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末语言学理论的演变对我国小说创作的影响
2024-06-02
来源:乌哈旅游
2009年8月 湘南学院学报 Aug.,2OO9 第30卷第4期 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 V01.30 No.4 论2O世纪末语言学理论的演变 对我国小说创作的影响 李喜华 (湘南学院中文系,湖南郴州423000) 摘要: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小说语言理论突破了“工具论”的禁锢,经历了“文体论”、“本体论”后,发展成 作家和理论家对汉文学语言的自觉追求,小说语言理论的这种演变对当时的小说创作影响深刻。 关键词:20世纪末;语言理论;演变;小说创作 中图分类号:1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09)40—0051—03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 语言、抒情性语言、议论性语言 j。 文学语言因受“文学是政治的宣传工具”、“政治标准 “文体意识”的复苏也使20世纪80年代小说创 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 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小说语言一扫过去毫无想象 民服务”等观念的影响和钳制,此时期的文学语言语 力、四平八稳、老气横秋的缺点,从呆板平庸的叙述中 体统一、单调,语式通俗、内蕴不足,文学创作有模式 挣扎出来,作家的个性通过小说语言尽情地施展。 化、公式化倾向,作家的艺术个性也缺乏独特性。直 如王蒙就是一个在语言问题上文体意识极强的 到20世纪末,随着政策的逐渐开放、思想文化语境的 作家。他在《探索断想》里表明自己一系列修辞主张: 日益多元,特别是在语言学理论的推动下,我国的小 “第一条是句号增加,我写《蝴蝶》句号占压倒优势;第 说创作才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二条是引号减少,对话变为心理活动,可以不用引号; 第三是比喻的概念也有很大的变化,一般是用群众熟 一、“文体意识”的复苏 知的东西比喻群众不太熟知的东西,或不容易想到的 在小说创作中,较早表现出文体意识的是高行 东西,但比喻不都是这样的,可以反喻;第四,《春之 健。高行健在1981年出版了《现代小说技巧初探》, 声》有一大段,只有名词,只有主语没有谓语;第五,一 作品对当时小说评论中的某些倾向,如重思想性的概 删非比句应用相近的词,但我常用相反的词义排 括、轻艺术性的研究,重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轻探 比。”l3_( ,曹文轩还替王蒙总结了一点,就是名词前 讨小说的叙述语言,做了批评;并明确提出作家要有 后煞费苦心大量使用准确的具有细微层次区别性的、 文体意识和语言意识,如,他认为语言风格是超乎语 表现力极强的形容词和动词加以豪华性修饰 I (”。 法和修辞学之上的语言艺术,赞成作家“有意识地对 另外,对小说语言诗化的追求,也是此时期文学 传统语法结构的突破”,因为这“丰富了语言的表现 语言的一个重要表征。对此,汪曾祺、何立伟都有明 力” 1 J( 。该书出版后不久,得到了冯骥才、李陀、刘 确的理论主张。如汪曾祺提出小说语言要继承古文 心武、王蒙等作家的响应,他们先后发表有关的通信 学追求神气、音节的语言表达传统,自觉地追求小说 和书评,以提出自己的相关看法。如刘心武认为,要 语言的诗化。何立伟则要求小说语言注意词句的推 提高小说的质量,必须注意小说的语言,并将语言分 敲,讲究音节张弛高低,造成诗一样的情调,如他的 为叙述性语言、描写性语言、人物对话语言、心理活动 《小城无故事》,作品通过动词和虚词等的妙用,将古 收稿日期:2009—04—10 作者简介:李喜华(1972一),男,湖南宜章人,湘南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5l・ 城宁静、古朴等特点极有意味地表达出来。在小说语 的转变。 言理论的推动和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当代小说语言很 本体论语言观推进了文学由“写什么”到“怎么 快呈现为万紫千红的景象,如张贤亮小说语言的雄 写”的创作实践进程。在语言与叙事风格等方面取得 辩、高晓声小说语言的朴实、阿城小说语言的淳厚、张 突破性成就的作家有马原、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 承志小说语言的壮美、梁晓声小说语言的高昂,刘索 等一批年轻的小说家。