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东渚中学校 高旻
【关键字:历史《课程标准》 社会功能 历史主线 课程改革 合作探究 应对策略】
通过十几年课程改革的实践,在总结各地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大范围的基础调研,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万众瞩目中闪亮登场。相对于2001版,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均作一定程度的调整,修订了以往以“以主题学习”的呈现方式,在课程容量和难度上更加注重兼顾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提高《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精准解读新课标,对于一线教师把握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确立课程理念,进一步做好历史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与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相比较,修订稿(2011)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与时俱进,更注重历史课程的社会功能。
1、修订稿(2011)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是对历史课程改革总目标做出的最新阐述,进一步确立了历史课程的目标价值取向。
2、修订稿(2011)增加了“课程性质”。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四大特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所谓基础性,是指普及历史常识,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所谓思想性,是指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所谓人文性,强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谓综合性,强调不同领域的关联性、历史与现实的连续性,帮助学生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认识。
通过课程性质的设计,修订稿(2011版)强调了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即:历史课程是通过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了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3、从课程理念上看,修订稿(2011版)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强调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育人功能,更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内容,历史课程内容更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
这一理念在课程内容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体现的更为明确和具体。
二、强调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系统性,凸显历史发展主线
修订稿(2011版)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充分尊重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考虑
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初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出发,坚持时序性,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采取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保留、选择的史实链接起来,基本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时空线索。从而帮助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根据课程设计思路中“弱化学习主题,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修订稿重新编写了每个学习板块的导言。通过导言,按照时序排列和解读课程内容中所选择的史实,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在每一个学习板块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实验稿(2001版)中过难、过偏的学习内容,降低难度。同时,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代的发展,适当增加一些内容。与实验稿的知识点相比,修订稿(2011版)减少了56个知识点,增补了25个必要的知识点,实际减少了31个知识点,使内容总量有所下降,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内容更加集约,重点更加突出,更适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增减的原则,一是给学生必要的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二是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在中国古代史中,增加了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的内容,中国近代史增加了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这是为了强化历史的整体性和发展性;在世界古代史中增加了手工工场、租地农场的知识点,是为了帮助学生历史近代早期西欧资本主义产生的关键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另外还把一些较难的知识点删掉,放到高中课程中再讲,如《资治通鉴》、左宗棠收复新疆、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宪章运动、伏尔泰等。此外还删掉了一些不影响初中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主线的知识点,如魏源、严复、侯德榜、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具体增减知识点见后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最明显的是一处变化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这样做主要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已经基本得到公认。
三、坚持“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和认识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理念。修订稿(2011版)在坚持、发展和完善这些基本理念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体验和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具有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成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在“评价建议”中,也充分体现出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此次修订的最大发展是明确指出“评价须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另外,在评价的设计上,分别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部分提出了要求。
例如,在“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上,修订稿(2011版)增加了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历史文学作品等具体详细的方式,使学生可以更具体地、更好地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增加了历史情境想象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即注重还原历史场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以及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逻辑论证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上,实验稿(2001版)在探究式学习中强调的是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修订稿(2011版)更强调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这比旧版单纯强调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更科学合理;修订稿(2011版)增加了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较为专业的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方法和素养。 修订稿(2011版)增加了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标的方法等等。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更清晰、更强的指导意义。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上,修订稿(2011版)强调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这样更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现实意义;增加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是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国情对学生爱国主义的要求;增加了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这也是当今我国尚未完全统一、社会不稳定因素尚存的具体国情对学生爱国主义的要求;强调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这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有待发展与加强的具体国情的要求,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增加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峻形势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逐步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增加了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这有利于学生对个人与集体在历史中的作用的正确定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修订稿(2011版)还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上提出依次递进的更为明确的要求。概括地说:
初一:主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
初二:主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阅读、分析基本史料的能力和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初三:主要培养学生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针对修订稿(2011版)的若干新特点,教师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历史教育教学工作,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一、一课一中心,凸显历史课程的社会功能。
