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一节 心肌病(原发性)

第一节 心肌病(原发性)

2022-04-15 来源:乌哈旅游
第一节 心肌病(原发性)

据统计,在住院患者中,心肌病可占心血管病的0.6%~4.3%,近年心肌病有增加趋势。在因心血管病死亡的尸体解剖中,心肌病占0.11%。

一、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主要特征是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期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本病常伴有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男多于女(2.5:l),在我国发病率为13/10万-84/10万不等。

[病因]

病因迄今不明,除特发性、家族遗传性外,近年来认为持续病毒感染是其重要原因,持续病毒感染对心肌组织的损伤、自身免疫包括细胞、自身抗体或细胞因子介导的心肌损伤等可导致或诱发扩张型心肌病。此外尚有围生期、酒精中毒、抗癌药物、心肌能量代谢紊乱和神经激素受体异常等多因素也可引起本病。

[病理]

以心腔扩张为主,肉眼可见心室扩张,室壁多变薄,纤维瘢痕形成,且常伴有附壁血栓。瓣膜、冠状动脉多无改变。组织学为非特异性心肌细胞肥大、变性,特别是程度不同的纤维化等病变混合存在。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多在临床症状明显时方就诊,如有气急,甚至端坐呼吸、水肿和肝大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时,始被诊断。部分

患者可发生栓塞或猝死。主要体征为心脏扩大,常可听到第三或第四心音,心率快时呈奔马律。常合并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近期由于人们对病毒性心肌炎可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的认识增强,在心肌炎后常紧密随访,有时可发现一早期无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而仅有左室增大的扩张型心肌病,事实上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延续。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胸部X线检查

心影常明显增大,心胸比>50%,肺淤血。 (二)心电图

可见多种心电异常如心房颤动,传导阻滞等各种心律失常。其他尚有ST-T改变,低电压,R波减低,少数可见病理性Q波(图3-1O-la),多系心肌广泛纤维化的结果,但需与心肌梗死相鉴别。

(三)超声心动图

本病早期即可有心腔轻度扩大,后期各心腔均扩大,以左心室扩大早而显著,室壁运动普遍减弱,提示心肌收缩力下降(图3-10-lb),以致二尖瓣、三尖瓣本身虽无病变,但在收缩期不能退至瓣环水平而致关闭不全,彩色血流多普勒显示二、三尖瓣反流。

(四)心脏放射性核素检查

核素血池扫描可见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增大,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核素心肌显影表现为灶性散在性放射性减低。

(五)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

早期近乎正常。有心力衰竭时可见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左心

房庄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增高、心搏量、心脏指数减低。心室造影可见心腔扩大,室壁运动减弱,心室射血分数低下。冠状动脉造影多无异常,有助于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鉴别。

(六)心内膜心肌活检

可见心肌细胞肥大、变性、间质纤维化等。活检标本除发现组织学改变外,尚可进行病毒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临床上看到心脏增大、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时,如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心腔扩大与心脏弥漫性搏动减弱,即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但应除外各种病因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如急性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血管病及各种继发性心肌病等后方可确立诊断。

[防治和预后]

因本病原因未明,尚无特殊的防治方法。在病毒感染时密切注意心脏情况并及时治疗,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目前治疗原则是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各种心律失常。一般是限制体力活动,低盐饮食,应用洋地黄和利尿剂。但本病较易发生洋地黄中毒,故应慎用。

此外常用扩血管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等长期口服。近年来并发现在心力衰竭时能使肾上腺素能神经过度兴奋,β受体密度下降,选用β受体阻滞剂从小剂量开始,视症状、体征调整用量,长期口服可使心肌内β受体密度土调而延缓病情进展。这样不但能控制心衰而且还能延长存活时间。中药黄芪、生脉散和牛磺酸等有抗病

毒,调节免疫改善心功能等作用,长期使用对改善症状及预后有一定辅助作用。本病在扩大的心房心室腔内易有附壁血栓形成,对有心房颤动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发生栓塞性疾病风险且没有禁忌证的患者宜口服阿司匹林预防附壁血栓形成。对于已经有附壁血栓形成和发生血栓栓塞的患者必须长期抗凝治疗,口服华法林,调节剂量使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保持在2~2.5之间。由于上述治疗药物的采用,目前扩张型心肌病的存活率已明显提高。对一些重症晚期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和NYHA心功能Ⅲ~Ⅳ级,QRS增宽大于120ms,提示心室收缩不同步,可通过双心室起搏器同步刺激左、右心室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t therapy,CRT),通过调整左右心室收缩程序,改善心脏功能,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少数患者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药物治疗不能控制,LVEF<30%,伴轻至中度心力衰竭症状、预期临床状态预后尚好的患者可置入心脏电复律除颤器,预防猝死的发生。对长期严重心力衰竭,内科治疗无效的病例,可考虑进行心脏移植。在等待期如有条件尚可行左心机械辅助循环,以改善患者心脏功能。也有试行左室成形术,通过切除部分扩大的左心室同时置换二尖瓣,以减轻反流、改善心功能,但疗效尚待肯定。

