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语言结构的中西小说叙事模式差异分析

基于语言结构的中西小说叙事模式差异分析

2021-07-21 来源:乌哈旅游
基于语言结构的中西小说叙事模式差异分析

李莉

【摘 要】语言文字是构成文本的符号系统,小说创作优劣与语言运用密切相关.不同特色的语言建筑起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而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针对小说叙事模式差异进行研究,对中西方小说文化交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结合语言结构探究中西小说语用特点,进而分析其叙事模式的差异,最终得出中西小说叙事模式具有视角、空间、结构、叙事重点不同的结论.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00)002 【总页数】2页(P150-151)

【关键词】语言结构;中西小说;叙事模式;差异 【作 者】李莉

【作者单位】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盐城 22400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106.4

小说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语言则是小说的载体,对中西小说叙事模式差异进行探究,分析二者语言结构差异尤为重要。语言结构主要包括音位、语素、词汇、句子四个方面,不同作品的语言结构迥然不同,主要体现在句法结构、词汇运用、语言形态等方面[1]。因此,本文从上述语言结构要素入手,对中西小说叙事模式差异

进行分析。

一、句法结构差异——基于焦点视与立体建构而言

首先,焦点视、散点视句法结构差异导致叙事内容的不同。小说文本利用语言符号组成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可以说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根本。任何民族的语言皆是由语言符号与意义同时构成,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句子则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亦是语言结构中的重点要素,其中焦点视、散点视句法结构衍生出的小说文本会导致小说叙事内容出现差异。焦点视主要指西方小说中语言运用的从属关系句法,即主、谓、宾式句法,谓语是整个句式的中心。谓语通常是动词,对句子的时态与主语进行限定,因此,只要充分了解动词的内涵,也就了解了句子的骨干,句子的内涵与结构逐渐清晰、明朗。散点视句法则主要指中国小说句式的呈现,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主、谓、宾式句法,中国小说的句式流动性较强,小说作家对逻辑顺序较为重视,依照事物发展的流程进行流动性的叙述,句式虽然松散,但整体可读性较高[1]。例如,在描写“鸟鸣”时,西方小说需要将主、谓、宾三个环节细致描写,而中国小说则主要描写鸟鸣的特点与环境,导致叙事内容不同。 在焦点视与散点视句法结构的影响下,中西小说叙事内容出现很大的不同,中国小说以写意为主,而大多数西方小说以写实为主,且前者叙述内容趋于整体性,后者则注重局部内容的呈现,部分景物与语言行为描写十分细致[2]。例如,中国传统小说《红楼梦》,叙述故事时从女娲补天开始,将故事内容从头到尾、从整体到细节再到整体进行描写。西方小说《哈姆雷特》则将内容固定在同一时空与环境框架中,将内容从已知与未知两个层面进行细致描述。

其次,流水样式、立体建构句法结构差异导致叙事内容的不同。小说文本研究侧重于语言结构组成方式与审美效果,结合小说叙事视角,可将句法结构分为流水样式与立体建构两个方面,与焦点视、散点视相关。立体建构主要以西方小说为主,叙事过程句法结构严谨,如同几何图形一般,具有立体的美感。而流水样式主要以中

国小说为主,叙事视角可任意移动,流动性较强。 二、词汇差异——基于诗化特征与叙事人称而言 1.诗化特征导致叙事重点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学是民族语言优势的产物,恰当利用语言资源,可达到文学的不同特点[3]。例如,语调对语言结构的差异。汉字具有固定的声调,在诗歌与小说中体现出特别的押韵特点,部分小说较为近似平仄谱式。而西方小说大多以单词的轻重音交替作为语音基础,格律与节奏与中国平仄不同。另有希腊文与拉丁文,与英语也有不同,以长短音交替作为格律,体现行文的节奏。法语则以分顿形式获得节奏,将音节进行归类,几个音节形成一个分顿。因此,中西小说中诗化特征的差异导致叙事结构不同[2]。例如,中国小说《酒徒》将古代诗歌的韵律特点融入小说,利用物象描写物象,并利用其创造美好的意境,从而展现特殊的精神境界,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语言含蓄隐晦、迂回婉转。而西方小说《达洛维夫人》则利用更直接的方式创造故事情景,利用每个句子中重点描写的事物构成格律,如“云朵自由飘荡,从西方飘向东方,完成一项使命——一项重大的使命”。由此展现叙事重点的差异。

