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堂追问
课堂追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追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追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追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追问”的现象时常出现。经过一年来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数学课堂追问的有效性,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研究表明,高成效的教师更倾向于对正确回答了一个问题的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以鼓励他进一步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追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虽然一节课中追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追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追问,追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追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追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追问时机,课堂追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追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勾股定理的应用》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已知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度,a=3b=4求c。\"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简单应用勾股定理已知两边第三边,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稍作停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若把问题中的∠C=90度删掉,可求c?”让学生有所疑、有所惑激发其兴趣。在多数学生意识到定理的关键是谁斜边应分类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第三个问题:“把问题一中的a=3b=4改成a=3,b:c=4:5,可求c?”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
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
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
实验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
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
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
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课堂提问的材料投放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接受掌握知识。小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是一个话题一个话题层层推进的,具有很强的层次性。课堂提问应根据这种层次性逐一呈现。所提问题既不能让学生觉得轻而易举,随口可答;也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无从回答。只有那种微高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经过学生主观努
力后能够解决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从教学法的角度探究
1、精心设计追问点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追问.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感情色彩,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教师若能抓住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信息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
(2)抓住知识点的坡度追问。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设计提问要讲究坡度.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
(3)抓住思维的发散点追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抓住知识的聚合点追问。聚合点是知识网络上的交点或纲。围绕聚合点提问,更能突出重点,使学生理清线索,系统掌握知识.让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找到他们的联系,更深刻的理解有关概念和规律.
2、把握追时机。
课堂追问要抓住时机,看准时机.
3、选好追问方式
追问的方式从内容角度说是指问什么样的问题。如:知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综合型问题、评价型问题如何实现有效操作。
追问的方式从形式角度说是怎样根据教学实际选择直问还是曲问形式,正问还是反问。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顺向与逆向思维的能力.而追问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
4、及时给予反馈
有的数学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叫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
(二)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
1、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有人作过一个比方:情感对于思维,犹如能源与发动机,没有能源,再好的发动机也无法启动.良好的情感氛围,能赋予学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主动
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教师应努力做到:
(1)保持良好的追问心境。
良好的追问心境,应该是教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设问既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服务作为设问的出发点,使设问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保证,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
(2)尊重学生的提问权。
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2、优化追问的思维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1)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思维积极性。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2)问在“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思维激情。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觉高不可攀,丧失信心。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
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
(3)追问要注意趣味性。
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策略,便是激发学习兴趣。
“追问\"可以更好的利用生成信息
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知识面广,课堂上总是会出现很多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这些生
成有些脱离了我们的教学,而有些却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多得的资源,如果能利用好这些资源,
无疑可以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如何为教师所用,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而追问就是引导的
有效方式之一.
3。
“追问”可以更好的实现有效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