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九年级(上)期末语
文试卷
1. 班级开展主题为“与俭同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咬文嚼字•认识“俭”】
“俭”小篆左边部分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右边的上半部分是一张倒着的嘴巴,下面是两个人张着嘴巴在说话,表示人前人后要__________。
《说文•人部》有言:“俭,约也。”段玉裁注:“约者,缠束也。”意即用绳子进行(kǔn)__________绑、缠束。
__________式消费导向,俭德作为一种收敛其实质是对劳动果实的爱惜和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常言道“勤为摇钱树,俭为聚宝盆”,节俭是持家的法宝、致富的秘( jué)__________。
根据语境,在上文横线中填入合适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kǔn) ______ 绑收敛) ______ ______ 秘( jué.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表里如一 B.心直口快 C.言行一致 D.名副其实
2. 【文化引领•宣传“俭”】
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__________。
①因为你获得越多,就愈贪婪,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正如白居易所说的“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②它不仅给人们带来富裕安宁的生活,还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 ③而奢侈是一只无形的魔爪,它会把你推向犯罪的深渊,难以回头。
第1页,共22页
④它培养人们自我克制的习惯,它使精明、谨慎渗入人们的生活,它使人们拥有安逸、闲适的心态。
A. ③①②④ B. ②④③① C. ④②③① D. ②③④①
3. 【社会实践•倡导“俭”】
下图是“不同学历人群浪费情况对比”调查表,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图表的主要信息。
4. 【光盘行动•践行“俭”】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语境在横线处补全对话,注意理由充分,语言得体。 小栗是学校食堂光盘行动志愿者。中餐时,她发现同桌小云准备将一半的饭菜倒入易腐垃圾桶,马上前去劝导小云。 小栗:小云,你今天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小云:没啊,我身体好好的!
小栗:那我看你把那么多饭菜倒了,你不觉得不好意思吗? 小云:哪有那么多的意思,我倒我自己的,与你何干? 小栗: ______
小云:我明白了,小栗,谢谢你! 5. 古诗文名句默写。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赋予了山川明月、江海草木等自然景观诗意,一草一木承载了追梦人的悲欢喜乐。你可以从“槲叶落山路,① ______ ”中,觉察到温庭筠羁旅艰辛时的自解情趣;你可以从“鸟下绿芜秦苑夕,② ______ ”中,体会到许浑面对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你还可以从“③ __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感受到刘禹锡面对世事沧桑的乐观豁达。“④ ______ ,⑤ ______ ”,斜阳衰草,寒林空寂,寂寥中回荡着刘长卿过贾谊宅的一声叹息;“⑥ ______ ,⑦ ______ ”,春夏交替,花荣树茂,美景中深藏着欧阳修与民同游的一份快乐。
第2页,共22页
6. 汪曾祺先生在《<水浒>人物的绰号》中写道,“有的绰号是起得很精彩的,很能
写出人物的气质风度,很传神,耐人寻味……有的绰号并不是很精彩”。请任选以下一个“绰号”,写出其人物姓名,并结合相关情节分析该绰号精彩或者不是很精彩的原因。
孝义黑三郎黑旋风鼓上蚤
7. 下列对艾青诗歌特点的分析,不符合的一项是( )
A. 诗人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他常用“太阳”的意象,表达对光明、自
由、胜利的不懈追求。