任鹏杰曾说过:“教育的全部价值尊严,在于用价值‘服务人生’----满足学习者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的内在需要。”由此可见,每节课都有一个价值中心,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采取的手段。找到这个价值中心,才能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凸显历史课程的社会功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人生。
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为例。参照《修订稿(2011版)》中对近代史的情感目标要求: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设定这节课的中心是:“理解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大局观和全局观。”围绕这一中心,我采用了对比烘托、情景设置、问题引导、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设计。
在导课时,我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请学生听完后描述自己的第一感受。故事是这样的:镇上有一家人,正在家里看电视,忽然闯进来一个强盗,砸了电视,然后说是这家人自己砸的,要这家人赔偿,后来把这家人赶了出去,强行霸占了这个房子。听完后,学生都感觉不可思议,觉得不可能发生,我说: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曾真实的发生过。通过设置悬念和情景,引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为实现本课的中心价值做了一个铺垫。
接下来我先用一组材料,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蒋介石会采取不抵抗政策?”然后继续设问:蒋介石的这一政策,导致怎样的后果?接着借助多媒体动态展示《东三省沦陷图》和几幅图片,使学生强烈地感知到,东三省沦陷,东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提出问题:谁来拯救生活在苦难中的东北民众?学生在看书思考后,自然回答出:中国共产党。那么,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行动?这时在介绍杨靖宇的事迹,从而与蒋介石政府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这时再抛出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蒋介石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迥然不同措施的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本课的另一个活动,安排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部分。我选取了一组材料,介绍西安事变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再设计一个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这时,是杀蒋、囚蒋,还是放蒋?中国共产党该如何决策?”经过讨论后,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是真正有利于中国前途的选择。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首现通过情景设置,现实和史实形成鲜明对比,为学习下文做铺垫;通过选取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做到论从史出;通过最后的讨论,使这节课的主题得到升华,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同时也认识到:面对重大决策时,任何政党、团体都要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从而实现了本课的授课意图。
在讲授人教版历史8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时,我设计的价值中心是:“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的举措符合人民根本利益。”我同样采用了材料阅读、自主探究、设问引导、情景设
置等多种方式,逐步渗透、引导,最后突出本课的中心。
刘文峰老师的课堂,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他在讲授《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引入了“理性爱国”的概念,与前一段时间的抗日浪潮相联系,充分体现了历史贴近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彰显历史课程的社会功能。
设计一节课的价值中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并实现这一价值中心,好处多多。 首现,可以把孤立的知识点用一根线串联成一个整体,加强课堂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使一节课如同行云流水,浑然一体,充满了艺术性和独特的美感。
有很多学生说,喜欢上历史课,上课的时候很精彩,听的很激动,可下课之后,经常只记得很高兴,却不记得学会了什么。究其原因,就在于课堂缺乏有力的价值中心。尽管教师采用了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了很多内容,但没有体现知识背后所隐藏的教育价值,课堂缺少灵魂和主线。缺乏灵魂的历史课堂,犹如过眼烟云,当时精彩纷呈,过后却什么都没有保留下来。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先寻找一节课的价值中心,在价值中心的引导下去整合教学内容。
其次,有助于把知识、效益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智慧。所谓教育,就是连接“学生”和“价值”的关系。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把知识、效益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智慧。只有尽力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体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任何单纯的、鼓励的知识点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它能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才会变得有价值。
二、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知识素养,把握历史发展主线
修订稿(2011版)强调了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即:历史课程是通过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了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由此可见,新课标更强调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系统性,凸显历史发展主线。
对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把握历史的发展主线。在此基础上,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
首现要理清六大板块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以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同时重视中外交流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
中国现代史突出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世界古代史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在欧、亚、非洲之间不断进行的交往。
世界近代史注重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诞生和殖民地人民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反抗,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
世界现代史注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第三世界发展历史进程,以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
其次要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
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纵向的重大历史现象会对横向发展形成制约,横向发展也会对纵向发展产生反作用。
我们在使用《标准》时能够看到,无论是中国史的课程内容还是世界史的课程内容,我们在排列重要的知识“点”,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时,都是根据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两条纵横交错的“线”来安排的。
1、了解中国古代史中的中国历史发展及与世界的联系: 中国古代史中纵向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多,但也有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往。如“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知道佛教的传入”;“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我们要注意到这种编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的中外交流,加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中国近代史中的中国历史发展及与世界的联系:
在中国近代史中,中国与世界的横向联系更为明显,其开端本身就是世界历史横向发展的一个结果,而且对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与世界历史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教师要充分理解近代外部世界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近代中国的民族苦难的根源,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3、中国现代史中的中国历史发展及与世界的联系:
在中国现代史中,中国不仅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而且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修订稿不仅包括新中国发展的重要史实,而且选择抗美援朝、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中美建交、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内容来说明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教师要通过教学,在认识国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之外,要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4、世界古代史中的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
世界古代史基本按照世界各个古代文明出现的顺序编排,选取最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来体现古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在世界古代史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
5、世界近代史中的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
在世界近代史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教师在讲述这段历史时,不仅要讲清资本主义在欧美日的发展,还要注意资本主义发展对世界
其他地区的影响,揭示19世纪末所形成的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历史原因。
6、世界现代史中的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
