地声环境影响很小。
(2) 输电线路工程
在建设期的场地平整、挖填土方、钢结构及设备安装等几个阶段中,主要噪声源有混凝土搅拌机、电锯及交通运输噪声等,这些施工设备运行时会产生较高的噪声。此外,在架线施工过程中,各牵张场内的牵张机、绞磨机等设备也产生一定的机械噪声,其声级值一般小于70dB(A)。根据输电线路塔基施工特点,各施工点施工量小,施工时间短,单塔累计施工时间一般在1个月以内。针对本工程输电线路沿线评价范围内环境敏感目标,施工过程中,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线路施工时不得夜间施工,线路沿线设置宽约3m的临时施工带,不可越线施工,以减少对居民的噪声影响。施工结束后,施工噪声影响亦会结束。 5.3 施工扬尘分析
(1) 变电站工程
施工期环境空气污染物主要为施工扬尘。施工扬尘主要来自土方挖掘、物料运输和使用、施工现场内车辆行驶扬尘等。由于扬尘源多且分散,源高一般在15m以下,属于无组织排放。同时,受施工方式、设备、气候等因素制约,产生的随机性和波动性较大。
按照《张掖市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方案》,为减小施工扬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本工程提出对易起尘的临时堆土、建筑材料在大风到来之前进行苫盖,对施工道路适时洒水。同时合理组织施工,并在施工现场建筑防护围墙。采取这些措施后,施工扬尘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很小。
(2) 输电线路工程
第 57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输电线路的塔基在施工中,由于土地裸露产生的局部、少量二次扬尘,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暂时影响,但塔基建成后对裸露土地进行平整恢复植被即可消除。
另外,线路塔基在施工中,由于汽车运输使用临时施工道路,将使施工场地附近二次扬尘增加,但由于输电线路施工点施工强度不大,基础开挖量小,因此其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很小。
按照《张掖市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方案》,为减小施工扬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本工程提出在输电线路塔基施工时,对水泥装卸作业时要文明作业,以防止水泥粉尘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施工弃土弃渣等要合理堆放,可采用人工控制定期洒水;对土、石料、水泥等可能产生扬尘的材料,在运输时用防水布覆盖。
由于输电线路工程开挖量小,作业点分散,施工时间较短,单塔施工周期一般在2个月内,影响区域较小,故对周围环境空气的影响只是短期的、小范围的,并且能够很快恢复。
5.4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 变电站工程
本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多余土石方和施工建筑垃圾。 由于变电站施工区域比较集中,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可集中收集后暂存于施工生活区,定期外运至环卫部门指定处置地点,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施工过程中尽量做到土石方平衡,减少弃土的产生,只要管理得当,也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对施工临时堆土,集中、合理堆放,予以苫盖,遇干燥天气时进行洒水,采取这些措施后,对当地环境影响很小。
对于施工建筑垃圾,由施工单位统一收集后,外运至政府部门指定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置,不得随意乱弃。
(2) 输电线路工程
本工程无线路拆除工程,不新增建筑垃圾,输电线路施工点位小且分散,各施工点人员较少,且施工时间短,并且输电线路沿线较短,线路施工期间施工人员产生的少量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运至当地垃圾收集点,不得随意丢弃。施工产生的余土将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在塔基范围内就地平整或采取其它措施妥善处置。采取有效措施后,本工程输电线路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较小。
第 58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5.5 污水排放分析
(1) 变电站工程
施工期间的废污水包括施工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主要污染因子为BOD5、SS和COD。其中生产废水主要为设备清洗、物料清洗、进出车辆清洗及建筑结构养护等过程产生;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施工人员的生活排水。
为尽量减少施工废水对水环境的影响,在施工场地附近设置施工废水沉淀池,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不外排。同时,在不影响主设备区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合理组织施工,变电站施工时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利用站区设置的临时旱厕进行处理,定期清掏,施工结束后进行处理,并恢复迹地。此外,本工程变电站站址属于较为干旱缺水地区,施工期污水量很小,大部分污水会被自然蒸发,因此施工期排水对地表水、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
(2) 输电线路工程
本工程输电线路不跨越河流,仅跨越部分季节性冲沟,立塔时已注意避让,不会对地表水产生影响。
本线路工程施工时,由于本工程输电线路较短,施工人员集中居住于变电站施工生活区,生活污水利用站区设置的临时旱厕进行处理,定期清掏。对于山地丘陵段等人口稀少段,由于蒸发量比较大,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对地表水产生的影响较小。施工开挖,损坏了原有的水土保持设施,水土流失强度增大,使地表径流的浑浊度增加,可能使附近水体的水质受到影响。另外,塔基施工时混凝土搅拌需要用水,可能对附近水体水质产生影响,因此,塔基施工一般选在雨水较少的季节,有利于施工建设,此外在塔基基础开挖时,应注意土石方的堆放,并对开挖的土石方采取护拦措施,或对裸露部分及时恢复,并且在施工中注意不让泥水外溢而影响周围环境。
由于输电线路单塔开挖工程量小,作业点分散,施工时间较短,单塔施工周期一般在1个月内,影响区域较小;输电线路的施工具有局地占地面积小、跨距长、点分散等特点,每个施工点上的施工人员很少,产生的生活污水量较小。故线路施工废污水对当地水环境影响很小。
5.6 景观影响分析
本工程所在位置为戈壁、山区及一般耕地,不涉及旅游和需保护的景观。本线路附
第 59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近人为活动相对频繁区域,沿线人工景观较多,景观敏感度相对较低。本工程不跨越长城墙体,仅跨越长城山险,目前已取得张掖市及临泽县文物局针对本工程线路路径原则性同意的意见。在具体进行施工期,应向文物主管单位履行报批手续。另外,工程施工结束后将从提高生态、景观功能的角度出发,对施工影响区域实施恢复措施。因此,对沿线景观和区域自然景观的影响均不大。
第 60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6 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
6.1 电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1.1 预测及分析方法
目前,对变电站运行产生的电磁环境影响尚无推荐的预测模型,其电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依赖于类比调查。故本次评价采用类比分析法对其运行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进行影响分析。
对线路运行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采用理论计算和类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6.1.2 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6.1.2.1 新建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1) 建设规模
甘州330kV变电站本期建设规模,主变规模为2×360MVA,330kV出线3回,110kV出线7回。
(2) 类比对象
考虑变电站的建设规模、电压等级、容量及总平面布置等因素,本次环评选择电压等级与本工程变电站相同,主变、总平面布置与本工程相近,出线规模相当,同处甘肃境内的巩昌330kV变电站作为类比对象,分析本工程变电站建成后的电磁环境影响。
类比监测期间,巩昌330kV变电站已投运2组330kV主变(2×360MVA)、4回330kV出线、11回110kV出线。
本工程变电站与类比对象的可比性分析见表6.1-1。
第 61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6.1-1 本工程新建变电站与类比对象相关情况比较表
项目条件 电压等级 平面布置方式 主变容量 出线情况 地形 变电站围墙内占地面积(hm2) 甘州330kV变电站 330kV 室外三列式布置 2×360MVA 330kV出线3回,110kV出线7回。 平地 3.68 巩昌330kV变电站 可比性分析 330kV 相同,电压等级是影响电磁环境的首要因素。 相同,总平面布置方式是影响电磁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同,主变容量不是影响站外电磁环境的重2×360MVA 要因素。 本工程330kV及110kV出线规模均较类比变330kV出线4回,电站少,出线规模是对出线侧电磁环境有影110kV出线11回。 响,是影响电磁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类比对象选择偏保守。 平地 相同,均为平地 本工程变电站占地面积与类比变电站占地面3.85 积基本相似,因此具有可比性。 室外三列式布置 由上表可以看出,本工程新建变电站与类比变电站的电压等级相同,均为330kV;站区总平面布置相似,均为三列式布置;主变均为2组,且容量相同;本工程330kV及110kV出线规模均较类比变电站少;占地面积基本接近,故本次评价选择巩昌330kV变电站作为类比对象是合理可行的。
(3) 监测单位
甘肃省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于2011年7月13日对巩昌330kV变电站进行了现状监测(监测报告见附件)。
(4) 类比监测项目
各测点处距离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及工频磁感应强度。 (5) 类比监测布点
在巩昌330kV变电站站界共布设8个监测点,站界工频电场强度及工频磁感应强度监测点位于围墙外5m处,站界东北36m和西北29m处的民房布设2个监测点。站外断面监测选取南侧围墙外垂直围墙处,类比监测布点详见图6.1-1。
(6) 监测方法及仪器 1) 监测方法
①《高压架空送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DL/T988-2005); ②《500kV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
第 62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6.1-1 巩昌330kV变电站总平面布置及监测点位分布图
2) 监测仪器
本次监测所用仪器见表6.1-2。
表6.1-2 变电站类比监测仪器一览表
测试项目 型 号 技术参数 检定单位 工频电场强度(E)、工频磁感应强度(B) EFA-300型低频电磁分析仪(德国Narda公司生产) 测量范围:电场(0.1V/m~200kV/m);磁感应强度(1×10-5mT~2.0mT)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7) 监测环境及监测工况
本工程监测期间气象条件见表6.1-3,类比监测期间,监测期间运行工况见6.1-4。
表6.1-3 巩昌330kV变电站监测期间气象条件
序号 1 2 3 监测点名称 巩昌330变电站站界及衰减断面 巩昌330变电站西北侧敏感点 巩昌330变电站东北侧敏感点 时间 7月13日昼间 7月13日夜间 7月13日昼间 7月13日夜间 7月13日昼间 7月13日夜间 气温℃ 湿度% 风速m/s 天气 28.9 39 0.4 晴 22.4 45 0.3 晴 28.5 36 0.3 晴 22.4 43 0.3 晴 28.4 38 0.4 晴 22.6 44 0.3 晴 表6.1-4 巩昌330kV变电站监测期间运行工况
名称 1#主变 2#主变 330kV巩临I线
电压(kV) 347.23 346.76 346.44 电流(A) 322.63 321.99 146.55 有功功率(MW) 179.07 179.76 -46.14 无功率(MVar) 63.83 61.09 -72.97 第 63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330kV巩临II线 330kV巩陇I线 330kV巩陇II线 110kV巩源线 110kV昌陇I线 110kV昌陇II线 110kV巩铁线 110kV巩仁I线 110kV巩仁II线 110kV巩解I线 110kV巩解II线 110kV巩铝线 110kV巩解Ⅲ线 110kV巩解Ⅳ线 346.53 346.71 346.69 114.71 114.71 114.71 114.71 115.01 115.04 114.83 114.65 114.62 114.59 115.27 134.40 212.10 202.15 0 0 0 21.64 34.22 37.97 471.02 474.15 100.75 354.01 351.95 -43.01 -128.36 -125.43 0 0 0 6.03 6.90 7.26 86.87 87.95 105.11 66.68 16.51 -72.36 3.27 4.45 0 0 0 -2.20 0.24 0.48 34.72 34.18 18.47 22.23 21.34 (8) 监测结果 1) 站界监测结果
巩昌330kV变电站站界监测点及站界环境敏感点电磁环境类比监测结果见表6.1-5。
表6.1-5 巩昌330kV变电站站界各监测点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监测结果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测点名称 1# 2# 3# 4# 巩昌330kV变电站 5# 6# 7# 8# 巩昌变电站西北侧敏感点 巩昌变电站东北侧敏感点 电场强度(kV/m) 磁感应强度(μT) 备注 0.1368 0.9176 南站界 0.08850 0.3172 东站界 0.04270 0.05431 东北站界 0.3242 0.2516 东北站界 0.5902 0.3259 西北站界 0.5234 0.6013 西北站界 0.3795 0.2987 西南站界 0.3708 0.1701 南站界 0.1420 0.3654 变电站西北 0.05231 0.1894 变电站东北 从以上类比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巩昌330kV变电站站界各测点工频电场强度监测值为0.0427kV/m~0.5902kV/m,工频磁感应强度监测值为0.05431μT~0.9176μT;巩昌330kV变电站站界外环境敏感点工频电场强度监测值为0.05231kV/m~0.142kV/m,工频磁感应强度监测值为0.1894μT~0.3654μT,均能满足4kV/m和0.1mT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2) 断面监测结果
巩昌330kV变电站站外断面电磁环境类比监测结果见表6.1-6。
表6.1-6 巩昌330kV变电站站外断面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监测结果 监测位置 巩昌330kV变电站南侧衰减断面 5m 10m 15m 20m 工频电场强度(kV/m) 0.1312 0.1211 0.08824 0.08452 磁感应强度(μT) 0.3348 0.3444 0.3225 0.2782 第 64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25m 30m 35m 40m 45m 50m 0.05214 0.02314 0.01923 0.01622 0.01409 0.01008 0.1827 0.1376 0.1324 0.09829 0.06516 0.04337 以上类比监测结果表明,巩昌330kV变电站站外断面各测点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均随着与站界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小。
(9) 监测结果分析
综合上述类比监测结果,可以预计本工程330kV变电站建成投运后,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满足4kV/m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工频磁感应强度满足0.1mT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本工程变电站站界周围40m范围内无居民类敏感点分布,变电站投入运行后,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对40m范围之外的居民类敏感点影响小。
6.1.3 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1.3.1 预测计算方法
本工程输电线路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影响的理论计算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24-2014)的附录C、D推荐的计算模式进行。 6.1.3.2 计算参数的选取
根据沿线地形、电气和供电安全性要求,鉴于本工程线路仅有3D2-SZ1、3D2-SZC1和3D2-SZC2三种种同塔双回路直线塔(其中3D2-SZ1塔与3D2-SZC1塔尺寸完全一致),因此本工程针对3D2-SZC1和3D2-SZC2这2种塔型进行预测,能够反映本工程输电线路的电磁影响特性,具有代表性。
因此本次评价针对这2种直线塔型,按照经过居民区、非居民区导线对地最低高度8.5m、7.5m,预测电压为标称电压330kV的1.05倍,即346.5kV,预测1.5m高度处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
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电磁理论预测计算参数见表6.1-7,预测选取的典型直线塔型见图6.1-2。
第 65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6.1-7 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电磁理论计算基础参数