B.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处理,他的诗歌中就有大量“云
把水倒在河的杯里”这样短小的、富有情趣的表达。
C. 擅长绘画的他,有“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这样具有鲜明色调的句子,表现
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行数的整齐划一,从《大D. 他的诗歌不拘泥于形式,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堰河--我的保姆》开始就显示其自由诗的特点。 8. 文学作品阅读。
秋高柿子红 梦云
①没有一地风吹脆响的柿子叶,故乡的秋天是不纯粹的,就像美少女不会笑,云朵少了高渺的姿态。对秋天而言,这都是生命的缺憾。
②秋来晴好,一日连一日,暖阳像温和的长者抚摸着大地万物,柿树像精神矍铄的老人在惬意之至的清风里,删繁就简,一身轻松。叶落枝枯瘦,枝头一个个火红的柿子像大地炯炯有神的眼睛,窥视天空的秘密,又好似村庄迷人的小灯笼,汩汩地涌冒丰收后的喜庆气息。
③儿时,村庄内外,柿树到处是,春来浓绿铺满地,碎碎的米黄花点缀期间,在绿叶间涂满星空般的梦幻色彩。夏尽秋来,柿果硕硕,累累压满枝。如果不摘下挂满树的柿果,秋风歇时,青黄柿子傲然挺立枝头,做着仲夏夜之梦,心心念念不肯老。冬雪飘来,雪的白、柿子的红,锣鼓喧天般把寂寞的冬日衬出喧闹欢腾的喜庆气氛来。
④没有一颗柿子能悬挂在时光之枝不掉落下来,正如没有一个人能活着走出时间。 ⑤岁月如火,将柿子烘焙至通红。秋冬季节,如果你不嫌脏,亭亭如盖的柿子树下,..软且红的柿子,俯拾即是,那是熟透后,自然坠落的果。
⑥单靠时光催熟,世上就没几个人能尝到甜而不腻的软柿子了。催熟一颗柿子,除
第3页,共22页
了时间,还有伤害。对柿子的精准打击分为两种,一是石灰水泡,二是麻秆穿心。不管哪种,先得把它们从枝上摘下来。
⑦时序五六月,柿子青嫩饱满;用长长的竹夹小心摘下,丢进石灰水里,浸上一周,捞起,不用去皮,张嘴就啃,比萝卜更脆,比甘薯更甜,别有一番风味。对青果的打击是由内而外、全方位的。严格地说,这不叫催熟,是去涩。
⑧秋风正劲,柿果由青而黄,取下柿子,去蒂,用晒干地麻秆或者风干地木槿枝,从蒂边斜插入果,须达到穿心效果。一切做停当后,再搁三五天,坚硬的青柿子变得又红又软,吃一口,让人醉倒在秋天。
⑨小时候,我们村里的青柿果少有人丢进石灰水去涩,大都是秋后摘来穿插催熟。 ⑩有一次,我问正在如是操作的母亲:“为何青黄的柿子,一经穿刺,就会变熟呢?” ⑪煤油灯下,母亲连连摇头。
⑫父亲接过话茬:“ 就像人一样,心没有伤透一次,柿子哪里会成熟?” ⑬我不懂装懂,拼命地点头。
⑭穿了心的柿子,为什么会变成熟?几天前,我从超市里买来几个柿子。那时,它硬朗如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如今软绵绵、红彤彤,像垂垂老者。它是怎样变熟的呢?我怎么一点没有察觉。每天下班回家,瞄它一眼,感觉都一样,但我凝视它的这一刻,它已然熟透,与买来的时候截然不同。
⑮剥开红柿子,那软糯的心,如多汁且甜的西瓜瓤,吃一口,烦忧全忘掉。 ⑯人生之美,哪有一个人吃一口柿子能比拟的呢?
⑰美中不足的是,柿心有个小黑点,得小心翼翼地剔除。突然想起父亲的那句话--心不伤透一次,哪里会成熟呢?这个黑点点,莫非就是它伤透了心的证明? ⑱柿子伤透了心,才会鲜甜;人伤透了心,才会走向成熟。吃完这颗柿子,我渐渐开悟了,懂得纷繁人世,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事是重要的。除此之外,万物皆放下,诸事都可抛。
⑲人到中年,是做减法的时候,好与不好就看自己合不合适,需不需要了。 ⑳经红柿子的引领,我的灵魂像是经历锻打和淬炼,在嗞嗞冒白烟的时候,开窍..了,也坚硬了,像铁。
㉑故乡老了,我也不再年轻。我的柿子情结随着岁月深浓,越发的重了。每每回到故乡,眼看那日渐凋敝的村子,了无人烟,空荡荡的巷子,了无生气,莫名地伤心。柿树早已无人打理,秋来枝头缀满果,任其随风落。秋来风浓,看柿树,树树果实累累,各个红艳艳,寂寞无人闻。
㉒离开故乡二十五年了,味蕾上的乡愁依旧,心里的忧伤随着日甚一日,人到中年,
第4页,共22页
我活得像枝头一颗无人问津的甜柿。今生今世,我都贪恋红软、多汁的那一口。 ㉓秋来柿红,那里藏着游子的故梦,抚慰一颗已然沧桑的心。 (选自《知识窗》2020.10,有删改) 参考示例,将下列结构图空缺处补充完整。 线索:写柿景→品柿味→① ______ →抒柿情 品美:成熟之美→② ______ →伤透之美→③ ______ 联系上下文,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岁月如火,将柿子烘焙至通红。 ..
