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建议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建议

2022-03-21 来源:乌哈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建议

作者:龚玉娟 么 岳

来源:《老区建设》2008年第20期

[提要]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广博、基础扎实、在多个领域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新时代人才需求的焦点。如何培养出一专多能、几专多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我国教育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实现“三个面向”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相互协作

[作者简介]龚玉娟(1980-),女,江西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助教;么岳(1983-),女,江西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助教。(江西南昌 330043)

21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突出的矛盾就是“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不解决这一问题,高等教育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客观需要,难以充分发挥其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当今社会新技术、新工种、新行业不断涌现,各个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向综合化、边缘化方向发展,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呼声响起。同时,我国为了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积极应对国际环境的竞争与挑战,也大力推出了“人才战略”,国家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呼声也在不断响起。“复合型人才”概念的提出不仅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传统单一型人才的弊端和不足,而且为我们正确培养社会和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确立了一个标准。全面、深刻认识并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一项迫切的任务。

一、对复合型人才的认识

所谓复合型人才,通常是指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般来说,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跨一级学科复合型人才、跨二级学科复合型人才以及以一个专业为主和兼有多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专才、通才是相对而言的,在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特定的含义。专才主要是指掌握较狭窄的某一专业系统知识和专门技能,精通某个专业的专门人才;通才则是打破传统意义的专业模式,是学生具有宽广的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的人才。由此可见,从人才的规格和内在素质看,专才所掌握的只是一个专业内较系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较简单,称之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单一型结构”;通才接受某一领域较为宽泛的基础教育,知识和能力结构多元化,所涉及的知识领域较广,可称之为“多元型结构”;而复合型人才掌握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较完备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联系比较紧密的专业素质,可称之为“复合型结构”。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的.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

二、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几种方法模式

(一)实践培养法。学校设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致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学校实施综合导师制,设立学生科研项目,重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利用各种渠道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专业综合法。这是指在学生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主要着重于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努力打破院系、专业之间的界限,实行跨学科人才培养,创办实验班。实验班的学生在通过努力学习并通过规定考试后可以获得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专业文凭。

(三)管理创新法。目前我国仍存在着委属、部属和省属(以及地方)几类高校,这些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弊端明显:①专业设置申报与审批权限不一,缺乏统筹规划,造成条块间高校专业设置点重复。②专业设置单一,专业面窄,缺乏竞争力。③专业结构和布局欠合理,造成众多专业点招生规模过小,从而导致师资、图书和各种实验设备的浪费,办学效益很难提高。许多学校乃至著名学府纷纷增设社会上最热门的专业,但由于缺乏预见和论证,造成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其结果是当时急需的热门专业几年以后已经饱和。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既不同于通才教育培养模式,也不同于专才教育培养模式。它是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出现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修读第二学历(学位)或辅修跨学科的其他专业等途径,使本科生获得本专业以外第二(甚至第三,但极少)个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能适应跨专业、跨学科工作和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建立的,这种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不足是专业面过窄,在培养方式上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复合型人才就是具有有机交织的多种能力的人才,因此,摒弃过时的、僵化的、保守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科技进步的现实性选择。我们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性、适应性、创造性”等本质属性,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着力构建起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

四、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若干建议

实现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重要基地的高校,应当认清在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探索,以利于复合型人才的脱颖而出。

(一)转变教育思想,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教改实践的思想基础和先导,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前提条件。在这一环节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切实转变教育价值观,把个性发展纳入培养目标。即抛弃以往的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观,把满足个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价值目标,尽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或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更新传统教育质量观,重视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要树立符合我国当前和今后高等教育实际情况的多元质量观。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不再是专业知识的多少,而是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协调发展程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调整教育政策,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教育行政部门应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指定政策、宏观调控、加强监督、规范行为”上,在教育政策方面做出如下调整:

1.设立创新成果奖励学分,在有条件时设立独立研究课程或允许在职成人学生带课题,确定相应学分,在学生取得一定成果时可获得奖励学分。

2.允许在职人员自愿报考第二学士学位;允许在职人员被录取后转移人事关系和户口关系;学校可以接受用人单位委托,定向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

3.提高就读复合、交叉学科学生的待遇,鼓励学生就读复合、交叉专业,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应给予优惠政策,允许跨系跨专业、年级听课,对所学课程综合学分达到特优者应提高奖学金,在毕业分配时优先推荐给用人部门。

(三)完善教育体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就要以采用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弹性学制是既扩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规模效益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该学制放开本科学习年限的硬性规定,允许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个人发展计划,适当延长在校学习年限,自己安排攻读第二个专业的时间。学分制最大的特征可归纳为学习期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课程考试的多样性等。由于学分制承认学生个体的智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渠道。

(四)健全管理体制,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教学管理是教学建设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管理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建设的保障。高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强化“质量是特色,质量是生命”的意识,创造优良的成才环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