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评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乐景写哀情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写乐情,这是清末学者王夫之提出的理论。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他引用的例子是《诗经·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种艺术手法的本质,是描绘出一副与内心真实感受,或与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或相反的景象,形成一种矛盾对立的氛围,借此来突出人物的心理感受。
我们要掌握这种艺术手法,就要明白什么是“乐景”,什么是“哀景”,
陆机《文赋》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草木摇落,菡萏香销,大雁悲鸣,潇潇秋雨,这就是哀景。所谓物色摇动,心亦摇焉。
柔条芳春,红杏闹春,蜂飞蝶舞,歌尽桃花,这就是乐景。
(以上,仅为例子,包括但不限于此。)
明白了什么是哀乐之景,在创作的时候,加以运用即可。
譬如:我今天心情很好,为了表达内心的喜悦,我在诗歌或文章的前面,铺叙了一段萧瑟凄凉,或者衰败的景象,然后再笔势一转,表露出内心的开心,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譬如:为了表达内心的难过,可以先铺叙一段充满生机,或者欢快明丽的景象,然后再拖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但需要说明的是,《诗经·小雅》这句诗里,只有以乐衬哀,并无以哀衬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