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2023-02-16 来源:乌哈旅游


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现状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学校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内在要求。曾经轰动一时大学生伤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问题发生在大学生身上,但与他们在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和所受的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青少年的心理、生理都处在成长期,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弱,在成长过程中,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消极的行为。

(一)积极的一面:

1、崇尚奋斗,竞争意识强烈。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竞争、下岗、失业等社会现象亦渗透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感觉到时代的挑战,认识到21世纪的劳动者应该成为受教育程度更高,对新技术适应能力更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认识到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必须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信息量。阅览室、图书室成为他们课余光顾的主要场所。大部分学生买书、订阅报刊,订阅种类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经济到政治、军事、文化,无所不包,反映了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大部分学生认为未来要靠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作为中学生,现阶段应用功学习,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2、追求平等,主体意识突出。21世纪的中小学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要求亦随之增高,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渴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享受各种权利,成为生活、课堂、学习的主体。尤其注重维护自己的尊严,人格平等,并且有超前意识和叛逆心理。对于“师长怎

么说,我们就怎么做”持否定态度。在他们眼里,师长固然值得尊敬,但师长所言不一定都得服从。他们还敢于提出不同观点。

3、协调合作,利他乐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已学会了角色扮演技能,开始把满足别人的合理需要当作亲近社会行为的主要依据。意识到团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的力量,而个人的品性是个体能否融于团体,及个体能否取得成功的主要条件。因此,他们非常注重自身的形象,把团结同学、乐于助人,为班级、社会多奉献当作一种美德。对班中有各种困难的同学,大多能热情相助,体现了一种心灵之美。此外,他们在语言、气质、风度、仪表方面也表现出对美的追求。

4、思维活跃,不甘寂寞。学生学习虽然紧张,但又不时表露出不甘寂寞的心态,乐于参加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各种活动,尤其是演讲、辩论、球赛等集体活动,总能搞得轰轰烈烈,呈现出其自然、纯真、欢乐的一面。

(二)消极的一面:

1、虚荣心强,诚信缺失。

2、“宽以待己,严于待人”,知行脱节。当前,中小学生知与行在很大程度上是脱节的。在校学生绝大部分社会公德意识、对社会道德观念的认识是比较好的,认为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但在社会公德的践行上却令人担忧,乱划课桌、污损图书、考试作弊、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知而不行,有的知而不完全行,有的知而不行却要求他人行,典型的“宽以待己,严于待人”。

3、崇尚“自我”,价值取向错位。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复杂化,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也处在变化中,趋向多元化。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是“中心”。在学校是“优生”,充满优越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责任、义务意识普遍下降;在人生追求上,功利倾向突出,严重倾向于个人主义

的价值观。

我校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做法

1、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

总体构想:以学校为核心,以家庭为桥梁,以社区为依托,司法作保障,围绕德育目标这个中心,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式德育网络,以提高德育实效。具体说:(1)、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要学校牵头,学校起核心作用,是网络的龙头; (2)、家庭:家庭是联系学校和社区的纽带,在整个网络体系中起桥梁作用; (3)、社区:社区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整个网络的依托。家庭、学校、社区三方联动,形成德育合力。具体操作:

a、校内校外联动,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首先,树立全员育人观念,组建三支校内德育队伍,建立全员育人的运作机制:(1)德育主力军建设:以一批中层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为主。(2)德育生力军建设:以科任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为主。(3)示范队伍建设:以一批出色的学生干部为主。其次,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委员会,聘请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建立一支校外德育工作队伍。

b、拓宽德育渠道,加强德育阵地建设。首先,加强德育主阵地建设。一方面,明确各科课堂教学都是德育的主阵地。各科教师都应该结合本学科特点,坚持育人为本,切实担负起教育学生掌握知识与形成良好品德的双重任务。另一方面,明确校园文化也是德育的主阵地。其次,建立一批校外德育基地。再次,注重加强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强化家庭、社区德育的功能。

c、注重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对青少年进行养成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形式要新,内容要实。针对学生

知行脱节的状况,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抓好行为规范教育。

首先,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旗帜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处事观,宣传共产主义的理想,宣传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宣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以会议的形式宣讲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以出墙报、手抄报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以绘画文艺表演的形式来表现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等等。

