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意见
濉溪县、市辖三区教育局,各大企业教育主管部门,市直及有关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现就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教师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按照国家和省《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为平台,通过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把教育对教师素质要求转化为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引领广大教师“愉快学习,创新实践,享受生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建设教育强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主要任务
1、在省教育厅领导下,建立完善市级统筹、县区协作、学校落实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
2、建立完善“以校本培训为重点,以集中培训和远程教育作补充,以骨干引领为核心,以督导考核作保障”的工作机制,建立立体式教师教育工作体系,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师专业发展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3、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造就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名师。
二、重点内容及工作目标
(一)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标尺。加强师德建设,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重点,提高教师依法从教水平,使广大教师知法守法,做社会公德的楷模、职业道德的标兵、家庭美德的榜样;以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核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教师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全市广大教师中形成“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师德风尚,以优良的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行风。
加强师德建设,规范师德操守,严格执行“十个禁止”:一、禁止教师发表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或对学生有不良影响的言论;二、禁止教师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随意指责、训斥学生和学生家长;三、禁止教师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和其他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托学生家长为自己或他人办私事牟取私利;四、禁止教师按照考试成绩排座位、排列名次,并张榜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五、禁止教师到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兼职,或以自己的名义为其招揽学生;六、禁止教师从事有偿家教、有偿办班、补课或搞第二职业;七、禁止教师身着与教师职业、身份不相称的服饰、工作期间饮酒和在上课期间使用移动电话等通讯工具;八、禁止教师在填写《教师专业发展考评报告册》或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网摘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九、禁止教师在招生、考试、职称评定、成果评审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规行为;十、禁止发生败坏教师形象和声誉的失德行为。
建立完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做到随机抽查、多项检查相结合,做好教师工作中师德的过程管理。设立师德监督箱,师德举报(投诉)电话,向家长发放师德评议卡,调查问卷;聘请人大代表及社会各界代表做师德督察员,加大师德建设的力度,充分树立行风形象。
加强师德建设考核管理,建立教师师德考核制度,结合每年的年度工作考核,采取教师自评、互评、学生、家长参评,向社会各界问卷测评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考评,对教师师德进行鉴定,并存入教师考评档案。
建立师德建设奖惩办法。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晋级、先进评定、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把师德素质作为新录用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特级教师、教育名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星评选和教师职务评聘以及教师绩效考核等工作中,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
(二)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 / 6
淮北市关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意见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和多样化人才观念,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要求,转化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学实践。
2、熟练掌握教师所任教学科专业知识
全体教师必须全面掌握所任学科专业知识,普通中小学教师要熟练掌握高中及以下学科专业知识,准确把握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各学段之间知识点的逻辑联系;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必须熟练掌握高级技师及以下专业理论知识,切实提升驾驭教材的水平。
各普通中小学要通过开展学习周活动、组织教师基本功竞赛等形式促进教师学习专业知识,每年度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一次以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业水平测试,测试结果作为对教师年度考评的内容。
3、提高因材施教能力
提高教师因材施教技能,落实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一要关爱、了解学生;二要熟练驾驭教材;三要把握课程标准;四要形成合作、探究、自主、开放的课堂环境,营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现代教育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4、全面提升现代教育资源整合应用水平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技能、课件制作水平、优质教育资源与课堂环境的整合能力作为提升专业水平的重要内容,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传统教学手段,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实现教育对象、资源环境、课程要求、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5、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各级各类学校及教师要把教育科研作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列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举措,使教研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学校在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评价、有总结;教师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参与教研活动的目标、方式和内容,以自主研修为重点,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课堂实践为平台,促进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化。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名师、教育家。
