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年考研政治分析题

2019年考研政治分析题

2021-07-27 来源:乌哈旅游
学科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点1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1.意识从起源上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本质上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决定意识):①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能动创造性。②指导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主观能动性)实践改造客观世界。③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意识反作用物质)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方法论意义】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考点2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何处理(环境问题)是人们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所造成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考点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够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2.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3.人们能够发现事物的固有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方法论意义】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考点4矛盾同一性原理1.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矛盾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考点5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的同一性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方法论意义】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考点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矛盾的特殊性即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方法论意义】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正视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我们要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认识事物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考点7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地位和作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1.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各有不同的性质、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方法论意义】解决矛盾时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考点8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原理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2.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方法论意义】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考点9认识的本质1.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认识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3.主体和客体关系实质: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和完善。考点10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错误认识误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作用,使实践失败。【方法论意义】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智慧,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考点11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2.感性认识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3.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②互相渗透。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③辩证统一,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5.认识过程的反复性。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6.认识过程的无限性。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7.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最终实现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意义】①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②要勤于实践,采取科学方法,勇于创新;在创新中不怕犯错误,不畏惧挫折,善于总结经验,推动认识发展。考点12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1.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2.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3.正确认识往往导致成功实践,但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结果,导致失败。【方法论意义】要正视失败和错误,要善于分析失败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考点13真理的特性原理1.真理的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作为真理,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任何特定的真理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所以它又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3.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考点14非理性因素的作用1.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2.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和灵感。3.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动力作用、诱导作用、激发作用。【方法论意义】我们应该在理性因素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考点15真理与价值辩证关系原理1.相互区别。真理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价值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2.相互联系。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方法论意义】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考点16社会基本矛盾原理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考点1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的决定下具有独立发展的规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考点18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原理1.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2.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人类。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技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方法论意义】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考点19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4.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考点20其他可用于第二问的方法论意义1.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2.人们要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3.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从肯定中看到否定,从否定中看到肯定。4.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5.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改造世界,应客观全面地认识对象,按照客观规律办事。6.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学科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点1现代化经济体系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2.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考点2创新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1.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必要性:第一,创新始终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第三,从国内范围看,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2.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措施:第一,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第二,要把握好基本要求,紧跟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以及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第三,要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国家突出的地位。考点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原因:第一,它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第二,它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必然选择。第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1)重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考点4“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1.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据:第一,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第二,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第三,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2.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第一,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第二,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第三,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第四,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3.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一,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要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第二,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第三,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和优势。考点5混合所有制与国有企业改革1.重要性: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增强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措施:第一,要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第二,要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考点6社会主义协商民主1.人民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2.定性: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3.发挥作用:第一,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社会组织协商。第二,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第三,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考点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2.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第一,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第二,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第三,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第四,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考点8文化自信与文化体制改革1.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如何看待“文化自信”中的“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4.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5.如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考点9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1.重要性: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更加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1)必要性: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2)2.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举措:第一,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第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第三,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第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第五,推进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考点10社会治理与保障改善民生1.保障改善民生重要性: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了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社会治理重要性: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3.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措施:第一,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第二,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第三,重心必须落在城乡社区。考点11开放发展与对外开放第一,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第二,1.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依据: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第三,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第四,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命2.为什么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一,符合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第二,运共同体”意识是确立互利共赢的思想基础。3.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一,要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第二,要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机遇,要以开放促发展。第三,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第四,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考点12全面深化改革1.重要性: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2.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3.总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4.正确方向: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5.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第一,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第二,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要统一起来,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重要结合点。学科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考点1宏观判断、定性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现今。2.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4.两个时期: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5.两个阶段:从2020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6.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一,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7.三个意味着(新时代)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第二,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第三,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继承发展、最新成果、实践经验、集体智慧、组成部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行动指南。(2)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四个自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两步走”发展战略。9.阶级定性:农民阶级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不能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10.三大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11.革命道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12.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考点2建军90周年1.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大革命遭受失败。这说明,一方面我们要在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并加强党的建设。2.南昌起义的意义:第一,宣告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第二,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1)必然性:第一,内无民主制度而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形成依据: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第二,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2)现实可能性:客观原因:①根本原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群众基础: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历过民主革命的洗礼。③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主观原因:①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②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4.人民军队红色血脉的含义:90年来,在长期实践中,人民军队在党的旗帜下前进,形成了一整套建军治军原则,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培育了特有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法宝,是人民军队必须永志不忘的红色血脉。5.如何理解党指挥枪: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a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党指挥枪b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c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6.革命军队不同历史时期的功勋:第一,在党领导的22年武装革命斗争中,打败了国内外异常凶恶的敌人,夺取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以鲜血和生命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奠定了牢固根基,彻底扭转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第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全面履行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的职能,胜利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多次边境自卫作战,打出了国威军威,捍卫了祖国万里边疆和辽阔海疆,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形成中国大国地位、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提供了坚强后盾。