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简介:
制片地区: 美国 导 演: 迈克·尼科尔斯 编 剧: 巴可·亨利 主 演: 达斯汀·霍夫曼和安妮·班克罗夫特 上映时间: 1967年 获奖情况:
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影片提名 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获奖 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
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道具布景提名
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
电影《毕业生》体现青年人的成长及对成年人社会的奋起反抗,影
片以一鸣惊人的姿势出现,成为“新好莱坞电影”里一部举足轻重的代表作。
《毕业生》镜头运用分析:
1. 大量运用了变焦镜头,这是此片最大的摄影特点。开场即是如此,先给Ben一个面部特写,然后逐渐拉成机舱全景。随后本走在电梯中,音乐响起,画面中时不时地淡入淡出几个陌生人的影子。长长地电梯,似乎走也走不到头,就仿佛本内心中的彷徨一样冗长。
2. 本与父亲的谈话中,侧光的运用来诠释本的面部表情。3:12
在隔物取景时,被隔的人物经常处于阴影中,或者只交代一个背影,几场Ben与Ms. Robinson的室内戏都是如此,开场Ben的父亲与他在鱼缸前的对话也是如此,摄影师并没有采用普遍的正反打,对于被隔的人物,只给出声音,而被光打亮的人物则作为主要被摄体被突出,这也有利于表现对话双方的距离感。
3. 在见那些父亲的朋友时,Ben始终处于镜头中间及焦距中,对其形体做了完整的镜头表现,疲于应付客人,不知所措。而那些朋友,些许是旧社会秩序的统治者与遵从者,从未用完整的镜头表现,甚至很多人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很多声音和手臂把本杰明呼来唤去,作着虚伪的赞美与夸奖,但是本杰明依然面无表情,疲于奔命而已。这里,他晕头转向只能听人使唤,同时是他的无奈与顺从。3:30
4. 当本在开头应付父亲的那些朋友时,他企图逃脱那种令自己局促不安的境地。于是躲到阁楼,透过窗户向下面的人群望去。这里有意的引出了画框,将本和那群成年人隔开,更体现出两者的格格不入。7:00
5. 隔物取景在这部片子里非常普遍,Ben送Ms. Robinson回家时,从车里走出到门口的一段戏,机位一直在车外固定,隔着车玻璃用变焦镜头一直跟两人走到门口,当两人在屏幕中的比例缩小的不到1/10,这与一般的构图原则并不相符,但是这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下两人的对话更容易制造压抑的气氛。 6. 隔物取景。近处放大的局部,远处是某个全景。在本杰明和罗宾逊太太在一起的时候,这种镜头时最经常出现的,或者是本杰明的模糊的肩膀与远处的罗宾逊太太,或者是近处罗宾逊太太的小腿与远处的本杰明。这样的镜头带给人的首先是距离感(大与小的差别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距离),这样也能恰恰表现影片所想表达的感。但是这样的构图也让人觉得压抑,对于后面的也就是镜头中稍远的那个主体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压抑感。
7. 在Mrs Robinson和本杰明对话场景中,导演总是安排本处于镜头中的弱势地位,或者是背光处(Mrs Bobinson在明处),或者是坐立不安(Mrs Robinson坐得稳如泰山)。导演刻意的安排就是要体现出主人公处在不利的位置上,说明年青人在成人世界面前的弱小。10:20 27:00 33:02
8. 对于父母来说,儿子是他们的骄傲,是值得炫耀的。但对本来说,内心却是空虚彷徨的。本穿着潜水服,迈着沉重而笨拙的步伐向前走来,周围充斥着嘈杂的欢呼声,而本却面无表情。主观视角中,只有本艰难的呼吸声,眼前父母亲的动作看起来时如此的滑稽。19:28
9. 本在泳池中漂浮的场景中,叠画的运用。波光粼粼的水面,洒满阳光,看起来一切都很安逸和谐。导演正是通过这来体现本内心的矛盾。
10. 打破连续时空叙事的原则,造成连续时空的假象性。这是在采用长镜头和变焦镜头的同时,蒙太奇出色运用的一大亮点。不同时空场景之间的流畅拼接,当Ben穿着衬衣躺在宾馆床上时候,Ms. Robinson为他解开扣子,然后给脸部特写,再拉开镜头,移物换景到了Ben自己的卧室,他起身关上房门,然后坐在电视机前,再次先给特写再拉开,又回到宾馆,Ms. Robinson穿着内衣在他面前走来走去。接下来他在泳池里一扑,切到在宾馆他扑向Robinson,然后画外音响起他回头,场景又回到泳池。这一段眼花缭乱的蒙太奇,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拼接不禁做到了无缝,而且其流畅制造出的时间流逝,把二人偷情由激情冲动转为无聊的重复。
11. 父亲看不下去了,希望儿子在轻松之后可以找有意义的事干。这里仰拍镜头的运用,背光的父亲的身影,太阳光如此刺眼,都是一种威严的象征,是本所不愿触碰的。41:26 12. 变焦镜头的运用。1:13:20
