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如何备好一堂化学课

如何备好一堂化学课

2023-08-30 来源:乌哈旅游
如何备好一堂化学课

备好一堂课非常不容易,参加过优质课评选的老师都会有这样一种深刻的体会,那就是精心地去琢磨好一堂课,必须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付出艰辛劳动的同时,也会有很多的收获。我经常听到有些参加过省优质课的老师这么说,再也不想参加这样的比赛了,太累了!那我们能够反思一下,为什么准备一堂课会这么辛苦?我们是不是还有些欠缺呢?的确,我觉得备好一堂课有一条明确的思路是非常重要的,那需要我们准备哪几个方面的工作呢?从哪儿入手?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理念?下面我想和老师们谈谈这个话题,和老师们一起交流一下,希望能对老师们下一步提升备课质量有所协助。

备好一堂的课,教师应具备以下八种意识:

一、研究意识。首先要从基于促动学生理解发展的理念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材这部分内容原来学生已经有了哪些知识基础?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理解水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对学生有哪些方面的发展?等等。再一个就是,研究教材编写的意图是什么,只有研究透了教材设计的意图,才能有针对性的去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对相关内容的处理方式。理解教材与熟悉教材有本质的区别,熟悉教材是浅层次的表面化的,即有哪些知识点?重难点是什么?等等;而理解教材是深层次的、更侧重于功能化。即要理解教材设计这些内容其预期的功能是什么。例如: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化学反应速率第一课时,它有三个方面的功能:①对化学反应理解角度的丰富(由定性到定量);②对化学反应快慢理解水平的提升(加快的原因是什么?由实验得出的关系式能够解释);③对影响反应速率因素理解水平的提升(由简单到复杂,即原来理解是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并不知道改变不同物质的浓度对整个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水准是不一样的,等等)。研究教材,这是备好一堂课的首要工作,而且要费大力气去做这项工作。

二、引入意识。要重视一堂课的引入,尤其是新课的引入。巧妙的引入会给老师、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和注重。但应避免形式主义,很多教师认为形式活泼,内容有趣,学生活动多就是一堂好课,正是这种有偏颇的理解使得教师们对课堂形式的注重超过了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完成了自我知识的建构的注重。在历次省优质课上,几乎每个选手都在引入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引入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化学反应速率第1课时定量描述反应速率的引入:切入点的选择有从必修2引入的,有从教材上给的材料引入的,有从对反应的理解引入的,还有从浓度影响速率引入的等等。在课堂引入时应体现出:

1、引入的简单性。教师应该摒弃花哨复杂的形式,更不能以复杂作为特色。应该以最利于学生理解的形式入手,用最简单而又最能吸引学生思考的方式引入。

例如,对于离子反应的本质的引入,某教师采取的方法是:将NaOH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取过滤后的溶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通过实验现象(前者是产生蓝色沉淀,后者是产生白色沉淀)使学生明确溶液中的反应是离子反应。而另一位老师则做了Ba(OH)2溶液和H2SO4 溶液混合后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通过小灯泡“亮、灭、亮”的现象使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即使从教学目标来看,两者都能够达到目的,但是相比较来说,前者的实验涉及到的物质较多、反应较多、现象较多,学生理解的障碍较多、形式复杂,教学效果不如后者。

2、引入的有效性。注意有效联系,有效联系的内涵包括2个方面。第一,教师不能为了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形式的活泼性,将一些与本课内容联系不甚密切的现象或事实在课堂上表现,这样会产生“生拉硬拽”的感觉。第二,教师在设计引入方式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分析,包括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怎么让他们知道”等等实行多方面的分析。只有在对学生实行准确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从学生的角度考

虑问题提出的方式、角度和内容。

3、引入的优先性。当一堂课的引入有多种方案时,利用实验的引入应优先考虑。因为化学实验既能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又能最大水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三、情景创设意识。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课堂。尤其是新课改以来,把情景教学看做是新课改理念下的一种基本要求和标志,新教材中也增加了很多情景素材,将化学问题或事实镶嵌在一种模仿或真实的环境中,表现给学生,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去注重情境中的化学知识和学生不能解决的化学现象,从而主动感觉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情境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含实验情境、虚拟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待。

四、问题设计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的王磊教授特别强调问题线索的设计,她说不但要会设计问题,而且要体现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应该大体有一个问题设计的走向。问题之间不是孤立的,应该有递进性、层次性。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有思考的价值,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我们老师往往意识到设计问题了,但大多质量不高。例如,在一次省优质课上,有个老师在讲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讲到活化能,课本上有个表,列了一些反应的活化能,他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表中的数据思考不同反应的活化能数值是否相等?同样一个课题的内容,另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根据阿伦尼乌斯公式分析,当温度一定时,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率有怎样的影响?对比上表你会得到怎样的结论?(得出一个结论:活化能越大,升高相同温度时,对反应速率增加的倍数影响水准越大)。我觉得一个是要找准在哪儿设计问题,然后再考虑如何设计问题,哪

些问题是让个体思考的,哪些需要学生分组讨论的等等。

五、探究意识。一堂课的内容你要研究探究点,有几个值得我们去探究的“点”,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这次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尽可能的针对每一堂的内容反复体会,寻找探究点。事实上,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探究意识比较淡薄,所以他就设计不出很精彩的课。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究点,探究的内容必须具有开放的特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多种表示方法,质量的变化、体积的变化、浓度的变化等等,这就体现了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然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回归到教材,找到落脚点,最后归纳为:我们通常用单位时间内,某反应物浓度(或质量、或物质的量等)的减少或某生成物浓度(或质量、或物质的量等)的增大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再一个探究点就是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安排的探究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上的一个表格中的多组数据,经过讨论会发现一些规律。这两个探究过程要体现出来,而且要充分。

六、核心活动意识。一堂课的内容有其重点所在,教材为了协助学生理解,会围绕重点内容设计一些辅助的学习活动。所以,要深入研究教材中探究活动的真正意义在哪里,但也要有主次之分,在活动的内容及活动时间安排都要有区别,要在核心活动上搞探究,多花点时间,不要在细枝末节上搞探究。

七、创造、开发意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体现了一个老师对教材研究的水准、理解的水准,同时也体现了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水平。例如,有的老师在讲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她在教材给了那个表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最后一栏,这个栏的添加会加深学生对“催化剂的使用与否对化学平衡常数没有影响”的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