②经红柿子的引领,我的灵魂像是经历锻打和淬炼,在嗞嗞冒白烟的时候,开窍了,也..坚硬了,像铁。
“就像人一样,心没有伤透一次,柿子哪里会成熟?”有同学认为这句话写得很妙。联系文章,请你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试从结构、内容角度加以分析。 标题“秋高柿子红”意蕴丰富,请加以分析。 9.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①_______病毒简单来说就是“寄生虫”,不依附于其他生物就没法存活和繁殖。 当一个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将走过 6个步骤。首先是吸附,病毒通过“识别”宿主细胞膜表面特有的受体蛋白分子,来“盯上”目标细胞。然后开展侵入--要么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宿主细胞,要么直接将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之内。接下来是脱壳,病毒的感染性核酸“脱下”蛋白质外壳,然后“马不停蹄”地进行生物合成--根据基因指令,借助宿主细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场所,来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紧接着进行组装,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会组装成子代病毒;最后是释放,子代病毒释放到宿主细胞外。
这一次来袭的新型冠状病毒,其入侵步骤也是如此。截至目前,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还很不够,尽管科学家在一些机理问题上取得一些进展,但还有很多临床表现尚未找到原因。
(选自光明网2020年2月11日《九问新型冠状病毒》,有删改) 【材料二】
②________一种病毒要想入侵人类体内,要突破“重重防线”,而人体也终将发现它们的存在,然后奋起反抗” --这就是人体的免疫机制。
打喷嚏、咳嗽、咳痰,这些都是免疫细胞与病毒作战的表现。人类的呼吸系统尽管是一个与外界相通的开放系统,但这个系统从头到尾有多个环节,均部署免疫细胞
第5页,共22页
“重兵把守”,防御病毒入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时,通过鼻腔和口腔进入到人体咽喉部后,将进一步蔓延气管及更细的支气管,进而到达肺泡。不过,这些病毒进入肺泡的每一步,都会遭到免疫细胞的“防御”和“监视”。
具体来看,人体气道表面的大部分细胞,都含有像刷子一样的细长纤毛,这些纤毛表面还有能够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这些黏液能够包裹病毒,并依靠纤毛向上推动,经气道从口腔内排出--这个过程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咳痰”。
如果病人出现干咳症状,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病毒突破气管、支气管部位的防线侵入到了肺泡,肺泡部位的免疫细胞同样会被激活。一整套环节中的免疫细胞都会被激活,释放细胞因子如白介素 -1、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直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机体发热。
此外,病毒入侵肺泡后,如果引起大量肺泡上皮细胞死亡,其释放的死亡物质,还会进一步刺激免疫细胞,引发更强的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其实也属于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一方面过高温度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另一方面,温度升高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防御能力。
(选自光明网2020年2月11日《九问新型冠状病毒》,有删改) 【材料三】
12月4日,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在第八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做《新冠肺炎疫苗和药物研发进展》发言时表示,“年内将有6亿支灭活疫苗获批上市”。据悉,截至12月2日,全球在研新冠疫苗共有214个,其中51个已进入临床研究,14个来自中国;14个进入Ⅲ期临床,6个来自中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中国的疫苗是扎扎实实往前走的。 (选自2020年12月7日《北京商报》,有删改) 选出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______
A.新型冠状病毒入侵需要经过6个步骤: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 B.到目前为止,尽管科学家在一些机理问题上取得了进展,但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还很不够。
C.只有打喷嚏、咳嗽、咳痰是免疫细胞与病毒作战的表现,属于人体的保护机制。 D.我国疫苗研发扎扎实实往前走,新冠国产疫苗2020年将有6亿支灭活疫苗获批上市。 联系上下文,体会【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第6页,共22页
【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关于新冠病毒的“两问”,请各拟一个小标题。这两则材料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中,是否能够调换位置,为什么? 10. 古诗文阅读。
李士谦,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
①
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
②
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③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 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选自《隋书李士谦传》)