以《酒徒》为例,中国近现代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类似,以人物性格为描写中心,将集体与个体整合,展现社会形态。但也与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有所不同,近现代小说大多将人物本身的内心世界作为主体,着重描写人物思想意识,展现人物不同性格。以《达洛维夫人》为例,西方近现代小说大多重点描述人物经历的事情,对人物性格与社会背景进行虚化,淡化部分情节,展示人类精神世界。 2.叙事人称导致叙事结构的差异

小说描写的虽然是虚拟世界,但皆是人类现实世界的思想与行为的展现。因此,不同的语言可以展现出不同的民族精神与社会背景。而不同的语用习惯则在小说中展现出不同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则是中西小说叙事人称的差异,最终导致中西小说

叙事结构不同。大多数中国小说在叙事时多用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当故事情节较为复杂时,作者可通过曲折复杂的线索解开谜题,并利用流水句式贯穿文章,单线贯穿或组合成一篇完整的故事。例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主观性描写故事,刻画人物言行举止、心理思想[3]。也有部分小说利用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描写,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背景,由于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主人公对社会的真实想法得以直观展现,最终使读者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状态。从结构上看,中国小说大多利用线性叙事结构,从主人公生活的起始端开始写,情节安排多以线性时间顺序为主,而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足以将故事描述得丰富多彩。 而在西方小说叙事中,作者将生活、社会所发生的事件进行组合布局,分层次加入小说情节,层层递进地叙述故事,引发读者思考,最后引出故事的核心要义。例如,197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寒冬夜行人》,将读者的阅读过程作为内容来构建小说,小说叙事视角多用第一人称“我”或第二人称“你”,读者参与故事中,与作者共同感受故事的内涵。叙事视角的不同带给读者的感受也不同,第三人称视角可引发读者的猜想,最终结合文中给予的线索,理解小说内涵。而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视角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将自己看作小说的主人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与作者的思想进行碰撞,作者也向读者展现不同的阅读层面,使作者与读者换位思考,最终展现小说内涵。也有部分小说利用第三人称视角,但与中国小说不同的是,西方小说并未利用全知视角进行描写,而是展示多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因此,作者在写小说时,会将人物内心利用语言、行为侧面地展现,小说结构更趋于情节化。例如,《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听说赛普迪莫斯自杀后,小说利用第三人称视角对克拉丽莎的内心活动与行为进行描写,“她在沉重的声浪中回到人群,并陷入沉思,她必须回到人群去了。”内心与行为的双重描写,展现出主角的沉重心情与无可奈何。这与圆形叙事模式类似,西方小说大多利用此类模式进行叙事,从故事的起点出发,最后到达故事的结局,但故事的走向与时间顺序并无关系,而是将故

事的结局作为故事发展的起点,即故事的叙述从终点到过程又回归到终点,开头结尾互相呼应,形成完整的故事。

三、语言形态差异——基于句式形态特征而言

中西小说具有各自固定的叙事模式,这与中西语言形态差异有很大的关系。以中西方战争小说为例,二者叙事文本以散文与叙事长诗为主。虽然主角经历的事情与行动方式较为相似,但语言形态的差异最终导致中西小说叙事方法不同。例如,《三国演义》《杨家将演义》等小说,利用英雄、对手之间的冲突展开描述,在冲突中逐渐加入英雄与对手的帮助者,最终以英雄的帮助者胜过对手的帮助者为小说的结尾,叙事文本大多以散文为主,利用生动形象的暗喻描写人物的正义与邪恶。而西方小说则以叙事长诗为主,全文利用诗歌描写方式展现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西方史诗类文章居多,在语言叙事方面具有特色,例如,《伊利亚特》具有固定的饰词与段落,也有大量直接的比喻,使读者直观地了解主人公的性格色彩。 参考文献:

[1]李兆国.语言结构差异对中西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2]谭君强.比较叙事学:“中国叙事学”研究之一途[J].江西社会科学,2010(3). [3]陈颖.《山海经》与《伊利亚特》——中西战争神话叙事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