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襄阳五中2015年4月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襄阳五中2015年4月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2021-08-02 来源:乌哈旅游


襄阳五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四月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共48分)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伴随时代的变迁,一些历史词语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引文中横线部分的历史

词语,与今天的含义仍然基本一致的是

2.“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

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B.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D.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3.《说文解字》中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和者。斯作

《仓颉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4.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从中可推出的符合事实的结论是 时期 郡县数 苏南浙江 江西 福建 西汉 会稽郡北部31县 豫章郡18县 会稽郡南部1县 三国 4郡50县 4郡51县 1郡9县 两晋 隋朝 唐前期 13州74县 7州34县 5州28县 A.大篆字体在秦朝统一后出现 C.用隶书取代篆书是政府决策

B.字体简化在秦朝成为趋势 D.隶书由秦朝时期囚徒发明

A.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B.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左传》

C. “刘备与(孙)权并力,共拒中国” —— 《三国志》 D. “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 (契丹)辽道宗

5郡70县 7郡43县 6郡58县 7郡19县 2郡14县 1郡5县 A.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C.行政区划设置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D.地方权力不断加强削弱了中央集权

5.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 饭吃。”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

高三历史试题 第1页 共8页

A.“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B.“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C.“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 D.“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6.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谈及两个朝代的采用完全相反的统治策略,却都导致了王朝灭亡:甲“削宗室而权臣篡”,而乙“封同姓而骨肉残”。这两个朝代分别是 A.西汉和西周 B.秦朝和明朝 C.元朝和南宋 D.曹魏和西晋

7.观察下图,元政府设置了一个东西延伸的带状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将两个大的 蒙古都万户府重兵驻扎于此。同时又将秦岭、汉中、北川的险地划归陕西行省,也驻 有一个蒙古都万户府。元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A.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B .利用山川形便,防止地方割据 C .保障大都安全,实现以北制南 D .管辖险要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8.在唐初,宰相有两类。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省仆射为当然宰相,如果所设之职全部有人担任,共六人。此外,其他高级大臣、在战时偶尔还有突出的将领,也可能任特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韦后当权的短暂时期,同时任职的宰相人数不少于17人。„„713年玄宗总揽政务后人数又从四人进一步减到二人。唐朝宰相人数的这种变化是为了 A.有效处理政务 B.维护朝政稳定 C.削弱宰相权力 D.增加决策科学

9.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 科举制的实行

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10.亚里士多德说:“由于致富艺术表现在商业活动中,这种艺术永远不会有达到目的的极限,因为其目的是永无止境地攫取财富和占有货币。”按亚里士多德思想“合乎逻辑推向”,下述思想明显与其不同的是

A.孔子提出,中国“乃士农工商四民之结合,而士农则总居工商之上” B.韩非子把从事“末业”的“工商之民”列为社会中的“五蠢”之一 C.《史记·货殖列传》载:“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高三历史试题 第2页 共8页

D.《管子》强调要利用国家垄断等手段挤压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空间

11.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 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 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 作者主张 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 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

12.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国家思想”中解说了“国家”和“朝廷” 两个概念的差异。

梁启超说:“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原意为吃禾苗的两种害虫,比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 A.提出了救亡图存的要求 C.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理念

B.宣传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D.反映了社会契约的精神

13.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14.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民。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主义。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毛泽东之所以准确把握中国抗日的主体力量,主要是由于

A.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B.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结构的分析和把握 C.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力量是抗日主力 D.农民问题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基本问题 A.《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C.《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 D.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15.某一个主题展览中出现了下列关于我国某民主革命势力发展态势三幅图片,下列有关

的解说正确的是( )

A.图一到图二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态势

高三历史试题 第3页 共8页

B.左倾错误的发展是导致图一到二的根本原因 C.图二到图三的发展是中共反击国民党的结果 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导致图二到三的原因

16.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据此,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国家统一样本

C.文明交流枢纽

B.经济发展标本 D.社会制度示范

17.希腊古典文献中反映出来的基本是反民主政治的意识形态传统,伯里克利的葬礼演说是少数正面阐述民主政治的例子。上述现象表明了雅典

A.民主制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 B.社会精英不认同该制度 C.民主制保障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D.民主制受到广泛反对

18.柏拉图曾描述雅典:“这样的社会里,五花八门,不管人和人有没有区别,每个人都得到同等对待,社会显然处于无政府状态。”这说明雅典( )

A.实现了全体雅典人的政治平等 B.直接民主导致了国家的动荡 C.极端民主使国家缺乏有序管理 D.急需建立政府以有效管理社会

19.法国以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方式向现代民主社会转型,原因是多方面的,托克维尔认为,

“巴黎从外部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也成为工厂和制造业城市,„„这同样令人生畏。巴黎的特殊地位是40年在我们眼前不断更迭的所有政府跨台的重要原因。„„旧君主制突然之间猛然崩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此”,“恰如人的脑袋过大,一旦中风,整个躯体便将瘫痪。”据材料法国大革命于

A.旧君主制下社会矛盾长久积累的结果 B.法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C.贵族的特权造成社会不平等 D.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力

20.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人任何限制;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下列有关两者差别的原因,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 维护统一成果是德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

B、 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是德国迫切的政治目标,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目标

C 、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是德国统治者的主要动机,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是法国君主派的主要动机

D 、实施君主专制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实现普选权是当时法国各阶级的共同目标

21.有学者认为: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民主过程,实际上就是多元的精英采取政党竞争形式,竞争权力的过程。民主可以被定义为多重少数人的统治,民主过程的价值就在于建立这种多

高三历史试题 第4页 共8页

重少数人的统治。下列不能够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A.美国的驴象之争 B.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C.美国的联邦制度 D.战后日本的首相选举