【注释】①阋(xì):争斗;争吵。②埒(liè):相等。③燔:焚烧。④糜:粥。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①躬处节俭 .②值年谷不登 .③士谦牵置凉处饲之 .方法 造字推测法:形声字 参考成语法:五谷丰登 解释 躬: ______ 登: ______ ④
课内迁移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置: ______ ④收埋骸骨,所见无遗 查阅词典法:①赠送;②抛弃;③漏掉。 遗: ______ (填序号)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每以振施为务 .B.士谦闻而出财 .C.无为吏之所拘 .D.以贷乡人 .或异二者之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第7页,共22页
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②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李士谦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选文事例,试做简析。 11.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乙)从军行 [唐]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 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两首《从军行》的前两句,在写作手法和作用上有何相同之处,试作简析。 有人认为“《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你是否同意?请结合两首诗作分析。 12.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据报
道,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天津等10省市开展“京剧进校园”试点工作,将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广。对于“京剧进校园”的利弊,人们议论纷纷。请你写一段文字,表达对这一问题的看法。(100字左右)
13.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当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如同纪伯伦所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
第8页,共22页
③
①
--选自周国平《童年的价值》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 600至800字的文章,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也可以对这个话题发表观点和见解。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2)不得抄袭、套作;(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第9页,共22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捆,liǎn,诀
【小题2】C
【解析】答案: (1)捆 liǎn 诀 (2)C
(1)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kǔn绑”写作“捆绑”,“收敛”读作“shōu liǎn”,“秘jué”写作“秘诀”。可据此回答。
(2)本题考查补充词语。由“右边的上半部分是一张倒着的嘴巴,下面是两个人张着嘴巴在说话”可知,横线上要填写的词语要与“言”有关。再联系“人前人后”的语境可判断,应填写“言行一致”。 故选:C。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中心句,通过读这四个句子,可知写出了节俭的巨大作用,确定②为首句,④紧承②的内容,写出了节俭的作用;③①最后交代了奢侈的巨大坏处。所以顺序为②④③①。 故选:B。
本题考查语句的排序。解答此题,要在对文段意思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排序,首先确定首尾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 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 1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
2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3把握关联词的搭配。
4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第10页,共22页
3.【答案】答案:
示例:学历与浪费情况成反比,学历越高,浪费越少。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概括能力。此图表名称是“不同学历人群浪费情况对比”,小学及以下占15.1%,初中占13.5%,高中职高占13.2%,大专占12.5%,本科占12.8%,硕士及以上占10.5%。由数据变化可见,总的来看,随着学历的增高,浪费人数所占比例逐渐降低。可据此概括作答,注意题干“用一句话概括”的要求。 图文转化应注意:
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4.【答案】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粮食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光盘行动,不能浪
费粮食!
【解析】答案:
示例: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粮食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光盘行动,不能浪费粮食!