本病的病程长短不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出现频度较高,预后不良。死亡原因多为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不少患者猝死。以往认为症状出现后5年的存活率在40%左右。近年来,由于上述治疗手段的采用存活率已明显提高。

二、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以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常为不对称肥厚并累及室间隔,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又可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梗阻性病例主动脉瓣下部室间隔肥厚明显,过去亦称为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idiopathic hypertrophic subaortic stenosis,IHSS)。近年来发现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中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y,APH)不少见。本病常为青年猝死的原因。后期可出现心力衰竭。近年我国大范围资料揭示患病率为180/10万。世界HCM的人群患病率200/10万。我国的患病率与全球相近。

[病因]

本病常有明显家族史(约占1/3),目前被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肌节收缩蛋白基因(sarcomeric contractile protein genes)如心脏肌球蛋白重链及心脏肌钙蛋白T基因突变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还有人认为儿茶酚胺代谢异常、细胞内钙调节异常、高血压、高强度运动等均可作为本病发病的促进因子。

[病理]

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改变在心肌,尤其是左心室形态学的改变。其特征为不均等的心室间隔增厚(非对称性心室间隔肥厚asyometric oePtalhypertrophy,ASH)。亦有心肌均匀肥厚(或)心尖部肥厚(apical hyPertrophy,APH)的类型。本病的组织学特征为心肌细胞肥大,形态特

异,排列紊乱。尤以左心室间隔部改变明显。

[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可无自觉症状,而因猝死或在体检中被发现。许多患者有心悸、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伴有流出道梗阻的患者由于左心室舒张期充盈不足,心排血量减低可在起立或运动时出现眩晕,甚至神志丧失等,体格检查可有心脏轻度增大,能听到第四心音;流出道有梗阻的患者可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较粗糙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心尖部也常可听到收缩期杂音。目前认为产生以上两种杂音除因室间隔不对称肥厚造成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外,主要是由于收缩期血流经过狭窄处时的漏斗效应(verituri effect)将二尖瓣吸引移向室间隔使狭窄更为严重,于收缩晚期甚至可完全阻挡流出道;而同时二尖瓣本身出现关闭不全。胸骨左缘3~4肋间所闻及的流出道狭窄所致的收缩期杂音,不同于主动脉瓣膜器质性狭窄所产生的杂音。凡能影响心肌收缩力,改变左心室容量及射血速度的因素均可使杂音的响度有明显变化,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取下蹲位,使心肌收缩力下降或使左心室容量增加,均可使杂音减轻;相反,如含服硝酸甘油片、应用强心药或取站立位,使左心室容量减少或增加心肌收缩力,均可使杂音增强。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胸部X线检查

心影增大多不明显,如有心力衰竭则呈现心影明显增大。 (二)心电图

因心肌肥厚的类型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最常见的表现为左心室

肥大,ST-T改变,常在胸前导联出现巨大倒置T波。深而不宽的病理性Q波可在Ⅰ、aVL或Ⅱ、Ⅲ、aVF、V5、V4,上出现(图3-10-2a),有时在V1可见R波增高,R/S比增大。此外,室内传导阻滞和期前收缩亦常见。APH型患者可在心前区导联出现巨大的倒置T波(图3-10-2b)。以往常被误诊为冠心病。

(三)超声心动图

是临床上主要诊断手段,可显示室间隔的非对称性肥厚,舒张期室间隔的厚度与后壁之比≥1.3,间隔运动低下。有梗阻的病例可见室间隔流出道部分向左心室内突出、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前移(systolic anterior motion,SAM)、左心室顺应性降低致舒张功能障碍等(图3-10-2c)。运用彩色多普勒法可了解杂音起源和计算梗阻前后的压力差。超声心动图无论对梗阻性与非梗阻性的诊断都有帮助。APH型则心肌肥厚限于心尖部,以前侧壁心尖部尤为明显,如不仔细检查,很容易漏诊。

(四)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

左心室舒张末期压上升。有梗阻者在左心室腔与流出道间有收缩期压差,心室造影显示左心室腔变形,呈香蕉状、犬舌状、纺锤状(心尖部肥厚时)。冠状动脉造影多无异常。

(五)心内膜心肌活检

心肌细胞畸形肥大,排列紊乱有助于诊断。 [诊断和鉴别诊断]