他们认为每一个小说家,必须 拉小说语言的“黑色幽默”…… 获得和创造自己的语言,即纯粹个人性言语,语言是 一二、“本体论”的转化 种可以被实验的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它具有无限 的活性与可能性,作家可用有限的符号搭配、化合、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各种哲学思潮和语 转出无限丰富的句子,语言具有纯粹的形式意义,它 言学理论又大量涌人中国,这大大拓展了文学理论家 和作家的理论视野。同时,随着新时期文学创作实践 对语言的探索和变革的深入,一些理论家和作家开始 思考文学语言和言语的区别、文学语言自身的价值、 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作 用等问题。在对传统语言观反省和批评的同时,语言 理论逐步向本体论转化。 首先对文学语言表示反省的是黄子平。1984年, 黄子平在其专著《沉思的老树的精灵》中用一连串生 动的比喻表达了他对语言的反省:“文学语言不是用 来捞鱼的网,逮兔子的夹,它自身便是鱼和兔子。文 学语言不是‘意义’的衣服,它是‘意义’的皮肤连着血 肉和骨骼。文学语言不是‘意义’歇息打尖的客栈而 是‘意思’安居乐业生儿育女的家园,文学语言不是把 你摆渡到‘意义’对岸去的桥和船,它本身就既是河又 是岸。” 同时,这里也有了语言本体论意识的萌 芽。紧接着,黄子平在1985年又发表了《关于“文学 语言学”的研究笔记》,文章不但第一次挑明了文学语 言观念必须转变这一问题,而且还明确提出了“文学 是语言的艺术”这一命题。 小说语言本体论地位的确立是由汪曾祺完成的。 1986年,汪曾祺在《文艺研究》第4期上发表了《关于 小说语言(札记)》,文章对小说语言提出了新的理解: “语言是本质的东西”,“语言不只是技巧,不只是形 式。小说的语言不是纯粹外部的东西。语言和内容 是同时存在的,不可剥离的。”在汪曾祺看来,小说语 言和小说内容是融为一体的,在本体的层次上,二者 没有主次之分,先后之别;语言是小说的载体同时也 是小说的目的;小说语言是一个具有自身规律的生命 体;小说语言是作家的精神家园;语言是一种文化现 象。这样,汪曾祺从小说语言与小说本体的关系、小 说语言的自律性、小说语言与生命和文化的关系等方 面确立了小说语言的本体地位。而张承志的《美文的 沙漠》、林斤澜的《谈“叙述”》、李陀的《意象的急流》、 何立伟的《美的语言和情调》等文章,也都不同程度地 探讨了小说语言问题,表现了作家创作群体语言观念 ・ .2 ・ 自身的节奏感、色彩感、亮度感、音色、字面美感以及 种种不可言说的东西,就足以具有可供审美的资格。 这一本体意义上的语言观,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把语 言作为载体、或修辞学或风格学等传统意义上的语言 观。语言是独立的东西,语言就是一切。 三、对汉文学语言理论的自觉追求 20世纪90年代,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汉语言 文学理论发展进入自觉阶段,理论家和作家对此投入 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实践。 1990年,鲁枢元在其专著《超越语言——文学言 语学分议》中提出:文学语言应超越结构主义语言学 所坚持的语言的“先验性”、“逻辑性”、“模式性”“、固 定性”,突出语言的“个体性”、“心灵性”、“创造性”、 “流变性”,并对汉语言的诗性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 发,认为汉语言是艺术性的语言、诗的语言|6l( 。 1991年,徐艺剑在《小说符号诗学》中又力图从符号学 人手建立系统的小说语言诗学,这更丰富了小说语言 诗学理论。1992年,叶维廉的《中国诗学》则更是从全 球视野理性思考和分析了汉语言文字的优势。叶维 廉说:“把中国文字的表现力和外国文字的表现力比 较一下,便会觉得中国文学不但不野蛮,而且精炼,并 更接近于自然的真质。”_7 c( ’ 1994年,王一川发表《走向修辞论美学》,针对于 以往语言学理论的片面性,王一川明确提出了修辞论 美学。1995年,唐跃、谭学纯的《小说语言美学》,基本 实现了语言载体论向本体论的转变,集中论述了小说 语言的实现途径、形象显现、情绪投射、语言格调、语 言节奏等问题,突破了谈语言就讲个性化、口语化等 问题。 而与此同时,作家们也在有意识地探求新的语言 理论。如余华对语言的追求是从反对“日常语言”开 始的,他说:“日常语言是消解了个性的大众化语言, 一个句式可以唤起所有不同人的相同理解。那是一 种确定了的语言,这种语言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无数次 被重复的世界。它强行规定了事物的轮廓的形态。 