项 目 塔 型 导线型式 分裂数 分裂间距 导线直径 地线型式 输送功率(MW) 输送电流(A) 预测电压(kV) 计算原点O(0,0) 计算距离 同塔双回路 3D2-SZC1型直线塔 3D2-SZC2型直线塔 LGJ-400/35 2 400mm 26.8mm OPGW光缆(Φ=15.2mm) 单回输送功率小于300MW 单回输送电流小于525A 346.5 线路中心 0~60m 挂线方式和相序 坐标系 x (m) 地线1 地线2 A1相 B1相 C1相 A2相 B2相 C2相 地线1 地线2 A1相 B1相 C1相 A2相 B2相 C2相 -8.2 8.2 -6.3 -8.0 -6.5 6.3 8.0 6.5 -8.2 8.2 -6.3 -8.0 -6.5 6.3 8.0 6.5 y (m) 31.5 31.5 25.9 16.7 8.5 25.9 16.7 8.5 30.5 30.5 24.9 15.7 7.5 24.9 15.7 7.5 地线1 地线2 ● ● A1● ●A2 B1● ●B2 C1● ●C2 坐标系 x (m) -8.5 8.5 -6.7 -8.3 -6.8 6.7 8.3 6.8 -8.5 8.5 -6.7 -8.3 -6.8 6.7 8.3 6.8 y (m) 32.3 32.3 26.3 16.9 8.5 26.3 16.9 8.5 31.3 31.3 25.3 15.9 7.5 25.3 15.9 7.5 8.5 7.5 第 66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6.1-2 预测所选典型直线塔
第 67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6.1.3.3 计算结果 (1) 工频电场强度
本工程330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工频电场强度预测结果见表6.1-8及图6.1-3。
表6.1-8 同塔双回路塔型线路附近工频电场强度预测结果 单位:kV/m
到线路走廊中心的距离(m) 过居民区 导线对地最小线高8.5m 3D2-SZC1型直线塔 3D2-SZC2型直线塔 6.83 6.55 7.10 6.83 7.64 7.44 7.85 7.80 7.20 7.32 5.82 6.04 4.28 4.50 2.97 3.15 2.00 2.13 1.33 1.42 0.90 0.95 0.63 0.66 0.48 0.49 0.40 0.41 0.37 0.37 0.36 0.36 0.35 0.36 0.35 0.35 0.34 0.35 0.33 0.34 0.32 0.33 0.30 0.30 0.27 0.27 0.24 0.24 0.21 0.22 7.87 7.80 过非居民区 导线对地最小线高7.5m 3D2-SZC1型直线塔 3D2-SZC2型直线塔 7.13 6.78 7.58 7.24 8.60 8.32 9.18 9.10 8.39 8.57 6.52 6.83 4.54 4.82 2.99 3.20 1.94 2.07 1.26 1.35 0.86 0.91 0.63 0.66 0.52 0.53 0.46 0.47 0.44 0.44 0.42 0.43 0.41 0.42 0.40 0.40 0.39 0.39 0.37 0.38 0.36 0.36 0.32 0.33 0.28 0.29 0.25 0.26 0.22 6.83 9.18 9.12 6.32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40 45 50 55 60 最大值 最大值点位置(距中5.59 6.00 5.96 心点距离) 注:导线电压取346.5kV,预测点为离地1.5m处的计算值,线高是导线最大弧垂处距地高度。
3D2-SZC1型直线塔
3D2-SZC2型直线塔
图6.1-3 同塔双回路塔型线路附近工频电场强度分布图
第 68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工频磁感应强度
本工程330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工频磁感应强度预测结果见表6.1-9及图6.1-4。
表6.1-9 同塔双回路塔型线路附近工频磁感应强度预测结果 单位:μT
到线路走廊中心的距离(m) 过居民区 导线对地最小线高8.5m 3D2-SZC1型直线塔 3D2-SZC2型直线塔 7.08 6.62 7.65 7.21 8.98 8.60 10.23 9.97 10.67 10.60 10.20 10.27 9.20 9.34 8.08 8.23 7.02 7.17 6.10 6.24 5.32 5.44 4.65 4.76 4.10 4.19 3.63 3.71 3.23 3.30 2.89 2.95 2.59 2.66 2.34 2.40 2.12 2.17 1.93 1.98 1.76 1.81 1.43 1.46 1.18 1.20 0.98 1.01 0.83 0.85 10.67 10.60 过非居民区 导线对地最小线高7.5m 3D2-SZC1型直线塔 3D2-SZC2型直线塔 6.77 6.24 7.72 7.19 9.88 9.40 11.90 11.58 12.56 12.51 11.79 11.93 10.37 10.57 8.90 9.10 7.60 7.78 6.52 6.67 5.62 5.76 4.88 5.00 4.27 4.38 3.76 3.85 3.33 3.42 2.97 3.04 2.66 2.73 2.40 2.45 2.17 2.22 1.97 2.02 1.79 1.84 1.45 1.48 1.19 1.22 0.99 1.02 0.84 0.86 12.56 12.51 8.12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40 45 50 55 60 最大值 最大值点位置(距中8.00 8.24 8.00 心点距离) 注:导线电压取346.5kV,预测点为离地1.5m处的计算值,线高是导线最大弧垂处距地高度。
3D2-SZC1型直线塔
3D2-SZC2型直线塔
图6.1-4 工频磁感应强度分布图
第 69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3) 工频电场强度4kV/m等值线
4kV/m等值线预测结果见表6.1-10,等值线分布情况见图6.1-5。
表6.1-10 工频电场强度4kV/m等值线预测结果
导线对地距离(m) 6.50 7.00 7.50 8.00 8.50 9.00 9.50 10.00 10.50 11.00 11.50 12.00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10 距线路中心的距离(m) 3D2-SZC1 12.75 12.71 12.63 12.53 12.39 12.23 12.02 11.79 11.51 11.20 10.84 10.42 9.95 9.41 8.78 8.04 7.14 6.02 4.47 1.36 0.00 3D2-SZC2 13.07 13.02 12.94 12.84 12.70 12.53 12.32 12.08 11.80 11.48 11.11 10.68 10.20 9.63 8.97 8.19 7.24 6.00 4.19 0.00 0.00
3D2-SZC1型直线塔
3D2-SZC2型直线塔
图6.1-5 工频电场强度4kV/m等值线图
对于3D2-SZC1型直线塔而言,导线对地最小线高8.5m(过居民区)时,距边导线外约4.39m之外区域工频电场强度均小于4kV/m,当导线最低线高至16.1m时,线下距地面1.5m高度处的所有区域工频电场强度均小于4kV/m。
对于3D2-SZC2型直线塔而言,导线对地最小线高8.5m(过居民区)时,距边导线外约4.40m之外区域工频电场强度均小于4kV/m,当导线最低线高至16.0m时,线下距地面1.5m高度处的所有区域工频电场强度均小于4kV/m。
第 70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6.1.3.4 计算结果分析 (1) 工频电场强度
从工频电场强度预测结果可以看出,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随着线高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线高不变时,距离边导线投影越远工频电场强度越低,工频电场强度一般在边导线投影附近达到最大。
从工频电场强度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同塔双回路直线塔工频电场强度变化趋势均相同。当线高分别为8.5m和7.5m时,预测塔型对应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汇总见表6.1-11。
表6.1-11 同塔双回路工频电场强度预测汇总一览表
塔型 过居民区(导线对地线高8.5m时) 过非居民区(导线对地线高7.5m时) 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kV/m) 最大值点位置(距中线)(m) 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kV/m) 最大值点位置(距中线)(m) 3D2-SZC1型直线塔 7.87 5.59 9.18 5.96 3D2-SZC2型直线塔 7.80 6.00 9.12 6.32 (2) 工频磁感应强度
从工频磁感应强度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本工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最小对地线高为8.5m、7.5m时,线路产生的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分别为10.67μT、12.56μT,远低于100μT限值,预测塔型对应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汇总见表6.1-12。
表6.1-12 同塔双回路工频磁感应强度预测汇总一览表
塔型 过居民区(导线对地线高8.5m时) 过非居民区(导线对地线高7.5m时) 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μT) 最大值点位置(距中线)(m) 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μT) 最大值点位置(距中线)(m) 3D2-SZC1型直线塔 10.67 8.00 12.56 8.00 3D2-SZC2型直线塔 10.60 8.24 12.51 8.12 (3) 工频电场强度4kV/m等值线
导线对地线高为8.5m时,对于3D2-SZC1型同塔双回路直线塔,距离线路中心约12.39m之外区域工频电场强度均小于4kV/m,当导线最低线高至16.1m时,线下距地面1.5m高度处的所有区域工频电场强度均小于4kV/m;;当导线对地线高为8.5m时,对于3D2-SZC2型同塔双回路直线塔,距线路中心约12.70m之外区域工频电场强度均小于4kV/m,当导线最低线高至16.0m时,线下距地面1.5m高度处的所有区域工频电场强度均小于4kV/m。 6.1.3.5 交叉跨越影响分析
本工程输电线路沿途跨越高速公路、电力线路、县道及乡道等公用设施,工程设计
第 71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中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 严格按照《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的要求和被跨越对象主管部门的特殊要求进行设计,留出足够的净空距离,参照附近已建线路的设计、运行经验和有关规程规定,本工程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控制距离见表6.1-13,在保证下述交叉跨越距离后,对环境的影响可保证不对人体构成危害。
(2) 跨越公路时尽量选择45°~90°跨越,减少线路的跨越长度。
(3) 在满足线路对被跨越对象最小净空距离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在档距中央跨越,以使塔基远离被跨越对象。
(4) 线路杆塔不设置在公路的建筑控制区内,为公路的加宽升级改造预留空间。 (5) 按照被跨越对象管理部门的特殊要求,使杆塔与被跨越对象间保持足够的水平间距,保证被跨越对象的设施安全。
(6) 在跨越处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交通设施的正常运行。
在采取这些措施后,本工程对被跨越对象的影响很小,可保证其正常、安全运行。
表6.1-13 工程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控制距离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交叉跨越物名称 步行不能达到的山坡峭壁和岩石 对建筑物的垂直距离 对建筑物的水平或净空距离 对树木自然生长高度的垂直距离 对果树、经济作物 公路:等级公路 电力线 通信线 最小间距(m) 5.0 7.0 6.0 5.5 4.5 9.0 5.0 5.0 备 注 导线最大风偏 导线最大弧垂 导线最大风偏 导线最大弧垂 导线最大弧垂保证控制高度 一级公路按+70℃ 导线温度+40℃ 导线温度+40℃ 6.1.4 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类比分析
6.1.4.1 类比对象
根据本工程同塔双回路输电线路的特点,选择已投运的330kV甘(谷电厂)甘(谷开关站)Ⅰ、Ⅱ回线路过渡段作为本工程同塔双回路输电线路段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的类比监测对象,并与电磁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电磁环境影响预测模式的可信性。类比条件分析见表6.1-14。
第 72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6.1-14 本工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与330kV甘甘Ⅰ、Ⅱ回过渡段类比条件分析表 类比条件 电压等级 输送功率 输送电流 导线型号 分裂数 分裂间距 导线排列方式 相序排列方式 本工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 330kV 2×300MW 525A JL/G1A-400/35 2分裂 400mm 垂直“鼓形”排列 ABCCAB330kV甘甘Ⅰ、Ⅱ回输电线路 330kV 2×300MW 525A LGJ-300/50 2分裂 400mm 垂直“鼓形”排列 ABABCC可比性分析 相同,是影响电磁环境的首要因素。 最大输送功率不同,是影响磁感应强度的重要因素,本工输送功率偏小,相对影响稍小。 输送电流是影响工频磁场的主要因素。 不同,导线是影响电磁环境的重要因素,导线型号对工频磁感应强度无影响,导线粗细对工频电场有一定影响,导线越粗,产生的工频电场越大。 相同,是影响电磁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同,是影响电磁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同,是影响电磁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同,均为同相序排列。 同相序 同相序 已运行330kV甘甘Ⅰ、Ⅱ回过渡段线路主要技术参数见表6.1-15。
表6.1-15 330kV甘甘Ⅰ、Ⅱ回同塔双回路过渡段线路运行工况参数表
线路名称 330kV甘甘 Ⅰ、Ⅱ回线路 测量位置及示意图 5#塔 4#塔 弧垂最大处 东经(E):105°06′17.7″ 北纬(N):34°45′45.3″ 2008年10月6日 天气 气温℃ 湿度% 风速m/s 晴 导线型号 2×LGJ-300/50 电压kV 346.6 346.6 22.4 两端塔型 丰—丰 电流A 525 525 43.0 对地线高m A B C 34 26 18 34 26 18 有功MW 300 300 0.5 相序排列 Ⅰ Ⅱ A● A● B● B● C● C● 坐标 时 间 气象条件 项目 线路参数 Ⅰ回 Ⅱ回 参数 运行工况 Ⅰ回 Ⅱ回 6.1.4.2 类比监测仪器和监测点位布置 类比监测仪器详细情况见表6.1-16。监测时间2008年10月6日。
第 73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6.1-16 监测仪器参数表
监测项目 工频 电磁场 环境噪声 仪器 美国Holaday公司产 HI3604型工频场强测量仪 仪器指标 电场强度:1V/m~199kV/m; 磁感应强度:1×10-5mT~2.0mT 有效期限 2007年10月19日至2008年10月18日 2007年10月25日至2008年10月24日 杭州爱华电子研究所产 测量范围:30~140dB(A) AWA6218A型噪声统计分析仪 监测断面技术要求见表6.1-17。
表6.1-17 线路监测断面点位、路径及内容
在线路最大弧垂处,以线路中心对地投影点为起点,沿垂直于线路方向监工频电场(kV/m) 测,测点间距在边导线外20m内为1m,20m之外测点间距为2m;测距地面1.5m磁感应强度(μT) 高处的工频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测至距离中相导线对地投影外50m处为止。 距离(m) 测出线路最大弧垂处地线、A、B、C三相之间的水平距离及对地高度。 类比对象监测点位分布见图6.1-6。
330kV输电线路
铁塔
中央导线弛垂最大处
铁塔
工频电磁场监测 点位和展开方向 50m
图6.1-6 类比对象监测点位分布示意图
6.1.4.3 类比监测结果
类比监测结果见表6.1-18。
第 74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6.1-18 工频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监测结果(距地面1.5m)
磁感应强度(µT) 测点距线路中心对地 电场强度 备注 投影点的距离(m) (kV/m) 水平分量 垂直分量 0 3.150 0.4663 0.4425 1 3.216 0.4763 0.5863 2 3.049 0.5025 0.5487 3 3.210 0.7713 0.8175 4 3.306 0.6850 0.6987 5 3.048 0.6037 0.6275 6 3.124 0.5200 0.5237 7 2.891 0.5587 0.5850 8 2.645 0.5325 0.6013 9 2.789 0.5025 0.5287 10 2.024 0.4562 0.4425 11 2.346 0.4263 0.4587 12 1.819 0.4125 0.4837 13 2.040 0.3825 0.4050 14 1.970 0.3600 0.3900 15 1.810 0.3300 0.3725 16 1.620 0.3137 0.3337 17 1.563 0.3763 0.4000 18 1.510 0.3075 0.3237 19 1.430 0.2700 0.2925 20 1.250 0.2612 0.2713 22 1.050 0.2300 0.2475 24 0.730 0.2037 0.2237 26 0.650 0.1925 0.2263 28 0.520 0.1637 0.1900 30 0.410 0.1500 0.1725 32 0.330 0.2025 0.2162 34 0.230 0.1887 0.2100 36 0.150 0.1587 0.1675 38 0.120 0.1325 0.1538 40 0.110 0.1230 0.1509 42 0.100 0.1176 0.1280 44 0.090 0.1040 0.1144 46 0.070 0.0914 0.1081 48 0.050 0.0776 0.0943 50 0.040 0.0703 0.0797 A1相导线与A2相导线之间的水平距离:14.0m;B1相导线与B2相导线之间的水平距离:19.0m; C1相导线与C2相导线之间的水平距离:15.0m;地线对地高度:41.0m;A1相导线对地高度:34.0m; B1相导线对地高度:26.0m;C1相导线对地高度:18.0m。 6.1.4.4 类比监测结果分析 ① 工频电场强度
根据表6.1-18的监测结果可以看出,类比线路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3.306kV/m,出现在线路中心对地投影外4m处。线路中心点外4~15m间电场强度出现锐减,22m以外电场强度小于1.0kV/m,50m时仅为0.040kV/m,远远低于4kV/m的限值,且随距离
第 75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的增大而迅速衰减。
② 工频磁场强度
根据表6.1-18的监测结果可以看出,类比线路电流为525A时,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0.8175T,小于100T的评价标准限值二个数量级,且随距离的增大而衰减,在50m时衰减为0.0797T。
综上所述,330kV甘甘Ⅰ、Ⅱ回线路的工频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均在评价限值之内。