22.“作为现代宪法的基础的一些普遍原则,即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

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已在新英格兰的法律上得到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这些原则是:人民参与公务,自由投票决定赋税,为行政官员规定责任,个人自由,陪审团参加审判。所有这些,都未经讨论而在事实上确定下来。”该材料反映

A.《权利法案》确立了现代社会的自由原则 B.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现代法治原则 C.英国的宪政走在时代的前列 D.英国式的民主自由在空间上的延伸

23.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 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在托 克维尔看来

A.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 B.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 C.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 D.充分的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24. 晁天义认为当今史学界研究历史关注“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 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材料强调的是

A.新见史料使历史“重写” B.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 C.跨学科研究催生新史学学科 D.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

第II卷(共52分)

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

高三历史试题 第5页 共8页

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根据材料一,概述“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的基本含义。(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推动欧洲“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的主要因素。并概述中

国元素为上述文明的转变所做的贡献。(10分)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在中国移植西方制度所做

的尝试加以说明。(6分)

26.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揭示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研究者要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比历史人物更了解他本人;同时,要慎之又慎,一不小心,就可能走偏。因此全面展现历史人物的心态及其变化,必须苦心孤诣、千方百计,以各种角色去感知、审视和见证。形象地说,研究历史人物,要做他的恋人、仇人和路人。所谓恋人,就是要与其处于同一境界,思其所思,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谓仇人,就是要搜集一切不利于他的材料,揭示他最隐秘的心态。所谓路人,就是在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 摆脱自己的任何主观,作为一个路过这段历史的旁观者即见证人,把他的一切讲述出來。也可以说,研究者既要做演员,用心灵重新扮演历史人物,同时又要做导演,用舞台、幕景、灯光、服装及相关配角,使他在一定的时空中重新“复活”。

——张太原《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

27. (20分)英语教育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中国社会百余年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州英语”出现在1715年前后,指在广州的中国人与西洋人之间用作商业贸易和往来媒介的独特语言。19世纪30年代刻印的《红毛通用番话》收集词汇约380个,均用广东方言来注音。词汇分为“生意数目门”“人物俗语门”“言语通用门”“食物杂用门”等四项。使用广州英语的,主要是通事(翻译)、店主、买办、杂役以及部分行商。外国人对广州英语的评价是:“由于汉语习惯在其中的存在,在英美人士的视觉上引起的混乱,再加上糟糕的发音,使这种粗俗土语成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交流工具。”它是当时“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共同语言。”

概括材料的观点,并以汉武帝为例,从恋人、仇人、路人、演员和导演五种角色中任选

三种去简要感知他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

材料二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同

高三历史试题 第6页 共8页

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

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1912~191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中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193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英语教育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3年,教育部规定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初步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78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英语”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前期英语教育目的有何不同。并根据材料

二概述近代以来英语教育发展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英语教育地位的演变及原因。(6分)

涉之才”。

普通语言文字,具备运用目标语之能力,增进相关目标语知识。 加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籍的能力。”

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英语”出现的背景。并根据材料概括“广州

襄阳五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四月月考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5 ADBAC 6—10 DCADC 11—15 CDCBB 16—20 DBCBA 21—24 CDDD 25.(20分)(1)含义:①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保持自己的

高三历史试题 第7页 共8页

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②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4分) (2)主要因素:①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代议制的确立;(2分)②新航路的开辟、海外殖民和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或者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任意一点得2分) 贡献:①中国先进的科技成果为欧洲开辟新航路和海外扩张、科技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2分)②中国的儒学思想成为他们批判专制王权,提出开明政治等主张的重要依据。(2分)

(3)观点:政治制度应该与本国国情(本国传统、“人事”)相适应。(2分)

尝试: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照搬西方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结果失败;②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结果以失败告终。(4分) 26. (12分)观点:以各种角色去感知、审视和见证历史人物,才能全面展现历史人物的心态及其变化,走进他的心灵,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2分)

论证:恋人:作为当时的皇后,我深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地方再也不能威胁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社会得以稳定。

仇人:作为当时的大商人,我觉得: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等,抑制了我们的积极性,这是与民争利,不利于经济发展。

路人:作为当时的邻国人,我认为:汉武帝采取设立中朝、完善察举、货币官铸、独尊儒术、创立太学等多项措施,使汉朝空前强大,版图得到拓展,社会危机基本解决,缔造了大一统盛世。但他也好大喜功,征战不断,造成国库空虚,晚年颁发“罪己诏”以检讨过失。

演员:作为当时的皇帝,我明白:面临严峻形势,必须积极有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进而长治久安,使国家赢得应有的尊严,使族群拥有挺立千秋的自信,这样我也能名垂青史。

导演:作为当时的时空老人,我看到:汉武帝上台时,一方面经济恢复、国力日盛;另一方面面临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三大问题,“无为而治”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以上仅为示例,只要言之有理,都可得分。每一角色3分,任答3点即可得9分)

总之,多角色去感知、审视和见证,历史人物将更加丰满、立体,才能有“了解之同情”。 (1分) 27.(20分)(1)背景:清朝前期,中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广州是清朝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地区出现了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人群。(3分)

特点:内容主要涉及商业贸易和日常生活;使用人群小;语言不规范。(3分)

(2)目的:清政府主要是要培养近代科技、外交人才;民国政府是要加深对西方先进文化的了解。(4分)

特点:学习人群的不断增加(呈现大众化、普及化);学习的目的多样化:教育地位总体上在不断的提高。(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英语一度丧失了第一外语的地位,后来又恢复了第一外语的地位。(2分)

原因: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倒向苏联)的政策;中苏关系恶化;改革开放的推动。(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高三历史试题 第8页 共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