三、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一)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体制
加强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最基础、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任务。组织开展教师教育工作,要在省教育厅的统一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下,建立市级统筹、县区协作、学校落实的管理体制。县区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组织,切实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落实工作责任。
学校是组织落实教师教育工作最基层的工作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具体工作成效都体现在学校领导重视的程度、组织工作力度和工作落实的深度。因此,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学科教研组、教研室、教务处、校长室、教代会不同层级的工作分工、协作、评价及成果转化工作管理体系。
(二)建立完善立体式教师教育工作体系
教师教育工作要坚持以校本培训为重点,以集中培训和远程教育作补充,以骨干引领为核心,以督导评价作保障,建立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1、校本培训
(1)统筹安排校本培训的相关内容
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最基础性的工作。学校改革发展、创建教育品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形成特色教学风格、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等都是校本培训的重点内容。具体任务要以省教育厅每年对教师培训的专题要求,按照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包括公共课程理论知识),教育理论水平、现代教育资源整合应用能力、因材施教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安排培训内容。
(2)分层设计校本培训的工作重点
依据教师教龄长短分层次、按类型确定培训重点,增强校本培训的的针对性。
2 / 6
淮北市关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意见
“雏鹰型”(1—3年教龄):在导师指导下,熟悉课堂教学规范。
“成长型”(4—6年教龄):提高自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能力,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发展型”(7—10年教龄):注重经验积累提升,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成熟型”(11年以上教龄):加强学科引领,发挥骨干带动作用。 (3)校本培训常态化工作要求
①每个学校每个学科确定1—2名校本培训指导教师;
②每位教师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观课议课活动,参加一次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每月进行两次教学反思,填写两份远程培训记录;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并撰写一篇学习心得,撰写一篇教育叙事;完成人社部门安排的公共课程学习,参加一次任教学科文化课考试。
③组织考核评价。教研组长每两周对本组教师的观课议课记录、参与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情况作出评价、鉴定意见;教研室(或教务处)每月对每位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情况进行鉴定;学校每学期至少检查两次,对每位教师作出一次综合评价。
④认真填写《教师专业发展考评报告册》。教师对参与校本培训的过程以及学科教研组、教务处、学校对教师考核、评价都要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作好记录。
⑤做好《教师专业发展考评报告册》归档工作,作为对教师年度考核、综合评价、职称评定的原始材料依据。 2、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是对校本培训内容的集中辅导和补充。组织集中培训要切实抓好培训者队伍建设、培训基地建设、培训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培训对象需求调研,不断完善培训形式、内容、手段、方法,增强集中培训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使校本培训的成效、教师自主研修的成果通过集中培训进一步得到升华。
3、骨干培训
建立市、县区、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发挥教育名师工作室及教育名师示范带动作用,以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教坛新星评选活动为契机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核心引领作用。
4、教育项目培训
落实好国家、省教育项目培训,做好培训对象的选拔、培训工作实施及培训成果转化等工作。 5、远程培训
组织实施远程培训,一要完善设备,丰富教育资源,满足教师接受远程培训的需要;二要作为校本培训的形式和内容纳入对教师培训的工作要求(每学期计3学时,每月填写两次远程教育记录,有关负责人作好鉴定),学习内容在没有统一安排的情况下,由各学校根据校本培训的相关内容自行选择远程资源;三要加强远程培训的管理、学习监测、学习考核等常规管理工作,保证远程培训质量。通过远程培训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优质教育资源高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6、学历提升培训
根据国家规定的各级各类学校任教教师学历要求,凡未达到合格的教师,三年内要通过自主选择方式取得合格学历,凡未达到合格学历的教师不得参与任教学段的职称评定。鼓励已达合格学历的教师参加高一层级学历提升培训。
7、交流培训
根据我市教育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聘请国内外教育专家对我市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我市中小学教师除参与国培计划教师培训外,有针对性的选派教师外出培训,特别是加大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力度,力求“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我市教育名师赴外地举办教育论坛、进行学术交流。
(三)教师专业发展成果转化和推广
1、完善机制,搭建平台,促进教师教育成果的生成。
各级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牢固树立“专业树人、专业立师”的基本理念,把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潜能围绕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上来,把教师教育成果的生成、收获、分享、推广作为激发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成果的生成,是最基础也是最艰难的阶段,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教科研成果的孵化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并重点落实完善激励机制。
2、建立多层级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建立并完善教学同伴、教研(年级)组、校内、县区、市、省乃至国家级等多层次的成果交流、转化、推广平台,形成交流成果、分享成果、共同提高的良好工作氛围。
3 / 6
淮北市关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意见
教师教育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基本路径:个人研修为重点,团队合作为基础,教科研人员引领为保障,活动引领为平台,典型引领为提升。
教师教育成果转化与推广的重点: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名师的引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要特别重视已批准成立的淮北教育名师工作室、提名候任名师工作室及其成员在成果转化与推广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实践、研磨、提升、推广,形成一批有创新能力、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成果。