6.1.4.5 330kV甘甘Ⅰ、Ⅱ回过渡段类比输电线路监测值与理论计算值对比结果 330kV甘甘Ⅰ、Ⅱ回过渡段类比输电线路监测值与理论计算值对比情况见表6.1-19,330kV甘甘Ⅰ、Ⅱ回过渡段现场监测值和理论计算值线性关系见图6.1-7。
表6.1-19 330kV甘甘Ⅰ、Ⅱ回过渡段类比输电线路监测值与理论计算值对比表
距中相导线距离(m)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40
理论计算值(kV/m) 3.450 3.450 3.430 3.410 3.370 3.320 3.250 3.170 3.080 2.960 2.840 2.700 2.550 2.390 2.230 2.070 1.910 1.750 1.600 1.450 1.320 1.070 0.860 0.680 0.530 0.420 0.320 0.250 0.200 0.160 0.130 监测值(kV/m) 3.150 3.216 3.049 3.210 3.306 3.048 3.124 2.891 2.645 2.789 2.024 2.346 1.819 2.040 1.970 1.810 1.620 1.563 1.510 1.430 1.250 1.050 0.730 0.650 0.520 0.410 0.330 0.230 0.150 0.120 0.110 第 76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距中相导线距离(m) 42 44 46 48 50 理论计算值(kV/m) 0.110 0.110 0.100 0.100 0.090 监测值(kV/m) 0.100 0.090 0.070 0.050 0.040
图6.1-7 330kV甘甘Ⅰ、Ⅱ回过渡段现场监测值和理论计算值线性关系图
由表6.1-19和图6.1-7可知,现场监测值整体比理论值要小,330kV同塔双回线路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工频电场强度与对应的监测值十分接近,且预测结果基本大于监测结果。说明本次评价用的预测模式计算的结果是偏保守的,可信的。
6.1.5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6.1.5.1 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通过与巩昌330kV变电站的类比监测结果可以预测,本工程甘州330kV变电站投入运行后,站界工频电场强度可满足4kV/m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工频磁感应强度可满足0.1mT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6.1.5.2 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6.1.5.2.1 输电线路理论计算结果 (1) 工频电场强度
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随着线高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线高不变时,距离边导线投影越远工频电场强度越低,工频电场强度一般在边导线投影附近达到最大。
本工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导线对地最小对地线高为7.5m时,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9.18kV/m,满足10kV/m的控制限值要求。
(2) 工频磁感应强度
第 77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从工频磁感应强度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本工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最小对地线高为8.5m、7.5m时,线路产生的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分别为10.67μT、12.56μT。
(3) 4kV/m等值线
通过预测,当过居民区(导线对地最小线高8.5m)时,距线路中心约12.70m之外均可满足工频电场强度4kV/m限值要求。
过居民区,当3D2-SZC1型直线塔最小对地线高16.1m、3D2-SZC2型直线塔最小对地线高16.0m时,输电线下距地面1.5m高度处的所有区域均可满足4kV/m的限值要求。
6.1.5.2.2 类比监测结果
由330kV甘甘Ⅰ、Ⅱ回同塔双回路段类比监测结果可知,330kV甘甘Ⅰ、Ⅱ回同塔双回路输电线路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3.306kV/m,出现在线路中心对地投影外4m处,线路中心点外4~15m间电场强度出现锐减,22m以外电场强度小于1.0kV/m,50m时仅为0.040kV/m,远远低于4kV/m的限值,且随距离的增大而迅速衰减;线下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0.8175T。
6.2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2.1 变电站声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6.2.1.1 新建变电站声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6.2.1.1.1 理论计算 (1) 计算模式
本工程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中规定的工业噪声预测模式,采用德国Cadna/A环境噪声模拟软件,预测变电站主要噪声源的噪声贡献值,并按5dB的等声级线间隔绘制地面1.2m高度处的等声级线图,然后与环境标准对比进行评价。
(2) 计算条件 1) 预测时段
变电站一般为24h连续运行,噪声源稳定,对周围声环境的贡献值昼夜基本相同。故本次评价重点对变电站运行期的噪声进行预测。
2) 衰减因素选取
第 78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预测计算时,在满足工程所需精度的前提下,采用了较为保守的考虑,在噪声衰减时考虑了主控通信楼、继电器室、围墙等站内建筑物的遮挡屏蔽效应。 6.2.1.1.2 新建变电站周围环境及地势
甘州330kV变电站站址地形平坦,地势开阔,变电站站界围墙外200m噪声评价范围内无敏感点分布。 6.2.1.1.3 预测软件及参数
本次变电站噪声预测采用德国Cadna/A环境噪声模拟软件,该软件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评估中心鉴定。本工程变电站噪声源强参照同电压等级噪声实测结果取值,详见表6.2-1。
项目 变电站 甘州330kV变电站 变电站围墙高度(m) 表6.2-1 变电站噪声源强一览表 主要声源设备源强dB(A) 声源数量(台) 主变压器 高压电抗器 主变压器 高压电抗器 ≤70 / 2 / 2.3(实体围墙、反射损失值为0.27) 6.2.1.1.4 预测结果及评价
噪声预测结果见表6.2-2,噪声预测等声级线见图6.2-1。
图6.2-1 甘州330kV变电站等效连续A声级预测图
第 79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6.2-2 变电站噪声影响预测结果 单位:dB(A)
预测点 东南站界 甘州330kV变电站 西南站界 西北站界 东北站界 预测贡献值 27.6~34.0 27.2~39.8 32.2~35.9 29.7~31.2 60 50 评价标准 昼间 夜间 超达标情况 昼间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夜间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甘州330kV变电站本期建成投运后,在站界四周围墙处产生的噪声最大贡献值为39.8dB(A),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2类标准要求。
甘州330kV变电站外200m范围内无噪声敏感点分布,在此范围之外变电站噪声已衰减到很低的水平,故本期工程建成后,变电站运行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
6.2.2 输电线路声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1) 类比对象
根据本工程同塔双回路输电线路的特点,选择已投运的安北四、安六马二风电场330kV接网线路作为本工程同塔双回路输电线路段声环境的类比监测对象,类比条件分析见表6.2-3。
表6.2-3 本工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与安北四、安六马二风电场330kV接网线路类比条件分析表 类比条件 电压等级 最大输送功率 最大输送电流 导线型号 分裂数 分裂间距 导线排列方式 相序排列方式 本工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 330kV 2×300MW 525A JL/L1A-400/35 2分裂 400mm 垂直“鼓形”排列 ABCCAB安北四、安六马二风电场330kV接网线路 330kV 2×600MW 1004A LGJ-300/50 2分裂 400mm 垂直“鼓形”排列 ABABCC可比性分析 相同,是影响声环境的首要因素。 不同,不是影响声环境的重要因素。 不同,不是影响声环境的重要因素。 不同,导线型号是影响声环境的重要因素。导线越粗,声环境影响越小。 相同,是影响声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同,是影响声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同,是影响声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同,是影响声环境的重要因素。 同相序 同相序 (2) 类比监测项目
监测断面上与中导线最大弧垂处对地投影不同距离测点处地面1.2m高度处的噪声值。
第 80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3) 监测单位、监测方法及仪器 1) 监测单位
甘肃省核与辐射安全中心(资质证号:2014280392U)于2014年10月21至22日对安北四、安六马二风电场330kV接网线路类比监测断面进行了监测(监测报告见附件)。
2) 监测方法及仪器 ① 监测方法
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附录的监测方法。 ② 监测仪器
本次类比监测所用监测仪器见表6.2-4。
表6.2-4 监测仪器相关信息
测试项目 型 号 技术参数 检定单位 环境噪声 杭州爱华电子所产AWA6218A型噪声统计分析仪 测量范围:30~140dB(A) 甘肃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4) 监测布点、监测环境及工况
类比监测断面位于安北四、安六马二风电场330kV接网线路,监测时间为2014年10月21日。断面监测点布置详见表6.2-5,监测期间的运行工况见表6.2-6,监测现场照片见图6.2-2。
表6.2-5 类比监测断面监测点布置一览表
监测因子 声环境 监测点布设 以线路中相导线弧垂最低处对地投影点为起点,沿垂直于线路方向监测,测点间距为5m,测距地面1.2m高的环境噪声,测至距离边导线对地投影外50m处为止。 表6.2-6 安北四、安六马二风电场330kV接网线路监测期间运行工况
330kV安六马二线路 日期 2014.10.21日 2014.10.22日 时间 0:00~24:00 0:00~24:00 电压 kV 355.75 355.96 电流 A 66.42 64.87 有功 MW -32.39 -31.58 无功 MVar 26.39 24.22 第 81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6.2-2 监测现场照片
(5) 监测结果
类比监测结果见表6.2-7。
表6.2-7 类比监测断面声环境监测结果
测点距中导线最大弧垂处对地投影点的距离(m) 西侧边线下 中线下 东侧边线下 5m 10m 15m 20m 25m 30m 35m 40m 45m 50m 噪声值[dB(A)] 昼间 43.8 43.0 42.8 42.5 42.8 42.1 41.8 42.0 42.1 41.9 41.8 41.5 41.1 夜间 41.3 41.1 41.0 41.3 40.8 40.6 39.8 40.0 40.3 41.0 40.1 39.6 39.9 备注 由表6.2-7可知,运行状态下线路中心弧垂下同塔双回路线路的噪声水平昼间为41.1~43.8dB(A),夜间为39.6~41.3dB(A)。对位于线路走廊外的居民住宅而言,考虑距离衰减因素后本工程线路运行对各敏感点噪声的影响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标准昼间55dB(A)、夜间45dB(A)的标准要求。
由类比测量结果可以预测本工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建成投运后对周围的声环境影响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要求。
第 82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6.2.3 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6.2.3.1 变电站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甘州330kV变电站本期建成投运后,在站界四周围墙处产生的噪声最大贡献值为39.8dB(A),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2类标准要求。 6.2.3.2 输电线路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通过对安北四、安六马二风电场330kV接网线路运行状态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的噪声类比监测可以预测,本工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建成投运后对周围的声环境影响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要求。
6.3 环境敏感点预测及评价
6.3.1 变电站环境敏感点预测及评价
目前甘州330kV变电站周围评价范围内无环境敏感目标,附近无村庄发展规划,亦无居住片区规划,且变电站围墙外40m范围内未规划居民类环境敏感目标。通过与巩昌330kV变电站类比分析可以预测,变电站投入运行后,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满足4kV/m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工频磁感应强度满足0.1mT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6.3.2 输电线路环境敏感点预测及评价
对位于输电线路沿线的环境敏感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最不利塔型(本工程选择3D2-SZ1型直线塔)对环境敏感点进行电磁环境影响预测,预测结果见表6.3-1。
当输电线路对地最小线高为8.5m时,各环境敏感点工频电场强度均满足4kV/m公众曝露控制限值,磁感应强度均满足0.1mT公众曝露控制限值,昼间、夜间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1类标准要求。
各敏感点最终以实际架线高度为准,如果不满足相应的评价要求,则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第 83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6.3-1 环境敏感目标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结果一览表
编号 1 2 敏感点名称 导线对地线高(m) 8.5 工频电与线路边导线(m) 场(kV/m) E:约35m E:约35m 0.35 0.35 4.00 工频磁场(μT) 2.40 2.40 100 噪声(dB(A)) 昼间 41.9 41.9 55 本工程对其影响 夜间 影响因子 评价结论 41.0 41.0 45 E、B、N E、B、N 达标 达标 靖安乡靖平村 伟震商贸有限责任8.5 公司 标 准 注:1)本工程环境敏感点以及与线路位置关系随工程设计阶段的不断深化而有可能变化;2)本环评要求,在下阶段设计中如需要对线路进行微调,应尽可能向远离居民的一侧调整。如不能远离,应重新确认居民点的距离和环境影响情况,确保各项环境因子满足标准要求。 6.4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6.4.1 变电站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中甘州330kV变电站为新建工程,变电站运行期间的水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水、油污水。
变电站废污水处理流程如下:
生活污水化粪池油污水事故油池化粪池及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由有资质的专业公司处理定期抽排
变电站运行期对水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站内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污染因子为BOD5、COD、SS、总磷、总氮、大肠菌群等。甘州330kV变电站为无人值守变电站,日常仅2人看守变电站,按照每人每天100L生活用水计算,其中转化为生活污水的比例按85%计算,即生活污水量约0.017m3/d。
甘州330kV变电站站内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沉淀(12.5m³)再经生物接触氧化式污水处理装置(处理量2.0m³/h)处理,处理后定期由环卫部门吸粪车清运,不外排。
6.4.2 输电线路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输电线路运行期无废污水产生,亦不跨越河流,因此本工程输电线路运行期对水环境无影响。
第 84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6.5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6.5.1 变电站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新建变电站运行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站内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设备维修及更新产生的废弃零部件等。
甘州330kV变电站为无人值守变电站,日常仅2人看守变电站,按照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2kg计算,日产生活垃圾不足3kg/d。站内设垃圾收集箱,并将垃圾收集箱设置在主控室内,生活垃圾经收集后送至张掖市垃圾收集站,由站内工作人员定期运至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对当地环境影响很小。
变电站设备维修及更新产生的废弃零部件,如蓄电池等,甘州330kV变电站本期主变需配备200块蓄电池,变电站内蓄电池使用寿命一般为10年,待蓄电池到寿命周期时,由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回收后统一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不随意丢弃。
废变压器油由由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统一回收,油污水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置,不外排