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此题围绕“我们应节约粮食”对小云进行劝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5.【答案】枳花明驿墙,蝉鸣黄叶汉宫秋,沉舟侧畔千帆过,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
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解析】①枳花明驿墙(重点字:枳) ②蝉鸣黄叶汉宫秋
第11页,共22页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重点字:畔) ④秋草独寻人去后 ⑤寒林空见日斜时 ⑥野芳发而幽香
⑦佳木秀而繁阴(重点字:阴)
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 诗文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重点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并注意重点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与书写。
6.【答案】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结合原著情节及人物性格分析即可。比如:李
逵绰号“黑旋风”,因为李逵身材不高,长的壮实,走起来风风火火,全身皮肤色黑如钢铁,使一双板斧,舞起来又快又狠,无人敢近身,抡起来像风轮一般。李逵是沂州沂水县百丈村人氏。因为打死了人,逃了出去,得到赦免,被戴宗留在江州当牢子。为了解救宋江和戴宗大劫法场,李逵与众人大闹江州,欲背着老母上梁山享福,后因老母在沂岭被虎所害,李逵怒杀一窝四虎。因此这个绰号准确形象的描述了李逵的形象,非常精彩。 答案:
示例一:“孝义黑三郎”这个绰号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宋江这个人物的典型特征,我认为是十分精彩的。“黑”是指宋江的肤色,书中道:“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三郎”是他的排行,书上说:“那押司姓宋,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孝义”是宋江性格的一大特征。到郓城县做押司后,宋江便办了与父亲、家人断绝关系的文书,就是怕日后有事牵连到父亲和家人。也正因此,杀阎婆惜后,公人去捉宋太公,见了文书,也不能捉人,确保了家人的人身安全。
示例二:“鼓上蚤”是指鼓边上起固定鼓皮作用的铜钉,取其身小而善于钻入的意思。时迁自幼练得一身好轻功,善能飞檐走壁,所以绰号“鼓上蚤”,这个绰号和时迁的性格特点相符,非常精彩。
示例三:“黑旋风”李逵,李逵身材不高,长的壮实,走起来风风火火,全身皮肤色黑如钢铁,使一双板斧,舞起来又快又狠,无人敢近身,抡起来像风轮一般。为了解救宋江和戴宗大劫法场,李逵与众人大闹江州,欲背着老母上梁山享福,后因老母在沂岭被虎所害,李逵怒杀一窝四虎。因此这个绰号准确形象的描述了李逵的形象,非常精彩。
第12页,共22页
【解析】《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主题。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体裁、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7.【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云把水倒在河的杯里”是泰戈尔的诗句,不是艾青的。 故选:B。
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随着诗歌结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艾青的诗歌以它紧密结合现实的、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收获。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艾青从对农村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接近他们的要求出发,十多年来,一直向他们呈献着自己最真切的诗情。
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8.【答案】【小题1】悟柿心
【小题2】味道之美 【小题3】沧桑之美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分析。从第⑮段的“剥开红柿子,那软糯的心,如多汁且甜的西瓜瓤吃一口,烦忧全忘掉”和⑯段的“人生之美,哪有一个人吃一口柿子 能比拟的呢?可以概括出吃柿子的“味道之美”;从第⑰段的“美中不足的是,柿
第13页,共22页
心有个小黑点,得小心冀翼地剔除”和⑱段的“柿子伤透了心,才会鲜甜;人伤透了心,才会走向成熟”可以概括出:“悟柿心”的伤透之美;从第㉒段的“离开故乡二十五年了,味蕾上的乡愁依旧,心里的忧伤随着日甚一日,人到中年,我活得像枝头一颗无人问津的甜柿”和㉓段的“秋来柿红,那里藏着游子的故梦,抚慰一颗已然沧桑的心”可概括出:抒柿情,品沧桑之美。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烘焙”本义是用火烘干。结合“岁月如火”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明是时间让柿子成熟,体现出作者对柿子的喜爱。
②“嗞嗞”是拟声词,结合上句,作者将灵魂成长的过程比成金属煅烧,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形象地写出了“我的灵魂”经历“锻打和淬炼”达到冒白烟的程度,以至于“开窍了,也坚硬了”,想象丰富,形象立体,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3)本题考查句子作用分析。注意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内容上: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第⑫段,是父亲说的话,回答⑩段中的“有一次,我问正在如是操作的母亲:‘为何青黄的柿子,一经穿刺,就会变熟呢?’”,又与第⑰段的“突然想起父亲的那句话--心不伤透一次,哪里会成熟呢”互相照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柿生与人生作类比,生动形象;结合⑱段中的“柿子伤透了心,才会鲜甜;人伤透了心,才会走向成熟”可知,这句揭示本文的主旨,指出无论是柿子还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过“磨炼”才能成熟长大。