其次,教育工作者应督查、引导未成年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能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做艰苦细致的观察了解工作,有的放矢做好引导工作。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态度和方法上应做到:全面了解,积极引导;摸清情况,对症下药;尊重、信任、体贴关怀;耐心等待,持之以恒。

再次,教师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取得的成绩都应予以肯定和奖励,尤其是对那些问题学生身上出现的闪光点要着力渲染,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达到激励本人和引导他人的目的。激励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微笑与关爱、口头表扬、通报嘉奖、树立标兵、尊重学生、发挥特长、民主评议等等。

3、强化活动育人,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首先,坚持开展“一帮一”“一促一”活动,实施德育工作社会化工程。其次,深入开展其他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在实际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影响。如组织文学社、合唱队、广播站、记者会、读书小组等学生社团组织,举办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诗词朗诵会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优化学生的成材环境,营造浓厚育人氛围,让每个地方、每个角落都成为育人的课堂,潜移默化地将学生外在的行为内化为其优良的品质。

4、适应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重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动现象领域内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是实现也需要借助于心理教育。学生正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情绪易于波动。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学生心理行为的研究,把握其心理活动的脉搏,帮助学生调理情绪。平衡心态,探求沟通师生心灵的新

途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教育有的放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普及心理知识,系统地进行心理与行为训练。力求将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融合在心理知识的传授之中。开展心理测试与心理咨询活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①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接待学生来访和求助;②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青春热线,通过倾听、对话,实现对学生的心理疏导;③设立书面咨询信箱,据情约定面谈或书面回答;④报刊咨询,通过校报、黑板报,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心理问题进行公开回答。

总之,由于我校是新建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工作一直是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阳光教育”实施方案

----广宗县第三小学

一、指导思想

以省关工委下发的《“立德树人”阳光教育模式与长效机制实践研究实施方案》为指导,以我校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把德育教育常态化,融合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崇德践善”、“知行统一”落实在学生每一天的生活中。形成学校、家庭、网络有机结合的“立德树人”阳光教育常态长效机制。培育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有志向的阳光少年。

二、主要做法

首先,学校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队伍。俗语说:“正人先正已。”道德教育的实施者必须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在日常言行和规范上发挥表率的作用。因此,每个教师在这项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言行规范的引导。

其次,学校要对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转变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要从重道德规范转变为重道德实践与择善能力的培养,因为单纯的道德规范教育容易使学生方行不一致。学校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辨别能力与择善而行的能力,并把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制成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内容,由低到高做起。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要从灌输与约束为主转变为疏、堵结合,采取潜移默化的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三,要重视发挥学生干部、少先队员队伍的作用。学生干部、少先队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特殊身份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信服。他们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不可轻视和替代,他们的榜样作用鲜活生动,有很强的号召力、感染力,他们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工作者、自我管理。他们与学生平等,不是居高临下式的教育,有利于启发并促进学生沟通、反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四,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环境是校园文化应该发挥的作用。要利用宣传阵地,如橱窗、标语牌等促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用树立先进典型感染人、塑造人,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征文、各类比赛等启发人、教育人;用寓教于乐的活动,如演讲、经验介绍等激发人、陶冶人;还要利用网络、广播、文体活动、自办刊物及有关制度规则等软件、硬件,引导学生对自身道德行为进行思考、理解并注重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中。

第五,要严格日常管理,完善评价制度。道德教育不能完全依赖学生的自觉性,要以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与规章制度的约束为保证,管理育人必须到位,并将其进行量化管理。学校德育主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改进管理方法,完善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六,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巩固。学生不可能只生活在校园中,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社会中接受“开放式”教育,到社会中去体会,去感悟自己的言行、别人的言行正确与否,避免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而出现的教育问题,这才是最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第七,要利用课堂教学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语文、品德、社会等课程,很适合利用来对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既完成了学科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八,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思想道德教育专题网络平台),积极学习网络所提供的精神食粮,激励学生以同龄人为榜样,激励他们做好人、行善举、做模范。

总之,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但仍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保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真正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要做到各种教育管理、激励制度的常态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