6.5.2 输电线路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输电线路运行期无固体废物产生,对环境无影响。
6.6 环境风险分析
6.6.1 风险分析
(1) 输变电工程环境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范围包括输变电工程的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输变电工程存在环境风险的生产设施主要包括变压器、断路器、各种电气设备故障等。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存在风险的物质主要有变压器油等。风险类型有变压器油外泄,如不收集处理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2) 输变电工程环境风险分析
为了冷却和绝缘的需要,变压器内一般装有一定量的变压器油。变压器油为电气绝缘用油的一种,分矿物变压器油和合成变压器油两种。矿物变压器油是天然石油加工炼制而成,其成份有烷烃、环烷烃及芳香烃三大类。合成变压器油是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出来的绝缘油,它在某些特性上优于矿物变压器油,如硅油(聚二甲基硅氧烷)、三甲醇基丙烷酯和季戍四醇酯等都具有难燃或不燃的特性。
第 85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变压器油有高介电强度、较低的黏度、较高的闪点温度、良好的低温特性及抗氧化能力等基本特性。变压器油在运行中由于接触氧气和水分,并在温度、电场及化学复分解作用下会产生劣化。除了氧化产生物外,还有许多杂质如水分、固形物和不溶性极性杂质也可能在运行中集聚于油内,使其性能下降。另外,设备浸油部分若有故障或材料劣化,也可能从油特性参数的变化反映出来。
当变电站的变压器发生事故时,变压器油将排入事故油池。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科学化,变电站变压器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很小,为了避免发生此类事故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变电站运营单位应建立变电站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要求变电站发生事故时,变压器油排入事故油池,再由专业的危险废物收集部门回收处理,严格禁止变压器油在事故后排出站外。
(3) 输变电工程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甘州330kV变电站本期新建主变事故油池1座,容积约75m3,能够满足本变电站最大一台主变油量的60%的要求;变压器、电抗器下铺设一卵石层,四周设有排油槽并与事故油池相连。变电站在正常运行状态下,无变压器油外排;在变压器出现故障或检修时会有少量含油废水产生。当突发事故需要排油时,主变油污水排入事故油坑,经排油槽流入事故油池,经隔油处理并净化后,变压器油由厂家回收,形成的油污水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置,不外排。
6.6.2 应急预案
本工程应对环境风险发生采取的应急预案如下:
(1) 发生事故后,值班运行人员应立即向值班调度员及主管领导汇报事故发生的时间、基本情况。当值调度员应迅速判断事故所引起后果,启动后备应急方案(改变运行方式),并根据情况及时上报上级调度部门,请求支援。
(2) 当值负责人应组织运行人员分别检查一次、二次设备情况,合上事故照明电源,检查蓄电池运行状况,确保继续供电。
(3) 经检查后,值班运行人员再向值班室调度员汇报: ① 事故发生的时间、设备名称及设备有无明显缺陷; ② 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动作和外部设备检查情况; ③ 事故的主要象征。
(4) 为防止事故扩大,事故单位在下列情况下应立即自行处理,并向值班调度员简
第 86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明扼要汇报:
① 对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有威胁时,根据《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采取相应措施; ② 变电站自用电源部分或全部停电时恢复其电源;
③ 安全自动装置达到启动条件而未动作,手动启动部分或全部所控制的断路器和设备。
(5) 事故变电站不得占用调度电话,保持调度电话畅通,等待调度命令并做好事故处理的准备工作。
(6) 非事故变电站应加强监视,防止事故蔓延,不得占用调度电话询问事故情况。 (7) 事故处理中严格执行《调度规程》、《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第 87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7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7.1 污染控制措施分析
根据工程性质及环境影响特点,本工程在设计阶段采取了相应环境保护措施,如严格按照张掖市规划选站和走线,线路避让沿线特殊及重要生态敏感区,尽量避让沿线文物,在靠近或跨越居民点时采取高跨方案,具体参见前文3.5节相关内容。
这些措施是根据本工程特点、工程设计技术规范、环境保护要求拟定的,基本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原则,即“预防、减缓、补偿、恢复”的原则。体现了“预防为主、环境友好”的设计理念。同时这些措施大部分是在该地区已投运330kV输变电工程设计、建设、运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分析、改进得来的,具有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本环评根据工程环境影响特点、环境影响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项目区环境现状补充了设计、施工及运行期的环境保护措施,以保证本工程的建设符合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技术政策的要求。
7.2 措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
由于本工程运行阶段除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噪声外,基本无其它污染物产生。本着以预防为主,在建设工程的同时保护好环境的原则,本工程所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主要针对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即在变电站选址、送电线路选线时结合当地区域总体规划,避开有关环境敏感区域,以保持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
以上环保措施均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先从设计上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影响,如路径选择避开敏感点;再从设备选型上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影响,如主变、塔型、导线分裂数和直径等;最后依靠环境监督,运行后监测对原评价预测进行验证并提出针对性治理措施。
这些防治措施大部分是根据现已运行的高压输变电工程设计和实际运行经验,结合国家环保要求而设计的,故在技术上合理易行。又由于是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避免了先污后治的被动局面,减少了物财浪费,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省了经费。因此本工程采取的环保措施在技术上、经济上均是可行的。
第 88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7.3 环境保护措施
7.3.1 变电站环境保护措施
7.3.1.1 设计阶段环境保护措施 (1) 电磁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1) 尽可能选择多分裂导线,并在设备定货时要求导线、母线、均压环、管母线终端球和其它金具等提高加工工艺,防止尖端放电和起电晕。
2) 对新建变电站进行合理布局,尽量避免电气设备上方露出软导线,并增加导线对地高度。
(2) 水污染防治措施
甘州330kV变电站站内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沉淀(12.5m³)再经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装置(处理量2.0m³/h)处理,定期由环卫部门吸粪车清运,不外排;主变设备在事故状态下产生的油污水经事故油池(站内设事故油池1座,容积约75m3)隔油处理后,变压器油由厂家回收,形成的油污水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置,不外排。
(3) 声源控制
设备采购时,主要噪声源设备噪声源强不得高于本环评计算声源源强。 (4) 生态保护措施
尽量采用占地少的总平面布置,对永久占用的土地按照国家政策进行补偿。 7.3.1.2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 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1) 合理组织施工,尽量避免扬尘二次污染;
2) 施工临时堆土、弃土弃渣应集中、合理堆放,遇天气干燥、大风时应进行洒水,并用防尘网苫盖;遇降雨天气时用彩条布苫盖,并在周围设置排水沟;
3) 对土、石料等可能产生扬尘的材料,在运输时用防水布覆盖; 4) 在施工现场周围建筑防护围墙,进出场地的车辆应限制车速。 (2) 噪声控制措施
1) 变电站施工先建设围墙,利用围墙的隔声作用,以减缓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 使用低噪声的施工方法、工艺和设备,将噪声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
第 89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3) 严格控制夜间施工和夜间行车,使施工场界噪声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有关规定。
(3) 水污染防治措施
1) 在变电站施工初期,因无带油设备,因此雨水采取散排方式;在不影响主设备区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合理组织施工,新建变电站先行修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施工生活污水进行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2)施工期施工废水设置施工废水收集池,容积约30m³,经沉淀处理后用于道路喷洒,不外排。
3)施工时先修建进站道路,减少因车辆频繁往来给水源地造成影响;在不影响主设备区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合理施工组织,先行修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施工生活污水进行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4) 生态影响防护及恢复措施 1) 人员行为规范
① 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教育,提高其环保意识。 ② 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不得在规定区域范围外随意活动和行驶。 ③ 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收集、集中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2) 植被保护措施
对开挖范围内表层的熟土在取土前推置一旁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覆盖平铺,以便尽快恢复其生产力。
3) 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① 选用低噪声的施工设备,施工活动主要集中在白天进行,减少夜间作业,避免灯光、噪声对夜间动物活动的惊扰。在施工过程中若发现野生动物的活动处,应进行避让和保护,以防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
② 施工期如发现珍稀保护动物应采取妥善措施进行保护,不得杀害和损伤珍稀保护动物。
4) 工程措施
① 设计中应加强土石方的调配力度,进行充分的移挖作填,减少弃土弃渣量,对于外购土石方,选择规范的厂家。
② 本工程施工区域相对集中且工程量比较小,开挖面需采取治理措施。
第 90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③ 站址区域开挖面及时平整,临时堆土安全合理堆放,减少施工用地。
④ 施工期主要采取护坡、排水沟等防护措施,剥离的表土和开挖出的土石方堆放时在堆土坡脚堆码两排双层土袋进行挡护,顶面用防尘网进行苫盖,用剥离的表土装入编织袋挡护剩余的剥离表土和基础开挖出的土石方。
⑤ 施工结束后,对站内空地进行土地整治,实施砾石压盖防护措施;对站外临时占地予以土地整治,尽量恢复原地貌形态。
5) 水土保持措施
①站区施工期间对临时堆土进行防尘网苫盖并装土编织袋拦挡、站区道路及广场区域埋设雨水排水系统、站外护坡及素混凝土截排水沟、站内挡土墙,对施工场地进行洒水降尘;施工结束后整治场地并绿化站前区、对配电装置区采取碎石压盖措施。
②进站道路区
进站道路施工期间对施工场地进行彩绳旗限界,对临时堆土进行防尘网苫盖并拦挡、对施工场地进行洒水降尘,在行道树两侧修建素混凝土排水沟;施工结束后整治场地、对进场道路两侧栽植行道树、对行道树行进后期管护。
③站外防排洪工程区
站外防排洪工程区施工期间对施工场地进行彩绳旗限界,对临时开挖土方进行防尘网苫盖并拦挡,在变电站站北侧、东侧和变电站以北修建导洪处修建钢筋混凝土挡水墙,变电站东侧布设排水暗管和消力池;施工结束后进行土地整治。
④施工电源线区
施工电源线施工期间对施工场地进行彩绳旗限界;施工结束后进行土地整治。 ⑤施工生产生活区
施工生产生活区在施工期间对场地进行彩绳旗限界,对砂石料堆放区域进行防尘网苫盖,并定期洒水;在施工结束后进行土地整治和碎石覆盖。
(5) 施工期环境管理措施
1) 成立专门的环保组织体系,对施工人员进行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控工作。
2) 按照环境保护部环办[2012] 13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输变电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通知》,开展环境监理工作。
(6)针对张掖黑河湿地保护区环境保护措施
第 91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在施工阶段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施工临时设施的生态保护措施、水土保持措施,不得影响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功能。
1) 在施工前及施工的过程中,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其保护意识。
2) 如发现保护动物,应主动避让,严禁捕杀,而应采取自我保护性驱赶,使其远离施工场所;施工期间如误伤野生动物,应立即通知林业主管部门并送野生动物救护机构进行救治。
3) 严格禁止施工车辆和人员进入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严格禁止在保护区范围内设置施工临时用地及倾倒渣土、生活垃圾。
4) 施工旱厕,污水沉淀池等设施尽可能远离保护区范围,避免污染保护区水体。 5) 尽量避免在夜间施工及使用照明设施以减少对候鸟等生物的惊扰。 7.3.1.3 运行期环境保护措施
(1) 电磁环境、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 加强电磁环境、声环境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 2) 在变电站周围设立警示标识,加强对当地群众的有关高压输电方面的环境宣传工作,帮助群众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安全防护意识。
(2) 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甘州330kV变电站站内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沉淀(12.5m³)再经生物接触氧化式污水处理装置(处理量2.0m³/h)处理,处理后定期由环卫部门吸粪车清运,不外排;主变设备在事故状态下产生的油污水经事故油池(站内设事故油池1座,容积约75m3)隔油处理后,变压器油由厂家回收,形成的油污水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置,不外排。
(3) 运行期环境管理措施
1) 加强运行期间的环境管理工作,确保变电站各项污染防治设施正常、稳定、持续运行。
2) 加强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
7.3.2 输电线路环境保护措施
7.3.2.1 设计阶段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 沿线敏感点环境保护措施
第 92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1) 下阶段路径优化调整时,应尽可能增加线路与民房的距离,确保居民点处的工频电场强度不大于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不大于0.1mT。
2) 对于本工程输电线路,在确保居民点处的工频电场强度不大于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不大于0.1mT的前提条件下,提出线高要求,严格按照《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中的规定。
3) 本工程输电线路在下阶段设计时,尽量采取优化措施,确保输电线路尽量远离本环评中环境敏感点。
4) 对当地群众进行有关高压输电线路和设备方面的环境宣传工作,帮助群众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安全防护意识。
(2) 生态环境及景观保护措施
1) 下阶段设计时,应继续优化线路路径,确保线路不涉及张掖黑河自然保护区试验区,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建设对其造成的影响。
2) 继续优化塔位,尽量选择植被稀疏处及生态价值较低的土地立塔,尽量减少对沿线植被的影响。
3) 进一步优化塔形设计,减少线路走廊宽度,减少永久占地。 7.3.2.2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 生态影响防护及恢复措施 1) 人员行为规范
① 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教育,提高其环保意识。
② 注意保护植被,禁止随意砍伐灌木、割草等活动,不得偷猎、伤害、恐吓、袭击野生动物。
③ 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不得在规定区域范围外随意活动和行驶。 ④ 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收集、集中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2) 植物保护措施
