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课堂追问的技巧

浅析课堂追问的技巧

2021-09-19 来源:乌哈旅游
浅析课堂追问的技巧

作者:顾向红 李卫星

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2019年第12期

[摘 要] 追问是教师预设发问的延伸,更是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追问,可以让学生形成自主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文章就初中课堂中教师有效追问的时机提出可行建议,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追问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作为沟通教师、学生以及教材的桥梁,既是教师有效的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途径. 教学中的“问”可谓大有学问,“问”得恰到好处,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素养. 而教学中的“追问”作为课堂提问的精华,也就是在学生回答教师的预设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地再次提问,促进学生发散或聚合型思维的养成 .[1] 追问于认知冲突之处——云开见日

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由于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会出现思维障碍又或是认知矛盾,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思考、分析或解释停止. 这时教师需充分发挥追问的优势,引导学生突破、分化难点,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

案例1?摇 以“梯形的复习课”的教学片段为例

教师首先抛出一个问题:已知一个梯形ABCD,现在请你作一条直线将其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由于这一问题的提出略显“唐突”,学生思维出现“卡壳”的情况. 这时,教师则展开了对问题的追问,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思考领向更高层次.

师:那我们首先思考,在已学的三角形中,我们是如何通过一条直线将其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的呢?

生1:这个很简单,我们可以通过作这个三角形的中线,以这条直线来平分三角形面积. 师:很好!那平行四边形呢?

生2:可以根据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入手,作经过它对角线交点的任意一条直线,以这条直线平分平行四边形面积.

师:非常正确,那现在我们思考一下,在梯形这一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如何解决梯形问题呢?

生3:我知道,我们一般就是将它特殊化,要么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要么转化为三角形,这样解决起来容易多了.

师:不错,一般涉及梯形问题,我们都需要转化,但借助哪些常用辅助线呢?

生4:一般做法是,平移它的一腰,然后连结梯形的顶点与它一腰的中点并延长与底边相交......

生5(异常兴奋地):我想到了一种方法,我们从梯形面积公式入手,分别取两底边的中点,并连结.

生6:如图1所示,我认为可以分别取梯形ABCD两底边的中点并连结,而后取这一线段的中点,这一点与上底边相交的无数条直线都可以.

生7: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作辅助线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所有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交点的直线都可平分梯形面积.

生8:如圖3所示,我们可以作辅助线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三角形的中线所在的直线平分梯形.

这一案例意在引导学生巩固梯形知识,深化梯形特征. 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追问入手,层层递进式切入主题,逐步引领学生自然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学生通过这样数学化的过程,逐步接近问题本质,逐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追问的价值所在.

追问于错误之处——迷而知反

最真实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呈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司空见惯的. 教师需要善待这些错误,用心解读错误的本质,有效把握纠错的时机,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和点拨学生,对学生的错误实施追问,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和深入讨论,让学生在思考和反思中认识和纠正错误.

案例2 以“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好了,老师就讲到这里,那么下面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生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师:你们认为他总结得准确吗? 生(有的点头,有的陷入沉思)

师:那么,下面根据生1的总结,我们一起来判断“已知反比例函数y= ,x=2以及x=-2时对应y值的大小关系如何?”

生(立刻进入口算状态,并发现生1的总结存在问题) 师(拾级而上):那有没有人能稍做修改呢?

(学生们都认识到这一表述的问题所在,但都无法完整组织语言进行描述,一个个面面相觑. )

师(再次追问):那我们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再结合图像进行观察,是否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学生经过思考和验算,很快找到错误的根源,从教师的例子中可以观察出这两个点并不位于同一象限. 因此,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条件的遗漏”.

由此可见,学生的错误都是具有价值的,是学生真实经验的反映,更是鲜活的可生成性资源,教师的准确辨别和努力挖掘可以让错误资源“增值”,可以让课堂效率“增效”. 追问于深度不足之处——追求深度

追问教学是具有深度的,通过“问题串”去层层推进,或引发认知冲突、或释疑,从而将问题引向深度,引向本质. 在这一步步逼近本质的追问中,学生习得过硬的知识技能,指向思维深度,并锤炼自身的意志品质.

案例3?摇以“复习翻折问题”的教学片段为例

问题:如图4所示,已知矩形纸片ABCD,现沿着折痕AE折叠使B点与F点重合,此时四边形ABEF是什么图形?请证明.

由于这一问题难度较小,不少学生很快就能从邻边相等的矩形出发,求证得出四边形ABEF为正方形.

师:大家都求证得很准确,现在再思考一下,如图5所示,若沿着EG折叠使C点与EF上的H点重合,这时又有何发现呢? 生1:可证四边形CEHG也为正方形. 生2:AE⊥EG.

师(追问):若如图6所示,点F落于矩形ABCD内,AE⊥EG还成立吗?请证明.

(学生进行了讨论,并解决了这一问题.)

师:经过上面一系列思考,能否讲一讲翻折问题的本质?我们在解决翻折问题时,应以哪些知识或方法为出发点?下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生3:其本质应该是軸对称,我们在解决翻折问题时,首先要以其中不变的线段或角度为突破口来解决问题.

生4:如果在翻折问题中需求线段的长度,还需用到勾股定理或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点. 师:说得真好!我们课后再思考一下,刚才的问题是否还能与其他知识点之间建构联系呢?

显然,以上的教学片段不仅仅是释疑的过程,而是通过不断变换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认识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思考过程的真实、深刻、丰富和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追问于意外之处——精彩生成

课堂不应该是按照“教学攻略”行走的毫无激情的过程,而应该是朝着未知方向前进的一段旅程,在旅途中随时都有意外的风景和完美的收获. 因此,课堂应该是随时都会发生意外的,当这些富有价值的意外出现时,教师若能积极回应,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燃起学生的创新火花,让“意外”演绎精彩生成.

案例4 如图7所示,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现沿着EF折叠并使点B与边AD上的点M重合,点C位于点N处,且MN、CD相交于点P,连结EP.

(1)如图8,若点M为边AD的中点时,①△AEM的周长为_________;②证明:EP=AE+DP.

(2)当M为边AD上一动点时(M不落于点A、D处),△PDM的周长是否变化?请阐明理由.

学生在解决第(1)题的②时,很快联系到梯形的中位线进行解答. 师:能想到其他方法来证明吗?

生1:延长EM、PD,相交于点G,证明△AEM≌△DGM,后求证EP=PG. 师:很好. 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我认为可以先利用勾股定理算出三条边,然后即可证明.

(笔者也未曾想到代数方法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中的合理运用. 经过生2的提醒,结合再度思考后发现这样一来“边长为4”这一条件也得到巧妙运用.)

生2:直角三角形AEM中,设AE=x,根据勾股定理得出x= . 因为△AEM∽△DMP,可得DP= . 作EH⊥DP,直角△EHP中,EH=4,PH= - = . 再根据勾股定理可得EP= ,得证. 师:说得太好了!这一方法巧妙地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来解决,很不错! 上述案例中由于教师的追问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于“转化”策略的需求,进一步使他们的思维被激活. 通过生2的精彩解说学生们思路打开了. 在问题(2)的解决中也生成了多种精彩解法,促进了具有价值的思维经验的生长.

综上所述,课堂追问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只有把握好追问的时机,科学合理地追问,才能有效发挥教学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2] 参考文献:

[1] 温建红. 论数学课堂预设提问的策略[J]. 数学教育学报,2011,20(3). [2] 张奠宙,张荫南. 新概念:用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J]. 高等数学研究,200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