四、工作考核与评价
(一)、对教师的评价指标(满分100分) 1、师德(十个禁止,20分)
对于师德操守的“十个禁止”,考评时实行“零容忍”,存在其中一项扣除20分。 2、教学常规要求(15分)
(1)每学期教学计划、总结(计划、总结各0.5分,合计2分); (2)每学年教学计划、总结(计划、总结各0.5分,合计1分); (3)每学期教学进度表(每学期0.5分,合计1分); (4)每学期教学教研计划(每学期0.5分,合计1分); (5)每学期备课记录(每学期4分,合计8分)
(6)每学期完成期中、期末考试卷分析(每学期1分,合计2分) 3、教学业务研修(65分) (1)必修学时(72学时,65分)
A、校本培训(每学期24学时,全年48学时,计55分)
①每周一次观课议课(至少16次,计4学时,全年8学时,计10分); ②每周一次集体备课(至少16次,计4学时,全年8学时,计10分); ③每月两次政治业务学习(至少8次,计2学时,全年4学时,计6分); ④每月两次远程培训(至少8次,计3学时,全年6学时,计9分); ⑤每月撰写两篇教学反思(至少6篇,计3学时,全年6学时,计6分);
⑥每学期学习一部教育专著,撰写一篇学习总结(教育专著学习,依据学习笔记计0~2学时;学习总结计0~1学时,全年6学时,计5分);
⑦每年完成人社部门安排的公共课学习任务(考试合格计2学时,计2分); ⑧每年参加一次文化课专业水平测试(考试合格计2学时,计3分); ⑨每学期开设一次校内公开课(计1学时,全年2学时,计2分); ⑩每学期一篇教育叙事 (每篇1分,合计2分)。 B、集中培训(24学时,10分)
①出勤(2分,旷课一次不得分,请假一次扣0.5分); ②学习表现(4分,具体得分由任课教师综合评定); ③考核结果(4分,考核合格得4分,不合格得0分)。 (2)附加学时(附加分一,按参加培训类别计分)
A、开设县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公开课,分别计2、3、4、5分; B、参加国家、省教育项目培训合格,分别计3、2分;
C 、已达到合格学历的教师参加高一层级学历进修培训,取得高一层级学历计10分; D、参加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分别计3、2、1分; E、参加市级骨干班主任培训的教师,计2分; F、参加市级农村紧缺学科教师培训,计2分;
G、参加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结题合格当年按级别分别计8、6、4分。
4、教师专业发展成果转化(附加分二,按不同级别的不同成果计分,同一项目不重复计分,只取最高分)。 (1)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分别计8、6、3分;分别在省、市、县、校不同范围交流,分别计2、1.5、1、0.5分);
4 / 6
淮北市关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意见
(2)参加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教学课程、论文、课件、教案设计比赛,按国家级(10、9、8)、省级(7、6、5)、市级(4、3、2)、县级(3、2、1)及获一、二、三等奖等级对应计算学分;
(3)辅导学生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比赛,教学课程、论文、课件、教案设计比赛,按国家级(10、9、8)、省级(7、6、5)、市级(4、3、2)、县级(3、2、1)及获一、二、三等奖等级对应计算学分。
5、考评说明:
(1)对于师德要求实行一票否决,对于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年度考核中即为考评不合格;
(2)对于教师的考核,满分为100分。考核结果80分为合格、81~90为良好、91以上为优秀;考核结果低于80者,附加分不计入总分。
(3)对教师评价主要依据是《教师专业发展考评报告册》记录情况和《备课笔记》。 (4)学校每学期对每位教师进行综合评定一次,年终综合成绩为两学期的平均成绩。 (二)对学校和县区教育局的考评指标另行公布,考核结果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优化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工作环境 (一)明确基本工作制度和相关策略
1、牢固树立“以师为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理念。改变长期以来轻视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评价、忽略教师自身发展的现象,建立“以师为本、师德为先、师能为重、规范过程、注重考评、互学共进”的教师专业成长理念,营造教师个人成长、学校发展、教育水平提升的良性循环发展环境。
2、制定发展规划。学校要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教务处、年级组、教研组要拓展工作职能,确定相应的责任和任务,学校要针对岗位为每位教师制定年度和中长期专业发展目标,教师要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进行经常性的自查自评,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3、构建以校本培训为主,集中学习、远程教育相补充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保证培训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4、构建以校本教研为主的教研制度,通过集体备课,观课议课等多种教研形式,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于教科研过程之中,培养并提升广大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5、建立骨干引领的导师制度。各校要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星)、名师工作室成员等优秀教师群体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各校可根据校情,从校内外聘请学者、专家、名师组成导师团队,具体指导实施本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工作。
6、构建多元化教师专业发展平台。通过组织课题研究、教师论坛、合作交流、专家报告会、示范课等多种形式为教师学习和发展提供条件。
7、建立年度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制度。今年开始,暂以文本形式为主,每学期认真填写《教师专业发展考评报告册》。有条件的学校,可同时以电子形式建立考评报告册,并予以网上注册,逐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管理。
(二)建立并完善相关工作措施
1、落实教师专业发展校长负责制。校长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是具体责任人。 2、落实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构。学校要有专门的组织负责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管理机构可设在教务处或教科室,明确专人负责。
3、落实研修时间。学校要解决好教师的工学矛盾,鼓励教师学习进修。要制定每周、每学期校本培训计划,保证充足的教研时间,并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
4、落实培训经费。把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列入年度规划工作中,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工资总额的1.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用于各级各类教师继续教育所需的资料费、差旅费、住宿费和伙食补助等。
5、落实规章制度。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关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工作意见(试行)》精神,结合《教师专业发展考评报告册》相关内容,细化规章制度,明确具体方法和措施,切实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6、落实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查、考核及奖惩措施。年级组或教研组每两周至少要检查一次;教务处或教科室每月至少要检查一次;学校每学期至少检查两次;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学校每学期要开展一次全面检查;市教育主管部门每学年开展一次市级评估。各层级的检查都要有翔实的记录,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并作为评价一个区域、一所学校、一位教师完成教师专业化发展任务情况的有效依据。
5 / 6
淮北市关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意见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