① 合理规划、设计施工便道及场地,机械施工便道宽度不得大于4m,人抬施工便道宽度不得大于1.5m,并要求各种机械和车辆固定行车路线,施工便道采用彩条布围挡,严格控制施工区域,不能随意下道行驶或另开辟便道,以保证周围地表和植被不受损坏。
② 输电线路施工时由于线路塔基及牵张场较分散,施工周期短,且本工程输电线路较短,工程临时施工生活用房可在各变电站施工生产生活区搭设,局部人烟稀少的路
第 93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段可在塔基施工场地及牵张场临时租地范围内搭设临时施工工棚,不额外征租地。
③ 按照要求设置牵张场,一般牵张场可利用当地道路,当塔位离道路较远或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设置牵张场,牵张场一般布置在交通方便且地势较平坦及植被稀疏的地方,每处牵张场的面积不大于800m2,施工通道、机械布置区、导线集放区、锚线区、压接区、工具集放区、工棚布置区、休息区、油料区和标志牌布置区四周采用硬围栏封闭,区域之间用三角旗隔开。
④ 严格控制施工界面,尽量较少扰动原始地表、碾压本来稀少的植物,避免在植被完好的地段开路。对运至塔位的塔材,选择植被稀疏的位置临时堆放。
⑤ 塔基开挖时要将表土分装在编织袋内,堆放在临时堆土场的周围,用于施工结束后基坑回填,临时堆土采取四周护挡、上盖下铺的措施,回填后及时碾压夯实,防止土壤侵蚀。
⑥ 砂石材料进场应采取装袋并有标识,施工用的砂、石、水泥,用编织布或草料布垫在下面,塔料及工具等采用方木垫起,利于清理,减少对植被的损坏。
⑦ 塔基基座土建工程施工完成后,应对塔基土建工程施工面进行土地平整,原为耕地的采取土地整治后的及时复耕。架线工程结束后,对架线施工中的临时用坑应及时回填;对于施工便道、牵张场地等临时区域进行清查,将临时构筑物和建筑垃圾及时清除后平整场地,做到“工完、料尽、场清、整洁”,防止造成水上流失。
3) 动物保护措施
① 选用低噪声的施工设备及工艺,施工活动主要集中在白天进行,减少夜间作业,避免灯光、噪声对夜间动物活动的惊扰。在施工过程中若发现野生动物的活动处,应进行避让和保护,以防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同时要杜绝施工人员捕杀野生动物。
② 施工期如发现珍稀保护动物应采取妥善措施进行保护,不得杀害和损伤珍稀保护动物。对受伤的珍稀动物应及时联系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及时救治。
(4) 工程措施
① 土石方开挖时尽量采用人工方式,不采用大开挖的方法,尽量做到土石方平衡,减少弃土弃渣的产生,施工结束后采用土地整治方法对弃渣表面进行整平,采用种草,恢复地表植被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② 工程施工区域相对集中,开挖面将视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③ 对于位于山地丘陵区有坡度的塔位,主要采取挡土墙、护坡、护面、排水沟等
第 94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防护措施,平地区剥离的表土和开挖出的土石方堆放时在堆土坡脚堆码土袋进行挡护,用剥离的表土装入编织袋挡护剩余的剥离表土和基础开挖出的土石方。
5) 水土保持措施
① 平原区戈壁荒漠单元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塔基施工场地区:施工前设置彩旗绳围挡限定施工场地、对临时堆土区域底部铺垫彩条布;施工期间对临时堆土进行防尘网苫盖并用装土编织袋压脚,修建浆砌石挡水墙;施工结束后土地整治并碎石覆盖。
牵张场区:施工前设置彩绳旗限定施工场地;施工结束后整治场地并碎石覆盖。 跨越施工场地区:施工结束后整治场地。
施工便道区:对施工便道区扰动的区域,在工程完结后首先进行场地清理、坑凹回填。为防止施工人员及运输车辆在道路以外的区域活动,造成过多的损坏原地貌,新增水土流失,因此施工前需在施工便道边界设置彩旗绳进行围护。
② 平原区绿洲农业单元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塔基施工场地区:施工前设置彩旗绳围挡限定施工场地、对临时堆土区域底部铺垫彩条布,对占用耕地的区域对表土进行剥离;施工期间对临时堆土进行防尘网苫盖并用装土编织袋压脚;施工结束后对扰动土地进行复耕和植被恢复。
牵张场区:施工前设置彩绳旗限定施工场地,扰动区域进行草垫隔离;施工结束后对扰动土地进行复耕。
跨越施工场地区:施工结束后整治场地进行复耕。
施工便道区:对施工便道区扰动的区域,在工程完结后首先进行场地清理、坑凹回填,并进行人力施肥,满足复耕要求,保证耕地肥力供农作物生长。施工便道区共计土地复耕。
为防止施工人员及运输车辆在道路以外的区域活动,造成过多的损坏原地貌,新增水土流失,因此施工前需在施工便道边界设置彩旗绳进行围护。
③山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塔基施工场地区:施工前设置彩旗绳围挡限定施工场地、对临时堆土区域底部铺垫彩条布;施工期间对临时堆土进行防尘网苫盖并用装土编织袋压脚,并用装土编织袋进行临时拦挡开挖堆土区,做到先拦后堆,修建浆砌石挡土墙和排水沟;施工结束后对扰动土地进行土地整治。
第 95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牵张场区:施工前设置彩绳旗限定施工场地;施工结束后对扰动土地进行土地整治。 施工便道区:对施工便道区扰动的区域,在工程完结后首先进行场地清理、坑凹回填。由于山地区施工便道边坡较陡,为防止对施工便道道路边坡在施工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在施工便道边坡侧设置装土编织袋拦挡。
6) 景观保护措施
① 线路选线及塔基选址在满足工程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沿规划道路走线,并利用地形进行遮蔽,减少对景观的影响。
② 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不能随意堆弃,每天要及时收集,集中统一处理或填埋,不给沿线景观环境带来污染。
③ 尽量使用已建成道路作为施工便道,不得不修建新的施工便道时,要尽量避免道路硬化,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坏,选择隐蔽性好且易于恢复的地方,减轻对自然景观的潜在影响。
④ 对各类临时占地造成的地表植被损坏,必须进行相应的治理和恢复。可根据其被损坏程度,分类进行地表植被的恢复和重建。进行植被恢复时,以达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和谐为基本原则,以减小或消除对自然生态景观的视觉污染为依据,最终恢复程度需达到或接近原有自然生态景观。
(2) 电磁环境、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 优化输电线路的导线特性,如提高表面光洁度等,以减小日后运行期的电磁、声环境影响。
2) 严格按照设计及本环评报告中规定的导线线高及间距进行线路架设。 (3) 水污染防治措施
1) 加强施工管理,做到文明施工。
2) 施工时应先设置拦挡措施,后进行工程建设。基础钻孔或挖孔的渣不能随意堆弃,应运到指定地点堆放。
3) 尽可能采用商品混凝土,如在施工现场拌和混凝土,应对砂、石料冲洗废水的处置和循环使用,严禁滥排。
4) 对各类施工场地和施工生活区的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加强管理,防止它们的无组织排放。
5) 合理安排工期,抓紧时间完成施工内容,尽量选择在枯水季节施工。
第 96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6) 丘陵段的塔基尽量利用地形采用全方位高低腿设计,塔基周围修筑护坡、排水沟等工程措施。
(4) 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1) 合理组织施工,尽量避免扬尘二次污染;
2) 施工弃土弃渣应集中、合理堆放,遇天气干燥天气时应对其进行遮盖。 (5) 施工期环境管理措施
成立专门的环保组织体系,对施工人员进行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控工作。 7.3.2.3 运行期环境保护措施
(1) 电磁环境、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 加强电磁环境、声环境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 2) 在高压线路杆塔设立警示标识,加强对当地群众的有关高压输电方面的环境宣传工作,帮助群众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安全防护意识。
(2) 运行期环境管理措施
加强运行期间的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按照相关要求处理。
7.3.3 对跨越明长城山险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 跨越明长城山险时,采用架空线路一档跨越通过,环评建议跨越长城山险立塔时铁塔基础尽量远离长城本体,跨越档处铁塔基础外边缘对长城山险的最小距离不小于200m。
(2) 跨越施工时,必须搭跨越架,严禁导线或金具接触文物。
(3) 施工机械运输时利用附近便道,严禁开辟新的施工便道,避免对长城山险造成破坏。
(4) 施工时,应根据施工组织安排做好防护措施,确保施工安全。本项目在铁塔基础施工时,根据铁塔基础和长城的距离,采用不同的开挖方式,如人工开挖和机械开挖相结合的办法;在架线施工时,将采用无人机施放牵引线,跨越架之间搭设防护网,避免施工时导线、通讯线、施工机具、施工器材对长城山险造成破坏。
(5) 线路施工时,施工机械不得从长城山险上碾压,应通过现有道路进行绕行。 (6) 对施工人员加强保护文物长城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大家的保护意识,同时在施工现场设置保护长城的警示标志。
第 97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7.4 环境保护措施投资估算
本工程的环保投资主要包括变电站环保措施费,输电线路森林植被恢复费、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跨越长城山险措施费、环保监理费用等,各项投资额见表7.4-1。本工程环保投资合计为125.37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0.68%。
第 98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7.4-1 本工程环境保护投资估算表
序号 一 1 2 3 4 二 1 2 3 4 三 1 2 项 目 变电站工程 事故集油池系统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含化粪池、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植物措施 施工临时防护措施费 输电线路工程 迹地恢复费 砾石覆盖费用 植物措施 临时措施 其它 环境监理费用 跨越长城山险措施费 环保投资合计 工程总投资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投资(万元) 55.33 30.00 15.00 2.33 8.00 30.04 8.00 7.00 0.04 15.00 40.00 30.00 10.00 125.37 18486 0.68 由于工程中大部分污染防治措施都是渗透在主体工程中,不可分割,如线路在跨越民房、高速公路、公路、电力线时加高铁塔所增加的投资等难以折算出环保投资。因此,本工程实际的环保投资比上表所列要高出许多。
第 99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8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本工程的建设会对其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工程的施工期和运行期应加强环境管理,实施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得到的反馈信息可用于比较工程建成前估计产生的影响与建成后实际产生的影响,修正工程环保设施的不足之处,保证各项污染治理措施的有效运行,使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更好的统一。
8.1 环境管理
8.1.1 环境管理机构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负责运行的单位应在各自管理机构内配备1~2名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8.1.2 设计、施工招标阶段的环境管理
(1) 主体工程设计单位应在下阶段设计中,将环评报告中提出的措施纳入工程设计中。设计中应统筹安排施工工序,合理安排环保措施的施工进度。
(2) 设计单位应遵循有关环保法规、严格按有关规程和法规进行设计。设计施工文件中详细说明施工期应注意的环保问题,按设计文件执行并同时做好记录。
(3) 建设单位应将施工环保措施纳入施工招标文件中,明确验收标准和细则。
8.1.3 施工期环境管理
本工程的施工应采取招投标制。施工招标中应对投标单位提出建设期间的环保要求,并应对监理单位提出环境保护人员资质要求。在施工设计文件中详细说明建设期应注意的环保问题,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设计文件施工,特别是按环保设计要求施工。环境监理人员对施工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应严格检查是否满足环保要求,并不定期地对施工点进行抽查和监督检查。
建设期环境管理的职责和任务如下:
(1) 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2) 制定本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计划,负责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的监督和日常管理。
(3) 收集、整理、推广和实施工程建设中各项环境保护的先进工作经验和技术。 (4) 组织和开展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活动中应遵循的环保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
第 100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全体员工文明施工的认识。
(5) 负责日常施工活动中的环境监理工作,做好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调查,对于环境保护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
(6) 在施工计划中应适当计划设备运输道路,以避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施工中应考虑保护生态,合理组织施工以减少占用临时施工用地。
(7) 做好施工中各种环境问题的收集、记录、建档和处理工作。
(8) 监督施工单位,使施工工作完成后的耕地恢复和补偿、环保设施等各项保护工程同时完成。
(9) 工程竣工后,将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完成情况上报当地环境主管部门。
8.1.4 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第一批清理规范89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58号),工程建设执行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由审批部门委托有关机构进行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调查,并提交“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报告”。
建议该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情况分析;
(2) 运行期的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噪声水平分布情况; (3) 运行期间环境管理所涉及的其它内容。
建议本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一览表见表8.1-1。
表8.1-1 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一览表
序号 1 验收对象 验收内容 验收标准 2 项目相关批复文件(包括相关资环评批复、用地批复、水项目是否取得批复文件。 料、手续 保批复等)是否齐备,项目是否具备开工条件。 项目是否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是否避让沿线特与法规、殊及重要生态敏感区域;本工程变电站选址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按照规定办理了相规划的如通过法律允许的敏感关手续。 相符性 区域,是否按照规定办理了相关的手续。 第 101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序号 验收对象 验收内容 验收标准 3 各类环境保护设施是否按照报告书要求落实 1、线路设计严格执行《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 2、甘州330kV变电站投运后厂界环境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要求,变工程设计及本环评中提电站厂界外评价范围内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出的设计、施工及运行阶(GB3096-2008) 2类标准;本工程中输电线路沿线是否满足段的电磁环境、水环境、《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相应类标准要求。 声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3、线路经过明代长城山险是否按照规定办理了相关的手续。 况,实施效果。 4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 环境保护设施安装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及有关部门规定,包括电磁环境保护设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声环境保护设施。例如:线路经过居民区、非居民区时导线对地高度是否满足要求,是否按照环评报告中提出的局部提高导线对地高度要求。 调查输电线路评价范围内敏感点分布情况;变电站评价范围内敏感点分布情况;对比环评报告说明敏感目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工程是否存在变更。 1、该工程330kV线路严格按照《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中的规定,线路经过非居民区时导线对地最小距离不低于7.5m。 2变电站投运后厂界环境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要求;新建变电站是否新建了2.3m高实体围墙。本工程中输电线路沿线是否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1类标准要求。 4、甘州330kV变电站是否建有生物接触氧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是否存在生活污水外排现象;是否建有事故油池1座,容积是否满足设计规范;站内是否设有生活垃圾收集箱,是否存在生活垃圾随意外丢现象。 