结构上:“柿子哪里会成熟”是对上文第③段“儿时,村庄内外,柿树到处是,春来浓绿铺满地”,⑤段“岁月如火,将柿子烘焙至通红”和⑧段“坚硬的青柿子变得又红又软,吃一口,让人醉倒在秋天”中柿子一生的总结;又开启下文第⑱段“柿子伤透了心,才会鲜甜;人伤透了心,才会走向成熟……”“我”的联想,让“我”懂得了“纷繁人世,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事是重要的。除此之外,万物皆放下,诸事都可抛”的道理,从而总结出“人生如柿生”的感悟作铺垫。
(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秋高柿子红”表面上是指第⑧段的“秋风正劲,柿果由青而黄……坚硬的青柿子变得又红又软,吃一口,让人醉倒在秋天”,实际上作者用⑱段的“柿子伤透了心,才会鲜甜;人伤透了心,才会走向成熟”串起了“人生如柿生”,让我领悟到“纷繁人世,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事是重要的。除此之外,万物皆放下,诸事都可抛”的道理。又用㉒段的“我的柿子情结随着岁月深浓,越发的重了”和㉓段的“秋来柿红,那里藏着游子的故梦,抚慰一颗已然沧桑的心”,用“柿子红”表达了对柿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答案:
第14页,共22页
(1)①悟柿心 ②味道之美 ③沧桑之美
(2)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岁月比成火,“烘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柿子随时间的成熟的过程。体现出作者对柿子的喜爱。
②作者用“嗞嗞”这个拟声词,形象地描绘出灵魂经历淬炼的过程,想象丰富,将灵魂成长的过程比成金属煅烧,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3)内容上:这句话借用父亲的口吻,解答了我的疑惑“为何青黄的柿子,一经穿刺,就会变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柿生与人生作类比,生动形象;同时含蓄地揭示了本文的主旨,无论是柿子还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过“磨炼”才能成熟长大,灵魂才能“坚硬”。
结构上:总结上文柿子树从青黄到通红的一生,最终成熟的原因;为下文我在背井离乡的二十五年间,由青年到中年的成长过程中,逐渐领悟到“人生如柿生”作铺垫。 (4)“秋高柿子红”表面上是指故乡的柿子树从青黄到通红的一生,在秋高气爽之际,高挂枝头,喜庆、软糯、鲜甜;实际上是作者暗示人生如同柿生,从青年到中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总要经过“磨难”,才能收获“成熟”与“鲜甜”,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柿子以及故乡的深切思念,时常要依靠这故乡的红柿子来聊以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抚慰自己的乡愁。
文章写了故乡的柿子树从青黄到通红的一生,实际上是作者暗示人生如同柿生,从青年到中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总要经过“磨难”,才能收获“成熟”与“鲜甜”,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柿子以及故乡的深切思念,时常要依靠这故乡的红柿子来聊以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抚慰自己的乡愁。
赏析词句要依据词句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词句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词句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9.【答案】【小题1】C
【小题2】 【小题3】
第15页,共22页
【解析】(1)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ABD.正确;
C.有误,“只有”过于绝对,“发热”也属于人体的保护机制。 故选:C。
(2)解答本题需要熟知各种说明方法,并能恰当理解。“人体气道表面的大部分细胞,都含有像刷子一样的细长纤毛”采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细长纤毛”比喻成“刷子”,写出了纤毛“细长”的特点。“这些纤毛表面还有能够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这些黏液能够包裹病毒,并依靠纤毛向上推动,经气道从口腔内排出--这个过程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咳痰’”,采用的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详细地介绍了咯痰的过程,通俗易懂。
(3)拟写小标题要根据材料内容,并且要简明扼要。通过材料一“首先……然后……接下来……紧接着……最后……”说明了病毒入侵人类的过程,所以材料一的标题可拟写为:病毒如何入侵人类。材料二先由病毒入侵人体,引出人体免疫系统,然后详细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后,人各个器官、组织、细胞是如何进行抵抗的,所以材料二的小标题可拟写为:人体如何反击病毒。根据以上两个材料的内容概括可知,应该是先有了病毒入侵人体,人体才面对病毒有了免疫系统,所以两个材料顺序不能颠倒。 答案: (1)C
