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

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

2023-10-26 来源:乌哈旅游
2018年2月DOI:10.16681/j.cnki.wcqe.201803014德育研究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魏亮,张艳丽,唐楚虹(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上海,200092)摘要:文章以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为研究对象,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提出了现阶段通过艺术课堂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具体为打造思政教育的品牌;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注重思政教育的引领;强化思政教育的共识。关键词:艺术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8)03-0030-02在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校艺术生的招生规模得到了扩大,艺术类大学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多。艺术类大学生由于教育经历、培养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在思想倾向、行为举止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特殊性[1]。因此,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更好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艺术课堂教育职能的发挥和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是目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一、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分析(一)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参差不齐艺术类大学生不仅在年龄、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在生活环境、教育经历、知识储备、个人修养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人文素养水平参差不齐。艺术类大学生普遍思想活跃,在时代发展变化下,学习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同时,对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素质等方面也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以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类大学生为例,以往他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专业学习上,因此所掌握的文化知识相对有限;而文化艺术管理方面的大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其艺术专业呈现能力又相对较弱。(二)艺术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较为薄弱艺术类大学生在艺术学习领域养成了较强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但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重视专业学习轻视文化学习的倾向,尤其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有所欠缺。由于对思政教育重视程度和刻板印象的影响,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偏差,艺术类大学生将精力、时间投入专业学习的同时,容易忽视对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政教育的关注。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也容易受各类思想文化的影响,从而出现政治意识薄弱的问题,在外来文化和不良文化的侵蚀下受到干扰。(三)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较弱由于专业需要,艺术类大学生会花费大量时间外出写生,进行艺术考察,参与一系列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在这种形势下,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上就会产生偏差,不看重思政课,这就导致他们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良习惯,如迟到、早退等。二、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意义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也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来说,运用好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在艺术类大学生人才培养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助力“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一)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其人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国家层面看,艺术类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更肩负着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政治思想意识、观念和素养,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素质。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会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栋梁之材。(二)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助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需要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宏观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重视专业学习轻视文化学习和政治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作者简介:魏亮(1977—),女,回族,湖北武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态语言,戏剧化身体表达,诗画身体。注:本文系同济大学2017年度党建研究课题“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委托项目“法治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路径及制度设计试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8年2月理论学习的倾向和偏差,以及政治思想意识、观念、素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直接动因[3]。结合专业特点,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有机渗透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观念和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也能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面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重要结合点。不仅如此,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助于进一步发挥艺术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在艺术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名著解析、作品排练、创作引导等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载体和平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同时,依托艺术课堂,艺术类大学生在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所创造的更具有社会性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不仅有机嵌入了思政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也拉近了大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的距离,有助于理想信念教育和协同效应的发挥。三、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路径(一)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为提升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成效,需要明确依托艺术课堂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在确定合理目标的情况下提升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艺术课堂的思政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思政教育合理定位、合理设计、合理实施,结合实际情况和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针和具体举措。一方面,在顶层设计方面,专业教师需要在了解艺术类大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政治认知等方面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合理设置教学步骤和方法。另一方面,针对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结合认知规律和专业特点,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注重思政教育的引领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地,也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前沿。在艺术课堂中,专业教师对于艺术作品的分析和学生创作的引导,以往比较注重通过专业知识对自然和人性的分析,对于时代背景的把握和剖析比较欠缺,对于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不够注重。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但这里指的生活也是当下的生活,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活。注重思政教育的引领,应该成为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初衷和前提。在艺术课堂上,教师要采用“故事嵌入”“体验式嵌入”等手段,以多种形式把思政内容融到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融化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此做好思政教育的引领。以音乐教育专业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太行山上》《我的祖国》《春天的故事》《迎风飘扬的旗》等红色经典歌曲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情怀,激发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三)打造思政教育的品牌以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为例,依托声乐独唱教学研讨、视唱练耳、表演片段训练、形体训练、影视表演等专业课程,由师生共同创作的校园版歌剧《江姐》《同舟共济》舞台剧等艺术精品,分别获得第三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示范项目、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戏剧专场乙组(艺术类)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等奖项;依托叙事艺术、电视研究专题、电视采访学、融合媒体报道等专业课程,由师生共同创作的“砥砺奋进书华章不忘初心共筑梦”专题片,旨在“讲述同济故事,传承同济情怀,弘扬同济精神”的《同济·济遇》;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系列数据新闻报道等,分别获评“‘点赞十九大、加油新时代’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融媒体作品征集评选活动”视频类一等奖、上海市“知行杯”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等。这些基于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是在理念与实践层面聚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推进文化育人工作、精心打造的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品牌。(四)强化思政教育的共识专业教师,是依托艺术课堂开展思政教育的主导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需要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推进思政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共识。专业教师不仅要结合课程教学的要求、艺术类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找准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产生镜像作用的切入点;更要提升自身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探索新形势下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四、结语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更是一项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的系统工程。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转变的形势下,充分发挥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镜像作用,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有助于提升文化育人和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参考文献:[1]京视林觉静艺术“.互职联业学院网+”背景下”为例长[J].征才精神智,2017(7):205-206.

融入高职思政课堂路径探析:以“南[2]工程张职景业技贤.打造术学院文艺文思艺政作教品科创书编拓为展例艺术[J].教育现代化教育第二课堂,2017,4(31):65-66.新领域:以湖南208-209.

[3]孙运玲.艺术职业院校思政课高效课堂构建[J].时代教育,2017(7):

其他作者简介:张艳丽(1971—),女,汉族,陕西大荔人,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政教育,高等教育。唐楚虹(1995—),女,汉族,湖南永州人,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景观规划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