5 敏感目标调查 对照本报告,敏感目标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6 污染物排放 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及噪声是否满足评价标准要求。 7 生态保护措施 是否落实施工期的表土防护,植被恢复、多余土方的处置等保护措施。塔基是否有弃土,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措施是否落实。 工频电场强度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4kV/m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工频磁感应强度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0.1m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各变电站厂界环境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要求;本工程中输电线路沿线是否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相应类标准要求。 场地平整、基础开挖、回填、材料堆放、平整道路。 按照要求设置牵张场,将牵张场尽量设置在植被稀疏的地方及道路边缘;合理规划、设计施工便道及场地,机械施工便道宽度不得大于4m,并要求各种机械和车辆固定行车路线,施工便道采用彩条布围挡,严格控制施工区域,不能随意下道行驶或另开辟便道,以保证周围地表和植被不受损坏;塔基有坡度时,是否设置挡土墙、护坡、护面、排水沟等防护措施。 第 102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序号 验收对象 验收内容 验收标准 8 环境监测 工频电场强度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是否按照环评报告中的4kV/m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工频磁感应强度满足《电磁环监测计划。竣工验收时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0.1m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否对所有的影响因子,如各变电站厂界环境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及噪准》(GB12348-2008)中2类要求;厂界外敏感点满足《声声进行监测,对超标现象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2类标准。本工程中输电线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路沿线是否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相应类标准要求。 通过现场调查,总结工程施工期、运行期是否存在相应的环境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与环境管理建议。 9 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与环境管理建议 — 8.1.5 运行期环境管理 本工程运行人员较少,不设立环境监测站,业主在该工程的管理机构内安排环境管理人员。环境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如下:
(1) 制定和落实各项环保管理计划。
(2) 制定本工程运行期环境监测、监督计划,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承担本工程的环境监测工作。
(3) 建立并维护本工程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档案,技术文件包括污染源的监测记录技术文件;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和运行管理文件;导致严重环境影响事件的分析报告和监测数据资料。
(4) 检查环保设施和水土保持设施运行情况,出现问题及时组织处理,保证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5) 不定期巡查环保保护对象,保证生态环境不被损坏。
(6) 配合协调上级环保主管部门所进行的环保检查、环境调查、生态调查等活动。
8.2 环境监理
8.2.1 环境监理机构及环境监理人员
(1) 环境监理机构
环境监理机构是环境监理单位依据相关环保法规和环境监理合同,派驻工程现场,履行对工程周边环境和环保工程实施环境监理工作的组织机构。
第 103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现场环境监理机构实施环境监理总监负责制,实行环境监理岗位责任制,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和环境监理仪器。环境监理人员通过专门的业务培训,取得相应的职业上岗资格证书。
现场环境监理机构由环境监理总监、环境监理工程师、环境监理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组成。
(2) 环境监理人员
环境监理人包括环境监理总监、环境监理工程师和环境监理员。环境监理人员应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环境监理职业道德,始终站在国家和公众的立场处理项目环境问题,具备必要的知识结构和工作实践经验,并以公正、科学的环境管理行为行使环境监理职责。
8.2.2 环境监理过程
(1) 施工准备阶段环境监理 1) 主体工程设计内容复核
① 复核变电站的工程名称、建设地点、总平面布置、电力设备规模、数量及进出线数量、占地面积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中的内容是否一致。
② 复核输电线路路径走向、长度、架设方式、塔基塔型及塔基数量、导线型号、布置方式及对地高度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中的内容是否一致。重点关注涉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工程内容变化情况。
③ 如发现主体工程设计内容较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存在重大变动,应及时以环境监理联系单形式建议建设单位办理环境保护手续。
2) 环境保护目标复核
① 复核环境敏感区、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声环境敏感目标的名称、所属行政区域、功能、分布、数量、建筑物楼层、高度、与工程相对位置等情况、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的相符性。
②复核输电线路沿线是否避让沿线文物敏感点分布,复核是否新增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声环境敏感目标,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的相符性及程序的合规性。
③ 关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批复后,环境保护目标调整和新增情况。如发现环境保护目标较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存在重大变动,应及时以环境监理联系单形式建议
第 104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建设单位办理环境保护手续。
3) 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复核
① 电磁环境控制措施,复核变电站总平面布置是否满足要求,复核输电线路导线对地距离是否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的要求;复核输电线路导线分裂数、导线布置方式、金具加工工艺等电磁环境控制措施是否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的要求。
② 噪声治理措施,复核变电站是否采取了设备声源控制、优化平面布置、基础减振等噪声治理措施,复核输电线路导线对地距离是否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的要求。
③ 水环境保护措施:复核变电站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设计是否满足环保要求。 ④ 固体废物治理措施,复核施工期建筑垃圾和弃土弃渣处置方案、运行期变电站生活垃圾收集系统设计是否满足环保要求。
⑤ 生态环保措施:复核变电站施工设计是否采取了表土剥离、土地整治、挡土墙、护坡、绿化等生态保护措施;穿越山丘区时,位于坡面的塔位是否采取了“全方位、高低腿”型式及挡土墙、护坡、恢复植被等生态保护措施;是否优化了塔基临时施工区以及牵张场、施工临时道路及材料堆场等的布置形式。
⑥ 环境风险事故防范及应急措施:事故油池等环境风险事故防范及应急措施设计是否满足环保要求。
⑦ 如发现环境保护措施较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存在重大变动,应及时以环境监理联系单形式建议建设单位办理环境保护手续。
(2) 施工阶段环境监理 1) 一般规定
① 环境监理机构应检查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情况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工程设计文件等要求的相符性,并检查环境保护措施效果。
② 环境监理应在环境保护工程开工、关键工作、关键工序等关键时间节点进行旁站,并留存建设前和建设过程的影像资料。
③ 环境监理机构应对电磁环境控制措施、噪声治理措施、水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扬尘防治措施、固体废物治理措施、生态保护措施、环境风险事故防范及应急措施等重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过程加强巡查。
第 105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④ 环境监理机构应通过检查专业人员配备、职责分工、管理制度和运行记录等,分析施工期针对噪声环境、水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等的环境保护措施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是否完善。
⑤ 环境监理机构应检查重要环境保护措施投资完成情况,如存在因投资完成滞后对环境保护措施的“完整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造成影响的情况,应及时向建设单位报告并提出建议。
⑥ 针对因工程建设引发的环保纠纷、投诉,环境监理机构应配合建设单位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开展调查取证或监测,督促参建单位按照相关要求完善防治措施。
2) 电磁环境控制措施的环境监理内容应主要包括变电站及输电线路是否新增新的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变电站总平面布置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核实输电线路路径走向、导线对地距离、导线布置方式、导线型号与环评报告书中相比是否发生较大变化。
3) 噪声治理措施的环境监理内容主要包括对施工机械噪声、交通噪声防治措施的监督检查;通过现场调查,核查工程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核查噪声治理措施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工程设计文件的相符性;通过现场调查或现场监测,核查工程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重点关注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4) 水环境保护措施的环境监理内容主要包括变电站生产、生活废(污)水处理设施,施工区生产、生活废(污)水处理措施的监督检查,重点关注泥浆沉淀池等生产废水处理措施;核查站内生产、生活废(污)水处理设施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工程设计文件的相符性,重点关注处理设施的建设位置、处理工艺、规模及废(污)水去向;检查施工期生产废水处理设施是否与产污设施同时投产和同步运行;检查临时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是否与施工区生活营地同步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清理频次、处理量以及处理后的去向。
5) 施工扬尘防治措施的环境监理内容主要包括对场地平整、土方开挖、混凝土搅拌和交通运输扬尘防治措施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洒水降尘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粉状材料运输车辆的密封性等。
6) 固体废物治理措施的环境监理内容主要包括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弃土弃渣等的处理与处置措施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生活垃圾是否得到及时收运和处理,检查建筑垃圾和弃土弃渣处置去向及效果。还应关注废弃设备、废蓄电池等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措施。
第 106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7) 生态保护措施
① 植被生态保护措施,选择输电线路路径时,应尽量植被稀疏处及生态价值较低的土地立塔,尽量减少对沿线植被的影响;施工便道应尽量利用已有道路,避免对保护植物的影响,施工便道宽度不得大于3m,人抬施工便道宽度不得大于1.5m,并要求各种机械和车辆固定行车路线,施工便道采用彩条布围挡,严格控制施工区域,不能随意下道行驶或另开辟便道,以保证周围地表和植被不受损坏;按照要求设置牵张场,一般牵张场可利用当地道路,当塔位离道路较远或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设置牵张场,牵张场一般布置在交通方便且地势较平坦及植被稀疏的地方,每处牵张场的面积不大于800m2,施工通道、机械布置区、导线集放区、锚线区、压接区、工具集放区、工棚布置区、休息区、油料区和标志牌布置区四周采用硬围栏封闭,区域之间用三角旗隔开;本工程输电线路相对较短,工程临时施工生活用房可在变电站施工生产生活区搭设,局部人烟稀少的路段可在塔基施工场地及牵张场临时租地范围内搭设临时施工工棚,不额外征租地。施工材料有序堆放,尽可能减少对周围植被的破坏;施工过程中应妥善处置多余的土石方,严禁随意倾倒或堆置,防止损坏植被。对于临时占地应立即清理,根据其原有土地功能恢复原貌,对于永久占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荒漠戈壁段采用土地整治覆压砾石等相应措施。
② 野生动物生态保护措施,工程选线及选择施工临时占地时,应尽量避开野生动物的集中活动区。严格限制施工人员和运输车辆活动区域,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范围;尽可能减少爆破,采用低噪音施工机械,降低施工噪声,减免惊扰野生动物。塔基临时施工区以及牵张场、施工临时道路等,应尽快做好植被恢复工作,以便野生动物重新适应生境,减少由于生境破坏对野生动物造成的不利影响。工程占地生态保护措施包括对于塔基等永久占地应尽可能规划占用荒地、未利用地等生态价值较低的土地类型;应进一步优化路径方案,减少路径长度、塔基数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占用土地面积;施工过程中,应选择科学的施工方式,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尽量减少临时占地面积;基础开挖面积应严格控制在设计范围以内,尽可能多采用原状土开挖方式,对开挖作业面和临时堆土进行苫盖;对施工场地和临时道路铺垫钢板、竹排等,以保护土地资源;对表土资源采取保护措施。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恢复临时占地的原有土地功能。
8) 生态环境敏感区生态保护措施
① 在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组织全体施工人员学习与生态环境敏感区有关的法
第 107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律、法规,提高文明施工意识。充分利用原有道路进行材料运输,尽量不新建或扩建施工便道。严格控制不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内设置牵张场、材料站、取弃土场及施工营地等临时占地,生产、生活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应集中收集并运至敏感区外妥善处置。
② 工程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对施工扰动的临时占地进行整治,恢复其原有土地功能;对于破坏的植被,应及时进行补植或恢复治理。
(3) 调试运行~竣工环保验收阶段环境监理
1) 编制工程环境监理报告书。工程环境监理报告书内容主要有:工程概况、监理组织机构及工作起、止时间、监理内容及执行情况、工程的环保分析等。
2) 移交建设单位的资料
① 输变电工程环境监理实施方案; ② 环境监理会议纪要;
③ 环境监理日志、巡视、旁站、见证记录; ④ 环境监理报告(月报、专题报告等); ⑤ 环境监理工作总结报告;
⑥ 环境监理工作影像资料,电子文档。
8.2.3 跨越明长城环境监理
(1) 施工图设计及准备阶段环境监理
输电线路跨越明长城山险时,是否采用架空线路一档跨越,立塔位置是否按照环评要求尽量远离长城山险本体,铁塔基础外边缘对长城山险的最小距离不小于200m。
(2) 施工期环境监理
监督检查跨越明长城山险时,施工机械运输是否利用附近便道,是否开辟新的施工便道,避免对长城山险造成破坏;在架线施工时,是否将搭设防护网,避免施工时施工机具、施工器材对长城山险造成破坏。
8.3 环境监测
变电站及输电线路沿线的电磁环境、声环境监测工作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完成,各项监测、调查内容及要求如下。
8.3.1 电磁环境监测
(1) 监测点位布置
第 108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1) 架空输电线路断面监测
监测路径应选择在以导线档距中央弧垂最低位置的横截面方向上,输电线路应以弧垂最低位置处中相导线对地投影点为起点,监测点应均匀分布在边相导线两侧的横断面方向上。对于挂线方式以杆塔对称排列的输电线路,只需在杆塔一侧的横断面方向上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一般为5m,顺序测至距离边导线对地投影外50m处为止。在测量最大值时,两相邻监测点的距离应不大于1m。除在线路横断面监测外,也可在线路其他位置监测,应记录监测点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周围的环境情况。
2) 变电站监测点
监测点应选择在无进出线或远离进出线(距离边导线地面投影不少于20m)的围墙外且距离围墙5m处布置。如在其他位置监测,应记录监测点与围墙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周围的环境情况。
断面监测路径应以变电站围墙周围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监测最大值处为起点,在垂直围墙的方向上布置,监测点间距为5m,顺序测至距离围墙50m处为止。