(2)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将“细长纤毛”比作“刷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纤毛“细、长”的特点,同时对咳痰的过程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加通俗易懂。
(3)①材料一:病毒怎么就盯上了人类;病毒如何入侵人类。
材料二:人体如何反击病毒;面对病毒的入侵,人体免疫系统能起什么作用。 ②不能调换位置。材料一主要内容是“病毒的入侵”,材料二的主要内容是“人类面对病毒的反击”,两则材料存在一个先后顺序,只有病毒先入侵,人体才会想办法去反击,所以不能调换。
本题是关于新冠病毒的材料阅读题。分别考查了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比对能力,说明方法的辨析,以及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总结能力。
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
第16页,共22页
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10.【答案】【小题1】亲身,(谷物)成熟,放置,③
【小题2】B 【小题3】略 【小题4】略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课内外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 A.前者是作为,后者是心理活动。
B.前后都是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 C.前者不翻译,后者是的的意思。 D.前者不翻涂,后者是用来的意思。 故选:B
(3)①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停顿。此句译为: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可明确断句为: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②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愧,惭愧。相,互相。卒,最终。为,成为。善士,善人。
句子翻译为:兄弟两人很惭愧,互相推让,最终都成为善人。
(4)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依据“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赈施为务,尝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可概括为:生活节俭,但克己为人,乐善好施。依据“‘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此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等,可概括为:不图回报,淡泊名利。 答案:
(1)①亲身;②(谷物)成熟;③放置;③
第17页,共22页
(2)A.前者是作为,后者是心理活动。
B.前后都是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 C.前者不翻译,后者是的的意思。 D.前者不翻涂,后者是用来的意思。 故选:B
(3)①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②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 (4)依据“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赈施为务,尝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可概括为:生活节俭,但克己为人,乐善好施。依据“‘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此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等,可概括为:不图回报,淡泊名利。 参考译文:
李士谦,因父亲早死,不曾喝过酒吃过肉,从不说杀生之言。(李士谦)家里富裕,但自己处处都很节俭,每每以帮助别人为责任。州里有死了人而家里又无法安葬的,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的需要供给钱财。有兄弟间财产分配不均,以至互相争吵告状的,士谦听说之后拿出自己的钱财给了那个少的,使他的财产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两人很惭愧,互相推让,最终都成为善人。有个人的牛毁坏了他的田地,他牵到凉快的地方喂着,比牛的主人照顾得还好。看见有人偷割他的禾黍,却默默地避开。他的家童曾抓住一个偷粟的,士谦安慰这人说:“这是贫穷所致,不应该责备。”就让放了他。他的仆人曾和同乡人董震因喝醉酒比力气,董震掐住仆人的咽喉掐死了。董震很害怕,向士谦请罪,士谦安慰他说:“你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何必请罪呢!但是可以远远地离开,不要被官吏捉住。”
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来表示道歉。士谦说:“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烧了借契,说:“债了结啦,请不要放在心上了。”让大家放心离开。第二年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拒绝了,一点也没收下。又有一年大饥荒,有很多饿死的人,李士谦用尽所有的钱财,为饥饿的人供给米粥,依靠他保全活下来的人数以万计。李士谦还将那些饿死人的尸骨收集起来埋葬好,没有漏掉一个。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抚摩自己的子孙说:“这是李参军留下来的恩惠啊。”有人对李士谦说:“您的阴德多。”士谦说:“所谓阴德是什么?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知道。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 !”