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是20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在此阶段,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整体,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课标中选取的所有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都与整个世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相互影响。教师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使学生了解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多样性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依照历史顺序(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让初学历史的学生具体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述和学生自己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发生和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启发学生探究这些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为自主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理念,修订稿(2011版)坚持、发展和完善了这些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更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体验和认识,注重教学信息的多重传递和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具有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这要求教师要接受、吸收、内化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学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首现,要创设情境,让历史活过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出于相对活跃的状态。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干巴巴的、相对孤立的知识点。如何让枯燥的历史丰满起来,让乏味的知识灵动起来,让过去的历史活过来,我认为,创设情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在学习7上历史《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时,我采用了游戏的方式:我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来,给他看一张纸条,上面写这“引体向上”四个字,然后要求他在不能说话、不能写字、不能用肢体语言的情况下,向全班同学转达我表达的这四个字。这个学生思前想后,最后在黑板上画了出来。然后我告诉大家,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开始主动探究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发展趋势,通过这些环节,来理解为什么说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在《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我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创设一个看似荒谬,实际曾真实发生的历史情境,激发兴趣,为自主探究做铺垫。在学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一
栏目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通过历史场景再现,帮助学生从当时的立场、角度出发,深刻理解,在当时的环境下,怎样做才是最符合中华民族利益的,为实现这一节课的情感目标做了铺垫。
惠娟老师设计的《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也用了情景教学。她让学生以宋朝人的身份来介绍自己的衣食住行,既培养了兴趣,又夯实基础,巩固了记忆。
朱华奇老师在设计《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时,以《明朝那些事儿》导入新课,他使用在学生中收到热捧的一本书,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的情境,为一节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创设情境,在其他学科中也有所体现,记得听一节数学课,讲的是等差数列,老师拿着一个篮球走进课堂,在走向讲台的时候,篮球不小心掉到地上,然后老师马上问学生,篮球掉在地上再弹起的过程,有何规律。这样使课堂生动、立体,贴近生活,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了观察能力。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利用历史素材,创设时空情境;结合时政热点,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学生实际,创设讨论情境等等。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注意,历史情境想象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即注重还原历史场景,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动起来,搭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
学生有了探究的愿望,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活动,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 搭建平台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设置问题情境,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以“都江堰”为例。讲授“都江堰”这一知识点时,我搜集了当时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等资料,让学生来帮助生活在成都平原的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经过一系列讨论、质疑、调整之后,学生也设计出了诸如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在最后,我还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用什么设备,来把大家的设想付诸实现。再与古代的技术水平进行对比,从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还可以在一节课结束,由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的知识提纲,也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顺历史层次结构,获得准确的历史概念,还提高了兴趣,在动手中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还可以将合作探究延伸至课下,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拓展。惠娟老师曾做过一节活动课,成语故事比赛,立意新颖,效果显著。
再次,要有效指导,及时总结,给合作交流留足广阔的空间。
修订稿(2011版)在坚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体验和认识,更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体验和认识,这就要求做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要求教师能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感悟、回味和反思,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逐步形成学生终身发展所具有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这要求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不仅注重活动本身,更要关注汇报、交流和总结。这是检验是否达到活动目的的机会,也是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价值的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真正能够通过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双方的积极有效互动中,将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将“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落到实处。
而素质教育和人文性课堂,并不与中考和分数相矛盾,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最低要求,最高要求,就是把知识、效益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智慧,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以上我是关于历史新课标和课堂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见解,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参考文献:
1、2001版《历史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师大出版社 2、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师大出版社 3、《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及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朱汉国
4、《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思路与新变化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5、《新课程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齐健 魏效兵主编 6、《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师大出版社 朱汉国等
徐蓝 附:六大板块增减的知识点
学习板块 中国古代史 增加的内容 减少的内容 文景之治、东汉、安史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之乱、宋朝重文轻武、清朝《九章算术》、《水经注》、《资治通鉴》 前期的兴盛 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左宗棠收复新疆、魏源、严复、詹天佑、制、北洋军阀混战、解放区侯德榜 土改、齐白石 雷锋、北京奥运会、中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法通则》、《刑法》、“亚太经合组织”、计算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教育、文艺、体育、就业制度、医疗保险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法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大人种、该亚与兰克王国、西欧庄园、大学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 会、布匿战争、查理马特改革、马可·波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马史诗》等古典文学、阿基米德、巴黎圣母院 租地农场、手工工场 克莱武在印度掠夺、宪章运动、伏尔泰、爱因斯坦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社会保障制度、苏联模国会纵火案、反犹暴行、绥靖政策、二战式社会主义、联合国、世界后美国经济的特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贸易组织、生态与人口问题 印度独立、中东战争、科索沃战争、生物工程技术、德莱赛、毕加索、爵士乐、好莱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