(2) 监测项目: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 (3) 监测方法:执行国家相关的监测技术规范、方法。
(4) 监测频次及时间:本工程建成投运后第一年内结合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一次。后期若必要时,根据需要进行监测。
8.3.2 噪声环境监测
(1) 监测点位布置:环境敏感点同电磁环境监测点位布置、变电站为围墙外1m处。 (2) 监测项目:等效连续A声级。
(3) 监测方法:执行国家相关的监测技术规范、方法。 (4) 监测频次和时间:与电磁环境监测同时进行。
第 109 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9
9.1 工程概况
评价结论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包括甘州330kV变电站新建工程以及张掖电厂—张掖330kV变电站Ⅱ回π入甘州变330kV线路工程。
(1) 甘州330kV变电站新建工程
甘州330kV变电站推荐站址为土桥村东站址,位于张掖市西北约30km 的临泽县板桥镇。本期工程拟建设2×360MVA主变压器,3回330kV出线间隔(至张掖电厂1回、张掖330kV变电站1回及张掖750kV变电站1回),7回110kV出线间隔,设2组容量为2×20Mvar低压电容器及2组容量为1×30Mvar低压电抗器。总占地面积约4.80hm2,其中围墙内占地面积约为3.68hm2。
(2) 张掖电厂—张掖330kV变电站Ⅱ回π入甘州变330kV线路工程
新建张掖电厂—张掖330kV变电站Ⅱ回π入甘州变330kV线路,该线路起于330kV 张掖电厂—张掖330kV变电站Ⅱ回线路#5塔,止于甘州330kV变电站,线路全长约2×17.5 km,采用同塔双回路架设,线路涉及张掖市甘州区及临泽县2个行政区域。
9.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为提高张掖地区电网供电可靠性,满足张掖循环经济示范园用电负荷的需要,优化张掖110kV电网网架结构,满足张掖市新能源电力并网需求和张掖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本工程的建设是十分必要。
9.3 工程与产业政策、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1) 与产业政策的相符性分析
本工程属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第21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中鼓励类项目(第四项 电力 第10条 电网改造与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 与电网规划的相符性分析
本工程是甘肃电网规划中的重点项目,符合甘肃电网规划要求,能够满足张掖市电力负荷发展的需要,同时满足新增110kV变电站接入需求,提高电网新增负荷供电能力,故本工程与甘肃电网规划是相符的。
(3) 工程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符性分析
本工程变电站及线路塔基用地,经沿线县政府、规划部门确认与地方其他规划无冲
第110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突,并取得了政府、规划及国土部门原则同意的文件。因此,本工程选址、选线符合沿线各县土地利用规划。
(4) 工程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相符性分析
本工程选址、选线及设计时已充分听取沿线政府、规划、国土、建设、环保、林业、文物等部门和受影响群众的意见,尽量远离民房和避让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尽量减少项目的环境影响。经过与政府、环保、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一并协商后,由各相关部门出具了对站址及线路的同意或原则性同意意见。故本工程站址、路径与环境保护规划是相符的。
9.4 项目区环境概况
9.4.1 地形地貌及地质
(1) 地形地貌
甘州330kV变电站站址区域属北部龙首山冲洪积扇地带,地表现状为洪积戈壁荒滩,为国有未利用土地,地形开阔、平缓,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地面坡降约6%,站区海拔在1447-1474m 之间;
张掖电厂—张掖330kV变电站Ⅱ回π入甘州变330kV线路地形现主要为隔壁荒滩、山地及农田。
(2)地震
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10),本工程沿线地震基本烈度为VII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
9.4.2 水文及跨越河流情况
本工程变电站及线路位于龙首山上及山前冲洪积扇地带,未跨越黑河干流,且距离河流干流大于500m,地势远高于黑河河床,不受黑河干流洪水影响。但本线路沿线山前洪积扇地段(长度约39.0km)汇水冲沟发育,均为无名冲沟。各冲沟平时干涸无水,遇降暴雨时,才有洪水流过,无固定主河道。绝大部分冲沟较窄且两侧地势较高,线路均可一档跨越,工程水文条件较好。
9.4.3 气象
本工程项目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
第111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9.5 环境质量现状
9.5.1 电磁环境现状评价
(1) 工频电场强度
新建甘州330kV变电站各监测点的工频电场强度监测结果为2.593V/m~2.612V/ m;输电线路沿线各环境敏感点的工频电场强度监测结果为2.776V/m~10.41kV/m,工频电场强度均满足4kV/m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2) 工频磁感应强度
新建甘州330kV变电站各监测点的工频磁感应强度为0.002696μT~0.002731μT;输电线路沿线各环境敏感点的工频磁感应强度为0.002715μT~0.006331μT,工频磁感应强度均满足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9.5.2 声环境现状评价
新建甘州330kV变电站各监测点噪声监测结果昼间在36.9dB(A)~ 37.4dB(A)之间,夜间在32.8dB(A)~ 33.1dB(A)之间,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2类标准;输电线路沿线各环境敏感点的噪声监测结果昼间在36.0dB(A)~ 40.8dB(A)之间,夜间在33.2dB(A)~ 36.4dB(A)之间,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1类标准。可见,评价区各监测点声环境现状良好。
9.6 环境保护措施
9.6.1 变电站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9.6.1.1 设计阶段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 电磁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1) 尽可能选择多分裂导线,并在设备定货时要求导线、母线、均压环、管母线终端球和其它金具等提高加工工艺,防止尖端放电和起电晕。
2) 对新建变电站配电装置进行合理布局,尽量避免电气设备上方露出软导线,并增加导线对地高度。
(2) 水污染防治措施
站内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沉淀(12.5m³)再经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定期由环卫部门吸粪车清运,不外排;
(3) 事故排油处理措施
主变设备在事故状态下产生的油污水经事故油池(站内设事故油池1座,容积约
第112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75m3)隔油处理后,变压器油由厂家回收,形成的油污水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置,不外排。
主变带油设备在事故状态下产生的油污水经事故油池(站内设事故油池1座,容积约75m3)隔油处理后,变压器油由厂家回收,形成的油污水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置,不外排。
(4) 声源控制
设备采购时,主要噪声源设备噪声源强不得高于本环评计算声源源强。 (5) 生态保护措施
尽量采用占地少的总平面布置,对永久占用的土地按照国家政策进行补偿。 9.6.1.2 施工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 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1) 合理组织施工,尽量避免扬尘二次污染;
2) 施工临时堆土、弃土弃渣应集中、合理堆放,遇天气干燥、大风时应进行洒水,并用防尘网苫盖;遇降雨天气时用彩条布苫盖,并在周围设置排水沟;
3) 对土、石料等可能产生扬尘的材料,在运输时用防水布覆盖; 4) 在施工现场周围建筑防护围墙,进出场地的车辆应限制车速。 (2) 噪声控制措施
1) 变电站施工先建设围墙,利用围墙的隔声作用,以减缓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 使用低噪声的施工方法、工艺和设备,将噪声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
3) 严格控制夜间施工和夜间行车,使施工场界噪声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有关规定。
(3) 水污染防治措施
1) 在变电站施工初期,因无带油设备,因此雨水采取散排方式;变电站施工时先修建变电站内化粪池(容积12.5m³),施工初期的生活污水收集至化粪池中,定期清运,不外排。
2) 对于施工期施工废水设置施工废水收集池,容积约30m³,经沉淀处理后用于道路喷洒,不外排。
3)施工时先修建进站道路,减少因车辆频繁往来给水源地造成影响;在不影响主设备区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合理施工组织,先行修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施工生活污水
第113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进行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4) 生态影响防护及恢复措施 1) 人员行为规范
① 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教育,提高其环保意识。 ② 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不得在规定区域范围外随意活动和行驶。 ③ 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收集、集中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2) 植被保护措施
对开挖范围内表层的熟土在取土前推置一旁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覆盖平铺,以便尽快恢复其生产力。
3) 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① 选用低噪声的施工设备,施工活动主要集中在白天进行,减少夜间作业,避免灯光、噪声对夜间动物活动的惊扰。在施工过程中若发现野生动物的活动处,应进行避让和保护,以防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
② 施工期如发现珍稀保护动物应采取妥善措施进行保护,不得杀害和损伤珍稀保护动物。
4) 工程措施
① 设计中应加强土石方的调配力度,进行充分的移挖作填,减少弃土弃渣量,对于外购土石方,选择规范的厂家。
② 本工程施工区域相对集中且工程量比较小,开挖面需采取治理措施。 ③ 站址区域开挖面及时平整,临时堆土安全合理堆放,减少施工用地。
④ 施工期主要采取护坡、排水沟等防护措施,剥离的表土和开挖出的土石方堆放时在堆土坡脚堆码两排双层土袋进行挡护,顶面用防尘网进行苫盖,用剥离的表土装入编织袋挡护剩余的剥离表土和基础开挖出的土石方。
⑤ 施工结束后,对站内空地进行土地整治,实施砾石压盖防护措施;对站外临时占地予以土地整治,尽量恢复原地貌形态。
5) 水土保持措施
① 平原区戈壁荒漠单元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塔基施工场地区:施工前设置彩旗绳围挡限定施工场地、对临时堆土区域底部铺垫彩条布;施工期间对临时堆土进行防尘网苫盖并用装土编织袋压脚,修建浆砌石挡水墙;施工结束后土地整治并碎石覆盖。
第114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牵张场区:施工前设置彩绳旗限定施工场地;施工结束后整治场地并碎石覆盖。 跨越施工场地区:施工结束后整治场地。
施工便道区:施工便道施工前用彩绳旗限界;施工结束后对扰动的场地进行整治或者覆盖碎石。
② 平原区绿洲农业单元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塔基施工场地区:施工前设置彩旗绳围挡限定施工场地、对临时堆土区域底部铺垫彩条布,对占用耕地的区域对表土进行剥离;施工期间对临时堆土进行防尘网苫盖并用装土编织袋压脚;施工结束后对扰动土地进行复耕和植被恢复。
牵张场区:施工前设置彩绳旗限定施工场地,扰动区域进行草垫隔离;施工结束后对扰动土地进行复耕。
跨越施工场地区:施工结束后整治场地进行复耕。
施工便道区:施工便道施工前用彩绳旗限界;施工结束后对扰动土地进行复耕。 ③山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塔基施工场地区:施工前设置彩旗绳围挡限定施工场地、对临时堆土区域底部铺垫彩条布;施工期间对临时堆土进行防尘网苫盖并用装土编织袋压脚,并用装土编织袋进行临时拦挡开挖堆土区,做到先拦后堆,修建浆砌石挡土墙和排水沟;施工结束后对扰动土地进行土地整治。
牵张场区:施工前设置彩绳旗限定施工场地;施工结束后对扰动土地进行土地整治。 施工便道区:施工便道施工过程中采用装土编织袋拦挡护坡;施工结束后对扰动土地进行土地整治。
(5) 施工期环境管理措施
1) 成立专门的环保组织体系,对施工人员进行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控工作。
2) 按照环境保护部环办[2012] 13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输变电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通知》,开展环境监理工作。 9.6.1.3 运行期环境保护措施
(1) 电磁环境、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 加强电磁环境、声环境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 2) 在变电站周围设立警示标识,加强对当地群众的有关高压输电方面的环境宣传工作,帮助群众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安全防护意识。
第115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甘州330kV变电站站内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沉淀(12.5m³)再经污水处理装置(处理量2.0m³/h)处理,定期由环卫部门吸粪车清运,不外排;主变设备在事故状态下产生的油污水经事故油池(站内设事故油池1座,容积约75m3)隔油处理后,变压器油由厂家回收,形成的油污水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置,不外排。
(3) 运行期环境管理措施
1) 加强运行期间的环境管理工作,确保变电站各项污染防治设施正常、稳定、持续运行。
2) 加强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
9.6.2 输电线路环境保护措施
9.6.2.1 设计阶段环境保护措施
1) 下阶段路径优化调整时,应尽可能增加线路与民房的距离,确保居民点处的工频电场强度不大于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不大于0.1mT。
2) 对于本工程输电线路,在确保居民点处的工频电场强度不大于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不大于0.1mT的前提条件下,提出线高要求,严格按照《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中的规定。
3) 本工程输电线路在下阶段设计时,尽量采取优化措施,确保输电线路尽量远离本环评中环境敏感点。
4) 对当地群众进行有关高压输电线路和设备方面的环境宣传工作,帮助群众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安全防护意识。
(2) 生态环境及景观保护措施
1) 下阶段设计时,应继续优化线路路径,确保线路不穿越黑河自然保护区,并选择在远离该保护区的方向摆动,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建设对其造成的影响。
2) 继续优化塔位,尽量选择植被稀疏处及生态价值较低的土地立塔,尽量减少对沿线植被的影响。
3) 进一步优化塔形设计,减少线路走廊宽度,减少永久占地。 9.6.2.2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 生态影响防护及恢复措施 1) 人员行为规范
① 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教育,提高其环保意识。
第116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② 注意保护植被,禁止随意砍伐灌木、割草等活动,不得偷猎、伤害、恐吓、袭击野生动物。
③ 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不得在规定区域范围外随意活动和行驶。 ④ 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收集、集中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2) 植物保护措施
① 合理规划、设计施工便道及场地,机械施工便道宽度不得大于3m,人抬施工便道宽度不得大于1.5m,并要求各种机械和车辆固定行车路线,施工便道采用彩条布围挡,严格控制施工区域,不能随意下道行驶或另开辟便道,以保证周围地表和植被不受损坏。
② 输电线路施工时由于线路塔基及牵张场较分散,施工周期短,且本工程输电线路相对较短,工程临时施工生活用房可在变电站施工生产生活区搭设,局部人烟稀少的路段可在塔基施工场地及牵张场临时租地范围内搭设临时施工工棚,不额外征租地。
③ 按照要求设置牵张场,一般牵张场可利用当地道路,当塔位离道路较远或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设置牵张场,牵张场一般布置在交通方便且地势较平坦及植被稀疏的地方,每处牵张场的面积不大于800m2,施工通道、机械布置区、导线集放区、锚线区、压接区、工具集放区、工棚布置区、休息区、油料区和标志牌布置区四周采用硬围栏封闭,区域之间用三角旗隔开。
④ 严格控制施工界面,尽量较少扰动原始地表、碾压本来稀少的植物,避免在植被完好的地段开路。对运至塔位的塔材,选择植被稀疏的位置临时堆放。
⑤ 塔基开挖时要将表土分装在编织袋内,堆放在临时堆土场的周围,用于施工结束后基坑回填,临时堆土采取四周护挡、上盖下铺的措施,回填后及时碾压夯实,防止土壤侵蚀。
⑥ 砂石材料进场应采取装袋并有标识,施工用的砂、石、水泥,用编织布或草料布垫在下面,塔料及工具等采用方木垫起,利于清理,减少对植被的损坏。
⑦ 塔基基座土建工程施工完成后,应对塔基土建工程施工面进行土地平整,原为耕地的采用土地整治后复耕。架线工程结束后,对架线施工中的临时用坑应及时回填;对于施工便道、牵张场地等临时区域进行清查,将临时构筑物和建筑垃圾及时清除后平整场地,做到“工完、料尽、场清、整洁”,防止造成水上流失。