13. 长焦镜头的运用。1:38:30 本虽然很拼命的向前奔跑,但由于长焦镜头的特殊性,使得镜头中景别的变化,人物大小的变化都很小,因而给我们感觉他怎么也跑不到教堂。
14. 尾声有这样一个镜头:BEN衣衫褴褛、赶到教堂,Elian已经和她的新郎交换戒指接吻了。Ben隔着玻璃门疯狂地喊着,Elian,Elian,Elian...女孩惊讶又感动地回头,看见自己真正爱的那个人,眼神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于是年轻的恋人拉起手,冲开众人的阻拦,奔出教堂,在最近的车站跳上一辆刚刚到站的公车,留下一教堂歇斯底里的狂暴的长辈们。这个镜头从很多角度进行拍摄,让人心中不禁从压抑转向明朗,ben透过迷茫,寻找心中的向往。
15. 影片最后镜头停止跟随,静静地看着汽车远离,给人很微妙的感觉,对青春的伤逝。
影片主题:
本片的基调是喜剧的,但是主题却是沉重且严肃的,正是在这种“严肃的搞笑”下,影片体现了一种辛辣的讽刺感,让这种讽刺力度得到了增加。
对于一个刚刚步出大学的毛头小伙子而言,社会的秩序已经早早的由父辈们为你制定好了,这层秩序是“大人社会”的意识形态,如果这种意识形态是腐朽的不合时宜的,那么肯定将催生出一个或数个奋起反抗冲破一切的个体力量。本杰明正是影片中的这个个体力量。
影片歌曲:
The Sound Of Silence 寂静之声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你好黑夜,我的老朋友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 我又来与你聊天了
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 因为那幻觉又无声无息地 Left its seeds while I was sleeping 在我梦里播下种子
And the vision that was planted in my brain still remains 那感觉依旧还再
With in the sound of silence 寂静之声
In restless dreams I walked alone 在那疲惫的梦中我独自漫步 Narrow streets of cobble stone 在圆石铺成的窄路上 Beneath the halo of a street lamp, 在街灯的光晕下
I turned my collar to the cold and damp 我卷起衣领挡住寒冷与潮湿 When my eyes were stabbed by the flash of a neon light 当我的眼睛被氖灯的闪光刺痛时
That split the night 将夜晚分裂
And touched the sound of silence. 触碰寂静之声 And in the naked light I saw 在裸光之下我看到
Ten thousand people, may be more 上万个人,或许更多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他们不发一语却在交流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他们不用聆听却能听到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 never share 他们没有人哼出声来却能写歌
And no one dared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没有人敢打破寂静之声
\"Fools\" said I, \"You do not know 我说道\"傻瓜们,你们难道不知道 Silence like a cancer grows. 寂静就像癌细胞一样蔓延。
Hear my words that I might teach you, 听听我要教你们的话语, Take my arms that I might reach you.\" 接住我要伸向你们的手臂\"
But my words like silent raindrops fell, 但我的话像寂静下落的雨点
And echoed 带着回响
In the wells of silence 打在寂静的井底 And the people bowed and prayed 他们弯下腰
To the neon god they made. 向一座发着氖光的神像祈祷
And the sign flashed out its warning 而这一象征物发出警告 In the words that it was forming. 用它专有的语言
And the sign said, \"The words of the prophets 说道\"预言被写在 Are written on the subway walls 隧道的墙壁上 And tenement halls.\" 在屋子的大厅里\"
And whispered in the sounds of silence. 然后用寂静之声呢喃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