对临床或心电图表现类似冠心病的患者,如患者较年轻,诊断冠心病依据不充分又不能用其他心脏病来解释,则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导管检查作出诊断。如有阳性家族史(猝死,心脏增大等)更有助于诊断。

本病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及心内膜心肌活检可与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血管病、主动脉瓣狭窄等相鉴别。

[防治和预后]

本病由于病因不明,又很多与遗传基因有关,难于预防。对患者进行生活指导,提醒患者避免激烈运动、持重或屏气等,减少猝死的发生。避免使用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减少心脏容量负荷的药物,如洋地黄、硝酸类制剂等,以减少加重左室流出道梗阻。本病的治疗原则为弛缓肥厚的心肌,防止心动过速及维持正常窦性心律,减轻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和抗室性心律失常。目前主张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对重症梗阻性患者可作介入或手术治疗,植入双腔DDD型起搏器、消融或切除肥厚的室间隔心肌。

近年发现,有些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随年龄增长,逐渐呈扩张型心肌病的症状与体征者称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扩张型心肌病相(HCM with DCM like features)。对此用扩张型心肌病伴有心力衰竭时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本病进展缓慢,应长期随访,并对其直系亲属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早期发现家族中的其他HCM患者。

本病的预后因人而异,可从无症状到心力衰竭、猝死。心房颤动可促进心力衰竭的发生。少数患者可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或栓塞等。一般成人病例10年存活率为80%,小儿病例为50%。成人死亡多为猝死,而小儿则多为心力衰竭,其次为猝死。猝死在有阳性家族史的青

少年中尤其多发。猝死原因多为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颤。 三、限制型心肌病

限制型心肌病(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RCM)以单侧或双侧心室充盈受限和舒张容量下降为特征,但收缩功能和室壁厚度正常或接近正常。以心脏间质纤维化增生为其主要病理变化,即心内膜及心内膜下有数毫米的纤维性增厚,心室内膜硬化,扩张明显受限。本病可为特发性或与其他疾病如淀粉样变性,伴有或不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心内膜心肌疾病并存。多见于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仅有散发病例。以发热、全身倦怠为初始症状,白细胞增多,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较为特殊。以后逐渐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水肿、肝大、颈静脉怒张、腹水等心力衰竭症状。其表现酷似缩窄性心包炎,有人称之为缩窄性心内膜炎。

心电图常呈窦性心动过速、低电压、心房或心室肥大、T波低平或倒置。可出现各种类型心律失常,以心房颤动较多见。心导管检查示舒张期心室压力曲线呈现早期下陷,晚期高原波型,与缩窄性心包炎的表现相类似。左心室造影可见心内膜肥厚及心室腔缩小,心尖部钝角化。活检可见心内膜增厚和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化。需与缩窄性心包炎鉴别。心室腔狭小,变形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心包无钙化而内膜可有钙化等有助于本病诊断。

本病还应与肥厚型心肌病的扩张型心肌病相及轻症冠心病鉴别。与一些有心脏广泛纤维化的疾病如系统性硬化症、糖尿病、酒精中毒等特异性心肌病鉴别。

本病无特效防治手段,主要避免劳累、呼吸道感染、预防心力衰竭,只能对症治疗。

心力衰竭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往往成为难治性心力衰竭。糖皮质激素治疗也常无效。栓塞并发症较多,可考虑使用抗凝药物。近年用手术剥离增厚的心内膜,收到较好效果。肝硬化出现前可作心脏移植。

本病预后不良,按病程发展快慢而不同,心力衰竭为最常见死因。 四、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旧称为致心律失常右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其特征为右室心肌被进行性纤维脂肪组织所置换,早期呈典型的区域性,逐渐可累及整个右心室甚至部分左心室,而间隔相对很少受累。常为家族性发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完全外显、隐性型也有报道。临床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右心扩大和猝死,尤其在年轻患者。

根据反复发作的来源于右室的室性心律失常、右心扩大,MRI检查提示右室心肌组织变薄,即可确立诊断。鉴于室壁心肌菲薄,不宜做心内膜心肌活检和消融治疗。应选择恰当的药物控制室性心律失常,高危患者可植入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ICD)装置,或心脏移植以提高生存率。

五、不定型的心肌病

不定型的心肌病(unclassified cardiomyopathies,UCM)是指不适合归

类于上述任何类型的心肌病(如弹力纤维增生症、左室致密化不全(LVNC)、心室扩张甚轻而收缩功能减弱、线粒体受累等)。

某些患者可以出现几种类型心肌病的特征(如淀粉样变性、原发性高血压)。现已认识到某些心律失常如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等,为原发的心肌细胞离子通道或传导系统异常,但尚未将其列为心肌病范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