3) 动物保护措施
① 选用低噪声的施工设备及工艺,施工活动主要集中在白天进行,减少夜间作业,避免灯光、噪声对夜间动物活动的惊扰。在施工过程中若发现野生动物的活动处,应进
第117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行避让和保护,以防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同时要杜绝施工人员捕杀野生动物。
② 施工期如发现珍稀保护动物应采取妥善措施进行保护,不得杀害和损伤珍稀保护动物。对受伤的珍稀动物应及时联系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及时救治。
(4) 工程措施
① 土石方开挖时尽量采用人工方式,不采用大开挖的方法,尽量做到土石方平衡,减少弃土弃渣的产生,施工结束后采用土地整治方法对弃渣表面进行整平,采用种草,恢复地表植被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② 工程施工区域相对集中,开挖面将视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③ 对于位于山地丘陵区有坡度的塔位,主要采取挡土墙、护坡、护面、排水沟等防护措施,平地区剥离的表土和开挖出的土石方堆放时在堆土坡脚堆码土袋进行挡护,用剥离的表土装入编织袋挡护剩余的剥离表土和基础开挖出的土石方。
5) 水土保持措施
① 平原区戈壁荒漠单元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塔基施工场地区:施工前设置彩旗绳围挡限定施工场地、对临时堆土区域底部铺垫彩条布;施工期间对临时堆土进行防尘网苫盖并用装土编织袋压脚,修建浆砌石挡水墙;施工结束后土地整治并碎石覆盖。
牵张场区:施工前设置彩绳旗限定施工场地;施工结束后整治场地并碎石覆盖。 跨越施工场地区:施工结束后整治场地。
施工便道区:施工便道施工前用彩绳旗限界;施工结束后对扰动的场地进行整治或者覆盖碎石。
② 平原区绿洲农业单元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塔基施工场地区:施工前设置彩旗绳围挡限定施工场地、对临时堆土区域底部铺垫彩条布,对占用耕地的区域对表土进行剥离;施工期间对临时堆土进行防尘网苫盖并用装土编织袋压脚;施工结束后对扰动土地进行复耕和植被恢复。
牵张场区:施工前设置彩绳旗限定施工场地,扰动区域进行草垫隔离;施工结束后对扰动土地进行复耕。
跨越施工场地区:施工结束后整治场地进行复耕。
施工便道区:施工便道施工前用彩绳旗限界;施工结束后对扰动土地进行复耕。 ③山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塔基施工场地区:施工前设置彩旗绳围挡限定施工场地、对临时堆土区域底部铺垫
第118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彩条布;施工期间对临时堆土进行防尘网苫盖并用装土编织袋压脚,并用装土编织袋进行临时拦挡开挖堆土区,做到先拦后堆,修建浆砌石挡土墙和排水沟;施工结束后对扰动土地进行土地整治。
牵张场区:施工前设置彩绳旗限定施工场地;施工结束后对扰动土地进行土地整治。 施工便道区:施工便道施工过程中采用装土编织袋拦挡护坡;施工结束后对扰动土地进行土地整治。
6) 景观保护措施
① 线路选线及塔基选址在满足工程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沿规划道路走线,并利用地形进行遮蔽,减少对景观的影响。
② 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不能随意堆弃,每天要及时收集,集中统一处理或填埋,不给沿线景观环境带来污染。
③ 尽量使用已建成道路作为施工便道,不得不修建新的施工便道时,要尽量避免道路硬化,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坏,选择隐蔽性好且易于恢复的地方,减轻对自然景观的潜在影响。
④ 对各类临时占地造成的地表植被损坏,必须进行相应的治理和恢复。可根据其被损坏程度,分类进行地表植被的恢复和重建。进行植被恢复时,以达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和谐为基本原则,以减小或消除对自然生态景观的视觉污染为依据,最终恢复程度需达到或接近原有自然生态景观。
(2) 电磁环境、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 优化输电线路的导线特性,如提高表面光洁度等,以减小日后运行期的电磁、声环境影响。
2) 严格按照设计及本环评报告中规定的导线线高及间距进行线路架设。 (3) 水污染防治措施
1) 加强施工管理,做到文明施工。
2) 施工时应先设置拦挡措施,后进行工程建设。基础钻孔或挖孔的渣不能随意堆弃,应运到指定地点堆放。
3) 尽可能采用商品混凝土,如在施工现场拌和混凝土,应对砂、石料冲洗废水的处置和循环使用,严禁滥排。
4) 对各类施工场地和施工生活区的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加强管理,防止它们的无组织排放。
第119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5) 合理安排工期,抓紧时间完成施工内容,尽量选择在枯水季节施工。
6) 丘陵段的塔基尽量利用地形采用全方位高低腿设计,塔基周围修筑护坡、排水沟等工程措施。
(4) 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1) 合理组织施工,尽量避免扬尘二次污染;
2) 施工弃土弃渣应集中、合理堆放,遇天气干燥天气时应对其进行遮盖。 (5) 施工期环境管理措施
成立专门的环保组织体系,对施工人员进行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控工作。 9.6.2.3 运行期环境保护措施
(1) 电磁环境、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 加强电磁环境、声环境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 2) 在高压线路杆塔设立警示标识,加强对当地群众的有关高压输电方面的环境宣传工作,帮助群众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安全防护意识。
(2) 运行期环境管理措施
加强运行期间的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按照相关要求处理。
9.6.3 对跨越明长城山险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 跨越明长城山险时,采用架空线路一档跨越通过,环评建议跨越长城立塔时铁塔基础尽量远离长城本体,跨越档处铁塔基础外边缘对长城遗址的最小距离不小于200m。
(2) 跨越施工时,必须搭跨越架,严禁导线或金具接触文物。
(3) 施工机械迁移时利用附近便道,严禁开辟新的施工便道,避免对长城山险造成破坏。
(4) 施工时,应根据施工组织安排做好防护措施,确保施工安全。本项目在铁塔基础施工时,根据铁塔基础和长城的距离,采用不同的开挖方式,如人工开挖和机械开挖相结合的办法;在架线施工时,将采用无人机施放牵引线,跨越处搭设防护网,避免施工时导线、通讯线、施工机具、施工器材对长城山险造成破坏。
(5) 线路施工时,施工机械不得从长城山险上碾压、通过。
(6) 对施工人员加强保护文物长城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大家的保护意识,同时在施工现场设置保护长城的警示标志。
第120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9.7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9.7.1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9.7.1.1 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通过与巩昌330kV变电站的类比监测结果可以预测,本工程甘州330kV变电站投入运行后,站界及站外200m范围的工频电场强度可满足4kV/m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工频磁感应强度可满足0.1mT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9.7.1.2 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9.7.1.2.1 理论计算结果 ① 工频电场强度
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随着线高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线高不变时,距离边导线投影越远工频电场强度越低,工频电场强度一般在边导线投影附近达到最大。
本工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导线对地最小对地线高为7.5m时,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9.18kV/m,满足10kV/m的控制限值要求。
② 工频磁感应强度
从工频磁感应强度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本工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最小对地线高为8.5m、7.5m时,线路产生的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分别为10.67μT、12.56μT,满足100μT评价标准限值要求。
③ 4kV/m等值线
对于3D2-SZC1型直线塔而言,导线对地最小线高8.5m(过居民区)时,距边导线外约4.39m之外区域工频电场强度均小于4kV/m,当导线最低线高至16.1m时,线下距地面1.5m高度处的所有区域工频电场强度均小于4kV/m。
对于3D2-SZC2型直线塔而言,导线对地最小线高8.5m(过居民区)时,距边导线外约4.40m之外区域工频电场强度均小于4kV/m,当导线最低线高至16.0m时,线下距地面1.5m高度处的所有区域工频电场强度均小于4kV/m。 9.7.1.2.2 类比监测结果
由330kV甘甘Ⅰ、Ⅱ回同塔双回路段类比监测结果可知,330kV甘甘Ⅰ、Ⅱ回同塔双回路输电线路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3.306kV/m,出现在线路中心对地投影外4m处,线路中心点外4~15m间电场强度出现锐减,22m以外电场强度小于1.0kV/m,50m时仅为0.040kV/m,远远低于4kV/m的限值,且随距离的增大而迅速衰减;线下工频磁感应
第121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强度最大值为0.8175T。
9.7.2 声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结论
9.7.2.1 变电站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
甘州330kV变电站本期建成投运后,在站界四周围墙外产生的噪声最大贡献值为39.8dB(A),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2类标准要求。
甘州330kV变电站外200m范围内均无噪声敏感点分布,在此范围之外变电站噪声已衰减到很低的水平,故本期工程建成后,变电站运行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 9.7.2.2 输电线路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
通过对安北四、安六马二风电场330kV接网线路运行状态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的噪声类比监测可以预测,本工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建成投运后对周围的声环境影响可以预测,本工程全线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要求。
9.7.3 对环境敏感点影响预测及评价结论
9.7.3.1 变电站环境敏感点预测及评价
目前甘州330kV变电站周围评价范围内无环境敏感目标。通过与巩昌330kV变电站类比分析可以预测,变电站投入运行后,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满足4kV/m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工频磁感应强度满足0.1mT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9.7.3.2 输电线路环境敏感点预测及评价
当输电线路不跨越房屋导线对地最小线高为8.5m时,各环境敏感点工频电场强度满足4kV/m公众曝露控制限值,磁感应强度满足0.1mT公众曝露控制限值,昼间、夜间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1类标准要求。
9.7.4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结论
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到土石方平衡,无弃土、弃渣。工程建设虽占用一定的土地,但对当地土地利用结构影响很小,且对沿线评价范围内的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有限。在采取必要的生态保护措施后,项目对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能够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满足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本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9.7.5 水环境影响分析
9.7.5.1 变电站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中甘州330kV变电站为新建工程,变电站运行期间的水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水、油污水。
第122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1) 生活污水
变电站运行期对水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站内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污染因子为BOD5、COD、SS、总磷、总氮、大肠菌群等。甘州330kV变电站为无人值守变电站,日常仅2人看守变电站,按照每人每天100L生活用水计算,其中转化为生活污水的比例按85%计算,即生活污水量约0.017m3/d。
甘州330kV变电站站内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沉淀(12.5m³)再经污水处理装置(处理量2.0m³/h)处理,定期由环卫部门吸粪车清运,不外排。
2) 油污水
油污水主要来自主变等带油设备的事故工况,污染因子主要为油类、SS等。一般情况下,上述设备的检修周期较长,一般为2~3年检修一次,检修时,采用移动储油车,检修完后予以回用。当突发事故时,主变油污水排入事故油池,经隔油及净化处理后,变压器油由厂家回收,形成的油污水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置,不外排,对当地水环境影响很小。经调查,近年来甘肃省境内330kV等级的变电站未发生过变压器漏油事故。
9.7.5.2 输电线路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输电线路运行期无废污水产生,亦不跨越河流,因此本工程输电线路运行期对水环境无影响。
9.8 环境风险分析
变电站新建事故排油系统和足够容量的事故油池。变压器下铺设一卵石层,四周设有排油槽并与事故油池相连。变电站在正常运行状态下,无变压器油外排;在变压器或电抗器出现故障或检修时会有少量含油污水产生。当突发事故需要排油时,主变油污水排入事故油坑,经排油槽流入事故油池,经隔油处理后,变压器油由厂家回收,形成的油污水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置,不外排。采取以上措施后,环境风险总体较小。输电线路采取相应的措施后,风险可控。
9.9 公众参与
本工程在采用网站、报纸公示首次环评信息、网站公示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和现场张贴第二次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示的基础上,采取现场发放调查表进行公众参与调查。
公众意见调查结果表明,受访的82名个人中,98.78%的支持本工程建设,1.22%的无所谓,没有人反对工程建设;受访的4个团体中,100%的支持本工程建设,没有团
第123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体反对工程建设。
9.10 环境影响评价综合结论
本工程属于国家发改委[2013] 21 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2013年修正)中“鼓励类”项目,工程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本工程在设计、施工、运行阶段将按照国家相关环境保护要求,分别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来减小工程的环境影响,本环评在对其进行论证的基础上,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又新增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在严格执行设计中已有、本环评新增的环境保护措施后,可将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国家环保标准要求的范围内,使本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本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第124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 境 影 响 报 告 书
(附 图)
第125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附图1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
第126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附图2 甘州330kV输变电工程卫片图及环境现状监测点分布图(●为监测)
第127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128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附图3 工程所经区域水系分布图
第129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N
附图4 工程沿线土壤类型分布图
第130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N
附图5 工程沿线植被类型分布图
第131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N
附图6 工程沿线土壤侵蚀类型及强度分布图
第132页
甘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N
本工程所在区域
附图7 工程所在区域生态功能区划图
第13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