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变”、“调”五法:1、增,
第18页,共22页
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11.【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
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描写了寒风紧吹、冻泥开裂、梧桐叶落、枝梢断折的寒冷萧瑟的景象。交代了严酷的环境,提供人物活动背景,渲染凄凉氛围,烘托战士的精神。可见两诗都写了环境的恶劣,抒发对守边将士的赞美崇敬之情。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甲诗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乙诗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答案:
(1)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2)不同意。一方面,这两首诗通过环境描写表现出征战的辛苦;另一方面,诗歌也
第19页,共22页
表现了将士们一往无前、斗志昂扬的爱国情怀。 译文: 【甲】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乙】
湖海之滨冷风吹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 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把红旗一直插上天山头顶雪。 【小题2】
【解析】【甲】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注意写作角度的把握。
12.【答案】答案:
示例:中学生接受真正的传统文化熏陶是非常必要的,京剧进课堂,当然是件好事。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脸谱是绘画艺术,身段是形体艺术,即便单看唱词,夹叙夹议,如诗如歌,也是很好的文学范本。哪怕仅仅是读读这些经典唱段,也能学到很多历史知识、
第20页,共22页
生活常识;还能学到许多修辞方法,至少对写作文是一种帮助吧。
【解析】本题考查发表看法的能力。此题答案虽具开放性,但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考虑,宜持赞同“京剧进校园”的观点。可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能学到很多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等角度作答。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13.【答案】母爱的分寸 母爱是人类最纯洁、最无私、最珍贵的情感,每一个孩子
无不享受着母亲给予的幸福和快乐。但是,母爱是有分寸、有尺度的,过多过少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条件下,在强调个性发展和独立人格的教育环境中,母爱与现实教育的要求是有矛盾的,与孩子追求自立的愿望也是有冲突的。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母亲,只有正确把握母爱的分寸,才能化解这种矛盾与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性格的母亲其母爱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性格开朗者,往往表达的方式比较直接,有时不分场合,也不顾及孩子的心理状态,使母爱的表达非常豪放与率直。性格内向的母亲,一般表达的方式比较含蓄。不同文化层次的母亲其母爱的表现方式也不一样,会有朴素与精细的差别。不论何种情况,都是正常的,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母爱蓄于心,藏于情,而尽量少显于形,过于直,那就会使母爱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所谓蓄,就是要加强修养。母爱是母亲的天性,有与生俱来的因素,但后天的修养是使母爱至善至美的重要过程。这就要求每个母亲加强学习,积极提高文化素质,不断陶冶道德情操。一个具有良好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的母亲,才会真正理解母爱的真谛,才会赋予母爱更完美的内容和表现方式。
在孩子不同年龄阶段享受的母爱应该有所不同,这是母亲要把握的分寸。对处于幼小时期的孩子,大致相当于上小学之前,应该施于更多的母爱。但是当孩子上了小学、初中以后,他们已经有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母亲总是觉得他们没有长大,仍然无微不至地关照和喋喋不休地唠叨,那只能适得其反,使母爱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母亲是伟大的,但只有掌握母爱分寸的母亲才是成功的母亲,愿天下的母亲都成为
第21页,共22页
伟大而又成功的母亲。
【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具有时代感和现实针对性,与每一位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读懂材料,把握重点信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可知,材料中告诉我们的是孩子们有自己的思想,家长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要让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理想的实现而不断努力。还告诉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怎样与孩子相处。对于孩子的爱,一定要有分寸,不可盲目地溺爱孩子,关键时刻还要做到适当地远离,因为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从哪个角度立意都不可脱离材料的范围。基于以上分析,可从下面的角度立意: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爱的方式与分寸;怎样与孩子相处等。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也可以对这个话题发表观点和见解。注意字数要求。
本文从材料中概括出的观点是“母爱要有分寸”。开篇提出观点,又从“不同性格的母亲其母爱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在孩子不同年龄阶段享受的母爱应该有所不同”两方面论述了“母爱要有分寸”。结尾再次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文章观点明确,说理透彻,思路清晰,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
第22页,共2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