第三,积极投身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有力服务和保障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依法履行香港、澳门防务职责,有效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各种威胁,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分裂破坏活动,积极参与对外军事交流合作和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提供了强大力量支撑。考点3封建帝制结束105周年1.辛亥革命的定性: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第二,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第三,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2.孙中山的事业与我党事业的比较:中国共产党人忠实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考点4全民族抗战爆发80年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第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第二,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是世界上最早起来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持续时间最长。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第一,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第三,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第四,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第三,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4.以“十四年抗战”叙述抗日战争历史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完整还原抗日战争历史过程。第二,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第三,有利于正确认识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四,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特点: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和方针:第一,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第二,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第三,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考点5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1.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第一,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它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因此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第二,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它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第三,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2.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考点6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1.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的和文化的条件。2.十月革命的影响: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3.五四运动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考点7党的功绩线索第一,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第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我们党还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第四,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考点8土地政策线索1.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2.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第一,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触及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实施了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使抗日的地主阶级成为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份子,最大程度上动员了抗日的力量。第三,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实施解放区土改,颁布《五四指示》和《中国土地法大纲》,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根基,激发农民投身革命的积极性,奠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群众基础。第四,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进行新解放区土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民阶级获得彻底解放,此后又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之后又提出“三权分置”。学科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考点1道德与法律的关系1.如何正确理解道德与法律的相互作用:第一道德为法律提供价值基础。第二,法律为道德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2.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一,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在性质、作用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将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让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做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第二,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作用发生和实现途径的不同,法治是治国基本方略,德治是治国重要补充,法治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德治靠内心自律来实现,法治体现的是外在有形的规则之治,德治体现的是内在的无形的价值认同。3.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学习中升华、内省中完善、自律中养成、实践中锤炼。考点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首先,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其次,它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最后,它是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2.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一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二要崇德修身,砥砺品格,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三要明辨是非,坚定自励,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到择善固守,从容自信。四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考点3理想信念1.理想信念的作用与意义:首先,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其次,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最后,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2.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第一,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第二,理想和现实又是统一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第三,理想与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在追求理想的旅途中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逆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4.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首先,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整个理想体系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而个人理想则从属于社会理想。其次,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最后,青年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1)择业观:首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其次,服从社会5.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发展的需要。最后,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2)创业观:首先,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其次,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最后,要提高创业的能力。6.如何处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只有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才能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理想。第一,立志当高远。第二,立志做大事。第三,立志须躬行。考点4幸福观和价值观1.正确的幸福观:第一,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幸福总是相对的。第二,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和他人幸福相互联系,只有在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产生更大的幸福感,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他人幸福的相互促进。第三,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2.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第一,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第二,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第三,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3.人生价值评价:第一,根本尺度: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第二,基本尺度:劳动和贡献。4.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第一,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第二,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第三,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5.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人生:首先,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其次,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考点5科学高尚的人生观1.错误的人生观:第一,它们都表达了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对人生目的的主张,反映的都是剥削阶级的腐朽观念,不可能具有劳动人民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二,它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它们讨论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偏狭的一己之私利。第三,它们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生的某方面需要,而无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整体需要。2.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才值得终生尊奉和践行。第一,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目的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于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第二,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考点6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得失观1.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首先,它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其次,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再次,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2.如何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首先,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其次,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再次,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3.正确的得失观:个人利益的得失只能部分地衡量人生价值的大小,在奉献社会中才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要自觉地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相统一,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民族前途相联结,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展示个人价值。考点7思想道德建设1.各类道德的主要内容:(1)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2)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3)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4)个人与他人和谐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5)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原则:诚信、平等、爱国主义。2.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第一,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第二,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大学生应当自觉学习和遵守有关互联网的法律规定,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这也是遵守网络道德的要求。3.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第一,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第二,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第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4.传统道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具体说来:第一,要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第二,要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第三,要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第四,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复古论两种错误观点。第五,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强对优秀传统道德传承体系的建设,使中华传统美德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考点8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目的和手段的关系、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二重性的关系。没有权利,义务的设定就失去了目的和根据;没有义务,权利的实现也就成为空话。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既是享受各种法律权利的主体,又是承担各种法律义务的主体。2.尊重他人权利:第一,尊重他人权利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既是一项法律义务,也是一项道德义务。第二,只有尊重他人权利,每个权利人才能真正获得并最终实现自我权利;不尊重他人权利,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力。第三,权利意识不仅包括对自我权利的认识,也包括对他人权利的认同和尊重。自我权利的主张以尊重他人权利为前提,而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则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权利主张。学科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考点1世界发展新趋势---中国融入世界1.世界发展趋势:①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②时代主题:和平和发展。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关系民主化。④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④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2.经济全球化:第一,世界正发生深刻变化,现代科技加速发展,国际分工和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世界的生产贸易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各种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国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开放。第二,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3.综合国力竞争:第一,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刻表现为一场世界范围内“创新力”和“软实力”的竞争。第二,人才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促进了各国在竞争中共同发展。4.经济: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5.政治: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6.文化: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7.生态: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8.安全: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9.大国: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10.周边国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11.发展中国家: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12.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国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考点2世界对中国的观感---世界误解中国1.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利益。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3.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①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②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③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④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⑤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考点3世界大国战略政策对中国的影响---美国霸权焦虑1.世界多极化与霸权焦虑: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在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已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美国独霸世界不仅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自身实力的下降,也使它力不从心,难以建立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不断发展的中国等新兴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担心自身优势地位丧失,有种“霸权焦虑”。2.如何看待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中美关系已经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两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拥有更多、更广的共同利益,肩负更大、更重的共同责任,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进一步上升。3.如何看待中美分歧: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选择,共赢才能通向更好未来。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是有限的,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中美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应该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和彼此的差异性。只要始终采取建设性的态度,双方就能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推进合作。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双方应该在亚太事务中加强沟通和合作,培育共同的朋友圈,形成建设性互动的局面,共同维护和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繁荣。4.推进中美关系取得更大发展:第一,要充分用好新建立的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执法及网络安全对话、社会和人文对话4个高级别对话合作机制。第二,制定重点合作清单,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第三,妥善处理敏感问题,建设性管控分歧。第四,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共同推动有关地区热点问题妥善处理和解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