因此当一个作家感到世界象一把椅子那样明白易懂 讨意识,小说语言理论也由语言意识的觉醒开始转变 时他提倡语言应该大众化也就理直气壮了。,, ̄81(rq58)王 为语言自觉的新高度。 安J 则在《心灵世界》里将语言分为13常语言和小说 综上所述,语言理论从“工具论”到文体论到本体 语言 或“具体语言”和“抽象语言”,要求作家去创造 论,再到汉文学语言的自觉追求,文学语言获得了前 并掌握一套抽象语言的表达方法,而这种抽象语言将 所未有的重视,我国的小说创作实践也在语言理论的 具体概括放弃,取其抽象概念,排斥俗语,排斥方言, 同样也在追求人类共同的语言。 另一些作家则明确提出了“母语意识”问题。如: 老作家汪曾祺曾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学,一个民族的 文学,有两个东西没法否定掉:一是你写的这个国土 上的人和事;二是得用这个民族的语言来表 述。”l9』( 何立伟曾充满激情地赞美古诗词的语言, 指导下进行了积极探索,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作家作 品 参考文献: [1]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M].广州I:花城出版社,1981. [2]刘心武.小说语言问题之浅见[J].当代文坛,1982,(6). [3]王蒙.探索断想[M]// ̄蒙文集(第7卷).北京:北京华 艺出版社。1989. 认为它们字字珠玑,是完全纯美的汉文学语言。张承 [4]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 志由美文的不可翻译注意到语种差异对交流的限制。 社.2003. 叶兆言则多次提到汉语小说这个概念,比较清楚地在 [5]黄子平.沉思的老树的精灵[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世界文学的框架中认识到了汉语文学的特点。作家 l984. 对“汉语言文学”的追求,一方面促使作家实现了民族 [6]鲁枢元.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分议[M].北京:中国社 身份的确认,另一方面也促使他们更明确地将注意力 会科学出版社,1990. 集中在汉语的特色之上,探讨汉语的声韵特点、句子 [7]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2. 8]余的组合等等;为了充分把握汉语的神韵,许多作家还 [华.虚伪的作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9]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八)[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非常注意学习民族语言的传统,借鉴古典文学的语言 [社.1998. 经验,这种母语意识的觉醒调动了作家自觉的语言探 On the Influences of Linguistic Theories at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on the Creation of Chinese Novels H X hua (Deparlment of Chinese,Xiangnan University,Chenzhou 423000,China) Abstract:From the 1980s to the 1990s,the guiding linguistic theories of Chinese novels have broken through the confinement of“tool theory”After going through the“style theory”and“ontology theory”.they have .become writers‘and theorists’self-aware pursuit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language.The evolution of the theories on ifctional language has impos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novel creation in that time. Key words: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linguistic theory;evolution;the creation of novel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