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方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方案

2023-03-24 来源:乌哈旅游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吉安县城关一小 游娟

【教材分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过程: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删除、燥热”等词语。

能力与方法: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课文1~5自然段,学习修改作文、写好作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叶老先生认真、平和、给人温暖的为人处事作风。

【教学重难点】

掌握“删”等生字的读写,学习修改作文、写作文的方法,体会叶老先生的为人。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题质疑

1、复习背诵本学期叶圣陶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2、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既提到了爬山虎,又和叶圣陶先生关系密切,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3、指导读题:这是片充满生机的爬山虎——生读题(重读:绿绿的)

那,是片令人难忘的爬山虎——生读题(重读:那片) 4、质疑:哪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回忆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

古语云:“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以旧带新,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点,顺其自然地迁移到新内容,使学生的语文基础更加扎实,老师的语文教学更加有效,课堂教学不再浮躁。

二、检测预习,基础达标

1、生字新词我会读能写(加粗为会认字,横线为要写字):

推荐 删除 动词 融洽 黄昏 余晖 楷模 曲线 一篇 翻到 燥热 握手 客厅 几页纸 模模糊糊 密密麻麻 莫名其妙 映入眼帘 (1)读音:同桌对读,读准字音并提醒。

提示:注意翘舌音“删”、平舌音“词”及多音字“曲”,发现

AABB式有特点的四字词语并拓展。

(2)书写提示:

①利用形近字区分并识记“燥”字。

热得快着火是——燥热;急得直跳脚是——急躁;用手来——做操;拿水来——洗澡。

②了解“删”字来历及指导书写。

古时候,在发明纸之前,人们只能在动物的骨头上刻字,后来,又把字刻在竹片上。刻好后,用绳子将竹片串起来,就成了一册书。这就是“册”字的演变过程。如果遇上写错字,他们只能用小刀把错字削掉,这种方法叫“删”。所以,古人就用册加立刀创造了“删”字。

2、课文内容我会概括:

本文作者是 ,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他主要回忆了 和 这两件事。

提炼:通过抓住人物、事件来概括写人记事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设计意图】

生字新词的正确读写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有此前提,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真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至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渗透了形近字区别和了解造字本义两种识记生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生字词教学也充满趣味性和生命力。

三、设问导学,小组合作

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个小故事——修改作文。对此,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

2、出示学习要求及独学提示:

默读课文1~5自然段,画出叶老帮“我”修改作文的词句,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在旁边写批注。(先独学,后小组合作)

独学提示: ①抓关键字词:我从 (词语)中体会到 。 ②想象画面:我仿佛(看、听、想)到 。 ③联系资料:通过查找资料,我知道 。 ④体会表达:这是人物的 描写,我从中体会到 。 【设计意图】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有疑方会思,有疑方能学。独学提示帮助学生独立阅读,而默读又不失为训练独立阅读的良好契机。让学生带着“读——画——想——写”的任务学课文,目的性自然体现,学习必有所获。

四、展示讲评

(一)小组合作,展示汇报 (二)师相机讲评 1、第1-3自然段

句子“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

圈、钩或直线、曲线。”

(1)从“映入眼帘、密密麻麻、几页纸、到处”等关键词中体会叶老修改作文认真。

(2)扣“愣住”体会:为什么愣住?仅仅是因为叶老先生改的多吗?

(3)结合“资料袋”及相关资料,体会叶老先生修改作文一丝不苟,一词、一个标点也不放过,对文章精益求精。

资料一:“我”的作文《一幅画像》总共写了满满的4张纸,1500多字,叶老先生共修改了160多处。

资料二:叶圣陶(1894.10-1988.2)

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教育部副部长等多项职务,工作非常繁忙。帮“我”修改作文时已68岁,近古稀之年。

(4)联系上文体会:叶老先生修改多处,“我”的作文究竟写得如何?(“我”的作文获了奖,叶老先生仔细修改,可见对我的关心与殷切期望。)

(5)师引读:因此,作者这样写道——

生感情朗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2、第4自然段

(1)句子“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体会用字的准确性。

(2)比较句子: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①联系实物,体会包书纸和封面的区别,体会删改使句子意思确切,不会混淆。

②指名读带“包”的句子,体会用词重复的语病,删除使句子干净、规范。

(3)师引读:难怪,作者说——

生感情朗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4)学以致用小练笔: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作者是肖复兴写的。(意思重复,删去“的作者”或“写的”。)

②上课时,同学们的眼睛都集中到黑板上。(用词不当,“眼睛”删改成“目光”。)

3、第5自然段

(1)体会叶老先生对我的关心,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2)学习评语中暗含的如何写好作文的方法:具体事实、深受感动、亲切自然。

(3)师引读:所以,作者说——

生感情朗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设计意图】

尊重主体,面向全体。小组合作、展示汇报的环节既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又让教师进一步掌握学生学情,有利于重点讲评。教师充分扮演“助产师”的角色,少讲精讲,讲学生不会的,将学生难懂的,并适时激发、启发他们,调动学习的内部动因,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提高课堂凝聚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教材解读深入,能整体、全面地把握。

五、小结反馈

1、师:叶老先生帮“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萦绕在作者脑海,久久不能忘怀!让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和作者一起回忆回忆吧!

2、小组交流反馈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 这则短短的评语 【设计意图】

课堂教学的小结归纳反馈,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总结规律,既对新知识有一个整体记忆,又为进一步学习架设桥梁、埋下伏笔,起到事半功倍、时半效优的效果。

六、拓展资料,了解作者——肖复兴

1、师:正是受到叶老先生的影响,后来肖复兴也成了一位著名作家。

2、拓展肖复兴资料。

肖复兴: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

代表作:《音乐笔记》《海河边的一间小屋》《生当作人杰》等。 师:可他依然感恩叶老先生对自己一次次的关心与帮助。于是,1992年,他写下了这篇回忆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原文中,他还写道——

3、拓展原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片段 “一次偶然的机会,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七、课后作业 1、拓展阅读原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 《一幅画像》 2、修改下面这段话。

一天下午全班同学都出去了,教室里寂静无声,空无一人。仔细地读着书,我默默地坐在桌旁。

【设计意图】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树立“大语文”观念,必须指导学生把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语文活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用课内所学之法指导课外语文实践,用课外语文实践来丰富充实课内语文

学习。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促进语文学习成绩和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附: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 写作文: 叶圣陶————“我”(肖复兴) 邀请做客 改作文: 修改符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